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何时开始
母乳喂养何时开始
最好从出生第一天开始就进行母乳喂养
只有妈妈和婴儿才知道需要哺乳的量和哺乳时间。如果知道婴儿的需求,并即时地喂母乳,会有利于婴儿的成长发育。只要了解婴儿吃奶的方法和时间,妈妈就能知道哺乳的时间。婴儿刚睡醒或显得饥饿时,最好在婴儿哭闹之前喂奶。如果婴儿想吃奶,也应该马上哺乳,然后再换尿布。如果不即时哺乳,婴儿就会哭闹不停。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先让婴儿平静下来。婴儿停止哭闹才容易喂奶,妈妈也才能舒适地哺乳。
如果从出生第一天开始就喂母乳,之后当母乳再进入婴儿的嘴时,婴儿就能掌握吃奶的方法。
在早期哺乳的过程中,应该预防乳房突然肿胀的现象。如果母乳分泌过多,水分就会渗入乳量下方的组织里,导致乳房肿胀。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就很难吸允母乳,因此最好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压住乳晕上下,这样就能挤出积存在乳房组织内的多余水分。
在哺乳过程中,每个婴儿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但是熟悉该方法之前(2周左右),吃奶的方法每天都在变化。一般来说,2周后就能掌握最舒适的方法,而且能以规律的节奏来吃奶,因此哺乳的次数也会逐渐减少。
新生儿哺乳间隔时间以3~4小时为宜
在出生初期,大部分婴儿每天哺乳6~7次,平均每间隔3~4小时一次。有些婴儿会比较频繁,此时则可以每间隔2小时哺乳一次。一般来说,在早餐前、早餐后、午餐时、晚饭前、睡觉前哺乳。
随着月龄的增长,大部分婴儿的哺乳间隔逐渐变大,因此只要在睡觉前哺乳,就能安稳地睡到第二天早上,这个时期之后,妈妈就不用再半夜起来哺乳了。
即使在新生儿病房看护,也应该喂母乳
如果刚出生的婴儿出现异常,就必须马上送进具备特殊设备的新生儿病房,但是也应该喂母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挤奶器挤出母乳,然后间接的帮宝宝喂母乳。只要婴儿的状态恢复正常,就能回复正常的哺乳方式,直接喂母乳。
剖腹产的妈妈多久后才能喂母乳?
理论上讲,剖腹产的妈妈跟顺产的妈妈一样,对于母乳喂养是不会有任何影响的,唯一的问题是妈妈的伤口疼痛会影响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剖腹产术后的产妇六小时以后可以在床上翻身了,让妈妈在床上躺着给宝宝喂母乳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时候妈妈或许需要病房里的护士和家人给她更多的帮助。
混合喂养的方法
一直母乳喂养的孩子一看到奶瓶就会哭叫,这是一个常见问题。为避免这种奶瓶抗拒现象的发生,建议新手妈妈在宝宝断奶三周前就开始穿插规律的奶瓶喂养(里面最好装上挤出的母乳),这种交叉哺乳不会对宝宝的生长造成任何干扰。许多妈妈喜欢握住奶瓶的尾部喂孩子,实际上这样无法完全控制奶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握在奶瓶颈部,并将余下的手指轻轻抵在宝宝脸部。
如果你有一个“奶瓶恐惧综合征”的孩子,请按照以下计划执行,从而在24小时内从母乳喂养过渡到奶瓶喂养。开始尝试前最好确保宝宝已经大于4个月。
1、留出一个24小时,在这期间只给奶瓶喂养。选一个有人在旁边帮忙的日子。你可能需要挤出乳汁以免乳房饱胀和疼痛,然后你可以将乳汁用奶瓶喂给孩子。
2、这一天,给奶瓶前至少两到三个小时不给宝宝任何吃的或者喝的,直到孩子感觉饥饿并有食欲。
3、尝试不同的奶瓶和奶嘴。柔软的乳头状的奶嘴最好。使用一个可以匹配任何型号奶嘴的普通、瘦长的奶瓶。
4、如果可以,起初你最好使用挤出的乳汁,因为你的宝宝已习惯那种味道。如果母乳缺乏,可用其它配方奶。
5、用一根消毒过的针在奶嘴上戳一个较大的洞,保证流量比母乳流量大。
对像一旦奶嘴放到嘴里就会哭叫的宝宝,这种措施很有效,因为可以让她有一种奶能非常流畅地流出的感觉。
6、奶瓶里的奶要完全加温。很多母乳喂养的宝宝喜欢奶瓶里的奶比平常温度高一点,当然前提是不能烫伤宝宝。
7、将宝宝笔直地坐在你的膝盖上,避免流速过大孩子产生窒息或恐慌。不要像母乳喂养时那样让宝宝躺在你的臂弯里,奶瓶喂养时这样的姿势让宝宝感觉不适。
