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怎么办
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怎么办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孩子经常挨打或挨骂(家暴),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扭曲,将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这种皮肉之苦,会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自卑、无助、暴躁、孤独、撒谎、固执等心理。事实证明,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挨打挨骂,那么他有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暴躁: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无助:有的家长打过孩子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反过来又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他也就习以为常了。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自卑:有的家长打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事实上,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每个孩子都有自尊,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家暴后女人的心理是怎样的
自卑家暴还会对女人的自信心造成严重的影响,她们长期处于弱势的地位,在施暴者面前可以说没有了一点尊严,长期如此,她们就会越来越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如别人好,才会遭受到家庭暴力的。
自闭家庭暴力破坏了她们与人的正常交往。被虐妇女对家庭暴力事件感到羞耻,怕被人知道而与外界隔离,自我孤立。同时,被虐妇女长期生活在暴戾的家庭,也令夫妻关系疏远和紧张,最终可能导致婚姻瓦解。面对离婚,部分被虐妇女顿感矛盾及失落,对未来充满恐惧,担心无能力展开新生活而变得沮丧。
胆小害怕家庭暴力导致了妇女心理常处于心理压力之中,持续保持紧张状态,从而导致心身疾病。被虐妇女可能变得畏缩、无助、缺乏安全感。他们会呈现情绪不稳、焦虑、抑郁等症状,甚至有“创伤后遗症”,导致自我形象偏低、工作效率差劲,严重者更会有自毁的意念及行为,并完全放弃反抗或自卫。一旦涉及到与暴力相关的东西,她们都会反应过度,显得一惊一乍的,十分害怕。
充满无助感如果连一个自己爱的人,爱自己的人都会用暴力来对待自己,那么我还能找谁寻求帮助呢?这种无助感是很可怕的,如同被自己最亲密的人背叛一样。
感到懊悔不已家暴后的女人会觉得,我当初真实瞎了眼,为什么会嫁给这样一个混蛋?而现在因为自己当初被爱情蒙蔽住了双眼,不仅没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就连自己的人生整个都是灰暗的,在暗暗哭泣的同时,也会感到懊悔不已。
“受虐妇女综合症”家庭暴力如果不及时解决,极易导致“以暴抗暴”恶性事件的发生。有些被虐妇女会出现“受虐妇女综合症”,他们或会高度恐惧、常于梦中惊醒、重新经历被害的惊惧,甚至高度过敏地对可能再次发生的暴力,进行过度自卫的准备,因而铤而走险攻击施虐者。
孩子受到家暴易患上焦虑症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发表报告说,研究人员在试验中让40多名儿童分别观看悲伤、冷静或生气等不同面部表情的图片,同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他们大脑的活动进行扫描。
在这些孩子中,约一半人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还因此被送入社会救助机构,这部分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2岁。研究发现,他们在看到生气表情的图片时,大脑中前脑岛和杏仁核两个区域的活动幅度要明显大于那些正常成长的孩子。
据介绍,这两个区域与紧张情绪有关,以前研究人员也曾在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士兵的大脑中发现这种变化。由此可见,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可与战争对成人的影响相提并论。
孩子受家庭暴力多易患焦虑症
研究人员埃蒙·麦克罗里说,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出现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他呼吁人们尽量让家庭暴力远离孩子。
孕期保健与预防家庭暴力
近年来的研究,有两方面的证据表明,如果母亲在妊娠期受到虐待或长期的压抑、愤怒,必然影响孕妇的内分泌,因而也影响到胎儿。第一方面的证据是,在妊娠中期胎儿已有记忆。胎教研究者证明胎儿听了音乐可以产生记忆,出生后再听到此音乐表现高兴。同样原理,胎儿也可以记住母亲因所受到虐待而产生的恶劣情绪,它深深地印入胎儿的大脑中,并将影响孩子未来的行为。孩子出生以后,如果和母亲一同受虐待,受歧视,也会有同样的结果。
第二方面的证据是,在妊娠期,母亲血液内的各种变化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长期抑郁的母亲所生小儿长大以后也表现抑郁甚至对世界、对自己都缺少信心,因而自杀倾向性也较明显。因此,研究者将胎儿在孕期受家庭暴力虐待视为少年犯罪、成人施暴等的根源之一。
什么叫家庭暴力呢?
