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尿崩症的临床表现

尿崩症的临床表现

1.低渗性多尿

多尿为DI患者最显著的症状,CDI患者一般起较急,日期明确。尿量超过2500ml/d或50ml/(kg.d)],并伴有烦渴和多饮。夜尿显著增多,尿量一般在4L/d以上,极少数可超过10L/d,但也有报道可达40L/d。尿比重为1.0001~1.0005,尿渗透压为50~200mOsm/L,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长期多尿可导致膀胱容量增大,因此排尿次数有所减少。部分性尿崩症患者症状较轻,尿量为2.4~5L/d,如限制水分摄入导致严重脱水时,尿比重可达1.010~1.016,尿渗透压可超过血浆渗透压达290~600mOsm/L。如果患者渴觉中枢未受累,饮水未受限制,则一般仅影响睡眠,体力软弱,不易危及生命。如果患者渴觉减退或消失,未能及时补充水分,可引起严重失水、血浆渗透压和血清钠水平明显升高,出现极度软弱、发热、精神症状,甚至死亡。一旦尿崩症合并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时,尿崩症可减轻,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后症状可再现或加重。

遗传性NDI常于婴幼儿期起病,多数有家族史。多以女性传递,男性发病。出生后既有多尿、多饮,如未及时发现,多因严重缺水、高钠血症和高渗透性昏迷而夭折。如能幸存,可有生长缓慢,成年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因患者在婴儿期反复出现失水和高渗状态,可导致智力迟缓和血管内皮受损,颅内和血管可有弥漫性钙化。

2.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继发性尿崩症的患者还有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外伤性CDI的患者可表现为暂时性尿崩症和三相性尿崩症。三相性尿崩症可分为急性期、中间期和持续期。急性期表现为多尿,在损伤后发生,一般持续4~5天,主要是因为损伤引起神经元休克,不能释放AVP或释放无生物活性的前体物质。中间期表现为少尿和尿渗透压增高,由AVP从变性神经元中溢出,使循环中AVP突然增多所致。持续期表现为持续性多尿,出现时间不定,道标视上核和室旁核内大细胞神经元消失>90%或垂体柄不可逆损伤>85%。

妊娠期尿崩症(GDI):是指在妊娠晚期出现,以多尿、低比重尿、烦渴、多饮、电解质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多为一过性。在各种引起GDI的因素中,由胎盘分泌的血管加压素酶的作用最为重要,它使AVP的降解增加,当人体内AVP降解与脑垂体代偿性AVP分泌增加之间的平衡被打乱,剩余的AVP水平不能维持足够的抗利尿活性,从而引起尿崩症。分娩后此酶水平迅速下降,4周后血浆中已经检测不到其活性。

尿崩症的危害有哪些

中枢性尿崩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和多饮,症状轻重与adh缺乏程度有关,起病缓慢,少数突发,起病急缓与病因有关,根据adh缺乏的程度,又可分为完全性尿崩症和部分性尿崩症。其它伴随症状有瘦弱乏力、头痛头晕、焦虑、睡眠不好、记忆力减退、皮肤干燥、便秘、心悸,时有电解质紊乱、视力减退及发烧症状。如饮水过多可发生水中毒,头痛加重、恶心、呕吐、肌肉运动不协调,体温下降,精神错乱,惊厥、昏迷以至死亡。

预后取决于病因,轻度脑外伤、颅内感染一般可完全恢复;特发性尿崩症一般属于永久性,需要长期药物或激素替代治疗。对寿命基本无影响,一般妊娠和生育能安全度过。

多尿有哪些症状 烦渴多饮

如果多尿并且伴有烦渴多饮,排低比重尿见于尿崩症。多尿是尿崩症的最显著症状之一,尿量超过2500ml/d或50ml/(kg.d)

所谓尿崩症是指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精氨酸加压素缺乏,或者多种疾病导致肾小管冲吸收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老年人尿崩症的症状

老年尿崩症典型症状

1、多尿、烦渴、多饮为其最显著的临床症状。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并且尿量也多,24小时尿量可达5~10L或更多。一般最多不超过18L。患者大多喜欢喝冷饮和凉水。尿比重多在1.005以下。

2、皮肤黏膜干燥,消瘦无力。如未能及时补充饮水,可出现高渗症状群,为脑细胞脱水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神志改变、烦躁、谵妄,最终发展为昏迷。

