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关系与抑郁症有关
养育关系与抑郁症有关
抑郁症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常见疾病, 可影响到任何一个人,不论其地位、种族、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或文化程度如何。统计资料表明,约有15的人在其一生中会出现中等程度或严重的抑郁。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因其有经济保障、功成名就或年龄优势而免患此病,但是某些环境因素确实会使一个人比其他人患抑郁症的危险更大。其中养育关系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早期丧失重要抚养照顾者(如父母一方)和抑郁症之间存在联系,这一点最早由精神分析主义创始者--西蒙·弗洛伊德于1917年提出。他认为,成人抑郁是其对所感知到的缺失感产生的反应,这种缺失感重新唤起了与因亡故或分离而造成的早期丧失父母一方密切关联的抑郁情绪。换句话说,人的一生中所发生的事情总是不断反复,因此,如果您早年丧失父母任一方,那么,您患抑郁症的危险就更大。直到今天,弗洛伊得罪的理论仍被许多心理学家坚信。研究结果虽有异议,但仍有一些研究支持该理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如此。其中一项研究发现,选取临床抑郁患者为研究样本,约有25%的患者有明确的丧失或分离史,与此相反,与此类似的非抑郁患者中只有5%~10%的人如此。在考虑抑郁症可能病因的过程中,发现丧失与分离是使某些人相对危险度增高的重要因素。很可能丧失或分离的时间决定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在发育的关键阶段或个体极易感的时候丧失这种抚养关系,则其有可能在增加抑郁症危险方面起着更重大的作用。下面请看另一个例子:大卫今年4岁,在学前班学习,每天学5个小时。他的老师对其行为抱怨不已,因为大卫非常好斗,常与其他孩子打架。
大卫18个月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家,从此以后一直未与大卫联系过。大卫经常抱怨,他和学前班其他孩子不一样,因而总想和母亲呆在一起,而不想去上学。对于大卫的这种情况,要说是否在其18个月时失去父亲会使其成年后患抑郁症的危险性增加还为时过早。但是,目前他的行为表明,他存在某些适应问题这可能与失去父亲很有关系。儿童抑郁症的表现形式与成人不同。幼儿园的小孩情绪低落往往表现为攻击行为,而不是孤僻退缩,这一现象并非罕见。大卫还是一个小孩,他只能通过攻击行为和想与母亲呆在家里的愿望表达自己不愉快的心情及自卑感。现在他出现了一些特有的抑郁症状,经过心理治疗,他和母亲都有可能得到一些帮助。治疗过程可能包括:帮助他承认自己不愉快的心情,接受丧失父亲这一现实,让他了解到,对他来说,如今是一个多么困难的时候,以及教他以更得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一定要让其母亲参与,提供帮助,并就对大卫的照顾给予其支持和指导。 又如,杰茜,29岁,她3岁时母亲突然去世。自幼受父亲和祖母照顾,她觉得自己理所当然拥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大多数情况下,杰茜都十分成功,拥有美满的婚姻,有了自己的孩子,而且自己还得到了一份相当好的工作--大学教授。两年前她父亲死于癌症,当时,杰茜感到极为不安,只是觉得应将父亲的丧事安排好。丧礼后第二天,杰茜就又开始上班了。介是,最近她总感到解很空虚、悲伤,这种感觉始终也不减轻。
她参加了心理治疗,以解除强烈的悲伤感,这时她才发现,自己不公应为父亲的去世感到伤心,而且也应为母亲的故去而悲伤。自小到大,杰茜几乎没有听到母亲的事情,似乎她从未存在过,因为她的家人不希望杰茜怀念母亲。因此,杰茜从来就没有意识到母亲的去世多么摧残其生活。父亲去世时,杰茜的悲伤心理也被控制在很短时间内,在其父亲去世两年后,她开始变得极其抑郁。于是,杰茜开始允许自己为父母两人的去世感到悲伤、哀悼,此后,她的情绪逐渐提高。大多数人在其心爱的人去世后都会感到情绪低落,这是秀常见的,甚至是意料之中的
。这一居丧反应过程通常持续长达一年。在这段时间里,这种突然的丧失感和痛苦会逐渐减轻,抑郁症状慢慢缓解。但是,另外有些人的急性抑郁反应、痛苦悲伤可持续一年以上。如果抑郁情绪持续一年以上仍未减轻,就表明因失去心爱的人而诱发了严重的抑郁。自相矛盾的是,如果一个人不能完全承认对失去心爱的人所产生感情,也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居丧反应过程,就像杰茜一样,那么将来某个时候,他她可能会出现延长的抑郁反应。因此,正如您所看到的,如果您童年时失去父母一方或其他重要抚养照顾者,那么您在成人期患抑郁症的危险更大。
患得抑郁症治愈标准
尽可能早地识别和及时地治疗抑郁症,毫无疑问会更有效地减轻或缓解病症,也可以减少引发其他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减低抑郁症患者发病的频率、严重性及心理社会性不良后果。
在抑郁症治疗领域,传统的认识是正确的治疗取决于正确的诊断;专家对此传统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对那些仅有抑郁症状又达不到现行诊断标准的"亚临床"的抑郁人群,投用单剂量抗抑郁药予以预防性的治疗,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抑郁症患者,应该坚持早期干预的治疗原则。
