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炎是怎样引起的 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减低
食管炎是怎样引起的 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减低
正常人食道下段托约肌有一个高压区,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许多原因可使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减弱,包括食管裂孔疝,容易引起胃及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是造成食道粘膜炎性病变的主要原因。
反流性食管炎病因
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炎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这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幽门括约肌的关闭功能不全,胃液中的盐酸、胃蛋白酶、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等炎性改变的疾病。本病的好发部位在食管中下段,以下段为最多。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最常见。临床表现以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烧灼样疼痛、吞咽困难、反酸为主症。
病因
(1)食管或胃手术后:全胃或胃大部切除、食管贲门切除、贲门形成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后等,引起胃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使胃液中的盐酸、胃蛋白酶、或十二指肠内容物、碱性胆汁、胰汁反流入食管,刺激食管粘膜。
(2)呕吐物刺激:酸性呕吐物对食管粘膜的刺激性很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由于胃窦痉挛及继发性幽门、十二指肠梗阻引起高酸性胃液反流;某些疾病引起长期反复呕吐,如胆道疾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呕吐、偏头痛等,使胃酸、胃蛋白酶反流入食管,导致食管粘膜屏障和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功能受损。
(3)饮食失当:有些食物可直接对食管粘膜有刺激性,如大量烟酒、过于辛辣食物、过热食物灼伤食管粘膜。另有些高脂饮食,如巧克力、咖啡、可口可乐等,可使胃酸分泌增加,在高胃酸的情况下,当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时,易产生反流性食管炎。
(4)某些药物不良作用:有些药物既对食管粘膜有刺激,又可使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功能降低,如茶碱类、抗胆碱能药物、β受体阻滞剂、烟酸、黄体酮等,至使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降低后,胃内容物易于反流。
食管裂孔疝的并发症
1.食管裂孔滑动疝的并发症
由于胃酸的反流,可引致下列并发症。
(1)反流性食管炎:
Skinner报道1168例食管裂孔疝病人(食管裂孔滑动疝约占78%,食管旁型约占8%)60%发现有食管炎,14%有反流而无症状;胃食管反流主要发生在食管裂孔滑动疝,食管旁疝仅30%伴有反流,胃食管反流也可出现在正常情况下,但大多数反流物很快从食管下段廓清,无任何症状,亦不造成对食管黏膜的损害,食管裂孔滑动疝因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失调而并发胃食管反流,尤其食管中的酸性胃液排空延迟者可发生食管黏膜损伤,当反流的胃内容物长时间与食管黏膜接触,刺激,可导致黏膜被破坏形成溃疡性食管炎,长期反复发作,最终导致食管纤维化,食管狭窄和(或)短缩,在食管炎的不同阶段,病人可出现胸骨后烧灼样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有学者认为,食管裂孔疝是否并发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的范围如何,取决于贲门,下食管括约肌的功能状况,食管裂孔滑动疝在其下食管括约肌及贲门括约肌功能健全时,既没有胃食管反流,也没有反流性食管炎;当贲门括约肌功能不全,而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健全时,胃食管结合部与疝囊之间因失去防止胃食管反流的屏障,致使胃液可在胃食管结合部往返,造成下食管括约肌平面以下的反流性食管炎;当贲门括约肌和下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均丧失时,胃液可反流至下食管括约肌平面以上的食管部分,导致弥漫性食管炎。
(2)梗阻:
食管炎早期,食管壁水肿和食管肌层的痉挛导致食管腔变窄;晚期食管纤维化形成瘢痕性食管狭窄;食管旁疝压迫食管等亦可致食管梗阻,主要表现为食物停滞感,吞咽障碍和吞咽困难。
食物停滞感是指吞咽后自觉胸骨下段有食物停滞的感觉,是由疝囊内食物停留及疝囊压迫食管所引起,食团在食管炎症区或运动功能不协调区暂时停留,可能造成某些感觉,病人可单纯感到食物或液体在食管上方停顿,要等待食团向下行或饮水冲下;有时可幻觉感到有食团在食管内阻塞。
