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关爱空巢老人
谁来关爱空巢老人
近年来,各地关于老人独自在家发生的悲剧不少,空巢老人已经成为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据《北方新报》报道,赤峰市一位古稀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用热得快烧水引发火灾,幸亏被邻居发现及时将老人救出。
我们理解老人的处境,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变迁。越来越多的子女在远离父母的城市谋生,子女围绕的传统养老方式已很难维系。空巢老人的隐忧凸显出社会养老体制的欠缺,这些空巢老人究竟该由谁来关心和照顾?百孝善为先,子女有义务有责任常回家看看,但从长远看,整合各种资源,为老人营造幸福的养老环境尤为重要。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功能涵盖医疗、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个基层的帮扶通道,不但能解决老人的实际生活困难,也能安慰老人孤寂的心灵。人人都会老,空巢老人需要全社会来关爱,从儿女、邻居、社区,再到整个社会,都可以为空巢老人献上关爱。
老年人适合养宠物吗
理学专家说:宠物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专家建议老人可以养宠物。
一项研究发现,饲养宠物老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而且许多家中养有宠物的人,比不养宠物的人要健康许多,上医院看病的次数也更少,养宠物还可以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能力。在我国,曾经开展过“伴侣动物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喂养宠物的空巢老人无论是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比其他空巢老人更加健康。因为伴侣宠物提供了一种人类无法提供的,使人感到被支持的社会支持元素,如被关心、被爱、被喜欢、安全感、个人价值感等等,满足了人们渴望交流和被关注的欲望,从而缓解了人们由生活压力和变化所带来的不好的影响。但是专家提醒老人,饲养宠物时,要注意搞好个人卫生和注意安全,和宠物在一起的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不要因过于依恋宠物,进而减少甚至放弃和其他人交流的机会。
相对于年轻人的生活,老年人的生活就要清闲和单调很多,加上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很容易使老人产生孤独、寂寞、恐惧感,长久下去,会严重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而通过饲养宠物则可以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现代每个家庭有只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义务让他们感到压力极大,不得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这就导致与老人聚少离多。
由于老人与子女的思想观念的不同,为了避免与子女发生代沟问题的冲突,老人选择独自生活,追求自己的自由生活。
老人深知子女的工作不易,宁愿选择自己生活来减轻子女负担。
2、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代际分局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对于那些经济能够独立、身体较好的老人会选择与子女分开住。另一方面,因为老人与现在居住环境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不舍离开。这就促使空巢老人的逐渐增多。
3、社会因素
到了老年时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子女在身边,安享晚年。但是,在当今经济快速繁荣发展的社会中,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子女选择在外就业、出国留学不断提升自己。空巢老人也由此产生。
空巢老人的心理特征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掠影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既面临精神上的窘困,更承受着繁重的农事负担。
“农忙时,特别想让儿女回来帮一把”。6月22日,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大有乡金荣村,78岁的段登绪老人对笔者说,“但是回来就没人挣钱,家里那几亩田也刨不出几个钱来,只要孩子们以后过得好,我就觉得有了盼头。”放下犁头,段登绪忙着到深井打水煮饭。段登绪的身体还比较硬朗,田里地头的活也能干一些。他说:“最怕的是生病。病了既没有那么多钱治,更没有人照料。我们不想让孩子担心,只要我们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孙子,孩子们就不用担心了。”
在金荣村,笔者看到,忙碌在田野里的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的老人由于行动不便,维持自身生活十分困难。同时,“空巢老人”精神生活也很空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平时连个说话聊天的人都没有。他们自己从事耕作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农忙之余还要照顾孙子、孙女。尽管他们盼望着孩子们能守在身边,但更希望他们能够在外闯出一片新天地。
乡里负责人说,每到农忙季节,他们都要组织助耕队替一些老人抢种抢收,但人多面广,助耕队也不可能完全照顾得过来。
“爷爷奶奶培训班”的苦涩
前不久回农村老家办事,看到村里正在办一个特殊的培训班,参加的是清一色的老年人,培训的内容是如何教育管理孩子,预防事故的发生。可是,由于很多老年人不识字,无法做笔记,只是坐在那儿听,具体能记住多少,有多大效果,恐怕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此事的倡导者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他看到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其中绝大部分是夫妻双双外出,而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照看。老的老,小的小,甭说孩子的学习,就是基本生活也难以保障,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班,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探索一条途径。
把一个弱势群体托付给另一个弱势群体,这样的景况让我五味杂陈,感到苦涩。不乐观地说,“爷爷奶奶培训班”的“创新”之举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毕竟老人们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身体状况欠佳等因素制约,不可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全国有几千万留守儿童,其“成长中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靠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去解决,而不能让同样需要社会关爱的留守老人成为管护留守儿童的主体。
