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孕期保健与预防家庭暴力

孕期保健与预防家庭暴力

近年来的研究,有两方面的证据表明,如果母亲在妊娠期受到虐待或长期的压抑、愤怒,必然影响孕妇的内分泌,因而也影响到胎儿。第一方面的证据是,在妊娠中期胎儿已有记忆。胎教研究者证明胎儿听了音乐可以产生记忆,出生后再听到此音乐表现高兴。同样原理,胎儿也可以记住母亲因所受到虐待而产生的恶劣情绪,它深深地印入胎儿的大脑中,并将影响孩子未来的行为。孩子出生以后,如果和母亲一同受虐待,受歧视,也会有同样的结果。

第二方面的证据是,在妊娠期,母亲血液内的各种变化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长期抑郁的母亲所生小儿长大以后也表现抑郁甚至对世界、对自己都缺少信心,因而自杀倾向性也较明显。因此,研究者将胎儿在孕期受家庭暴力虐待视为少年犯罪、成人施暴等的根源之一。

什么叫家庭暴力呢?

结合我国的情况可以这样认为:家庭成员之间,主要是夫妻间、成人与儿童和老年人间、手足同辈之间所发生的暴力。暴力由两方面人组成,一方面是施暴者。另一方面为受害者。施暴的方式主要可分为用打、踢、推搡等暴力手段造成的躯体伤害;用骂、恐吓、要挟、威胁、经济控制等手段,造成的精神伤害和性的强暴等三种类型。

从国外类型看,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夫妻间或成人与儿童之间。受害者多为弱势人群,以妇女、少儿、老年人为多。

家庭暴力该不该离婚

遇到家暴该离婚。

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除了我们对对方的爱,我们还希望我们能互相照顾,一起走完这一生。如果都发生了家暴了,还有什么爱?还谈什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你自己的幸福,一定要果断,一定要勇敢,该离的婚必须离,没什么大不了的。

家庭暴力女人如何保护自己

婚姻不是只有和谐和幸福,也有种种困境和煎熬,比如家庭暴力。遇到脾气不好的丈夫,女人就有可能沦为家庭暴力的对象。而对于大多数女人来说,初次被丈夫暴力对待,会选择隐忍,但这只会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因为有一就有二。所以,当家庭暴力发生之初,女人应该做以下事情。

1、要阻止家庭暴力的发生,首先女人要采取自救办法,可以先找社区的妇女组织对丈夫进行教育和劝阻。

2、其次是向派出所报案,让派出所根据相关法律来处理。

3、也可以到街道和区市妇女组织反映情况,寻求帮助。

4、如果受到伤害,最好去医院进行验伤诊断,请医生做出详细的伤情证明,并拍下受伤的清晰照片,作为证据。

5、假如受到严重伤害,千万不能再以仁慈之心放过他,一定要到法院起诉他犯伤害罪,并到有关部门申请伤情鉴定,这将是判定他对你伤害程度的最有利证据。

6、如果发现对方存在着暴力倾向,并且已经不止一次向你施暴的话,那么你必须尽早决定解除婚姻关系,远离伤害。对于存在长期家庭暴力的施暴者来说,不要期望他能够忏悔并痛改前非,即使他向你承认错误也不能心软。

7、一旦决定离婚,要冷静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以后的家庭暴力再次发生。例如分居,向妇联、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公安机关以及所在单位反映情况。一方面保留对方施暴的证据,另一方面可请求这些单位对施暴者给予批评教育和惩罚,予以劝阻和调解,以保护自己。

家庭暴力的原因

1、导致家庭暴力的因素: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对公民个人隐私和生活方式的尊重与宽容,网络、通讯手段等现代技术的发达和普及,以及婚外情、非法同居、包二奶等现象的增多,婚姻家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另外,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城市中工人的下岗、农村中劳动力的剩余、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的增大,促使某些人把实施家庭暴力作为一种缓解情绪的手段。

