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常见的用药误区
高血压患者常见的用药误区
不按时间和方法服药
常见于高血压患者,如阿司匹林应该在早餐后服用;他汀类调脂药应该在睡前服用。而且不能用茶水、牛奶或饮料送服药片等。
经常漏服药物
每天服用的药物没有按时服用,或应该一天服用数次的药物没有按照规定的次数服用等。这种情况常见于记忆力不好的老年人,或者是比较粗心的中青年。
随意增加药物剂量
一般包括有意增减剂量或无意中弄错剂量两种情况。但不管出于哪一种情况,这种做法都非常危险,尤其是有意增减剂量,会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高血压患者常见误区
有些高血压病人服药过程中血压总是出现反复,这与不少病人对于服药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有关,最常见的有5 大错误,需要加以纠正和澄清。
1. 我的血压虽然高但没有症状,所以不用吃药我们常说“高血压是无声的杀手”,就是说高血压的危害不在高血压本身,也不在于有无症状,而在于血压持续升高可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一旦并发脑卒中、心力衰竭、尿毒症,恐怕后果就不堪设想了。1999 年中国高血压联盟对高血压病人进行了危险性分层(组)。由表可以看到虽然同为1级高血压,但根据危险因素的不同可以是低危的、中危的,也可以是高危甚至极高危组的。对于低危及中危组的病人可以先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方法进行观察,对于高危组和极高危组的病人则必须立即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所以,病人是否需要立即进行药物治疗不是根据症状,也不是单纯根据血压值,而是根据高血压病人的危险程度。因此,那种没有症状不用吃药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对于轻度甚至中度血压升高者,虽然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使血压趋于正常,但还是应该服用抗高血压药物,使血压降到一个理想的水平。当然,经过长期服用降压药,再加上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减少所用药物的剂量或种类,直到能以最小剂量维持血压在理想水平。服用维持量贵在坚持,有时虽然每天仅用药1次,每次仅半片或1片药,看似微不足道,但它能维持血压在安全水平,且能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 别人吃这种降压药效果好,所以我也可以吃个体化原则是治疗高血压病的原则之一,由于每个病人的病情不同,加之抗高血压药物种类繁多,每个病人如何用药均有所不同。例如一个病人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蒙诺”效果很好,但另一个病人可能因干咳不能耐受而不得不停药。有些病人单用或联合用利尿剂后降压效果很好,但痛风病人却可能因此而使病情加重。
3.血压增高时就吃药,降至正常后就停药,这也是一个常见的错误认识。目前的抗高血压药物是治标不治本,即只能控制血压,但不能彻底根治,所以抗高血压治疗应无限期,这也是一个准则。有资料证明,高血压病人如停止服药,其血压早晚会回到治疗前的水平。所以,当您的血压降至正常时,并不意味着您就可以停用抗高血压药物。您如果想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能够健康生活的话,就必须坚持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擅自停药造成的血压波动不仅不利于血压的控制,还会加重损害心、脑、肾等重要脏器。
4.老年人血压不能降至正常,否则会影响脏器的血液灌注这是没有道理的。大家知道,在血容量及心搏出量不变的情况下,血压的变化主要决定于外周血管的阻力。这种阻力增加主要是因大动脉硬化及阻力小动脉收缩引起的。因此,高血压是二者的综合结果,它并不能增加各器官的有效循环血量。所以老年人血压降至正常,不会影响脏器的血液灌注。当然,老年高血压病人由于血管日益老化,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舒缩功能受限,所以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测血压,观察药物治疗周期应稍长,一般用药1~2 周后再调整药物剂量;联合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5 个条件:一是具备有效的降压作用,并不产生耐药性;二是能抑制和逆转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肾和血管损害; 三是能减少或不增加心血管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等; 四是不加重伴有的其他疾病如慢阻肺、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心衰等;五是服用方法简便,无严重副作用。只要符合上述五点,不管老药新药都是好药。对每个具体患者来说,能有效控制血压并适宜长期治疗的药物,就是好的降压药。药理学家通过比较新、老降压药物发现,新上市的降压药并没有更优越的降压效果;在减少合并症上也是如此。