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蚊咬引起小儿乙脑
预防蚊咬引起小儿乙脑
子叮咬会网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从现在起,应及时带孩子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个预防接种点接种乙脑疫苗。
据市疾控中心有关专家先容,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经蚊子网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网传染病。乙脑患者大多数起病急骤,发热,体温在39℃至40℃,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及精神倦怠等症状。潜伏期一般在10至14天左右,进进发病期后,症状加重。
乙脑通过蚊子叮咬网传播,发病主要在夏秋天节。目前,对于乙型脑炎,国内外还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预防为主。
治疗照护
1。饮食与营养
留意给宝宝足够的营养及水分,根据各地条件给予清凉饮料和流质饮食,如西瓜汁、绿豆汤、牛奶、豆浆、菜汤等,昏迷时医务职员会给予鼻饲,家长要留意随时清楚宝宝的呕吐物,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2。对症治疗
到目前为止,临床尚无治疗乙型脑炎的殊效药物,多采用对症治疗,因此该病仍严重地威胁着宝宝的健康和生命。医院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
3。留意补液
宝宝高热、惊厥时易脱水,家长应留意补充液体,尽可能以口服补充为主。宝宝症状严重时需要静脉输进液体,同时调节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静脉补液不宜太多,以防脑水肿加重及脑疝的发生,小儿天天每千克体重50~80 毫升,但需要根据宝宝高热、出汗、呕吐及进食情况的不同而不同,补充的液体以5%~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与生理盐水(3∶1~5∶1)为主。
4。做好口腔护理
宝宝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故家长应做好宝宝的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一般逐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有口腔炎者可用2%甲紫涂擦或用冰硼散、青黛散。宝宝患有真菌性口腔炎时可用弱碱性的含漱液如3%~5%的碳酸氢钠溶液或2%的硼砂溶液漱口,也可以制霉菌素涂擦。
5。清洁皮肤
宝宝会经常流汗,家长应留意擦洗,随时保持皮肤干燥,对骶尾部及其他骨隆起处可用热毛巾或30%的乙醇涂擦及推拿,以促进局部血循环。经常给宝宝翻身,防止褥疮形成,对症状严重的宝宝应定时定向翻身、拍背,一般每2小时一次,以防发生肺炎。
6。功能锻炼
度过急性发病期后,在后遗症期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进行后期治疗,并应加强宝宝的功能练习。对有智力障碍的宝宝,家长要反复启发诱导,从宝宝所熟悉的人或物以及简单的文字或词句开始,一点一点锻炼宝宝的记忆力,从而达到恢复智力的目的。对有吞咽障碍的宝宝,应哺喂流质饮食,从一滴一滴地喂,到一口一口地喂,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逐渐练习宝宝的吞咽功能。喂食过程中要保持环境的安静和适宜的光线,以防呛着宝宝。
小儿脑炎会不会传染
小儿脑炎传染吗?小儿脑炎只有病毒性脑炎才会传染,脑炎的传染一般通过蚊虫叮咬来传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蚊虫叮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介绍这篇文章
1 只有病毒性脑炎才会传染 小儿脑炎传染吗?小儿脑炎只有是病毒性脑炎才会传染,细菌性脑炎是不会传染。
2 小儿脑炎是神经系统感染性的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常表现为发热、头痛、抽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症状等。该病是小儿最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两岁以内小儿脑炎的发病率较高。病毒性脑炎的病情轻重差异很大,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可留有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 是一种是一种很凶恶的传染病,但是只要我们积极作好预防工作,是完全可以防止的。引起乙型脑炎的病毒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欢生存在人和与人接近的动物的脑子里,特别是喜欢生在黑斑蚊的身体里。当蚊子吮吸了含有病毒的血液以后,病毒便在蚊体内繁殖,经过了一个潜伏期,当他再咬人的时候,就把病毒传给健康人。病毒进到人的身体后,就顺着血液走到脊髓和脑子里,大量生长繁殖起来,人就会得脑炎了。
