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乳头状瘤知多少
对乳头状瘤知多少
WHO 根据乳头状瘤的组织来源分为两类: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移行(细胞)乳头状瘤。鳞状细胞乳头状瘤为向支气管腔内突起的乳头状肿物,有一个纤维组织核,表面覆以复层扁平上皮,上皮内偶混有产生黏液的细胞。其结缔组织的蒂有淋巴细胞渗出。单发者少见,可与咽部同类病变共存,青年人多见。移行(细胞)乳头状瘤:被覆多种上皮,包括骰状上皮、柱状上皮或纤毛上皮等,也可见灶性鳞状上皮化生及黏液分泌成分。可为多发,即使无不典型增生的改变,术后也可复发,有恶变可能。肿瘤可能源于支气管的基底细胞或其储备细胞。
(1)单发乳头状瘤:为极少见的下呼吸道良性肿瘤,占切除的下呼吸道良性肿瘤的4%,目前认为起源于气管、支气管上皮及其黏膜腺体,已除外其起源于Kultschitzky 细胞。可与囊腺瘤等其他肺良性肿瘤并存。肿瘤可位于支气管树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叶或段支气管,其组织学分型多为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少数位于周边肺组织内,由类似透明细胞或混合上皮型细胞构成。
①临床表现:多见于40 岁以上者,表现为慢性咳嗽、喘鸣、反复发作的肺炎及哮喘样症状。有些病人可自己咳出肿瘤组织。因多位于支气管内,故X 线胸片很少见到瘤体,常需CT 或支气管体层像检查,CT 可证实为非腔外生长肿瘤及无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镜可见活动性肿瘤及继发于肿瘤的支气管膨胀性扩张。
②鉴别诊断:单发乳头状瘤易与支气管慢性炎性息肉相混淆。后者病理可见慢性炎性血管增生及水肿的肉芽组织,全部或部分覆盖有正常的纤毛柱状呼吸道上皮,无乳头状的表面结构。
③治疗:根治手术为最佳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气管部分切除或袖状切除术,如果远端肺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也可连同肺组织一并切除,但肺叶切除术应尽量避免。内镜切除虽可缓解症状,但疗效不彻底。也可采用激光烧除术。有个别术后恶变病例报告,切除彻底者极少复发。有人认为近50%的单发支气管乳头状瘤最终导致肺癌,另有人发现在邻近乳头状瘤的支气管上皮处,可见到局灶性原位癌,其可能是本身恶变,也可能是邻近组织发生的癌变。
(2)多发性乳头状瘤:多见于5 岁以下儿童,15 岁以后少见。因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6 型或 11 亚型感染所致。此类病人也被称为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肿瘤常首先发生在会厌、喉部等上呼吸道,极少见下呼吸道是首先发生的部位。部分病人可自愈。
①临床表现:声嘶,晚期可见喘鸣及气管梗阻等表现。因大的远端支气管内RRP 引起气管阻塞,放射学可见肺不张、肺炎、脓肿及支气管扩张等影像。诊断方法为内镜及活检。
②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有:A.手术切除或激光烧除;B.冷冻疗法、透热疗法;C.辅助药物治疗,如:氟尿嘧啶(5-FU)、皮质激素、疫苗、普达非伦、大剂量维生素A 及干扰素等。要注意气管切开可导致RRP 播散,其致命的高危因素有声门下乳头状瘤及长期气管插管。
③预后:2%~3%的患者可发生恶变,恶变者多为有长期病史者(病史多超过10 年),其共同特点为:婴幼儿期确诊,因病重而反复手术或气管切开,在20岁左右恶变为鳞癌,恶变后多在短期内(平均4 个月)死亡。发生播散或恶变的高危因素有放疗(儿童)、吸烟(成人)、气管插管及肺实质内病变等。有以上高危因素者15%左右可发生恶变。
外阴乳头状瘤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外阴乳头状瘤是由局部炎性刺激外阴皮肤或黏膜,表面向外生长形成的乳头状突起的肿块,是以上皮增生为主的病变。
二、发病机制
1、典型的乳头状瘤
肉眼所见为单发或多发的局部突起,以上皮增生为主,肿瘤表面有无数的乳头状突起,乳头小而多,质略硬,镜下可见复层鳞状上皮有明显的棘层细胞增生肥厚,上皮向表面突出而形成多数的乳头状形态,上皮脚变粗向真皮纤维结缔组织内伸展,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无明显的变异性,但偶尔可见少数核分裂象,肿瘤恶变率低,为2.5%~3%。
2、疣
状乳头状瘤乳头细而密,如菜花或疣状,质地硬,镜下可见上皮棘层细胞增生肥厚,基底膜较平坦,无明显上皮脚向下伸展。
3、纤维上皮乳头状瘤
纤维上皮乳头状瘤系由肿瘤上皮与纤维组织构成,属于乳头状瘤者其上皮成分多于纤维组织,肿瘤表面有较宽而粗的突起或皱襞,镜下可见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覆盖,细胞有中度增生,细胞无异型性,上皮脚多而宽大,肿瘤一般不发生恶变。
患了乳腺乳头状瘤疾病该如何治疗