惟一例外的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它除了具有降压作用外,同时具有6个强适应证:①对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有效;②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有效;③对治疗冠心病高危因素有效;④在心肌梗死后仍可使用;⑤它能改善肾脏的供血,使尿中蛋白减少,在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方面较其他降压药更有效;⑥它尚能预防中风复发。加各器官的有效循环血量。所以老年人血压降至正常,不会影响脏器的血液灌注。当然,老年高血压病人由于血管日益老化,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舒缩功能受限,所以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测血压,观察药物治疗周期应稍长,一般用药1~2 周后再调整药物剂量;联合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
5. 新上市的降压药比老降压药好一种理想的降压药应具备如下5 个条件:一是具备有效的降压作用,并不产生耐药性;二是能抑制和逆转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肾和血管损害; 三是能减少或不增加心血管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等; 四是不加重伴有的其他疾病如慢阻肺、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心衰等;五是服用方法简便,无严重副作用。只要符合上述五点,不管老药新药都是好药。对每个具体患者来说,能有效控制血压并适宜长期治疗的药物,就是好的降压药。药理学家通过比较新、老降压药物发现,新上市的降压药并没有更优越的降压效果;在减少合并症上也是如此。惟一例外的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它除了具有降压作用外,同时具有6个强适应证:①对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有效;②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有效;③对治疗冠心病高危因素有效;④在心肌梗死后仍可使用;⑤它能改善肾脏的供血,使尿中蛋白减少,在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方面较其他降压药更有效;⑥它尚能预防中风复发。
慢性鼻炎常见用药误区
慢性鼻炎是一种比较高发的疾病,很多时候大家都习惯选择药物治疗慢性鼻炎。但专家表示:药物治疗慢性鼻炎需要避开三个误区,否则不但无法治疗慢性鼻炎,甚至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慢性鼻炎用药误区一:感冒症状反复不能乱吃药
专家表示:在接诊中经常会遇到:有些慢性鼻炎患者在初期“感冒”以后自行服药,二三天后自己觉得好多了,但过了1个礼拜又出现了鼻塞、流鼻涕、发热的反复症 状。此时还不以为然,继续感冒治疗,在症状严重脱不了的时候才到医院治疗,专家说患者这样的行为,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身体是一切工作生活的前提
专家指出,几乎所有慢性鼻炎都是由急性鼻炎转化的。急性鼻炎是鼻腔黏膜的急性炎症,俗称“感冒”或“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 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常易合并细菌感染。反复发作3个月以上被称为慢性鼻炎,主要症状是鼻塞、流涕,伴有轻度的发热、乏力、头 痛。专家特意强调,人们得了感冒后要多饮水、注意休息,提高病抵抗力;一旦出现反复感冒的情况,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确诊就医,不要自己给乱“开方 子”,以免发展成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用药误区二:激素药物可治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近几年发病率逐渐增高,一些慢性鼻炎患者经常在一起交流“经验”,例如,哪种喷雾剂很管用;哪种对治疗鼻炎很好等等。专家指出,很多人对激素 药物治疗鼻炎都有误区,认为药物可以治愈慢性鼻,但实际上,单纯的使用药物去治疗慢性鼻炎是很难治愈的。不及如此,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会损坏鼻腔粘膜,使 症状加重,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慢性鼻炎用药误区三:过度依赖鼻炎药水
现在很多患者一犯病,就喜欢用含麻黄素的滴鼻剂缓解症状,这是个很大的误区。第一、这种滴鼻剂只适用于急性鼻炎早期。第二、频繁使用会导致“反弹”, 出现更为严重的鼻塞。若长期使用,还会影响孩子的嗅觉灵敏度,同时造成鼻黏膜损伤,甚至产生耐药性和药物依赖性。第三,擅自加大麻黄素滴鼻液的剂量,会导 致药物滴入过多,药液经后鼻孔进入食管,剂量过大时可引起心跳加快,孩子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等现象,因此需要格外警惕。
此外,一般人们习惯于有大病才上医院,对于没有明显痛苦的病总是漫不经心,认为迟治早治无所谓,不治也能过一辈子。慢性鼻炎不就是鼻子有点不舒服,经 常鼻痒、流鼻涕;能忍则忍。殊不知,这一忍,麻烦可就大了。慢性鼻炎虽说不是大病,但缠起人来却很让人难以忍受:鼻子总是不舒服,害得患者不分场合的打喷 嚏、流涕,吐痰,损害形象不说,若长期拖延,还会累及邻近器官,引发如气管炎、支气管炎和其他全身并发症,心脏、肾功能也会受害,不可小觑!