治疗热痱子的药物
1.宝宝金水
专为婴幼儿细嫩肌肤研制的,集“祛痱、止痒、防蚊虫”三种功效为一体,婴幼儿及成人均可使用,无油腻、无刺激。
2.金银花清爽热痱水
宝宝洗澡时滴适量于水中(约10公斤),或者直接喷涂,可预防皮肤不适。
3.金蝉止痒软膏
适用于真菌、细菌以及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瘙痒。
4.双飞人
具有伤风感冒、肚痛疴呕、蚊咬止痒、消化不良、烫火灼伤、牙痛头痛、消暑提神、驱风救急、舟车晕浪、消毒止炎的功效。
小儿脑炎如何预防
乙型脑炎虽然是一种很凶恶的传染病,但是只要我们积极作好预防工作,是完全可以防止的。引起乙型脑炎的病毒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欢生存在人和与人接近的动物的脑子里,特别是喜欢生在黑斑蚊的身体里。当蚊子吮吸了含有病毒的血液以后,病毒便在蚊体内繁殖,经过了一个潜伏期,当他再咬人的时候,就把病毒传给健康人。病毒进到人的身体后,就顺着血液走到脊髓和脑子里,大量生长繁殖起来,人就会得脑炎了。
黑斑蚊既然是传染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体,所以,防止大脑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彻底灭蚊。灭蚊主要是清除其孳生场所,翻盆倒罐,填平坑洼、树洞等容易积水的地方。铲除杂草和疏通下水道也是消灭蚊子、预防脑炎最有力措施。
也可以使用蚊帐、防蚊油、蚊香,以灭蚊、防蚊。使用乙脑灭活疫苗预防接种,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适用儿童、学生及部队。乙脑病人的病死率在10%左右,轻型和普通患者大多能顺利恢复,暴发型及重型脑干型的病死率甚高。发现脑炎病人要及时送医疗治疗,病人住处要消毒,并且把病人家中的蚊子消灭,以免把疾病传染给别人。
乙肝的传染途径
近年,乙肝的传染通过医源性传播、性传播、肠道外传播明显上升。像一些平常的共餐、咳嗽、喷嚏、接吻、偶然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不会传播乙肝病毒,那到底是怎么样传染的呢?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
1、经血液传播:如输入被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或其他血源性注射传播。
2、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的感染等,最年已经采取了相应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此环节的传播几率。
3、医源性传播: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乙肝传播途径之一;血液透析也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途径。
4、性接触传播: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亲密性行为是重要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夫妻之间的无防御措施的性行为传播率大概在14%左右,具体引人而异。因乙肝病人的唾液中可以查到乙肝病毒,在接吻时有可能会由于皮肤粘膜破损造成传染。因此在口腔有破损(如溃疡,咬伤,牙龈出血等)的情况下应避免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亲吻。
5、昆虫叮咬传播: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对乙型肝炎传播起一定作用。如由于蚊虫叮咬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皮肤粘膜破损处被乙肝病毒感染(如因被蚊子叮咬后的痛痒采取的抓挠)。据国内外多年研究,乙肝病毒在蚊子体内根本无法复制繁殖,而且乙肝病毒随血液被蚊子吸食后一般在14小时内就会被消化。即使没有被消化,乙肝病毒在蚊子体内也不会活过48小时,而蚊子的吸血间隔在72小时左右。还有证据表明,蚊子在吸食血液时并不会把前一次吸入的血液吐出到被吸食者体内,它只是吐出一些自己的唾液产生一些润滑和麻痹效果而已。所以一直波有争议的被蚊虫叮咬也是乙肝病毒传播途径应排除。
乙脑的易感人群
乙脑的全称就是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嗜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因蚊虫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所以乙脑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集中于7、8、9三个月,这与夏秋季的气温、湿度适宜蚊虫滋生,又有利于乙脑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有关。