结合我国的情况可以这样认为:家庭成员之间,主要是夫妻间、成人与儿童和老年人间、手足同辈之间所发生的暴力。暴力由两方面人组成,一方面是施暴者。另一方面为受害者。施暴的方式主要可分为用打、踢、推搡等暴力手段造成的躯体伤害;用骂、恐吓、要挟、威胁、经济控制等手段,造成的精神伤害和性的强暴等三种类型。
从国外类型看,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夫妻间或成人与儿童之间。受害者多为弱势人群,以妇女、少儿、老年人为多。
为什么家暴受害者不离开 生命危险
离开施虐者其实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家庭暴力的最后一步可能就是杀掉受害者。超过70%的家庭暴力谋杀案发生在受害者结束关系之后,受害者担心一旦离开,施虐这就没有任何可以顾及的东西了,会更加不择手段。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
一、破坏夫妻间感情。
在一个家庭中,经常发生家庭暴力,必然影响夫妻感情。当妻子无法受其丈夫的暴力时,以选择离婚、离家出走、甚至以暴抗暴等途径摆脱遭受的暴力,致使家庭破裂、毁灭。
二、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暴力不仅破坏夫妻间的感情,同时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亦有负面的作用,幼儿的心灵会饱受伤害,而长期浸润在暴力环境下的孩子对人对事的态度也会有所改变,他们会很消极,被动。
三、影响孩子的遗传基因染色体。
家庭暴力还会有可能改变遗传基因序列,提高后代患病的可能。这个说法并非是空穴来风,长期生活在家庭破裂环境下的孩子的遗传基因染色体末端有改变,端粒的作用在于保护其他的基因,如果染色体的端粒缩短之后就容易引发心脏病,糖尿病以及一些心理疾病等。
在不同年龄的小孩中,家庭的不幸都和端粒的减短相关,且女性要比男性受到的伤害更深,在不同程度的负面事件,例如家暴,冷暴力或是血腥事件等,女孩子的染色体端粒变化的概率要比男孩子更大。
疾病的造成一部分来自于基因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则是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有着深远的作用,而父母的言行举止则更是孩子的模仿样板,家庭暴力不仅伤害了孩子,同时也让孩子的身体健康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为了你和孩子的切身利益,当你面临家庭暴力时,要积极站起来抵制。应对家庭暴力,首先可以通过夫妻间的沟通,了解彼此之间存在的误会,及时解决矛盾。如果和平的手段解决不了,那么只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借助各种家庭干预机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严重时则要寻求法律保护。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对施暴者有约束、威慑作用,对家庭暴力真正起到遏制作用。如向社区妇联寻求帮助,拨打妇联法律援助中心热线。这些法律服务热线援助中心,将为求助妇女提供维权的法律武器;在紧急情况下,拨打“110”报警。
孩子年少时候所经受的动荡以及挫折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都会有影响,包括心理和身体上的,这种影响若是负面的,对他们的干扰将是深重的切很难克服,故而处于对孩子的保护,家庭和谐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对生活在不幸家庭中的儿童进行适时适度的干预,也是对他们的成长的一种呵护。
孕期心理压力大胎儿易畸形
或致基因变化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研究人员征募25名母亲,她们的孩子年龄为9岁至19岁。这些研究对象怀孕期间家庭境遇非同寻常,承受压力水平不同于大多数怀孕妇女。
研究人员询问她们孕期是否遭男友或丈夫暴力对待,因此承受过多压力,然后评估研究对象的情绪水平。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检测孩子体内一种名为“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基因行为。这种基因帮助调节对压力的激素反应。
结果发现,母亲孕期遭受家庭暴力,孩子糖皮质激素受体甲基化,欠活跃;母亲生产后遭受家庭暴力对孩子体内这一基因活跃度没有影响。
或致胎儿反应更快
糖皮质激素受体甲基化令人对压力更敏感,意味着当他们面临压力时,体内激素和心理状态更快作出反应,简而言之,就是易冲动、情绪化。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变化源于母亲怀孕期间长时间遭受暴力威胁,心理压力大,精神状态差。
研究人员之一海伦·冈特告诉英国记者:“先前研究结果显示,如果父母滥用暴力,孩子长大后容易罹患抑郁症;这项研究只关注女性孕期承受家庭暴力带来的额外压力,我们并未研究日常工作压力或家庭生活压力。”
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托马斯·埃尔伯特说:“胎儿从母亲处获得信号,自己将出生于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于是变为快速反应者。他们的压力门槛更低,对压力更加敏感。”
孕期压力影响后代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并非结论性,一些其他因素,包括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人员计划增加研究对象人数,进行更加详细的调查,确认研究结果。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精神病研究所压力心理学专家卡尔米内·帕里安特说,这篇报告证实了人类心理基础的形成始于不足9个月大时。