温馨提示:慢性鼻炎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是很大的,患者应该及时去正规的医院检查治疗,对症下药是关键,也是治愈疾病的第一步。建议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谨遵医嘱。
高血压患者的用药误区有哪些
1、间断服药
一些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的时候没有坚持定期服用,而是自作主张根据血压的升降自行随意调节剂量,甚至是间断服药,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有的患者总是间断服用降压药,血压高的时候就吃几片,血压降下来的时候立刻停止,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够控制病情,而且还可能加重病情。
2、擅自乱用药物
现在降压药不断推陈出新,所以一些高血压患者就急于采用新出的降压药,认为治疗效果好,殊不知这样乱服药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降压药的种类有很多,每种药物的用途也不一样,很多患者在服用降压药一段时间后,发现并不是很管用,于是就换用其他的降压药,这样来回换药只会耽误病情的最佳治疗时间。患者应该按照医生的吩咐,坚持服用适合自己的降压药。
3、无症状不服药
根据高血压临床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症状轻重与血压的高低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所以在症状不明显的时候,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不一定是处于正常状态。高血压的症状一般不明显,很多患者在服用降压药以后出现头昏、头痛不适,索性停药。久不服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引发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危及生命。
高血压患者用药存在三个误区
吃药时间因人而异
很多高血压病人都认为每天的降压药是越早吃越好。专家认为对于大多数高血压病人的确是越早吃越好,少数病人并非这样。每个病人都要根据自己的血压变化规律,掌握好吃药时间。
人体的血压变化在一天中基本遵循“两峰一谷”的规律。第一个血压高峰是上午6点至12点,第二高峰是下午4点至6点,血压低谷则出现在晚上睡着后。有一部分高血压患者早晨醒来后会出现血压的迅速升高,这被称作“晨峰现象”,对于这些病人每天的降压药是越早吃越好。少数高血压病人情况相反,是夜间入睡后血压升高,白天则血压相对平稳,对于这部分病人降压药应该放在晚饭后吃。
吃短效药不如选长效药
有些高血压病人认为短效降压药比长效降压药好。专家认为吃短效药不如选择吃长效降压药。短效降压药需要每天吃三次,每次服用都会引起血压的一次波动,长此以往对心脑血管系统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短效降压药需要每天吃三次,对服药者的要求也比较高。
目前高血压病人中一部分是中青年,他们的工作很忙碌,一忙就忘记吃药了。另一部分是老年人,他们的记忆力比较差,也常常会忘记吃药,或是吃了却想不起到底吃了没,这样便会造成漏服、多服、错服,这些都不利于血压的控制。
血压平稳也不能停药
坚持服用一段时间降压药后,会有部分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得很好。这时候,有的人担心长时间用药会产生依赖性,或担心药物副作用,而自行把降压药停了下来。专家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在轻度的高血压病人中,有20%—30%的人在血压控制后也许可以停药,但这并不能保证血压就不会反弹。
对于高血压病人,一般建议要终生服药。如果血压控制得很好,医生在进行评估后,可能会把病人的药量减至很低,比如每天半粒,甚至隔天吃半粒,而不建议病人完全停药。在临床中有些病人自行停药后不久就出现脑中风了,高血压病人自行贸然减药、停药会增大诱发心肌梗死、脑中风的风险。
高血压患者常备药
就目前的降压药来说,当然是长效药比较符合上述标准,如氨氯地平(络活喜)。它的优点是:每天清晨服一次可使血压在24小时内保持稳定,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长效药物副作用小,病人依从性好,服用方便,有利于病人坚持正规化和长期性治疗。
但需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最好在家里准备一些短效降压药以备急用。如果高血压患者在短时间内血压急剧升高,为了防止发生高血压危象或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可能需要临时使用短效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心痛定)、卡托普利(开博通)等,可使较高的血压在短时间内下降。等血压降到理想水平后,再坚持服长效降压药,以保持血压昼夜平稳。
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必须因人因病而异,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该选用何种长效降压药,必须听从医生指导,而不要自己随意更换。
一般来讲,血压在2-4周的时间控制到正常是最理想的。长效降压药虽然在服药当天就有降压作用,但达到稳定的降压作用需要时间比较长,一般需2周左右,在一个月左右达到最佳降压作用,所以,病人服药后不要着急,似乎起效慢一些,但并不是没有效果,不要因血压下降不明显过早换药。 特别是老年人,血压下降速度不要太快。