乙脑的易感人群是3岁至6岁的小儿,近些年由于疾控部门给小儿普种“乙脑疫苗”,发病率大减,但未接种的无免疫力的幼儿、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也能得病。人被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大多数人仅产生隐性感染,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绝大多数成年人因此而获得免疫力。少数人经这种蚊虫叮咬约10天至15天后发病,症状轻重不一,一般起病急,突然发烧、恶心、呕吐、嗜睡、头痛,两三天后病情明显加重,常出现昏迷、躁动不安、抽搐、说胡话、呼吸不规则、颈项发硬等表现。极重的病例可因高烧抽搐不止、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也有一部分病孩症状很轻,只有头痛和低烧,几天内就完全恢复正常。大多数病人在7天至10天内热度渐退,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少数严重病人可因惊厥、昏迷持续较久,恢复后常留有时间长短不一的精神不正常、智力减退、失语、手脚僵直不能活动等后遗症。
得了乙脑,关键在于早期诊治。在“乙脑”流行季节,遇有发病急,有高烧、头痛、嗜睡的病人,没有或只有较轻的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就应当怀疑“乙脑”。尤其是第一、二天除了发烧外,还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精神症状,如嗜睡、呕吐、烦躁、惊跳、双眼凝视或精神异常的病人,要及时送医院诊断。对于“乙脑”的治疗,目前虽然暂无特效办法,但只要及早作出正确诊断,及时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办法,如降体温、止痉挛等对症治疗,就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避免后遗症。
乙脑的预防
(1)防蚊、灭蚊:蚊子是乙脑的重要传播媒介,同时也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宿主。蚊子可以带病毒越冬,病毒还能通过虫卵传代,因此蚊子是传播媒介,消灭蚊子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
(2)接种乙脑疫苗:乙脑疫苗是我国计划免疫接种项目之一,6个月到10岁的儿童都要按计划免疫的要求接种乙脑疫苗。疫苗接种时间一般安排在乙脑流行季节前的1~2个月,即4月中下旬和5月上旬。第一年应接种两次,间隔7~10天:以后每年接种一次。乙脑疫区的成人由于体内多有乙脑抗体,则不用接种疫苗;但非疫区的人来到疫区,应在乙脑流行前接种乙脑疫苗。接种疫苗后,人群的保护率可达70~90%。因此,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乙脑。
(3)开展有关乙脑的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搞好环境卫生,填平周围坑洼,及时清除粪便污水,管理好水源,消除蚊虫滋生地或药杀室内成蚊。在蚊子多的地方,睡觉应尽量用蚊帐,家庭和幼儿园要安装好纱门、纱窗。搞好个人卫生,常换衣,去除汗臭味,是防蚊的重要措施。
如何预防蚊虫叮咬
随气温的升高,各种蚊虫也逐渐活跃起来,小儿被蚊虫叮咬后不仅会因局部痛、痒等症状而感到不适,还可能会感染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等传染疾病,危害健康。要想保护小儿不被叮咬需注意以下几点: (1)全社会动员,搞好环境卫生,消除蚊虫的孳生地。 (2)家庭中可使用燃烧蚊香、电蚊香或杀虫剂来驱除和杀灭蚊虫,但一定要选择对人体特别是对儿童无毒害的。也可以悬挂蚊帐来防蚊。 (3)晚上蚊虫大量出现时,让孩子尽量待在室内,破损的纱窗和纱门要及时修理。避免带孩子接近沟渠、灌木丛等蚊虫孳生地区,若实在无法避免,要给孩子穿好衣服,尽量盖住暴露的皮肤,也可在皮肤上涂抹风油精、防蚊液等具有驱蚊效果的药品。 (4)教育小儿户外活动时不要捕捉蜜蜂或黄蜂,以免被蜇伤,房屋附近的蜂窝或黄蜂窝要及时清除。 小儿一旦被蚊虫叮咬,可在局部涂以清凉油、风油精、虫咬水等止痒药,以减轻炎症反应及皮肤瘙痒。还要避免小儿抓挠,以免引起继发感染。如果局部反应较重或出现全身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乙脑流行地区的小儿要按时接种乙脑疫苗。
如何预防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膜脑炎(viral meningoencephalitis)或称病毒性脑炎,是病毒所致脑实质和脑膜炎症。当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随后可侵入全身器官或中枢神经系统;亦可由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毒脑炎时,常引起神经细胞的炎症、水肿、坏死等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当炎症波及脑膜时,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病毒性脑炎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我们该如何预防它呢?
