养生健康

艾灸对胆结石的作用 艾灸治疗胆结石施灸方法

艾灸对胆结石的作用 艾灸治疗胆结石施灸方法

1.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燃,施灸者右手持艾条垂直悬起于穴位上,约离皮肤一寸,直接照射,以患者觉得温热舒服,以致微有热痛感觉为度,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

2.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施灸穴位皮肤表面,再将艾炷放置在选定的穴位上,用中,小艾炷施灸,每穴3-5壮,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尿酸高脚踝肿痛怎么办 艾灸消肿

尿酸高引起脚肿时还可通过艾灸进行消除肿痛,艾灸治疗痛风主要以痛点和肿胀的部位作为施灸的重点,能够温经驱寒,加快痛风石溶解,缓解痛风。

艾灸方法:患者自执点燃的艾灸条,对准脚肿位置,距皮肤1.5-3cm,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一次,每次灸3-5分钟。

阳陵泉的准确位置视频 阳陵泉主治疾病

1.按摩阳陵泉对抽筋,筋骨僵硬,酸痛有特效;长期按压,对胃溃疡,肝炎,胆石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肩关节痛,膝关节痛,下肢麻木,胆绞痛,胆囊炎,胆道蛔虫,耳鸣,耳聋等症有很好的改善,医治和保健作用。

2.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对慢性胆囊炎,结石症有治疗效应。

3.阳陵泉坐位筋之会穴,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艾灸阳陵泉可以用来治疗下肢筋病,改善下肢肿痛,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头疼艾灸哪个部位

风寒袭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怕寒,肩背发冷,遇风加重,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紧。

施灸方法:宜选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

2.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柱施灸,可吹火使艾柱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柱一般灸3-10壮。

施灸穴位:风池,风门,外关,合谷。

风热犯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脉濡。

施灸方法:宜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处施灸,以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为宜,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2.艾柱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方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

施灸穴位:曲池,大椎,风池,列缺,合谷。

风湿困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脉濡。

施灸方法:宜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1.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粘附艾炷,用标准大中艾柱施灸,可吹火使艾柱较快燃烧,待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清除艾柱,一般灸3-10壮,适宜于慢性顽固性病症。

2.艾柱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方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

施灸穴位:风池,合谷,阴陵泉,足三里。

艾灸对胆结石的作用 气滞证所致胆结石取穴

主要症状:右上腹胀满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痛印肩背,或伴随胃脘部痞满,厌食油腻,舌质淡红,舌苔白或微黄,脉弦细或弦紧。

艾灸取穴:阳陵泉,胆俞,神厥,日月,太冲。

功效:疏肝散结。

艾灸疗法治疗胆囊炎

主穴:阳陵泉、期门、日月、胆俞、太冲、足临泣。

配穴:发热加大椎、合谷;绞痛加丘墟、足三里;胸满或呕吐加膈俞、内关、丰隆。

灸法:艾罐熏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次3~5穴,每穴10~15分钟;着肤灸,每次3~5穴,每穴3~5壮。每日灸2次,7日为1疗程。

【附注】灸法治疗本病效果较好。有规律的进食(一日三餐)是预防结石的最好方法;适度营养并适当限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节饮食,调摄精神,适度的体育锻炼,可减少此病的发作。

艾灸可以来灸眼睛吗

眼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我用艾灸方法先后治过天行赤眼、云雾移睛、外伤性暴盲等均获满意疗效。

艾灸三穴可治疗多种眼疾

艾灸可治疗眼疾

1966年3月,有李姓男孩,16岁。将生石灰灌入竹筒内玩耍,当冲入冷水时引起竹筒爆炸,石灰气体冲入右眼,满盖翳膜,瞳仁处尤为浓厚,眼球梢突,视力模糊不清。西医认为患眼难以复明,后来我处求治,给艾柱灸听会、悬厘、耳尖三穴各5壮,日灸一次。仅治6天,翳膜全消,复明如常又无瘢痕遗留,高兴离去。

以后又用此法治疗多种眼疾均效。1982—1984年,在援外医疗队工作期间,在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国家医院时,患者西杜沙勒,男,46岁,尼日尔海关工作人员,右眼失明8个月,结膜轻度红赤,瞳孔轻度散大,但未见翳膜遮睛,多方治疗未效,西医检查诊为视网膜周围静脉炎,慕名来我医疗队治疗。

同样给予艾柱灸听会、悬厘、耳尖3穴各5壮,日1次。经5次治疗后病情好转,能看清两米内的物体后因笔者工作期满回国而停止治疗。

艾灸听会、悬厘、耳尖为什么能治疗以上所举的眼疾呢?听会、悬厘均为胆经穴位,目为肝之窍,肝胆互为表里,耳尖穴于耳尖上,手少阳三焦经支脉经耳上角而达眼。外伤性暴盲、视网膜周围静脉炎均因瘀血内阻所致,艾灸能活血通络散瘀明目,调和气血,经脉通,瘀血散,肝受血能视而复明也。