手术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前均应行乳导管造影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及定位。术后宜做石蜡切片检查,因为冰冻切片检查在辨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癌时最困难,两者常易发生混淆,故不宜以冰冻切片表现为恶性依据而行乳房根治术。如果为单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时将病变的导管系统切除即可;如果为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因其较易发生恶变,则宜行乳腺区段切除,即将病变导管及其周围的乳腺组织一并切除。对于那些年龄在50岁以上者,造影显示为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经病理检查发现有导管上皮增生活跃甚至已有上皮不典型性改变者,则宜行乳房单纯切除,以防生变。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疗效标准:
(1)治愈:乳头溢血停止,瘤体消失。
(2)好转:乳头溢血减少,瘤体缩小。
(3)未愈:乳头溢血不减,瘤体不变或反增大。
什么叫做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又被称之为称大导管乳头状瘤,囊内乳头状瘤等,是发生于乳头及乳晕区大导管的良性乳头状瘤 。肿瘤由多个细小分支的乳头状新生物构成,常为孤立、单发,少数亦可累及几个大导管。本病的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多数以无痛性乳头溢液就诊,部分在检查乳房其他疾病作病理学检查时被发现。 祖国医学称本病为“乳衄”,认为乳头为肝经所系,脾虚失摄,肝气郁结,淤血阻络则局部肿硬;郁久化热,热分血络则乳头溢血。导管内乳头状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据统计占乳房良性肿瘤的20%。本病男女中发病,以女性居多。男性占3.6%。发病年龄在20~74岁,但以35~50岁最多见(70%),平均年龄46.3岁,与乳腺癌相似或偏低。本病病程长短不一。短者为7天,长着可能会更久一点。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中年女性较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如果广泛发生于各级导管,医学上又称之为乳头状瘤病,后者的特点是容易复发且会增加乳腺癌发生的风险。临床上可以临床观察,如果反复发作可考虑皮下腺体切除以预防复发并降低乳腺癌发生风险,也可考虑口服他莫昔芬以降低乳腺癌发生风险。
如何鉴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需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及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相鉴别。
(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两者均可见到自发的、无痛性乳头血性溢液;均可扪及乳晕部肿块,且按压该肿块时可自乳管开口处溢出血性液体。
由于两者的临床表现及形态学特征都非常相似,故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一般认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溢液可为血性,亦可为浆液血性或浆液性;而乳头状癌的溢液则以血性者为多见,且多为单侧单孔。乳头状瘤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质地较软,肿块一般不大于1cm,同侧腋窝淋巴结无肿大;而乳头状癌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以外,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易与皮肤粘连,肿块一般大于1cm,同侧腋窝可见肿大的淋巴结。
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断端呈光滑杯口状,近侧导管显示明显扩张,有时为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导管柔软、光整者,多为导管内乳头状瘤;若断端不整齐,近侧导管轻度扩张,扭曲,排列紊乱,充盈缺损或完全性阻塞,导管失去自然柔软度而变得僵硬等,则多为导管内癌。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状癌可找到癌细胞。最终确立诊断则以病理诊断为准,而且应做石蜡切片,避免因冰冻切片的局限性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扩张综合征的溢液期均可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但导管扩张综合征常伴有先天性乳头凹陷,溢液多为双侧多孔,性状可呈水样、乳汁样、浆液样、脓血性或血性;乳头状瘤与导管扩张综合征的肿块期均可见到乳晕下肿块,但后者的肿块常较前者为大,且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可与皮肤粘连,常发生红肿疼痛,后期可发生溃破而流脓。
导管扩张综合征还可见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有规则的充盈缺损者,多为乳头状瘤;若较大导管呈明显扩张,导管粗细不均匀,失去正常规则的树枝状外形者,则多为导管扩张综合征。必要时可行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活组织病理检查。
阴道壁乳头状瘤怎么办
外阴乳头状瘤为上皮来源的肿瘤。病变多发生在大阴唇,也可见于阴阜、阴蒂和肛门周围。外阴乳头状瘤分为两类,即乳头状瘤与疣状乳头状瘤。此外还有一种以上皮增生为主的纤维乳头状瘤,可视为外阴乳头状瘤的一种亚型。该病比较少见。