除了降压药要在身边常备,患者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平时的生活或者和亲友聊天的时候要提到自己的血压问题,并且告知身边人自己身上有带降压药。如此一来,如果突然血压升高,可以及时得到救助。
脑炎患者常见的用药误区
1、脑炎治疗要尽早用药
脑炎治疗的效果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密切相关。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脑炎越早治疗,病情恢复越快,后遗症越少。而有一些患者由于诊断不明或误诊为其他脑膜炎,耽误治疗时间,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很是可惜。
因此对于临床确诊的患者应该及时选用强有力的抗结核药物治疗。诊断不能明确,但又不能完全排除脑炎的患者,家属可以要求医院进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如果诊断性抗结核治疗3周,患者病情无好转趋势,可停用结核药,进一步查找其他病因。
2、脑炎治疗要联合用药
合理联合多种抗结核药物治疗脑炎,可以提高疗效,降低药物毒性,并可延缓甚至预防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为基础药物。强化期采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四药联合使用,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加用对氨基水杨酸。巩固期一般异烟肼和利福平两药联用即可。口服药一般采用一日量一次空腹顿服的方式为佳。
3、脑炎治疗要长期用药
脑炎容易复发,最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坚持长期用药。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碰到一些脑炎患者因为头痛症状消失或服药一年后感觉身体没什么大碍就自行停药,结果病情复发,再次进院治疗。
目前公认的脑炎治疗疗程是1.5-2年,复发率可以降到最低。强化期需要住院治疗,直至脑脊液检查正常方可出院巩固治疗。强化期一般3个月,病情严重者可延长4-6月,巩固期18-21个月。患者家属应督导患者坚持服药,医院也应加强对脑炎患者的宣教,定期随访。
4、在脑炎发病早期抗结核药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已成为脑炎治疗的常规方法。使用激素有以下几个好处:①抑制炎性反应,有抗纤维组织形成的作用;②能迅速减轻结核毒学症状及脑膜剌激征;③能降低脑压,减轻脑水肿、防止椎管的阻塞。
不过激素量不能太大,一般每天30mg强的松口服或地塞米松5mg静脉点滴,待头痛症状消失,脑脊液检查趋于好转后可逐渐减量,疗程6-12周。使用激素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胃粘膜,加用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如法莫替丁等防止胃粘膜出血。
纠正糖尿病患者常见用药治疗2个误区
在我国糖尿病大军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绝大部分,而这些患者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存在着用药治疗误区,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误区一:早期发现糖尿病不急于治疗,而是待其自行恢复。
我国居民普遍对于糖尿病的自我检测意识并不高,有时即使发现病症,病情却也已经不容乐观,不过只要积极治疗,病情可以完全得到控制。但是有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认为血糖虽高了,但并身体并没有什么不适,只要不吃甜食就可以控制病情。殊不知,有效控制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并非禁食甜食,而是积极治疗,而且糖尿病病情的加重主要是由于分子、细胞水平受到严重破坏,所以一旦感觉身体不适已经为时已晚。
误区二:治疗过程勤换药物和保健品,以降低药物副作用。
现在许多糖尿病患者对于药物的副作用十分敏感,为了避免对肾功能的损害,总是尝试各种保健品。虽然大部分降糖药物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副作用,长期使用会失效或者损害脏器,但是一般降糖药物都是在临床医生指导下服用,医生会根据药性及患者病情调整药量,将药物的副作用降到最低。而对于保健品所含的降糖成份并不明确,很难保证药物的安全性。
正常的血压是正常生育的保证
一定要避免一些误区:如为了要孩子,血压高了要忍着,不用药,以免用药会影响孩子,岂不知道不用药导致的问题会更严重,有可能引起母儿严重并发症甚至胎盘早剥。
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甚至儿童高血压的发病率在急剧增高。高血压患者常伴随血脂紊乱,而后者则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证明,即使是正常体重的高血压患者也伴有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可以认为是糖尿病前期,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一倍,当高血压好高血糖同时存在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胰岛素抵抗所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以及因此导致的血栓前状态。