抑郁专家认为,我们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应该与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和维持一种治疗性的写作关系。抑郁患者及其家属需要增强执行专家治疗方案的依从性。
作为抑郁专家,必须全面了解患者的需要、内在的心理冲突、心理防御机制、应对方式及能力等。目的在于提高疾病能被有效控制的信心,使患者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恐惧和悲观情绪,使患者摆脱被动陷入抑郁患者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治疗。
抑郁症的发病跟什么有关
遗传因素: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症的患者,那么家庭成员患此病的危险性较高,这可能是遗传导致了抑郁症易感性升高。其中双相抑郁症的遗传性更高些。然而,并非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都会得抑郁症,而且并非得了抑郁症的人都有家族史,这表明遗传给并非是唯一决定性的患病因素。
生物化学因素:证据表明,脑内生化物质的紊乱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现在已知,抑郁症患者脑内有多种神经递质出现了紊乱;抑郁症患者的睡眠模式与正常人截然不同。另外,特定的药物能导致或加重抑郁症,有些激素具有改变情绪的作用。
环境因素和应激:严要的丧失,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些都会促发抑郁症。有时抑郁症的发生与躯体疾病有关,一些严重的躯体疾病,如脑中风,心脏病发作,激素紊乱等常常引发抑郁症,并使原来的疾病加重。另外,抑郁症患者中有1/3的人有物质滥用的问题。
性格因素:有下列性格特征的人很容易患上抑郁症:遇事悲观,自信心差,对生活事件把握性差,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干扰个人对事件的处理。这些性格特征多是在儿童少年时期养成的,这个时期的精神创伤影响很大。
狂躁抑郁症的病因
狂躁抑郁症属于双向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狂躁和抑郁两种相对情境交替出现。此病不仅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还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应做到发现病症立即治疗。想要彻底的治愈,就必须找出发病的原因。那么,狂躁抑郁症产生的病因有哪些?
1、精神和躯体因素
狂躁抑郁症在首次发病之前约有半数以上患者存在精神因素,少数患者存在躯体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发病可能存在一定的意义,是该病的诱发因素。
2、遗传因素
据资料显示,与精神病人血缘关系愈近则患病率也愈高。据临床统计的一组狂躁郁症病人,有家族精神病史者占29%。可见遗传因素是起一定作用的。
3、间脑功能紊乱
多数医学专家认为间脑,特别是下丘脑的功能紊乱可能与狂躁抑郁症有密切的关系。因为间脑的病变可以引起周期性的、形式上相反的精神或躯体症状,例如忧郁和欣快,肥胖和消瘦,多尿和少尿等。尽管现在还不能完全证明狂躁抑郁症有任何间脑的形态学改变,但一般都相信该部功能上的失调和本病的发生有关。
狂躁抑郁症不同于其他类型,兼具狂躁和抑郁双重危害。因此有明显症状的患者请尽快的到医院找专家治疗。
失眠与抑郁症的关系
研究发现,往往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中有一般一半以上是患有失眠的症状,因为抑郁症容易造成精神上的伤害,会产生忧郁等情况,以至于会造成睡眠不佳,产生失眠,这类人容易造成半夜醒来后继续忧愁,梦境很多,白天的时候就会无精打采,昏昏沉沉。
抑郁症患者容易造成身体上的影响,容易引发内分泌的紊乱、乏力、食欲减退、头痛等一些症状,严重的时候需要去医院治疗,而也有一部分人容易把失眠看作为抑郁症,一定要注意分开,只患有失眠的人,只是晚上睡不着,早上醒的过早,没有焦虑、忧郁的情况存在。
抑郁症患者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脑内神经递质减少,从而引起神经功能紊乱,这就需要用药物进行调节。药物治疗则需要用两方面的药物:一是镇静催眠药物用来治标,改善症状;二是抗抑郁药物,用来治本。应用抗抑郁药物是根本,使神经递质恢复正常水平,往往在用了抗抑郁药物之后,用不着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即可使失眠症状改善和消失。
当诊断出患有抑郁症的时候,一定要找心理医生进行指导治疗,认识到抑郁与失眠的区别,这样才会更好,更快的治疗,治疗的时候还要改变生活的态度和环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一定要记住多与别人沟通,多与别人交流,适当的散下心,这样可以缓解抑郁的情况,切忌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如果有长期失眠的情况,也会有焦虑的产生,半夜总是睡不着翻来覆去也会影响到抑郁的情况的,一定要及时调理身心的平衡情况。
失眠与抑郁有什么关系
失眠是抑郁症最常见的躯体症状,失眠一年以上的人中,大约60%的会伴有抑郁症,而 大约90%的抑郁症会有失眠症状,这些伴有抑郁症的失眠患者无法单纯通过服用安眠药物得 到缓解。很容易出现自杀问题。