1、孩子出生后按时接种计划免疫,这些预防疫苗能防止因感染某些病毒(如麻疹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而造成的脑炎。
2、孩子要远离家中的小动物,如猫、狗、松鼠等。因这些小动物身上可能带有不同种类的病毒,一旦被其咬伤,就可能有病毒进入体内。
3、对正在流行的传染病(如肋腺炎脑炎、疱疹性脑炎)而又没有接种疫苗的,要尽可能做好隔离工作。
4、对于以节足动物为媒体的病毒性脑炎(如纹媒病毒性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除流向预防疫苗外,还要防蚊虫叮咬,积极采取灭纹防蚊措施。
5、平时多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冒与肠道感染,一旦患者及时有效地治疗,防止其恶化。按时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灭蚊、防蚊、预防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如果出现下列情况:高烧,严重的头痛、呕吐、脖子痛,特别是向前低头时,感到脖子僵硬,皮肤上出现红色不规则淤点或紫疹、惧光、嗜睡和妄想、婴儿囱门突出。婴儿突然爆发尖锐哭叫等,应及时去看急诊,以免贻误病情。
乙型脑炎是怎样一种传染病
乙型脑炎的全称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
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蚊子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它叮咬了乙脑病人后,乙脑病毒进入蚊体,并进行繁殖,在蚊体内过冬,甚至经蚊卵传代。
这种受感染的蚊子再叮咬健康人,便传播乙脑病毒,使人得乙型脑炎。受感染的蚊子叮咬鸡、鸭、猪、马、牛、羊,它们虽不会得乙脑,但会贮存乙脑病毒,如果蚊子吸吮这些动物的血液后,再叮咬人,就可传播乙脑病毒,使更多的人得病。
乙脑是由蚊子传播的,所以在蚊子繁殖的7~9月,便成了乙脑发病的高峰。3~6岁的小孩容易得病。成人大多数受到过这种病毒的侵袭,在体内已经有一定的抗体,可以抵御乙脑病毒的再侵袭,故不易发病。老年人及免疫力差的人却可能得病。
人们受到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多数人只产生一个短时间的病毒血症,并不发病,这在医学上称为隐性感染。少数人经蚊子叮咬后,约10~15天会突然发病,轻的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重的嗜睡昏迷,可因脑水肿、脑疝、呼吸衰竭等致命。暴发型的乙脑,甚至可以在1~2天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乙脑初起时,很象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有些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这些症状可出现在7~9月乙脑的流行季节,应引起重视,发热不退、嗜睡、头颈活动有阻力,应及早送医院检查。医生遇到这样的病人,往往要考虑作腰椎穿刺取脑脊水化验。脑脊水化验是诊断乙脑的关键性措施。腰椎穿刺对人体一般并无损害,如果必要,应该毫不迟疑地配合医生进行。
目前,对于乙脑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但在疾病的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积极治疗,可以挽救大部分病人的生命,也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后遗症。
乙脑疫苗注射后,可以使人产生抗体。对于那些未受过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儿童,注射这种预防针是很有效的一种预防方法。
同时要指出,蚊子是传播乙型脑炎的媒介,所以灭蚊、防蚊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家禽、家畜的体内可能贮存乙脑病毒,蚊子叮咬后也可以传染给人,所以城市中不宜养鸡鸭,农村中也应该做好禽舍、畜厩的卫生和灭蚊工作。
夏季如何才能预防疾病
夏季疾病——乙脑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蚊虫为传播媒介。乙脑多发生于12岁以下的儿童中,尤其是3岁以下的小宝宝。乙脑的高发期在每年的7-9月,8月是高峰。主要症状是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颈项强直、高烧不退、昏迷、抽风等。预防方法:10岁以下的孩子要按时接种乙脑疫苗,还要特别注意灭蚊、防蚊。要教育孩子不可贪凉,不在室外露宿,可采取多种方法驱蚊、避蚊,防止蚊虫叮咬。
夏季疾病——菌痢
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与不洁饮食有关。多发于7-9月,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预防方法:要把好“病从口入”关,苍蝇是菌痢的传染源,在饮食上要注意饭前便后洗手。教育孩子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贪吃冷饮。婴幼儿奶瓶、餐具等要定期消毒。
夏季疾病——食物中毒
由于夏季气温升高,各种病菌十分猖獗。食物中营养丰富,是各种细菌理想的生存、繁殖场所,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轻则引起腹痛、腹泻、呕吐,重则导致脱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预防方法:首先要防止食物被细菌污染,对肉类食物要严格消毒,一般可采用高温消毒。同时,教育孩子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剩饭、剩菜,尤其是隔夜的、冰箱里的食物一定要彻底加热。其次,用低温、防腐的方法来保存食物,要防止食物在贮藏过程中被污染。此外,少吃海产品,防止嗜盐性细菌的感染。
夏季疾病——甲肝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HAV引起的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夏季是高发期。主要症状有:低热、乏力、恶心等,可伴腹胀、腹泻、尿黄如浓茶,继而巩膜及皮肤黄疸,伴肝区不适。预防方法:要注意加强卫生保健,防止血源污染、唾液污染、水源污染;餐具要消毒使用,对感染者避免亲密接触;教育孩子注意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