8、用周围能发出声响的玩具或电视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在宝宝意识到奶嘴在嘴里前,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吸吮。
9、要耐心。如果宝宝出现窒息征象,马上让他挺直身体,但是奶嘴要继续放在他的嘴里。
10、要坚持。至今为止,我们发现24小时是宝宝能坚持的最长时限,大部分宝宝很快地很自然地放弃了对母乳喂养的坚持。
怎样让母乳宝宝接受奶瓶
1.训练宝宝吃奶瓶时,一定要选择在宝宝比较饿的时候。
2.吃奶瓶最好选在宝宝情绪愉悦的时候,千万不要在哭闹或生病的时候,那会使你的一切努力变为徒劳,弄不好反而会让宝宝对奶瓶产生反感。
3.选择一个有人在旁边帮忙的日子,这样自己不会太辛苦,宝宝也会得到更好的照顾。
4.宝宝与妈妈在长期的母乳喂养中,已经建立起良好的默契和信任。奶瓶喂养习惯培养的开始,最好让妈妈或熟悉的人来喂,宝宝容易接受。不过要注意喂养姿势的改变,提醒宝宝进食方式的改变。
5.对于区分母乳和奶嘴比较敏感的宝宝,奶瓶喂养开始可以在睡前用奶喂宝宝,等宝宝有朦朦胧胧的睡意时,改用奶瓶喂养。经过多次的尝试,宝宝就会吃奶瓶。
早产儿该如何护理
母乳喂养对所有新生宝宝都非常有益。不过,如果你的宝宝是早产儿,母乳喂养就更加重要了。这是因为你的身体会自动下奶,这种奶是为喂养早产宝宝特别设计的,含有更多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不仅如此,母乳中含有能帮助宝宝抗感染的活细胞,这对早产宝宝尤为重要。由于早产宝宝的免疫系统特别不成熟,所以,被感染的风险更高。虽然你也能买到早产宝宝专用的人工配方奶和补充剂,但它们都不能提供母乳中的抗体和其他保护成分,而这些对脆弱的早产宝宝来说,有很大的好处。
至于你的宝宝是否准备好直接从你的乳房吸吮乳汁了,则要取决于宝宝的胎龄和整体健康情况。在很多医院,如果宝宝出生时间提前很多,医生通常开始都是通过一根鼻胃管把挤出来的母乳喂给他(也叫“管饲法”)。如果宝宝发育得太不成熟,无法直接从乳房或奶瓶吸奶,这种做法是为了确保宝宝尽可能获得更多营养。
你要多咨询负责护理你的宝宝的医护人员,和他们密切合作,把你挤出来的母乳喂给宝宝。很多早产宝宝只是不能在医院里一开始就进行母乳喂养,要等到他们通过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开始增重后,才能出院。
宝宝不会吸奶瓶只会咬怎么办 选好喂奶时机
1、饥饿时:在孩子饥饿时用奶瓶喂奶,喂养前至少2—3小时不给宝宝任何吃的,直到孩子感觉饥饿并有食欲。
2、昏昏欲睡时:对于比较敏感的宝宝,奶瓶喂养开始可以在睡前先进行母乳喂养,等宝宝有睡意时,改用奶瓶喂养。
3、愉悦时:喂奶前抱抱、摇摇、亲亲宝宝,使宝宝很愉悦。千万不要在哭闹或生病时用奶瓶喂养。
吃母乳会导致黄疸吗
近年来国内由于对母乳性黄疸认识提高,加以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开展母婴同室,纯母乳喂养率明显上升,随之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有临床统计发现,母乳性黄疸可占到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的20%以上。不过,导致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原因至今尚无明确结论。
在完全吃母乳的小儿中,有少数小儿生后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且黄疸程度也较重,皮肤、眼白部分黄染较深,但小儿精神好,能吃能睡,体重增长也正常,经化验检查除血胆红素增高外肝功能等均正常,如试停母乳则黄疸逐渐减轻或消腿,这种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主要由于母乳中有些成分会影响小儿胆红素代谢所致。如黄疸不是很重,可不必特殊处理,多在添加辅食后即可逐步减轻并消退;如黄疸较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小儿的饮食,如暂停吃母乳改吃牛奶等,既有利于诊断也可用于治疗,待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即可恢复吃母乳。
宝宝不吸奶瓶的问题如何解决
很多宝宝出生后不久,妈妈要上班不得不将奶水挤出用奶瓶喂养宝宝,或者其他原因需要给宝宝添加配方奶的时候,宝宝却拒绝吸奶瓶,不管奶瓶里是母奶还是配方奶,这时该怎么办呢?