3、继发性患者可有原发性的临床表现。不同病因所致的尿崩症可有不同临床特点。遗传性尿崩症常幼年起病。如颅脑外伤或手术所致的尿崩症可表现为多尿-抗利尿-多尿三相变化。肾性尿崩症较罕见。

淋巴细胞发炎临床表现

LYH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主要包括四大类的症状:(i)头痛和肿块压迫症状; (ii) 腺垂体功能低下的症状;(iii) 高泌乳素血症;(iv) 神经垂体受累的症状。

蝶鞍压迫症状主要是头痛和视觉异常,也是LYH最常见的主诉之一见于50–70%的LAH患者。头痛是肿大的垂体压迫导致鞍隔和硬脑膜变形和膨胀的结果。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垂体腺瘤的患者其肿瘤的容积与头痛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之间并不相关提示与垂体肿块有关的头痛不仅仅是结构上的改变。头痛的部位双侧前额、后眼窝或颞侧。还可合并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和乏力等症状。视觉异常主要包括视野缺损和视力下降这是垂体肿块向上扩展压迫视交叉的结果。复视比较少见往往是海绵窦受累第III、 IV 或VI对颅神经受压的结果。

约66–97%的LAH患者发生垂体前叶激素部分或完全缺乏与其它鞍区病变不同的是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的程度与垂体MRI所显示的病变大小不成比例。另外在LAH中最常见的垂体激素缺乏是ACTH(60–65%)分泌减少(甚至部分LYH表现为孤立性ACTH缺乏)其次是TSH ((47%))、促性腺激素((42.2%))、GH ((36.7%))和PRL ((33.7%))。这些激素的缺乏是垂体细胞自身免疫损伤的直接结果 。因此临床表现为典型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低下和性腺功能低下。PRL分泌缺乏的表现为产后不能泌乳。

尿崩症是垂体后叶受损的结果可能的机制是垂体后叶和漏斗直接的免疫破坏或者垂体肿块压迫。但在垂体腺瘤中即使是大腺瘤尿崩症也极少见。因此在LYH中尿崩症的原因更倾向于前者。但尿崩症是LINH的主要特征性症状并与神经垂体的淋巴细胞侵润和影像表现一致。在LAH患者中约14–20%的患者可见尿崩症的表现尽管LAH患者神经-漏斗没有淋巴细胞侵润但腺垂体结节部肿胀可能压迫漏斗阻断抗利尿激素(ADH)的运输。合并ACTH缺乏的患者中尿崩症的症状可能被掩盖。事实上糖皮质激素可以在不同的水平拮抗ADH的作用:1)抑制室旁核神经元分泌ADH;2)抑制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 2)的合成水通道蛋白2是肾脏集合管表达的一种ADH依赖的水通道蛋白。因此糖皮质激素缺乏时ADH释放和水通道蛋白2合成增加导致的抗利尿作用掩盖了ADH缺乏的利尿效应。

高泌乳素血症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闭经、月经稀少和溢乳。PRL升高的原因包括:1)垂体柄受压鞍上占位压迫垂体柄导致PRL抑制因子-多巴胺分泌受阻;2)炎症直接破坏泌乳素细胞导致PRL直接分泌入血循环或者抑制下丘脑多巴胺的合成或抑制多巴胺能受体的表达;3)也有人推测自身抗体刺激PRL的合成和释放其作用类似于Graves’病中的TSH刺激性自身抗体。

LYH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垂体受累的情况(前叶、后叶或者均受累)。一般来说视觉异常、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和不能泌乳在LAH中更常见。而多饮、多尿的症状提示是LINH而且LINH中视觉异常、闭经/月经稀少和性腺功能低下则少见。在LINH尿崩症是最主要的症状也可以有肿块压迫效应和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的表现但往往程度较轻。LINH患者头痛一般限于前额。视觉异常罕见。 垂体前叶功能低下虽然也较常见往往程度较轻且大多是一过性的。PRL可以轻度升高。LPH 则具有LAH和LINH的各种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和青少年LYH中体重下降和乏力等症状较成年人严重。另外儿童中还可观察到骨龄落后的现象。

血糖高为什么口渴呢

1、精神性多尿:主要是精神因素引起烦渴、多饮所致多尿与低比重尿。本病以女性多见,病人“多饮在先、多尿在后”,白天尿量大于夜间尿量,症状受情绪的影响,病人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症的症状,“禁水—加压素试验”为正常。

2、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导致的。病人表现为严重的多尿、多饮,尿比重及尿渗透压降低,禁水—加压素试验呈阳性。禁水后,病人尿量仍多,尿比重及尿渗透压升高不明显,在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量明显减少,尿液浓缩,尿比重及尿渗透压明显升高。