抑郁症失眠的典型症状是:主要是早醒,早上比平日早起2—3个小时。醒后不能再入 睡;脑海里反复出现一些不愉快的往事或对前途忧心忡忡;还有多梦;晨起后无清晰感、不 能恢复充沛精力;白天头昏、疲乏、无力或瞌睡;认知功能受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 集中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①失眠是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症状;
②抑郁性失眠的严重程度与自杀及抗抑郁治疗相关;
③失眠是抑郁发作的危险因素之一;
④失眠的再次出现常与抑郁复发有关;
⑤失眠常常发生在抑郁前;
⑥失眠增加抑郁复燃的风险。
抑郁症疾病对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的影响
作为抑郁症的患者,很多人都非常痛苦,虽然这种疾病不是一种不治之症,但是很多人都因为疾病失去了生命。抑郁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健康,还会影响患者的社交、工作等,危害性也是大家不能忽视的。
抑郁症会严重地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前者对自身总体健康状况的评价较低,躯体功能受限程度严重。有调查显示,有25%和11%的患者存在躯体及社会功能的减退。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包括:不能上班、工作能力下降、婚姻不和谐以及亲子关系问题等。此外,最引人注意的是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自伤,甚至杀害亲人的危险性增高。有2/3抑郁症患者曾有自杀想法与行为,其中15%~25%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成功。自杀在青年及老年中发生率较高,认为可能与酒精和药物滥用率的增加有关。而自杀死亡者中90%~93%的患者死前至少符合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的诊断,其中主要是抑郁症,占全部自杀患者的50%~70%。
有美国资料显示,抑郁症人群中的年自杀率为83.3/10万,是一般人群自杀率(11.2/10万)的8倍,中国的年自杀率已达22.2/10万(1993),并且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3~4倍,尤其是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达40/10万~55/10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系抑郁症所致。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大家能够多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这种疾病也是能够控制的。要预防抑郁症疾病,我们还应该重视自己的心态调节,抑郁的心情每个人都会有,但是不要因为抑郁情绪造成抑郁症。
抑郁症会遗传吗
抑郁症不会遗传,但会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遗传是指经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常见的的一种学术假说是:抑郁症与患者体内缺乏一种叫“塞洛托宁”的物质有关,而这种物质的多少又与遗传基因关联。而最新科学研究认为,这种流行说法缺乏科学根据,抑郁症与遗传基因没有必然的关系。遗传应该是由基因的传递行成的遗传,但是是否有存在所谓的“抑郁基因”呢?目前还没有科学家提出有力的证明证实有“抑郁基因”的存在。也就是说抑郁症不会通过基因遗传。
大多数人抑郁症的产生都和其成长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抑郁症患者中,有些在幼年期因父母培育不当、家庭环境不良,而形成素质缺陷和性格障碍。因此人格发展期的童年教育十分重要。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娇宠溺爱,管教方法的不当,或家长意见不一,对孩子的成长不关心和放任等,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均十分有害。有的孩子成了电视迷,从电视走向孤独,不与人交往,国外称“电视孤独症”。少年期以后,更容易从电视中找到自己的偶像,模仿崇拜,喜欢上林黛玉或灰姑娘,会使他们的性格也带上一些忧伤。国外十分重视亲子关系和早期教育,家庭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离婚、单亲抚养等等,都是投向儿童心灵的阴影,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扭曲。反应性抑郁症主要由心理因素导致,各种不同的神经官能症发病也与心理因素有关。但同样的心理刺激,许多人有耐受力,而有的人却发病。因而上述症状都被认为是在人格缺陷基础上的心理反应形式。心因性抑郁症与抑郁型神经症都有易病性素质。这些特质不是胎里带来,也就是说抑郁症不会遗传,而是与父母的早年教育及影响有关。因此优教要特别注意防止人格的缺陷和偏差。
抑郁症与虚劳病的关系
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对其发生均有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和生物学因素是抑郁症的主要病因,社会心理因素对具有遗传易感性者可起到诱因作用。这与中医虚劳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具有很多类似之处。