★做好心理准备
1.母乳喂养的宝宝一般都不喜欢吃奶瓶。因为宝宝已经习惯吸乳头的感觉以及妈妈身上的味道,这都与吃奶瓶不一样,想让吃惯母乳的宝宝爱上奶瓶,需要宝宝付出哭闹,挨饿的代价。
2.让宝宝接受奶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训练。妈妈千万不要着急,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要长期坚持。
★选好喂奶时机
1.饥饿时:在孩子饥饿时用奶瓶喂奶,喂养前至少2—3小时不给宝宝任何吃的,直到孩子感觉饥饿并有食欲。
2.昏昏欲睡时:对于比较敏感的宝宝,奶瓶喂养开始可以在睡前先进行母乳喂养,等宝宝有睡意时,改用奶瓶喂养。
3.愉悦时:喂奶前抱抱、摇摇、亲亲宝宝,使宝宝很愉悦。千万不要在哭闹或生病时用奶瓶喂养。
研究可较早给早产儿喂奶
英国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早产儿的肠道功能虽然不健全,但仍可较早开始给他们喂奶,这不会增加早产儿患上肠炎等肠道疾病的风险,相反还有缩短婴儿需注射营养液的时间等好处。
有理论认为,早产儿由于肠道没有充分发育,喂奶常会引发小肠结肠炎等肠道疾病。因此许多早产儿护理机构都先给孩子注射营养液,在较晚时候才开始喂奶,此后注射营养液和喂奶还会并存一段时间。
为探明较早给早产儿喂奶是否有好处,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英国和爱尔兰几十家医院中的约400名早产儿进行了试验。这些婴儿都早产5个星期以上,其中约一半人在出生后第2天就开始喂奶,其余人在出生后第6天才开始喂奶。
跟踪观察显示,两组婴儿出现小肠结肠炎等肠道疾病的风险没有明显差异,而较早开始喂奶还有一定的好处,比如婴儿需要注射营养液的时间缩短,纯母乳喂养开始的时间相应提前,这有利于孩子发育。
在本次试验中,绝大多数早产儿开始喂奶时都是母乳喂养,也有少数婴儿是奶粉喂养。
参与研究的彼得·布罗克赫斯特教授说,总的来说,早点开始给早产儿喂奶更好一些。较早开始喂奶可让婴儿更早地完全依靠母乳,而不再需要特殊医疗器械的护理,这也可以节约医疗资源。
母乳喂养从开奶开始
新手妈妈要进行母乳喂养,首先是开奶。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如果没做好,会对以后的母乳喂养埋下隐患。一是宝宝可能会拒绝母乳,二是妈妈也可能发生奶水不足或奶涨奶结的情况,严重的还会发生急性乳腺炎。所以,新手妈妈们可不要忽视开奶的重要性。
进行母乳喂养的第一步就是开奶。如果开奶这步没做好,宝宝可能会拒绝母乳,妈妈也会因奶水不足或发生奶涨和奶结,而使母乳喂养中途受阻,严重的还会发生急性乳腺炎。所以,正确的开奶是成功实施母乳喂养的关键。
心态要好。开奶是否顺利,与妈妈的心态有很大关系。新妈妈们要坚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地进行母乳喂养,而且乳汁的多寡根本不会受乳房的形状和大小的影响。只要抱有好的心态,下面的开奶才能顺利进行。
产后30分钟内进行开奶。自然分娩的妈妈,宝宝出生后的30分钟内就可以进行开奶,也就是让宝宝吮吸自己的乳房。剖腹产的妈妈也可以在分娩后的30分钟内开奶,不过需要用吸奶器来代替宝的吮吸。因为剖腹产的宝宝要在观察室里观察6个小时后才能抱到妈妈身边。越早让宝宝吸到母乳,越早对乳头进行刺激,越有利于开奶和母乳喂养。
开奶前不要给宝宝吸奶嘴。因为奶嘴会让宝宝产生“乳头错觉”。奶嘴吸起来比较轻松,出于“偷懒”的天性,吸过奶嘴的宝宝会不愿意再费力吮吸妈妈的乳房,从而增加开奶的困难,增加母乳喂养的难度。所以在吮吸乳头前,千万不要给宝宝吸奶嘴。一旦宝宝产生了“乳头错觉”,就不认识妈妈的乳头,不肯吸奶了。
新妈妈育儿手记:初乳、过渡乳与成熟乳区别
初乳。产后7天内新妈妈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初乳也被称为出生后最早获得的口服免疫抗体,因为初乳中含蛋白质量比成熟乳多,尤其是分泌型IgA(SIgA)。初乳中脂肪和乳糖含量则要比成熟乳少。但蛋白质及有形物质比较多,所以质地粘稠。初乳曾现出淡黄色,含有大量的ß胡萝卜素。在开奶后的头三天里,这时乳房中乳汁尚未充盈,所以宝宝每次吸奶都可以吸出2—20ml的初乳。