2、导致家庭暴力的因素:施暴者自身素质太差

部分施暴者性格乖戾、性情粗暴。这类人自控能力弱,遇到意见分歧或本人的要求没有被接受,习惯用拳头解决问题。部分施暴者受教育水平低下,在家庭内部本能地使用暴力手段实现本人的意志。部分施暴者患有精神疾病、心理疾病或存在性格缺陷等等,导致他们偏离正常的思维,背离非暴力的行为规范。

3、应对家庭暴力的方法

3.1、应对家庭暴力的方法:充分利用法律维权

我国现有关于维护妇女、老人、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散见于《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中,要消除家庭暴力就是要逐步完善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受害者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济手段。

3.2、应对家庭暴力的方法:寻求社会支持

充分发挥基层居委会等组织的调解作用。强调执法机关及时介入,有效制止的职责。建立类似于国外妇女庇护所性质的社会救助机构。以帮助受害人及时摆脱家庭暴力。

3.3、应对家庭暴力的方法:自立自强,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形式加强国民的道德教育,促进社会道水准,制止、减少甚至消除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通过教育,借助舆论的力量,倡导良好的婚姻道德风尚等以制止和消除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使不道德者受到应有的舆论谴责,同时也通过教育使每个人懂得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和尊严的重要。

男人家庭暴力成瘾的6大心理

1、很难控制感情

男性主要通过语言信息来理智的处理事物。与此相对,女性的进行感情处理的右脑更加发达,比起有条理的找出事物的解决方法,女生更倾向于感情论事。

因为大脑的结构不同,男女之间常常摩擦出火花。这种情况下,男性对女性生气的原因一头雾水,并且理性的解决方法往往不起作用,这时男性想说的话就会转化为拳头。其实男性本意是想和解,但无奈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2、施暴之后更痛苦

有家暴倾向的男性在施暴后,会有一段被称为“蜜月期”的相当温柔的时期。这个时期相当短暂,一过这个时期,男性会再次施暴。

这个时期内,男性会很嫌恶自己,女性可以以这段时期为契机,打开他的心扉。例如,女性可以制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和他好好聊聊。不管是施暴的原因还是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通过倾听交谈,暴力都可以被和平解决。通过这样一次次的交谈,施暴男性会慢慢反省,最后改正错误。

3、男性的暴力来源于“不安”

从心理学来说,男性的暴力来源于“不安”心理。男性不擅于表达,也不会倾吐内心的苦恼和烦闷。就算直接问他们,回答也只会是没事。长年累月,男性心中的压力和焦虑会越积越多,最后质变为家庭暴力。

4、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很可能出现严重的暴力行为和自残行为。在发病时,他们常会出现感知觉功能障碍,有时把自己的配偶当成鬼魅进行殴打,常常把亲人打的鼻青眼肿、头破血流甚至残废而不自知。

5、人格障碍

研究调查,因人格障碍而产生家庭暴力倾向的男人占总比的1/4以上,其中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居多。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从儿童时期就有暴力行为记录,这类病人不仅是家庭暴力的实施者,而且是社会暴力的制造者。他们不仅经常殴打妻子或孩子,还威胁配偶不得离婚。冲动型人格障碍常表现为因为一些琐碎小事大发雷霆,进而出现暴力行为。而他们的配偶一旦提出离婚即痛哭流涕或者以死相要挟。

6、性别歧视

在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绝大多数为男性,在一部分男人中,他们信奉男尊女卑的思想,并将家庭暴力当成是正常的家规或者逼迫女性言听计从的有效手段。

而男人为什么有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男人心理是什么?家庭电暴力是每个女人的恶梦,必须杜绝。看了以上文章的分享,我想您对男性家庭暴力成瘾的心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没错,家庭暴力产生原因和男人的情绪控制及性格特点有极大的关系。

家暴离婚需要什么证据 保证书

家庭暴力一般会经历一个紧张期、爆发期、蜜月期的循环。施暴者施暴后,在蜜月期通常会有一个悔过的表现。这时,他们会写下悔过书,保证不再动手,来乞求受害方的原谅。但是,只要打开了手,绝对不会就此罢休,家庭暴力会成为这个家庭的家常便饭。施暴者写的认错书会成为证明家庭暴力存在的证据,受害方一定要妥善保存,在认错书中,最好让施暴方写清楚家庭暴力的次数和时间,这样更加方便法院认定家庭暴力的存在。

​如何让孩子远离家庭暴力?