3、肾性尿崩症:是一种家族性X连锁遗传性疾病。往往出生后即出现症状,多为男性,女性表现为轻症,并可致生长发育迟缓。

4、慢性肾脏疾病:主要是肾小管疾病,可影响肾脏浓缩功能而引起多尿、口渴等症状,但多有原发病的临床特征,且多尿的程度也较轻。

5、高钙血症:甲旁亢、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可引起高钙血症,高钙血症可抑制远端肾小管水重吸收的作用,导致多尿、多饮,夜尿增多,严重者颇似尿崩症。

尿崩症应该如何进行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症处理并发症,对症状严重者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急性脱水引起电解质紊乱。本病重点在继发性NDI的预防,因其中相当部分属医源性,临床应须警惕。

本症病因有原发性、继发性之分,原发性者病因未明,继发性者常见病因有肿瘤、外伤、感染等,因此,预防继发性尿崩症的病因非常重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相关病因,并注意以下几点:

一、预防:

1)避免长期精神刺激。长期精神刺激(如恐吓、忧伤、焦虑或清神紧张等)可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进而引起内分泌失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更加来足,尿量更多,使本病更加严重。

2)避免食用高蛋白、高脂肪辛辣和含盐过高的食品及烟酒。因为这些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兴奋大脑口渴中枢;并且易助火生热,化燥伤阴,加重本病烦渴等症状。

3)忌饮茶叶与咖啡。茶叶和咖啡中含有茶碱和咖啡因,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肾及周围血管,而起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加,病情加重。

尿崩症的预防工作可以分为3级:

1.一级预防

避免尿崩症的发病。各类尿崩症发病原因不同,针对其病因,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对于避免或减少尿崩症的发病,不无益处。如对于精神疾病、神经官能症者,加强护理,限制每天饮水量,量出为入,可以防止尿崩症的发生。对于低血钾、高血钙、糖尿病、肾盂肾炎等疾病,及早采取有效治疗,也可以作为预防肾性尿崩症发生的一种尝试。有的肾性尿崩症是由药物引起的,权衡利弊,减量用药或停用药物,也可预防尿崩症的发生。积极控制结核、梅毒、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头部外伤的发生,可以减少诱发尿崩症的机会。

2.二级预防

及早发现尿崩症并进行积极的治疗。实际工作中,中枢性尿崩症最多见,其中90%以上为特发性、手术或外伤后及颅内占位性病变或浸润性疾病,故对于脑部手术、脑外伤、脑肿瘤患者,应定期随访检查,以早期发现尿崩症。定期随访有尿崩症家族史者,及早发现并诊治多尿、多饮患者,均可以做到尿崩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3.三级预防

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尿崩症者长期多尿,可有膀胱扩张,输尿管、肾盂积水。部分患者因限制饮水或渴感缺乏,可以发生脱水、中枢神经系统损坏。因垂体下丘脑肿瘤或浸润性病变而发生尿崩症的病人,除了脱水外,尚有腺垂体功能减退、肿瘤压迫症状、颅内压增高等,病死率高。尿崩症合并垂体前叶机能减退时,常可因感染、腹泻、呕吐、失水、饥饿、寒冷、中暑、手术、外伤、麻醉、酗酒及服用镇静安眠药、降糖药而诱发垂体危象。出现体温异常(高体温或低体温),低血糖,循环衰竭,呼吸衰竭,水中毒等。

严重者还可发生昏迷和惊厥症状,危及生命。故早期发现尿崩症及早抗利尿治疗、治疗原发病、治疗各种并发病,控制各种诱发因素,可以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尿崩症概述

尿量超过3L/d称尿崩。引起尿崩的常见疾病称尿崩症,可以概括为因下丘脑垂体抗利尿激素不足或缺如而引起的下丘脑垂体性尿崩症(又称中枢性尿崩症),以及因肾远曲小管、肾集合管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所致的肾性尿崩症。凡病变累及分泌抗利尿激素的神经元(下丘脑的室旁核及视上核)、输送抗利尿激素的神经束(垂体柄)、储存抗利尿激素的神经垂体时,均可引起下丘脑-垂体性尿崩症。

常见的病因有下丘脑和垂体肿瘤、颅脑外伤、手术、放射治疗、颅内感染、浸润性病变(如黄色瘤、组织细胞增生症和自身免疫性病变)等。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功能低下、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AVP)分泌和释放不足,或者肾脏对AVP反应缺陷而引起的1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低渗透压尿。病变在下丘脑-神经垂体者,称为中枢性尿崩症或垂体性尿崩症;病变在肾脏者,称为肾性尿崩症。

尿崩症有哪些危害

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引起多尿、烦渴、多饮与低比重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尿崩症是因抗利尿激素缺乏或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缺陷而致的内分泌疾病。那么尿崩症有哪些危害呢?