过渡乳。产后7-14天间所分泌的乳汁称为过渡乳,是初乳向成熟乳的过渡乳。过渡乳中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脂肪和乳糖含量则逐渐增加。
成熟乳。产后 14天后所分泌的乳汁称为成熟乳。但实际上,乳汁要产后30天左右才会趋于稳定。
给宝宝转奶一定要注意的细节
在这要提醒广大父母,给宝宝转奶时不得不注意的几个细节,让宝宝轻松适应新口味
新爸妈在给宝宝转奶的时候以下几个细节是一定要注意的,
转奶不要太频繁
据“有的父母以为‘转奶’就是在不同牌子的奶粉间互相转换,其实相同的牌子,不同的阶段之间的奶粉,或同一牌子,相同阶段,但不同产地的奶粉的变化也都属于‘转奶’。父母需要特别小心。”
转奶不适有何症状
如果父母认为宝宝不适合喝之前牌子的奶粉,也可以考虑转换品牌,但要明确转奶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那么如何确定宝宝是否“转奶”成功了呢?“转奶不适”会表现出什么症状呢?
据了解,宝宝出现“转奶不适”通常会出现以下几个表现:拉肚子、不爱吃奶、呕吐、便秘、哭闹、过敏等。其中“拉肚子”最为严重,而“过敏”则表现为皮肤痒,出红疹,父母要边给孩子转奶边观察孩子的适应状况。
转奶的原则和方法
专家提醒父母:给宝宝转奶最忌频繁:“每种配方奶都有相对应的阶段奶粉,因为宝宝的肠胃和消化系统没有发育好,而各种奶粉配方不一样,如果换了另外一种奶粉,宝宝又要去重新适应,这样容易引起宝宝拉肚子。”转奶要循序渐进,不要过于心急,整个过程可历时一至两个星期,要让宝宝有个适应的过程。父母要注意观察,如果宝宝没有不良反应,才可以增加,如果不能适应,就要缓慢改变。
此外,转奶应在宝宝健康情况正常时进行,没有腹泻、发烧、感冒等,接种疫苗期间也最好不要转奶。
转奶的方法是“新旧混合”:父母要将预备替换的奶粉和宝宝先前饮用的奶粉在转奶时掺和饮用,尽可能在原先使用的奶粉中适当添加新的奶粉,开始可以量少一点,慢慢适当增加比例,直到完全更换。比如:先在老的奶粉里添加1/3的新奶粉,这样吃了两三天没什么不适后,再老的、新的奶粉各1/2吃两三天,再老的1/3、新的2/3吃两三天,最后过渡到完全用新的奶粉取代老的奶粉。
宝宝得了黄疸怎么护理
1黄疸褪去后,在恢复母乳的过程,母乳得慢慢增加,不能一下子全回到母乳喂养,开始一天替换一顿,混合喂养宝宝,期间仍然给宝宝多喝水,多晒太阳,也给宝宝一个适应的时间, 以防黄疸再来。
2 多给宝宝喝水和晒太阳。
3黄疸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妈妈要注意观察宝宝的情况,如果宝宝黄疸长时间没有变淡,而且精神状态不好,应及时看医生
如何预防孩子偏食
从母乳喂养开始
崔玉涛认为,婴儿出生以后的纯母乳喂养期间,也是影响孩子未来对食物选择的一个阶段。妈妈饮食的种类会影响到母乳的味道,这也是婴儿今后能顺利接受自己家庭食物味道的基础。从这一点来说,妈妈除了不要吃会引起婴儿湿疹、腹泻、便秘、肠胀气等不适的食物外,饮食也要尽量丰富多样。所以预防偏食从母乳喂养就需要注意了。
不必盲目带孩子查微量元素
很多家长想知道,如果自家孩子长期偏食,需不需要检查是否微量元素缺乏?对此,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小儿科向承发教授表示,现在孩子饮食营养都是多样化,一般都不会缺乏微量元素。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要求,医生不得给无症状儿童查微量元素,禁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针对儿童开展非诊治需要的微量元素检测。偶尔的偏食挑食,并不一定会导致微量元素缺乏,不必盲目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