外阴乳头状瘤是由局部炎性刺激外阴皮肤或黏膜、表面向外生长形成的乳头状突起的肿块,是以上皮增生为主的病变。病变生长缓慢,可无症状,但也可有外阴瘙痒及局部炎症病史。如肿瘤较大,因反复摩擦,表面可溃破、出血和感染。妇科检查时发现外阴部有乳头状肿块,可单发或多发,质略硬。
这种病症有事会跟尖锐湿疣十分相像,所以诊断时要十分注意,不可因为这样而诊断错误。在治疗时,现在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和激光治疗,手术治疗就是进行局部切除,而激光也是进行切除,只不过方法不太一样。治疗时要进行彻底的治疗防止病情的复发,要保持私密部位的干净与透气。
乳头状瘤病毒可诱发口腔癌
乳头状瘤病毒可诱发口腔癌——乳头状瘤是诱发子宫颈癌的常见病因,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乳头状瘤与口腔癌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斯德哥尔摩4月12日专电 瑞典等一些北欧国家科研人员最新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诱发子宫颈癌的乳头状瘤病毒也是导致口腔癌的罪魁祸首。癌症专家为您详细介绍:
据《瑞典日报》12日报道,瑞典等一些北欧国家的研究人员对北欧四大血清库所保存的292名确诊为口腔癌患者的血样和1600名健康人的血样进行了对比化验研究,结果发现,那些感染上乳头状瘤病毒的人患口腔癌的危险性比未感染者要大一倍,其中患舌根癌和扁桃体癌的危险性分别要大20倍和14倍。可见乳头状瘤病毒诱发口腔癌是不争的事实。
瑞典马尔默市马斯教学医院的约·迪尔奈尔副教授也参加了这次调查研究。他说,他和其他北欧国家的同行此次从血样中,共发现了4种不同类型的乳头状瘤病毒,其中只有一种被称之为“HPV16”的病毒被确定为具有诱发口腔癌的危险病毒。相关推荐:癌症专家:口腔癌术后饮食护理
他还说,国际医学界长期一直怀疑,这种容易诱发子宫颈癌和其他性器官癌的乳头状瘤病毒也具有诱发口腔癌的危险性,但却始终没有定论,此次的研究成果终于第一次给予了明确的证实。
乳头状瘤是怎样引起的
临床上乳头状瘤分好多种,身体的很多器官都可能会出现乳头状瘤,除乳房内会出现乳头状瘤外,像咽喉、食管等也是乳头状瘤好发部位,乳头状瘤病变的位置不一样,病因也就不尽相同,那么引起乳房内乳头状瘤的病因是什么?
目前医学上对乳头状瘤的发病原因还没有十分明确,但是多数乳腺疾病方面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乳头状瘤与孕激素低下脱不开关系,同时雌激素存在增高的情况,而增高的雌激素会刺激乳房组织,长此以往使乳房出现病变,从而发生乳头状瘤。几乎三分之二的乳头状瘤是乳腺增生的一种伴随病变,与乳房其他病变类似。
乳头状瘤虽然病因暂不明确,但是女性朋友还是要积极预防,平时生活作息要规律,根据自身条件尽可能对乳房进行定期的常规检查。特别是40岁以上已经生育过的妇女,更要引起重视。一旦确认患上乳头状瘤,除了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外,饮食上也要特别注意,要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严禁烟酒,否则极有可能会使病情加重。
关于上皮乳头状瘤详情全在这儿
1.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腔鼻窦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大多数为单侧病变,双侧罕见。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瘤体常见于鼻腔,累及鼻腔外侧壁多见,其次是上颌窦和筛窦,累及蝶窦、额窦和鼻中隔的较少。绝大多数内翻性乳头状瘤仅有一个原发部位。晚期累及多个部位,常难以分辨原发部位。
患者常表现为鼻塞及鼻内肿块,可伴有流涕,有时带血,也可有头面部疼痛和嗅觉异常等;随着肿瘤扩大和累及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检查见肿瘤外观呈乳头样,表面颗粒状不光滑,色粉红,质较硬,触之易出血,病变可来源于鼻窦黏膜,向前脱出至鼻腔,向后延伸至鼻咽及口咽部。
2.外耳道乳头状瘤
外耳道乳头状瘤多发生于外耳道外段皮肤,是外耳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是其鳞状细胞或基底细胞长期受刺激增殖的结果。
肿瘤早期多无症状,充满外耳道时阻塞感、痒感或听力减退。常有挖耳出血或挖出“肉块”样物者。伴继发感染时可有耳痛、流脓。可见外耳道有大小不等的单发或多发、表面粗糙不平、带蒂或无蒂的棕黄色肿物,触之较硬,多数基底较广。有感染者可充血肿胀呈肉芽状。有局部血循环障碍者可呈黑色,能部分自然脱落。增殖迅速者可侵犯中耳和乳突。
3.咽部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为咽部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男性占多数,多为单发。
肿瘤多发生于腭弓、扁桃体、软腭缘、悬雍垂,其次见于软腭背面、下咽后壁、杓会厌襞等处。多数肿瘤表面呈砂粒状、带蒂小蘑菇状,也有无蒂可移动的扁平状、桑葚状,呈淡红色或灰色,质较软,瘤体多为几个毫米大小,也有达数厘米的。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或在咽部检查时发现,少数可有咽干、痒、异物感等,较大者可有吞咽及呼吸不适或障碍。多数患者是单发,但在小儿可呈弥漫性、多发性。
4.食管乳头状瘤
食管乳头状瘤为鳞状上皮的息肉样良性肿瘤。发病率为0.01%~0.05%,男女均可发病。发病者多为中老年人。