尿崩症可由下丘脑一神经垂体各个部位的病变所致,因此亦称为中枢性尿崩症,但部分病例可无明显病因。尿崩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以青年为多见。

尿崩症的危害有:

1、 中枢性尿崩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和多饮,症状轻重与ADH缺乏程度有关,起病缓慢,少数突发,起病急缓与病因有关。

2、根据ADH缺乏的程度,又可分为完全性尿崩症和部分性尿崩症。其它伴随症状有瘦弱乏力、头痛头晕、焦虑、睡眠不好、记忆力减退、皮肤干燥、便秘、心悸,时有电解质紊乱、视力减退及发烧症状。

如饮水过多可发生水中毒,头痛加重、恶心、呕吐、肌肉运动不协调,体温下降,精神错乱,惊厥、昏迷以至死亡。

3、 尿崩症起病多缓慢。主要症状及体征有,多尿多饮,一般日夜和逐日间尿量变化不大。低比重尿,尿比重多在1.001~1.006,尿渗透渗出压多在100~300毫摩/升之间。

4、 儿童可有夜间遗尿。进水量不足时可有脱水征,如皮肤干燥、倦怠虚弱、头痛、烦躁、神志恍惚,甚至昏迷。原发疾病的症状,如垂体瘤的表现。

5、 中枢性尿崩症的垂体或下丘脑病变若不断进展,并导致垂体前叶功能低下,则多尿与烦渴症状可以缓解,甚至消失,尿亦可被不同程度浓缩。

6、 若病变累及下丘脑口渴中枢,患者口渴感亦可消失,以致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可出现严重失水,血浆渗透压与血钠浓度显着升高,细胞内外均失水,出现高渗症群,头痛、肌痛、心率加快,烦燥、神志模糊、谵妄、昏迷及高势,可致死亡。轻度失水者可有皮肤干燥,汗液,唾液减少,口唇干裂、食欲减少,便秘。

尿崩症是因抗利尿激素缺乏或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缺陷而致的内分泌疾病。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端正心态,积极治疗。

尿崩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多尿为DI患者最显著的症状,CDI患者一般起较急,日期明确。尿量超过2500ml/d或50ml/(kg.d)],并伴有烦渴和多饮。夜尿显著增多,尿量一般在4L/d以上,极少数可超过10L/d,但也有报道可达40L/d。尿比重为1.0001~1.0005,尿渗透压为50~200mOsm/L,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长期多尿可导致膀胱容量增大,因此排尿次数有所减少。部分性尿崩症患者症状较轻,尿量为2.4~5L/d,如限制水分摄入导致严重脱水时,尿比重可达1.010~1.016,尿渗透压可超过血浆渗透压达290~600mOsm/L。

如果患者渴觉中枢未受累,饮水未受限制,则一般仅影响睡眠,体力软弱,不易危及生命。如果患者渴觉减退或消失,未能及时补充水分,可引起严重失水、血浆渗透压和血清钠水平明显升高,出现极度软弱、发热、精神症状,甚至死亡。一旦尿崩症合并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时,尿崩症可减轻,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后症状可再现或加重。

遗传性NDI常于婴幼儿期起病,多数有家族史。多以女性传递,男性发病。出生后既有多尿、多饮,如未及时发现,多因严重缺水、高钠血症和高渗透性昏迷而夭折。如能幸存,可有生长缓慢,成年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因患者在婴儿期反复出现失水和高渗状态,可导致智力迟缓和血管内皮受损,颅内和血管可有弥漫性钙化。

尿崩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中枢性尿崩症 任何导致AVP合成、分泌与释放受损的情况都可引起本症的发生,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有原发性、继发性与遗传性3种。

(1)原发性:病因不明者占30%不等。此型患者的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内神经元数目减少,Nissil颗粒耗尽。AVP合成酶缺陷,神经垂体缩小。

(2)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可继发于下列原因导致的下丘脑-神经垂体损害,如颅脑外伤或手术后、肿瘤(包括原发于下丘脑、垂体或鞍旁的肿瘤或继发于乳腺癌、肺癌、白血病、类癌等恶性肿瘤的颅内转移)等;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梅毒、脑炎等;浸润性疾病,如结节病、肉芽肿病(如 Wegener肉芽肿);脑血管病变,如血管瘤等。