吞咽障碍,咽下困难多因食管溃疡或狭窄,食管痉挛所致,多在进食粗糙,过热或过冷食物后发作,食物下咽时发生部分或完全梗阻,并不一定发生疼痛,下咽固体食物困难表示有狭窄,下咽液体困难主要是运动功能的异常,在饮液体时有时发生不能预测的突然喷出,这是由于不协调的食管运动造成,其另一特征是第1口吞咽困难,开始几口食物下咽很慢并困难,随后下咽就比较容易,但总是比别人下咽慢,食物阻塞的部位决定于食管狭窄的长度及裂孔疝的大小,一般患者感觉到的梗阻部位比解剖部位为高,水肿和痉挛可导致食物通过狭窄部明显停顿,但内镜检查时可以通过,随着狭窄的进展,食物进入胃内很慢,进餐后积存于食管内,直至反胃或发生高度吞咽困难。
(3)上消化道出血:
多由食管炎,食管溃疡引起,约1/3的患者没有明显的食管炎症状,通常表现为慢性小量出血和缺铁性贫血,约占本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80%,偶尔表现为严重的缺铁性贫血,弥漫性食管炎或食管溃疡有时可发生剧烈呕血,慢性失血多表现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很少发生黑便。
(4)呼吸道症状:胃食管异常反流可引起喉和肺的病变,当反流物经常通过环咽部括约肌进入下咽部,可被误吸入喉和气管,发生声带的炎性息肉,严重的误吸可导致支气管炎,肺炎反复发作,少数情况下,吸入的异物留在肺内可引起肺脓肿或支气管扩张,还可以诱发哮喘发作。
2.食管旁疝的并发症
(1)胃扭转,绞窄,急性胃扩张和肠梗阻:
当全胃进入纵隔后吞咽空气不能排出,出现胃膨胀加重,表现为胸闷,呼吸障碍,并有腹痛,呕吐加重,呕吐物为咖啡色或血性胃内容物,若出现脏器绞窄,坏死穿孔等急症,可造成病人突然虚脱,肺基底不张,纵隔炎,支气管肺炎,甚至死亡。
(2)胃溃疡:
少见,临床医师对此缺乏认识,易导致误诊与误治,其发生率难以估计,据报道,钡餐检出率占膈疝病例的1%~5%,内镜检出率为6%~8%。
常发生于膈缺损边缘的对侧,或裂孔水平胃小弯侧,膈中心腱形成的僵硬的裂孔前缘背侧,其发病机制与局部机械刺激,化学物质刺激有关,呼吸运动时,裂孔处的膈肌脚对进出裂孔往返运动的胃壁可造成持续性损伤,此外,潴留在疝囊内胃中的胃酸等胃内容物长期刺激亦可造成胃黏膜的损害,机械性损伤和化学物质刺激,加之疝囊内胃壁静脉血淤滞对胃黏膜糜烂性损害等共同作用形成疝内胃溃疡。
有人认为,疝内胃溃疡出血是导致病人贫血的主要原因,有学者在一组69例疝囊内胃溃疡病例的临床观察中发现,74%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尤以食管旁疝者多见,故当患者有上消化道出血时应警惕疝内胃溃疡的存在,疝内胃溃疡出血除与疝类型有关外,还与其本身大小和裂孔疝的可回复性有关,一般认为,直径大于5cm或嵌顿性裂孔疝易致大出血。
疝内胃溃疡穿孔少见,其发生率占有症状的疝内胃溃疡病例的7%,或有症状食管裂孔疝病例的0.5%,多见于70岁左右的老年病人,具有长时间的病史,且多数是嵌顿性裂孔疝,如果近期内发生上腹部疼痛或上消化道大出血,则应考虑到有疝内胃溃疡穿孔的可能性,一些病例穿孔可破入胸膜腔,心包和右心室,由于向胸腔及其脏器穿孔,临床判断极困难,局限性疝内胃溃疡穿孔可被邻近组织粘连而局限化,膈下游离性穿孔则可致弥漫性腹膜炎或膈下脓肿;膈上游离性穿孔可致纵隔炎或纵隔脓肿,心包炎,心包脓肿或胸腔脓肿,偶可因穿孔至肺动脉,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引起大出血而致死。
X线钡餐检查对疝内胃溃疡的检出率较低,有报道述仅为37%,但钡餐检查可显示疝内胃溃疡并发出血和穿孔这两个危险因素。
食管炎多长时间能好
反流性食管炎是因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俗称“烧心病”,因为正常情况下胃酸只存在于胃中,当反流人食管时灼烧或刺激食管而产生“烧心感”。常常发生于饭后,因为食管括约肌帐力减弱或胃内压力高于食管而引起。胃内容物长期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尤其是食臂下段黏膜而引起炎症,本病经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道裂孔疝等病并存,但也可单独存在。根据症状不同,分别属于中医“吞酸”、“吐酸”、“噎证”、“胸痹”等病证。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之病位在食道,但其病理机制却在脾胃与肝。
劳逸失度,七情伤感,郁怒不解,肝郁化火,横逆脾胃,损伤食道,或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热烫之物,积热肠胃,水不化津,痰浊内生,痰随气升,搏结于食管;或脾胃内蕴湿热,六淫邪毒内侵食道,气滞血瘀,郁久化热,腐肉成脓,或病久中虚脏寒,均可致饮食吞咽梗阻,胸脯痞满疼痛,反酸烧心等症。
现代医学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病因是因为具有化学性刺激作用的胃或腼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食管黏膜产生炎症性改变。正常情况下,食管下端与胃交界线之上2—5厘米范围内有增厚的环形肌,称食管下端括约肌,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其不适当的弛缓或经常处于松弛状态都可导致胃食管反流。如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全,硬皮病患者食管下端括约肌破坏,原发性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症,食管裂孔疝尤其是滑动性食管裂孔疝,在膈下食管段和胃的贲门部滑人胸腔,使正常的食管胃交接锐角(His角)变为钝角时,食管下端括约肌的防反流机制被坏而发生不同程度的食管反流。饮酒,吸烟亦能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张力。神经体液调节的失常也可导致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减弱.插胃管、食管贲门手术,反复剧烈地呕吐,各种原因引起的腹内压增高,胃潴留或进高脂餐而致胃排空延迟等均可导致胃食管反流。反流物中的胃酸、胃蛋白酶或胆汁、胰液是损害食管黏膜的主要成分。