“研究孕期女性心理压力和抑郁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我们先前知道,孕期心理压力和抑郁影响后代童年乃至青春期行为,影响他们调节自身压力反应的能力。”
男人家庭暴力成瘾的6大心理
1、很难控制感情
男性主要通过语言信息来理智的处理事物。与此相对,女性的进行感情处理的右脑更加发达,比起有条理的找出事物的解决方法,女生更倾向于感情论事。
因为大脑的结构不同,男女之间常常摩擦出火花。这种情况下,男性对女性生气的原因一头雾水,并且理性的解决方法往往不起作用,这时男性想说的话就会转化为拳头。其实男性本意是想和解,但无奈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2、施暴之后更痛苦
有家暴倾向的男性在施暴后,会有一段被称为“蜜月期”的相当温柔的时期。这个时期相当短暂,一过这个时期,男性会再次施暴。
这个时期内,男性会很嫌恶自己,女性可以以这段时期为契机,打开他的心扉。例如,女性可以制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和他好好聊聊。不管是施暴的原因还是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通过倾听交谈,暴力都可以被和平解决。通过这样一次次的交谈,施暴男性会慢慢反省,最后改正错误。
3、男性的暴力来源于“不安”
从心理学来说,男性的暴力来源于“不安”心理。男性不擅于表达,也不会倾吐内心的苦恼和烦闷。就算直接问他们,回答也只会是没事。长年累月,男性心中的压力和焦虑会越积越多,最后质变为家庭暴力。
4、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很可能出现严重的暴力行为和自残行为。在发病时,他们常会出现感知觉功能障碍,有时把自己的配偶当成鬼魅进行殴打,常常把亲人打的鼻青眼肿、头破血流甚至残废而不自知。
5、人格障碍
研究调查,因人格障碍而产生家庭暴力倾向的男人占总比的1/4以上,其中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居多。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从儿童时期就有暴力行为记录,这类病人不仅是家庭暴力的实施者,而且是社会暴力的制造者。他们不仅经常殴打妻子或孩子,还威胁配偶不得离婚。冲动型人格障碍常表现为因为一些琐碎小事大发雷霆,进而出现暴力行为。而他们的配偶一旦提出离婚即痛哭流涕或者以死相要挟。
6、性别歧视
在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绝大多数为男性,在一部分男人中,他们信奉男尊女卑的思想,并将家庭暴力当成是正常的家规或者逼迫女性言听计从的有效手段。
而男人为什么有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男人心理是什么?家庭电暴力是每个女人的恶梦,必须杜绝。看了以上文章的分享,我想您对男性家庭暴力成瘾的心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没错,家庭暴力产生原因和男人的情绪控制及性格特点有极大的关系。
家庭暴力怎么办
1、如果发现对方存在着暴力倾向,并且已经不止一次向施暴的话,那么必须尽早决定解除婚姻关系,远离伤害。
对于存在长期家庭暴力的施暴者来说,不要期望他能够忏悔并痛改前非,即使他向承认错误也不能心软。
2、一旦决定离婚,要冷静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以后的家庭暴力再次发生。
例如分居,向妇联、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公安机关以及所在单位反映情况。
一方面保留对方施暴的证据,另一方面可请求这些单位对施暴者给予批评教育和惩罚,予以劝阻和调解,以保护自己。
3、如果不幸的遭受了家庭暴力,建议尽快到公安机关报案,并到医院就诊作记录。
伤势较重的进行法医鉴定,坚决要求公安机关追究施暴者的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不可认为是家务事象征性处理就行了。
4、在准备好相关证据后,马上分居,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根据国婚姻法规定,实施家庭暴力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这种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5、家庭暴力怎么办?四大措施帮解决!现在对于家暴问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人身安全,遭受家暴是不幸的。但是不能否认很多的人包括孩子和妇女很多人长期遭受家暴,让他们的心理遭受重创,在解救他们逃离魔窟时,应该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让他们从家暴阴影中完全走出来,迎接新的生活。
6、遭遇家庭暴力如何解决?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情况:
(一)逃离加害人;(二)报警;(三)验伤;(四)求助;长期的家庭暴力生活会使一方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受到伤害,也可起诉到法院离婚并要求精神赔偿。
家庭暴力的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而且还伤害到受害方的人格尊严。也会给双方的家庭都带来伤害,家庭暴力不仅仅涉及到身体伤害,还会涉及到许多其他的问题,比如子女心灵的伤害,起诉到法院离婚还会涉及到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精神的赔偿等问题,而且对财产分割可能还会涉及到照顾受害方。
家暴离婚需要什么证据 证人证言
居住在经常发生暴力家庭旁边的邻居,一般对暴力情况都会有几分知情。可以请知情有愿意作证的邻居,到法庭上作证,该证人证言会成为指认家庭暴力很好的证据。经历家庭暴力的受害方一般还会寻求居委会等调解组织的帮助,该调解组织的人员也可以作为家庭暴力的存在出庭作证。