通过上面的案例说明呢,其实艾灸灸眼睛还是有迹可循的,艾灸目前来说还是非常好的治疗方法,眼疾是很多人都会出现的疾病,尤其是一些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人眼疾是最容易患的,目前来说除了临床西医的治疗方法,用中医艾灸方法还真的是不错的。

艾灸对胆结石的作用

艾灸通过局部给药,药力直达病灶,有效缓解胆结石的腹痛腹胀、呕吐及恶心等症状,逐渐将结石溶碎并排出,全面调理气血平衡,标本兼治,从而起到治疗胆结石的效果。

艾灸美容 常灸5个穴还你好气色

一、常灸五个穴位还你好气色

1、合谷: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气汇聚的重要穴位。《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就是说合谷穴具有治疗面部病症的作用,因为合谷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

2、背部腧穴:膈俞,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这些穴位,可增强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水肿。

3、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艾灸此穴,可滋阴益肾。

4、水分:水分脐上1寸处。此穴可助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

5、三阴交:三阴交在内脚踝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艾灸此穴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内分泌。做美容灸时,用无烟艾灸条温和灸以上穴位,每次艾灸10-15分钟,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每天艾灸一次,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

二、点穴能急救,牢记六大救命穴

1、点压劳宫穴治疗血压骤升症: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高血压患者可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此时,可按压劳宫穴,用大拇指从另一只手的劳宫穴开始按压,逐个按到每个指尖,左右手交替按压。按压时要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按压后突然升高的血压可得到缓解。

2、点压足后跟止鼻衄:当发生鼻出血时,可以迅速掐捏足后跟(踝关节与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掐捏右足跟,右鼻出血掐捏左足跟,可立即止血。

3、点压阳陵泉穴治胆绞痛:患者胆囊炎、胆结石症发作时可出现右上腹部剧烈绞痛,则可用点穴法止痛。方法为: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下寻找压痛点,即阳陵泉穴。用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两小腿的阳陵泉穴。持续按摩两分钟,即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上述是给大家介绍的关于艾灸美容的方法,如果对艾灸美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按照上面的针灸穴位方法进行艾灸美容,相信经常针灸肯定可以有好气色的哦。

尿酸高膝盖疼怎么缓解 艾灸缓解疼痛

尿酸高引起膝盖痛时还可通过艾灸进行缓解,艾灸治疗痛风主要以痛点和肿胀的部位作为施灸的重点,能够温经驱寒,加快痛风石溶解,缓解痛风。

艾灸方法:患者自执点燃的艾灸条,对准膝盖疼痛位置,距皮肤1.5-3cm,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一次,每次灸3-5分钟。

金钱草能治疗胆结石吗

金钱草,又名对座草。现代药理认为金钱草具有排石作用可以治疗胆道及泌尿系统结石。

其次,实验结果表明,金钱草可引起输尿管蠕动增强,尿量增加,对输尿管结石有挤压和冲击作用,促使输尿管结石排出。金钱草性寒,虚寒体质的人长期服用可能有伤脾胃功能。

那么金钱草治疗胆结石吗?

温馨提示:不幸患有胆结石进行金钱草的治疗,治疗的效果也是要因人而异的。其实,药物治疗,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要考虑胆囊结石的大小,位置,以及症状等情况,所以需要考虑合适的治疗方法。

不过喝什么茶好呢?

对于患者们要饮茶的话,建议咨询主治医师,这是因为患者的病情不一样的话,需要饮用的茶叶也是不同的。

此外,饮食调控是防止胆石症、胆囊癌发生的最理想预防方法。预防胆结石应注意饮食调节,膳食要多样,此外,生冷、油腻、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易助湿生热,使胆汁淤积,也应该少食。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则有助于清胆利湿、溶解结石,应该多吃。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胆结石,我们知道胆结石是常见的一种疾病,胆结石会导致患者出现上腹隐痛,胆绞痛以及胆囊积液等症状,我们要想办法去治疗胆结石才行,上文分析了金钱草到底能不能治疗胆结石,其实金钱草治疗胆结石是因人而异的。

相关推荐

出水泡是烫伤吗 时怎么避免被烫伤

环境应保持通风,避免艾烟过浓,伤害人体。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特别是哮喘病人慎用的部位,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颜面五官、阴部、有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不宜直接,头部、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 选择质量好的艾绒。劣质艾绒,生硬不团聚,燃烧时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感觉灼痛,甚至熏烤时石粒脱落,灼伤皮肤。还有,用盒。如果怕被掉落的火星烫到,可以不时弹弹灰。 体质壮、病情轻、病程短者,治1—2次即可;体质差、病情重、病程长者,可数月乃至1年以上。初时,每日1次;长期治者,3次