本病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上腹部症状居多,如胸骨后痛、吞咽困难、胃灼热感等,尚有便血、缺铁性贫血。呕吐为主要症状者少,患者往往因胃部疾病做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5.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发生在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产后妇女,以40~50岁者居多,是临床上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
患者的乳头出现血性、浆液血性或浆液性溢液,溢液可为持续性或间断性。有些患者在挤压乳腺时流出溢液,也有些患者是无意中发现自己内衣或乳罩上有溢液污迹。个别患者可出现疼痛或有炎症表现。由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瘤体小,多数情况下临床查体摸不到肿块。有些中央型乳头状瘤可在乳晕附近摸到结节状或条索状肿块,质地较软,轻压肿块时可引出溢液。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治疗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虽属良性肿瘤,但有6%~8%可恶变,故应早期切除。术前均应行乳导管造影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及定位。术后宜做石蜡切片检查,因为冰冻切片检查在辨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癌时最困难,两者常易发生混淆,故不宜以冰冻切片表现为恶性依据而行乳房根治术。
如果为单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时将病变的导管系统切除即可。
如果为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因其较易发生恶变,则宜行乳腺区段切除,即将病变导管及其周围的乳腺组织一并切除。
外阴部乳头瘤如何治疗
临床表现 乳头状瘤病是指发生于乳腺中小导管上皮的乳头状增生,部分或全部填充乳管的管腔,并使其不同程度的扩张的多发性良性病变。乳头状瘤病不同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头状囊腺瘤,后二者皆构成可触及的肿瘤,而乳头状瘤病为一种镜下改变,并不构成可触及的肿瘤,因而许多学者也将乳头状瘤病称为“显微性乳头状瘤”。
乳腺乳头状瘤病作为囊性增生病的一种常见病理类型,由于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而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重度乳头状瘤病被公认为癌前病变.临床上多以乳头溢液、溢血和(或)局部肿物为首发症状。当局部肿物为唯一症状时,易与乳腺癌相混淆. 乳头状瘤病常累及多个中小乳管呈不同程度扩张,其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细胞无异型,排列有极性,肌上皮存在。
分类 根据病变程度将乳头状瘤病分为轻、中和重度。根据乳头状瘤病受累范围、乳头密度及上皮细胞增生程度,分别诊断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乳头状瘤病。主要依病理诊断。标准如下: 轻度乳头状瘤病:导管轻度扩张,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低而稀的乳头结构,分支简单,被覆乳头的腺上皮细胞(层,肌上皮细胞明显)。
皮肤乳头状瘤对怀孕有影响吗
人乳头状瘤病毒是一种感染生殖器官的常见病毒,会导致性病及癌症。俄研究人员对一些体内s100蛋白抗体含量不正常的孕妇的血清进行了研究。这些年龄各不相同的孕妇都有由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导致的湿疣、人乳头状瘤和宫颈糜烂等临床症状。结果发现,13.5%的孕妇生育的婴儿患有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3%的孕妇生育的婴儿患有其他器官和系统疾病,有3%的孕妇会晚期流产或生育死胎。
研究发现,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孕妇体内的s100蛋白抗体容易发生异常,是因为人乳头状瘤病毒本身的一些蛋白质与s100蛋白相似。孕妇感染了人乳头状瘤病毒之后,其机体免疫系统会对人乳头状瘤病毒产生免疫反应,制造的人乳头状瘤病毒抗体除了对人乳头状瘤病毒进行攻击外,也与孕妇体内的s100蛋白发生反应,影响孕妇体内的s100蛋白抗体含量,妨碍胎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俄专家也指出,除了感染人乳头状瘤的妇女外,患有神经性皮炎、偏头疼、牛皮癣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妇女,其体内s100蛋白抗体含量往往也很高。这样的妇女生育的后代容易患有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专家建议生育过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后代的妇女在再次怀孕之前要接受血清中s100蛋白抗体检查,必要时应通过医疗手段将s100蛋白抗体的含量降至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