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有哪些表现
孩子自卑有哪些表现
1.做事没主见,不敢自己实践
分析与对策: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跟家长包办一切事物,或者是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有关。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在家里时,家长要试着放手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事情,为孩子制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当然,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孩子只是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也不要忘记鼓励,更不要常常批评孩子。
2.回避竞赛、竞争,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
分析与对策: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爱比较有关。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进行横向或是纵向的比较中,成绩、才艺、行为等等,孩子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家长的比较范围之内,家长以为,这样的比较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殊不知,却是对孩子心理的极大伤害。
3.拒绝交朋结友,不敢与人交流
分析与对策: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应常带孩子出外进行户外活动,耐心引导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同时,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邀请有相近年龄的小孩的家庭一同进行。这样户外锻炼,既可以让孩子开阔心胸,逐渐敢于与他人交流,也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让爱唤起孩子心中的自信。
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怎么办
暴躁: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无助:有的家长打过孩子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反过来又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他也就习以为常了。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自卑:有的家长打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事实上,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每个孩子都有自尊,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撒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久而久之,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小孩子自卑怎么办 发挥长处
人有长处和短处,有优势和劣势,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扬长避短,取其所长,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善于挖掘孩子的长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
小孩子自卑怎么办 洗刷阴影
大大小小的失败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小孩子要适时的遇到一些小挫折和小失败,但是失败过后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父母在孩子失败后要对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对孩子总结经验,下次再同样的事情一定会成功的,家长要帮助孩子忘掉不愉快的,抬头向前看。
自卑孩子早期征兆
常年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过度怕羞
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拒绝交朋结友
一般来说,儿童就喜欢与同龄的人一起玩耍,但是她十分看重友谊,但是对于自卑的孩子来说,他们是没有兴趣去结交朋友的。
难以集中注意力
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经常疑神疑鬼
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
过分追求表扬
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
贬低、妒嫉他人
自卑儿童的另一变态反应是:常常贬低、妒嫉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他们为减轻自家因自卑而产生心理压力设计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尽管这往往并不奏效。
孩子自卑怎么办
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 父母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对自己进行积极、正确、客观的评价,并且认识到任何人都具有自己的长处,也都会有短处或不足。要相信并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第二, 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告诉孩子,有时社会评价一个人不一定是正确的,但需要个人正确地对待。比如,牛顿、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小时候都曾被人们称为“笨”孩子,可是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第三, 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因为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往往认识不足,有时可能会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导致失败,由此产生自卑心理。父母要引导孩子量力而行,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应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
第四, 既要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失败和挫折变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让孩子具备别人能做到,自己也能做到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当然,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避免因望子成龙,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或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以免造成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孩子自卑的原因
1、经常数落孩子是形成孩子自卑的温床
在赏识教育普及的今天,仍有不少父母喜欢批评孩子,或者说批评多于表扬,或说批评与年龄成正比。处于幼儿期的孩子,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还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往往来源于成人的判断。负面的语言是一种暗示,说多了在孩子的心里刻下了“我不行,我没有能力”的印痕。
2、家长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追求完美
家长由于自己本身性格要强等原因,对孩子的期望也会比较高。这样的家庭,即使父母很少批评孩子,也会从言谈举止中向孩子传递着高期望的信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学会在无意中追求完美,苛求自己,形成给自己定高标准的习惯。但是,孩子一旦达不到父母或自己的要求,则把失败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努力不够,能力不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自卑感。
3、把孩子放入横向或纵向比较中
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进行横向比较。看到孩子的成绩,便说:“你看,隔壁的某某这次考了92分,你怎么才81分”?尤其是在亲友前面和大众场合下,“比较”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拿别人的优势对比孩子的弱点,除了让孩子自惭形秽,抬不起头外,也极大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当这样的比较多了,孩子听麻木了,自尊也没了,自然不会求上进了。另一种是纵向比较,家长往往只看成绩,不去分析原因。家长要找原因多分析,多关注孩子的心灵,解开孩子身上的“死结”,而不是一味地比较和批评。
4、从小家长包办代替过多
在孩子出生的头几年,都有喜欢尝试、敢于探索、好奇求知的愿望。孩子毕竟要融于社会,适应集体。所以,家长的过度保护和事必躬亲,让孩子对大人产生依赖心理,这样的孩子从小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怪自己笨手笨脚,因为不会,所以继续仰仗大人的帮助,变成生活的低能儿。
如何打开自卑心结
在现代社会变化剧烈而竞争残酷的状况下,任何人都可能不断的遭到自卑感的冲击,尤其是当以往觉得很多方面都逊色于自己的人,如今却优越的站在你的面前的时候,你的心理会严重的失衡,那种自卑感更是难以忍受。所以面对自卑,我们需要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自卑,不是错,也不可怕,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卑感,或者说都曾经有过自卑的经验。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在生活中时刻都可能产生自卑感,比如先天的、生理上的缺陷,在家庭中的地位,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差别,走上社会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等,都可能让人产生不完美、不得志、比别人差的情绪。人的自卑感一半来自于外部和内部,有的人因自己的长相,身材而自卑;有的人因没有好的工作而自卑;有的人因自己的学历低或知识贫乏而自卑;有的人因爱情遭遇挫折而觉得自己不行;有的因从小家庭的错误教养方式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久而久之,自卑感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不仅会影响他(她)自身性格的健康发展,影响其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促使他(她)终日忧郁寡欢,不主动与人交往,逃避现实生活,从而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如:社交恐惧症、忧郁症等等。
尽管如此,自卑感并非什么坏的情绪情感,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像孩子那样利用自卑作借口逃避现实,还是勇敢地克服和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人生? 首先,你需要认识到:自卑感是人人都可能有的,并不可怕,不需要逃避,把挫折和打击看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认可它的存在,相信自己有力量战胜它,超越它,更好的利用它。阿德勒就是一个很好的超越自卑的例子,他从小因自己的身体缺陷而自卑,但通过他的努力和天赋,成为了一位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的著名心理学大师。荧屏上的王小丫给人伶牙俐齿的感觉,可其实以前的她却是个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的人,甚至“不会说话”!王小丫在接受一报社记者采访时说:“我第一次去采访时,不知道怎么跟人家交流,不知道怎么提问,但是这六年来,我觉得积累了一些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对我来说收获挺大的,它给了我一种内心的自信。”
其次,你要在失败中看到积极的因素,要挖掘发现自己的优势,同时更好的发挥你的优势,并宽容的对待过去的一切,把希望寄托在能抓住机遇的明天。
再次,你在任何一件事的追求上,要采取客观的态度,给自己制订客观恰当的标准,要量力而行,不奢求最高标准;特别是在追求过程中失败时,不要沉浸在悲观失望中,要冷静下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换一个方向,换一个角度,尝试新的努力,没准在“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发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自卑的这个“结”并可不怕,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很好的解开它,甚至超越它。当觉得它给自己带来了阻碍和困扰,而自己又不能很好的面对和解决时,应当及时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更好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