家暴报警有用吗 轻微的家暴能够报警吗
遇到轻微家庭暴力也可以马上报警。
公安机关接到“110”家庭暴力报案、报警求助或者举报后,事发地公安派出所应立即调派警力到达现场,控制家庭暴力加害人,维护现场秩序,对于需要救治、庇护的被害人进行帮助。
家庭暴力女人如何保护自己
婚姻不是只有和谐和幸福,也有种种困境和煎熬,比如家庭暴力。遇到脾气不好的丈夫,女人就有可能沦为家庭暴力的对象。而对于大多数女人来说,初次被丈夫暴力对待,会选择隐忍,但这只会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因为有一就有二。所以,当家庭暴力发生之初,女人应该做以下事情。
1、要阻止家庭暴力的发生,首先女人要采取自救办法,可以先找社区的妇女组织对丈夫进行教育和劝阻。
2、其次是向派出所报案,让派出所根据相关法律来处理。
3、也可以到街道和区市妇女组织反映情况,寻求帮助。
4、如果受到伤害,最好去医院进行验伤诊断,请医生做出详细的伤情证明,并拍下受伤的清晰照片,作为证据。
5、假如受到严重伤害,千万不能再以仁慈之心放过他,一定要到法院起诉他犯伤害罪,并到有关部门申请伤情鉴定,这将是判定他对你伤害程度的最有利证据。
6、如果发现对方存在着暴力倾向,并且已经不止一次向你施暴的话,那么你必须尽早决定解除婚姻关系,远离伤害。对于存在长期家庭暴力的施暴者来说,不要期望他能够忏悔并痛改前非,即使他向你承认错误也不能心软。
7、一旦决定离婚,要冷静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以后的家庭暴力再次发生。例如分居,向妇联、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公安机关以及所在单位反映情况。一方面保留对方施暴的证据,另一方面可请求这些单位对施暴者给予批评教育和惩罚,予以劝阻和调解,以保护自己。
家庭暴力的原因
1、导致家庭暴力的因素: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对公民个人隐私和生活方式的尊重与宽容,网络、通讯手段等现代技术的发达和普及,以及婚外情、非法同居、包二奶等现象的增多,婚姻家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另外,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城市中工人的下岗、农村中劳动力的剩余、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的增大,促使某些人把实施家庭暴力作为一种缓解情绪的手段。
2、导致家庭暴力的因素:施暴者自身素质太差
部分施暴者性格乖戾、性情粗暴。这类人自控能力弱,遇到意见分歧或本人的要求没有被接受,习惯用拳头解决问题。部分施暴者受教育水平低下,在家庭内部本能地使用暴力手段实现本人的意志。部分施暴者患有精神疾病、心理疾病或存在性格缺陷等等,导致他们偏离正常的思维,背离非暴力的行为规范。
3、应对家庭暴力的方法
3.1、应对家庭暴力的方法:充分利用法律维权
我国现有关于维护妇女、老人、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散见于《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中,要消除家庭暴力就是要逐步完善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受害者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济手段。
3.2、应对家庭暴力的方法:寻求社会支持
充分发挥基层居委会等组织的调解作用。强调执法机关及时介入,有效制止的职责。建立类似于国外妇女庇护所性质的社会救助机构。以帮助受害人及时摆脱家庭暴力。
3.3、应对家庭暴力的方法:自立自强,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形式加强国民的道德教育,促进社会道水准,制止、减少甚至消除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通过教育,借助舆论的力量,倡导良好的婚姻道德风尚等以制止和消除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使不道德者受到应有的舆论谴责,同时也通过教育使每个人懂得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和尊严的重要。
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怎么办
暴躁: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无助:有的家长打过孩子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反过来又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他也就习以为常了。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自卑:有的家长打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事实上,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每个孩子都有自尊,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撒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久而久之,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家暴后女人的心理:what?难道我嫁了个“假男人”? 自卑
家暴还会对女人的自信心造成严重的影响,她们长期处于弱势的地位,在施暴者面前可以说没有了一点尊严,长期如此,她们就会越来越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如别人好,才会遭受到家庭暴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