警惕留守老人遭受侵害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到2008两年间,山东费县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农村留守老人犯罪案件26件37人,其中2007年11件16人,2008年15件21人。
此类案件的涉案人员多为当地农民。当地人对受害人家庭状况比较熟悉,往往乘其家中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之机,对其家庭留守的老人实施犯罪。在所受理的37名涉案人员中,与被侵害人是本村、本乡(镇)或相邻乡镇的农民为30人,占81%。侵财型、暴力性案件占较大比例。在受理的该类案件中,盗窃、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犯罪案件20件30人,占受案总数的76%。
一般来说,老年人防范犯罪的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利意识比较淡薄,容易使犯罪嫌疑人得手。有些受害人对自己的财物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部分老年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后,不知或不敢向司法机关求助。
如何保护农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让老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留守老人面临困难种种
因工作原因,笔者对我乡部分留守老人进行了调查,得知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较差。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参加城乡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农村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如若雇人来干,成本提高,所以很多老人农忙时都舍不得花钱请人帮忙,自己干起来则非常吃力。
二是生活缺乏照顾,管护孙辈负担重。子女外出打工后,大部分老人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老人代为照顾的孙辈一至数个,负担较重。
三是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心理压力大。因为农村老人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学习。目前农村交通、通讯状况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自控能力差,这让老人极度担心却又无法监督管教。
四是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子女外出后,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有些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子女们一去多年杳无音讯。留守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五是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加强。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达75%以上,不少人疾病缠身。虽然子女务工带来家庭收入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农村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
重庆武隆县黄莺乡政府 杨娟
让农村老人“空巢不空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通过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措施,为农村孤寡、空巢老人提供物质资助,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问题。但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对苏中地区一个镇的调查,有76%的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这部分人精神很孤独,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为此,特提出以下3点建议:
1.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常“回家”探望,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到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
2.实施电信问候活动。邮政、通讯等行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部门优势,一个电话、一张贺卡,明确专人定期进行精神问候,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关爱。
3.推进入户抚慰活动。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抚慰的首要任务,汇集农村多方力量组建节假日上门抚慰服务队伍。每逢春节、五一、国庆、中秋、重阳节等,通过开展慰问活动,使老人们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用关爱温暖空巢老人
昨日上午,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联合在海曙区白云街道联南社区广场举行全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推进会,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为空巢老人提供服务,切实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据统计,到去年底,我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已超过97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7%。全市老年人中,50%以上为空巢老人,而空巢老人中,独居老人又占26%。这些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的高龄空巢老人,相当一部分身体状况比较差,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迫切需要社会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扶和精神上的慰藉。