(3)遗传性:遗传方式可为X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肾性尿崩症 肾脏中对AVP产生反应的各个环节受到损害导致肾性尿崩症,病因有遗传性与继发性两种。

(1)遗传性:呈X连锁隐性遗传方式,由女性遗传,男性发病,多为家族性。

(2)继发性:肾性尿崩症可继发于多种疾病导致的肾小管损害,如慢性肾盂肾炎、阻塞性尿路疾病、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坏死、淀粉样变、骨髓瘤、肾脏移植与氮质血症。代谢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钙血症也可导致肾性尿崩症。多种药物可致肾性尿崩症,如庆大霉素、头孢唑林钠、诺氟沙星、阿米卡星、链霉素、大剂量地塞米松、过期四环素、碳酸锂等。

近年来由于CT和MRI的广泛应用使临床医生能较早地发现脑部微小肿瘤,故肿瘤所占的比例上升,而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所占的比例则相对下降。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还与年龄有关:在儿童,约60%的病例与脑瘤有关,25%的病例与脑部退行性病变有关。

尿崩症患者有哪些表现

本病大多起病缓慢,往往为渐进性的,数天内病情可渐渐明显。少数可突发,起病有确切日期。

1.多尿、烦渴、多饮为其最显著的临床症状。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并且尿量也多,24小时尿量可达5~10L或更多。一般最多不超过18L。患者大多喜欢喝冷饮和凉水。尿比重多在1.005以下。

2.皮肤黏膜干燥,消瘦无力。如未能及时补充饮水,可出现高渗症状群,为脑细胞脱水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神志改变、烦躁、谵妄,最终发展为昏迷。

3.继发性患者可有原发性的临床表现。不同病因所致的尿崩症可有不同临床特点。遗传性尿崩症常幼年起病。如颅脑外伤或手术所致的尿崩症可表现为多尿-抗利尿-多尿三相变化。肾性尿崩症较罕见。

相关推荐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1.抑郁心境。这是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征,轻者心情不佳、苦恼、忧伤,终日唉声叹气;重者情绪低沉、悲观、绝望,有自杀倾向。 2.快感缺失。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丧失,对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体验不到乐趣。轻者尽量回避社交活动;重者闭门独居、疏远亲友、杜绝社交。 3.疲劳感,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轻者感觉自己身体疲倦,力不从心,生活和工作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者甚至连吃、喝、个人卫生都不能顾及。 4、睡眠障碍。约有70%~80%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睡眠障碍,患者通常入睡无困难,但几小时后即醒,故称为清晨失眠症、中途觉

脑垂体功能低下的表现症状有哪些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垂体衰竭的程度;②受累激素的种类;③蝶鞍内压力增高的程度与垂体受损的部位;④发病年龄与患者的性别。 部分性垂体功能减退症较全部垂体功能减退症为多见。分泌的受累次序一般先是促黄体激素(LH)和GH,而后为促卵泡激素(FSH),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最后是血管加压素(VP)。泌乳素(PRL)分泌缺乏较少见,但分娩后垂体坏死除外。 高泌乳素血症可能源于肿瘤(如泌乳素肿瘤),但更多见的是由于下丘脑的功能异常,使正常腺体分泌PRL增加。在有下丘脑病变的患者,尿

脑垂体腺瘤有哪些症状

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扩展方向及分泌激素的类型有关,包括以下4组症状: ①垂体瘤分泌激素过多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常见者为肢端肥大症、库兴氏病及催乳激素瘤。 ②垂体本身受压症群,主要是垂体促激素分泌减少,一般首先影响生长激素GH,其次为促黄体素、促卵泡素,最后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少数可伴有尿崩症。 ③垂体周围组织受压症群,包括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下丘脑综合征、海绵窦症群和脑脊液鼻漏等。 ④垂体卒中,指垂体腺瘤和/或垂体本身梗死、坏死或出血,临床上可迅速出现压迫症状及脑膜刺激症状,垂体