孩子遭遇家庭暴力怎么办

“孩子受到家庭暴力后,很多时候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会产生恐惧心理,不敢也不知道找谁,但这时候最需要鼓起勇气向他人寻求帮助。”这是深圳市南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刘道语对自己多年从事心理辅导后的一个总结。

儿童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体力上,都属于绝对的弱势群体,因此在社区和学校这些能让孩子接触到的地方,需要加强教育力度,以往社会对儿童身体安全讲得比较多,但对儿童心理安全却很忽视。现在,到了要把心理安全和心理健康提到重要日程上的时候了。

追寻家庭暴力的源头,其成因是家庭成员负面情绪过多、攻击性情绪增长,出于释放能量的一种需要而产生的暴力行为。这样的情绪如果转化得当,成为正面的能量,就会是利他的、有建设性的,如果释放转化不当,就会成为暴力,有毁灭性的能量。

从心理健康角度讲,这样的行为是可以预防的。主要是提高家长的个人素质。家长的方式会影响到孩子,因此家长要对自己有所认知,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表达方式,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如何预防对儿童的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中妇女、儿童是主要受害者,但对儿童的家庭暴力却没有像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那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原因在于法律对儿童的保护是通过监护人来实现,而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的加害者往往就是监护人,因此对儿童的家庭暴力往往更具有隐蔽性。

对儿童的家庭暴力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多机构合作,才能有效预防和制止。除了有必要逐步完善对预防和制止儿童受暴的法律保护外,还要作为政府的工作职能加以推进,政府可以开设儿童热线、儿童庇护所等;其次,还要加强社会救助,建立多机构多部门的支持体系。妇联、居委会要直接干预,医疗机构建立专门的心理救治室,医护人员一旦发现儿童有受到家庭暴力伤痕要及时通知有关的儿童保护组织,由他们出面干涉;另外,要提高儿童自我防范的意识,尤其是学校要提高儿童对家庭暴力的认知能力,提高防范意识,教会儿童如何寻求外界的保护。

总的来说,要想预防和解决家庭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首先要提高家长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与孩子正确的沟通。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长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变化而让孩子遭受身心双方面的伤害,让孩子远离家庭暴力的阴影,健康成长吧。

家暴离婚需要什么证据 证人证言

居住在经常发生暴力家庭旁边的邻居,一般对暴力情况都会有几分知情。可以请知情有愿意作证的邻居,到法庭上作证,该证人证言会成为指认家庭暴力很好的证据。经历家庭暴力的受害方一般还会寻求居委会等调解组织的帮助,该调解组织的人员也可以作为家庭暴力的存在出庭作证。

相关推荐

家暴后女人的心理:what?难道我嫁了个“假男人”? 胆小害怕

家庭暴力导致了妇女心理常处于心理压力之中,持续保持紧张状态,从而导致心身疾病。被虐妇女可能变得畏缩、无助、缺乏安全感。他们会呈现情绪不稳、焦虑、抑郁等症状,甚至有“创伤后遗症”,导致自我形象偏低、工作效率差劲,严重者更会有自毁的意念及行为,并完全放弃反抗或自卫。一旦涉及到与暴力相关的东西,她们都会反应过度,显得一惊一乍的,十分害怕。