首先,先天不足,素体怯弱,形气不充,脏腑不荣,生机不旺,是虚劳病的病理基础。如《元气存亡论》强调禀赋在虚劳病变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时说:“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红炉点雪》提出“禀赋素弱,复劳心肾”对形成虚劳的重要性。现代研究表明,抑郁症40%~50%的危险因素是可遗传的,亲生父母患有心境障碍的寄养子比亲生父母不患有心境障碍的寄养子具有更高发生抑郁症的危险。由此可见,这两种认识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次,情志内伤是虚劳病的重要原因。如《潜斋医话》提出:“痨病之因非一,总缘情志不舒,所谓七情不损,五劳不成者,真至言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得更明确,曰:“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不宁而为病,……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提出了五劳是在禀赋不足的基础上,因情志过极所致,并以神志症状(五神不宁)为主要表现,这种认识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相符的。研究表明,负性社会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的发病起到诱因作用。从中医学角度看,负性社会生活事件首先影响的是情绪,使患者的心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进而造成脏腑亏损,神气过耗而致抑郁。因此,这两者的认识具有相似之处。
再次,劳倦过度是虚劳病的重要原因。如《金匮要略》归纳虚劳病之病因大致有三:五劳、六极、七伤,六极指精、气、血、筋、肉、骨的极度劳损,七伤中又有“劳伤”。《景岳全书》云:“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现代研究发现,低社会阶层者患重症抑郁的危险率较高社会阶层者高,郊区比城镇更多见抑郁症。也就是说,抑郁症多发于辛苦劳力之人,“劳则气耗”,易导致脏腑亏虚而发病。因此,这两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此外,病后和误治、失治是虚劳病的常见之因。如《诸病源候论》强调大病之后,气血减耗,脏腑未和,复感外邪,可引起虚劳病候。《景岳全书》也提出“疾病误治及失于调理者,病后多成虚损”的观点。《顾氏医镜》认为虚劳病与误治有关,举凡辛散、苦寒、补中升提、引火归元,用之不当,皆足以动火伤阴而成虚劳。现代研究发现,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感染性疾病、慢性疼痛综合征等均可伴发抑郁,很多药物如利血平、避孕药、抗癌药、左旋多巴、心得安等均可引起抑郁。因此,这两者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抑郁症和癌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抑郁症由于是心理疾病,因此很多人对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在胸外科医院诊断的临床肺癌病人当中,至少有一半的患者是和长期的心情压抑有关。这也就是说抑郁症和癌症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对人都非常的重要,而除了实实在在的身体健康之外,心理健康往往容易被人忽视,正因为如此,有很多身体疾病的发生都是和长期积累的心理疾病有关,而病人却毫无察觉。拿癌症来说,癌症一般多源于很多因素,并非是一种单独的因素就可引发癌症的。而精神作用对于癌症的作用可谓是双刃剑,利则可加快康复,弊则会加重病情。为什么我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说明心情和身体健康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经常抑郁生闷气,并经常带气吃饭的人,较易患有胃癌;常常强忍怒火则容易引发乳腺癌。而在各种不良性格反应导致癌症的统计中,情绪压抑不得释放的人,则容易患肺癌。也就是说,肺癌病人病前情感释放能力,明显要低于正常人。
性格也是影响情绪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良性格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改变机体的免疫状态,降低人体对癌细胞的杀伤功能。
长期处在情绪压抑的人,性格十分内向的人,应半年做一次全身检查,这样可以有利于尽早发现因情绪而带来的身体疾病。但是归根结底,应先祛除抑郁情绪。有一个好的情绪和心情,对身体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为什么抑郁症会自杀 自杀和抑郁症的关系
心理验尸研究表明,超过90%的自杀者被诊断为患有存在治愈可能的心理疾病,大多是抑郁症——常常涉及酗酒或者药物滥用等行为。如果患有精神分裂症以及分裂情感性障碍等精神障碍,也都会加大自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