去年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相关部门发出了《关于开展“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的号召后,全市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了以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心理抚慰、应急救助、法律援助、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年5月28日,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联合下发了《宁波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对我市今年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作出了全面部署。
下一步,民政局、团委等部门将进一步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志愿服务网络和管理体系,认真做好社区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管理等工作。街道、社区志愿者组织在民政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空巢老人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摸清空巢老人在健康保健、文体活动等方面志愿服务需求基本情况,统一建档,制定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规范,确保所有空巢老人被纳入“关爱行动”范畴。各级志愿者组织将围绕“关爱行动”的基本内容,积极招募组建助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不断完善助老志愿服务体系,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空巢老人要给自己找乐
空巢老人是现代社会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空巢老人由于孤独等,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抑郁等问题,那么这时空巢老人要学会自己找乐,挖掘自己的兴趣所在,才会每一天都过的充实而快乐。
从目前来看,造成老年群体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低”与“高”的矛盾,即社会群体对于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低”,老年群体对于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高”;二是“强”与“弱”的矛盾,即老年群体对于社会心理帮助预期的要求“强”,当前涉老机构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实施能力“弱”;三是“实”与“虚”的矛盾,即老年群体对于社会服务需求“实”,社会对于老年群体的有效帮助“虚”。正因为如此,老年群体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由于文化生活单调,物质生活贫乏,我国许多老年人还抱有消极的养老观念。他们把自己归纳为:革命时期的“敢死队”,建设时期的“突击队”,老年时期的“失落族”,情绪低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要摆脱这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老年人必须做到“一个中心”,即以自助、自立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生活得宽容一点,潇洒一点;“三乐”,即自得其乐,自娱自乐,助人为乐;“四老”,即有老伴,老窝,老底(经济储备),老友。同时,整个社会也应关注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让老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空巢老人要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来摆脱不健康得生活状态,要学会自立,自娱自乐,这样才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什么是空巢综合征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达到退休年龄,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子女长大后,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这些空巢老人、老夫妇俩或两代老人居住的家庭就形成“空巢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老龄问题之一。从发展看,未来10年,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使来人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
孤寡老人不孤独
这北风一吹,天真是够冷的,不过,接下来咱们要去的汉口荣西社区,可是暖意浓浓。荣西社区是一个老社区,一千多户居民中,孤寡和空巢老人就有110家,为了让老人们能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得到帮助,社区居委会成立了一个“社区应急小分队”,这小分队是不分寒暑,不分节假日,老人们一个电话,随叫随到。
中午11点半,荣西社区居民陈阿姨准时来到了孤寡老人张守霞的家里,给她做饭炒菜。趁着空隙,阿阿姨又赶紧去拖地抹桌子。一切收拾停当,陈阿姨还会陪着老人聊会天,五年来,这些都成了陈阿姨每天的必修课。
陈阿姨:"反正我在家没有事了,我就下来转一下子,看看她需不需要什么."
张老太一生未嫁,再加上双眼失明,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生活十分不便。了解到张老太的情况,“社区应急小分队”专门安排了邻居陈阿姨来照顾她的生活。生活上有人照顾,老太太的心情也一天比一天好了。
孤寡老人 张守霞:"后来通过他们组织人来帮忙,他给我帮忙把生活打点以后,我现在就比以前开朗多了."
74岁的王婆婆是社区里年龄最长的孤寡老人。因为中过风,王婆婆身体状况长期不好。一次夜里王婆婆心脏病突发,情急之下,“社区应急小分队”的求助电话帮了大忙。
孤寡老人 王婆婆 :"一个人在家里,我不能到医院去看病,就打社区电话,派人把我送到医院去了."
为了让社区的孤寡、空巢老人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帮助,荣西社区去年专门成立了“社区应急小分队”,把14名志愿者的电话号码印在这张名片上,只要老人们有困难,一个电话,小分队的社区志愿者们就会立即赶过去帮忙。
武汉市荣西社区居委会主任 曾秋莲:"他们一般有时候病了没办法就要我们社区人员上门,然后他家里的水电坏了也是要我们的志愿者去修."
据统计,武汉市60岁以上的老人有100多万。早在2006年,武汉市就出资600万元,为2000名80岁以上低收入贫困老人提供一年365小时保姆服务。但面对社会上老年人这么大的群体,仅仅靠个人或者社区的关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呼吁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这项行动中来,给老人们送去关爱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