甲状腺亢奋的疗法

治穴位: 大椎,肺俞,风池。 法操作: 1. 取坐位或俯卧位; 2. 将清艾条点燃(也可以使用太极神,疗效更好,使用更方便),对准穴位行温和,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度,每穴治10分钟; 3. 隔日一次,10次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休息3—5天。 法大义: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采用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及手术治疗,虽可控制病情,但用药时间较长,不良反应较大,容易复发,且易造成甲状腺功能减退,使病情更为复杂。以背部太阳经及督脉经穴为主,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太阳为“巨阳”,之可从阳引阴,阳生

艾炷非化脓

1、艾炷非化脓(无瘢痕): 操作:部位可涂凡士林,使局部具有粘附作用。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觉局部发烫微有灼痛时,即换新炷续。一般每次5~7壮。时,以温热感、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不灼伤皮肤为度。 特点:此法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疼痛小。且后不形成疮,无化脓,不留瘢痕,而为今人多用。 2、艾条 将艾绒制作成圆柱型长条进行。根据其是否内含药物,分纯艾条(清艾条)和药艾条。艾条在市面上有售。方式可分以下几种: a.温和:艾条距部位皮

疗法的了解

不少人认为针和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其次,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针疗不断得到发展,而却受到了人们的冷落。治过程中,烧灼患者经穴,会在身体上留下

胃寒哪里这些穴位最有效

治疗胃寒: 主要针对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里,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腹部: 可以使用4~6罐罐或4~6眼盒,基本上在上腹部全覆盖移动。肢体可以使用单眼盒或罐来。 背部俞穴: 也可以使用4~6罐罐或4~6眼盒,基本上在背俞穴全覆盖移动,每天轻者一次,每次40分钟;重症,每天一到两次,每次1个小时左右。时间不要拘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时间。

治疗夜尿频繁见效快

中医理论中这样认为:肾主水,司开阖,膀胱贮藏尿液,因此夜间尿多尿频责任在于肾与膀胱,是肾与膀胱失职了,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阳气虚衰所致。 素体阳虚或年高久病致肾阳不足,封藏失职,膀胱失约,摄纳无权;或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虚衰不能充养肾阳致脾肾两虚,下元温摄不固,均会导致夜尿增多。中医推荐穴位治疗夜间尿频症状。 以脾肾双补、温阳固涩为治疗原则,穴取关元、气海、神阙。 关元、气海、神阙都是人体的重要穴位。关元的位置是脐下3寸处,系三阴与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

黄疸哪里 阴黄部位

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脘闷腹胀,畏寒神疲,食欲下降,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一般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治则:温化寒湿 退黄。 取穴:主穴取脾俞,中脘,三阴交,胆俞;神疲乏力加命门,关元。 方法: 1.温和(或回旋):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皮下,每穴10-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各穴依次,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艾炷无瘢痕穴位涂凡士林油,选用中小艾炷,穴下产生

美容的方法

棒内胆头朝下,从内胆尾部装入艾条,使艾条落入内胆头部,再将内胆放入棒外壳,通过内胆尾部弹簧进行调整使夹住艾条的内胆落到外壳的头部,使用5分钟左右要按一下内胆尾部弹簧让艾条往前移动,以免熄灭。用完一根后要清理灰尘后再使用第二根。在使用过程中请勿敲打棒,这样会导致艾条熄灭和断裂(无烟艾条会相对易断。使用时敬请注意:艾条燃烧一定时间,棒头会比较烫。建议使用者在手掌滚动来降低温度。每次使用前须在部位抹上温用的艾精油。 1、面部温方法:额头→太阳穴→眼部(瞳子胶、承泣、四白)→脸颊→鼻翼→嘴

头痛哪个部位图解 头痛常用穴位

取穴: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经过耳尖连成一线,与正中线的交点处取穴。 功效主治:镇痛止晕,清热开窍,健脑宁神,安神定志,升阳举陷,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不能视,鼻塞,鼻出血。 取穴: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即为该穴, 功效主治:开窍苏厥,回阳救逆,镇痉定眩,益肾清心。主治头痛目眩,小儿惊风,癫痫,失眠等症。 取穴:在足背部,第1,2趾间,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 功效主治:清肝明目,熄风镇惊。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痛,中风,癫痫,失眠等症。 取穴:足背第1跖骨间隙后方凹陷处,在拇长

治疗消化系统的穴位

中脘穴主治疾病还包括:胃脘痛,呃逆,翻胃,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肠鸣,泄利,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