家庭暴力该不该离婚 家庭暴力离婚会影响到孩子吗

家暴离婚确实会影响到孩子,但是如果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 我们许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婚姻不顺利,夫妻不和睦,大家之所以不离婚,就是想着,为了孩子,我再忍忍,再忍忍就好了。但是事实上,心理学研究发现,其实对孩子伤害最大的就是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夫妻之间的争吵,更不必说家庭暴力对孩子会带来多大的心理阴影了。所以了,为了孩子,这个婚都必须离。

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文化因素

目前而言,我们的婚姻家庭制度仍然是以男子为中心的,法律上的平等并没有落实到现实中的平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认为男尊女卑,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庸,而这种落后的封建思想直到今天还在一些地方延续。许多男性认为自己就是女性的主人,还有的女性认为自己就得依靠男人,这种文化使家暴成了可能。

男人不小心打了女人该怎么办

其一,以最大的反抗和疯狂回应“第一次”;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实告诉我们,制止家庭暴力的关键往往在于“第一次”。假如当我们首次遭遇家庭暴力的时候,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回应一下,并且让它就那样息事宁人过去的话,其十之八九还会有更加严重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的。 在天空永远蔚蓝看来,只要遇到家庭暴力,我们就要以最大的反抗和疯狂进行回应,特别是第一次。务必要让对方彻底从这第一次的“不小心”和“莽撞”中醒悟过来,接受严厉的惩罚,进行深切地反省,让他们真正痛几天,长长记性,最好是能“谈虎色变”,能在下一次举起手之后不敢用力

家庭暴力包括哪几种类型 性暴力

敏感部位疼痛、发炎、伤痕;行走或坐卧困难;回避触摸。作为婚姻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性暴力极其隐蔽。施暴者无一例外地认为婚内性行为受法律保护,所以施暴时肆无忌惮;而受虐者却因难以启齿而强迫自己接受一切。实质上,婚内性暴力与婚外性暴力一样,都是一种反伦理、反理性的行为。

暴饮暴食预防保健

春节假期暴饮暴食 小心“撑爆”你的胃 时逢新春佳节,亲朋好友相聚,举杯把盏频频,美味佳肴海吃。但你知道吗?毫无节制地暴饮暴食,是会把胃胀破的。医学上称为“急性胃扩张”。

多动症不治疗会怎样 家庭不幸福

多动症患儿如果不治疗,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冲动等症状无法改善,导致生活艰难、赚钱困难、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因而很容易产生家庭矛盾、吵架、家庭暴力等事件,最终是家庭不幸福收场。

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怎么办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孩子经常挨打或挨骂(家暴),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扭曲,将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这种皮肉之苦,会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自卑、无助、暴躁、孤独、撒谎、固执等心理。事实证明,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挨打挨骂,那么他有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暴躁: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

家暴后女人的心理:what?难道我嫁了个“假男人”? “受虐妇女综合症”

家庭暴力如果不及时解决,极易导致“以暴抗暴”恶性事件的发生。有些被虐妇女会出现“受虐妇女综合症”,他们或会高度恐惧、常于梦中惊醒、重新经历被害的惊惧,甚至高度过敏地对可能再次发生的暴力,进行过度自卫的准备,因而铤而走险攻击施虐者。

家庭暴力有哪几种 其他类型

对家庭成员的溺、弃、残害。所谓溺、弃,是指采用溺死、闷死、掐死、饿死等手段杀害家庭成员的行为;所谓残害是指从肉体上进行摧残的行为,如冻饿、毒打、故意伤害肢体、器官等行为。另外,对施暴对象公然以施暴行为相威胁,表现为用语言对施暴对象威胁、恐吓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使对方产生恐惧的心理,造成受害者严重的精神损害。 妻子以及其他女性家庭成员的性权利具有不可侵犯性。违背妻子或其他女性家庭成员的意志,强行对妻子或其他女性家庭成员发生性行为或有性虐待行为,都是对女性性权利的暴力。 暴力对象是已婚女性,施暴者一般为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