小孩子为什么会患上尿崩症

根据一些权威数据表明,尿崩症不仅会影响到成年人,还会影响到小孩子。尿崩症是指不能排出浓缩尿的疾病。由于尿很稀,为排出正常人应排出体外的盐分,必须大量饮水,大量排尿,不得不经常上厕所,以前不尿床的现在也开始尿床了。 引起小孩子患上尿崩症的原因: 引起尿崩症的原因是因为调节尿量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这种激素在下丘脑产生,贮存于脑垂体后叶。这个部位周围出现病变以后引起尿崩症。可能的病因有脑肿瘤、外伤、外科手术、脑炎后遗症等。这些原因影响了AVP(抗利尿激素)的合成、转运、储存及释放所致,可分为继发性、特发性、和

小儿尿崩症的表现

尿崩症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自生后数月到少年时期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儿童期,年长儿多突然发病,也可渐进性。 1.多尿或遗尿 常是父母最早发现的症状。排尿次数及尿量增多,每天尿量多在4L以上,多者达10L以上(每天300~400ml/kg或每小时400ml/m2,或者每天3000ml/m2以上)。晨尿尿色也可清淡如水。 2.多饮 在婴儿表现喜欢饮水甚于吃奶,儿童一般多喜饮冷水,即使在冬天也爱饮冷水,饮水量大致与尿量相等,如不饮水,烦渴难忍,但尿量不减少。 3.其他 儿童因能充分饮水,一般无其他症状,婴儿如不

尿崩症的检查诊断

诊断检查: (一)问诊要点 ①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多尿、烦渴以及心慌、头晕、失眠、消瘦等症状。 ②询问每天尿量及尿量有无规律性的变化,以及多尿加重和减轻的因素。 ③询问并观察患者有无颅脑外伤及中枢性神经受损所致的症状,有无相关的脑部手术史。 ④询问患者起病年龄、智力及生长发育状况,有无相关的家族病史。 ⑤询问患者有无肾病史及相关症状。 ⑥询问患者以往对本病的诊治经过,有无服用碳酸锂和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药物的经历。 (二)临床表现 (1)暂时性尿崩 术后或伤后几小时内即出现症状,表现为多尿、烦渴等,1

尿毒症的临床表现

水、电解质、酸碱代谢紊乱 以代谢性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最为常见 。(1) 代谢性酸中毒 慢性肾衰尿毒症期时人体代谢的酸性产物如磷酸、硫酸等物质因肾的排泄障碍而潴留,可发生“尿毒症性酸中毒”。轻度慢性酸中毒时,多数患者症状较少,但如动脉血HCO36.5mmol/L)有一定危险,需及时治疗抢救(见高钾血症的处理)。有时由于钾摄入不足、胃肠道丢失过多、应用排钾利尿剂等因素,也可出现低钾血症。临床较多见的是高钾血症,因此尿毒症患者应严格限制含钾高的食物的摄入,并应定期复查血钾。(4) 钙磷代谢紊乱,主要表现

多尿症状有哪些症状 这些症状都野可能是多尿症

烦渴多饮 如果多尿并且伴有烦渴多饮,排低比重尿见于尿崩症。多尿是尿崩症的最显著症状之一,尿量超过2500ml/d或50ml/(kg.d) 所谓尿崩症是指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精氨酸加压素缺乏,或者多种疾病导致肾小管冲吸收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多饮多食 如果多尿时伴有多饮多食和日渐消瘦,可考虑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 所谓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血糖升高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生物作用受损引起的。

氟骨症的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青壮年,氟骨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腰腿关节疼痛、关节僵直、骨骼变形以及神经根、脊髓受压迫的症状和体征。 患者常诉说脊柱和四肢关节持续性疼痛,静止时加重,活动后可缓解,晨起时关节僵直,关节无红、肿、热等炎症表现。神经根受压者疼痛加剧,如刀割或闪电样剧痛,拒触碰或扶持。病情严重时关节脊柱固定、脊柱侧弯,佝偻驼背或四肢僵直,以至生活难以自理。脊髓或脊神经根受压者可出现四肢或双下肢感觉麻木、感觉减退、肌力降低,躯干有被束缚感,疼痛,严重者可伴肢体截瘫。 患者常有全身肌肉疼痛、头晕、心悸无力、困倦及食欲减退、恶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

其临床特征是反复出现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并因此而影响生活、工作与社交功能。常见的强迫性思维如强迫性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担心、强迫性冲动等,常见的强迫性行为如强迫性核查、强迫性洗涤、强迫性追求对称、强迫性寻求保证等。病人自知这些想法和行为没有必要,但无力摆脱,因而十分苦恼。 包括强迫性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对立观念等。 1.强迫性怀疑 患者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明知没有必要,但又不能摆脱。例如:出门时本来是门已经锁上了,但病人检查一遍、两遍、三遍……如此反复,还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