高血压患者易发生自然流产、死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以及出生后生存质量下降等异常情况。另外,孕前高血压患者,应该严格、规范控制血压后再妊娠,因为妊娠会加重高血压的病情,导致高血压恶化,所以,孕前一定要在有经验的内科医生的指导下,摸索适合怀孕用的药物。降低体重、保持好的心情、足够的睡眠,是控制高血压很重要的基础治疗。
一定要避免一些误区:如为了要孩子,血压高了要忍着,不用药,以免用药会影响孩子,岂不知道不用药导致的问题会更严重,有可能引起母儿严重并发症甚至胎盘早剥。
综上所述,为了有一个健康的宝宝,关注自己的血压,必要时规范治疗,会改善妊娠结局;并提高母儿的生存质量。
高血压患者注意三大用药误区
误区一:难受了才吃药
有些患者把降压药当成止疼药、止咳药来使用,只在出现头晕、头痛症状时才吃药,实际上这种服药方式是不正确,降压药简短不但不利于血压稳定,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容易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误区二:用药时间不对
服药时间不正确也会给高血压患者带来极大的危险,这是患者朋友特别要警惕的,很多患者早上起床后血压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因此吃降压药最好是早上起床就吃,晨练完或吃完早饭再吃药就有可能增加危险性。
误区三:盲目跟风用药
有的患者听别人推荐什么降压药好,就选择来服用,结果服药不当导致了其它疾病发作。由于每个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伴随的疾病都不一样,因此,治疗高血压需要制定的治疗方案也是有区别的。
走出四大降压误区
误区一:不难受不服药。没有症状不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这是很多高血压患者的用药误区。有些病人把降压药当成止疼药、止咳药这样的“对症药”,出现头晕、头痛才会吃药,这种做法很危险,也是极不科学的做法。
临床上,很多病人没有明显症状,但高血压对健康的威胁并不会就此消除,这种不正确的服药方法,导致血压出现升高-降低-升高的不稳定情况。而且很多时候是因为患者之前使用降压药使血压降至正常,是药力在控制血压,并非高血压症状本身已经得到控制,中断用药,血压会再次上升,会“反跳”至用药前甚至更高水平,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出现较大幅度的起伏,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正确的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可以增减药物品种或服药剂量,而不应断然停药。
误区二:凭感觉服药。头痛头晕就吃药,没感觉就不吃药,也不测血压,完全跟着感觉走。其实,高血压病人感觉的症状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一致,有些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因为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一样。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定期测量血压,依据血压来调整降压药。
误区三:不愿意服药。一些患者认为是药三分毒,少吃为好,为了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宁少勿多,吃一点点就可以了,或者吃中药,因为中药没有副作用。
确诊了高血压病,如果是轻型、低危者,一般可先行非药物疗法;如果血压不降,或降压不明显,就应该用药。中型、中危以上者,应及时选用降压药物。因为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心脑肾等器官,有效地控制血压,能尽量减少器官的损害。虽然降压药有一定的副作用,但与预防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并保护生命相比,后者的意义要大得多。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可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减少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衰竭等不良事件发生,降低死亡率。
误区四:跟风吃药。很多老年高血压患者不求医,自行购药治疗,听说别人吃什么药降压效果好,便自作主张服用同样的药,或者听信广告的夸大宣传,用保健品,降压表、降压帽、降压带、降压仪等替代药物治疗。
降压需要个体化,目前,市场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多达几十种,各有适应症和一定的副作用,病人的情况也各不相同,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伴发疾病不一样,用药也不一样,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更是伪科学的治疗方法,因此,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盲目追风、道听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