食管炎是有哪几种原因造成的
吞咽热食、尖锐异物或咀嚼不充分的骨头,误食腐蚀剂等直接损伤食道黏膜引起炎症。兽医人员给犬、猫用胃导管灌药时,粗暴地使用胃导管,常可损伤食道黏膜。
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导致食道黏膜真菌增殖引起感染。
腹腔压力增高
如大量腹水、妊娠,造成腹压升高,易形成反流。
物理或化学性食管炎
放射线照射引起的食管炎反应称放射性食管炎。药物如奎尼丁、四环素、氯化钾、铁剂等刺激食管粘膜,尤其是片剂停滞于食管,也可引起食管炎。过热的食物引起的食管炎可很快自愈。经常使用胃管,刺激食管,也能引起食管炎。
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减低
正常人食道下段托约肌有一个高压区,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许多原因可使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减弱,包括食管裂孔疝,容易引起胃及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是造成食道粘膜炎性病变的主要原因。
食管蠕动障碍
通常情况下,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时,由于张力的作用引起食管继发性蠕动波,将反流物送回胃内。食管炎可使食管蠕动减慢,使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加重了原有的食管炎,食管炎又减弱了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功能,加重反流,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食管炎出现的原因都有什么呢
1、食管蠕动障碍:
通常情况下,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时,由于张力的作用引起食管继发性蠕动波,将反流物送回胃内。食管炎可使食管蠕动减慢,使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加重了原有的食管炎,食管炎又减弱了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功能,加重反流,形成恶性循环。
2、吞咽异物:
吞咽热食、尖锐异物或咀嚼不充分的骨头,误食腐蚀剂等直接损伤食道黏膜引起炎症。兽医人员给犬、猫用胃导管灌药时,粗暴地使用胃导管,常可损伤食道黏膜。
3、物理或化学性食管炎:
放射线照射引起的食管炎反应称放射性食管炎。药物如奎尼丁、四环素、氯化钾、铁剂等刺激食管粘膜,尤其是片剂停滞于食管,也可引起食管炎。过热的食物引起的食管炎可很快自愈。经常使用胃管,刺激食管,也能引起食管炎。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导致食道黏膜真菌增殖引起感染。
4、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减低:
正常人食道下段托约肌有一个高压区,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许多原因可使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减弱,包括食管裂孔疝,容易引起胃及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是造成食道粘膜炎性病变的主要原因。腹腔压力增高,如大量腹水、妊娠,造成腹压升高,易形成反流。
什么原因容易引起食管炎
1、物理因素。吞咽热食、尖锐异物或咀嚼不充分的骨头,误食腐蚀剂等直接损伤食道黏膜引起炎症。过热的食物引起的食管炎可很快自愈。经常使用胃管,刺激食管,也能引起食管炎。
2、药物因素。药物如奎尼丁、四环素、氯化钾、铁剂等刺激食管粘膜,尤其是片剂停滞于食管,也可引起食管炎。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导致食道黏膜真菌增殖引起感染,从而引发食管炎的发病。
3、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减低。正常人食道下段托约肌有一个高压区,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许多原因可使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减弱,包括食管裂孔疝,容易引起胃及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是造成食道粘膜炎性病变的主要原因。
4、食管蠕动障碍。通常情况下,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时,由于张力的作用引起食管继发性蠕动波,将反流物送回胃内。食管炎可使食管蠕动减慢,使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加重了原有的食管炎,食管炎又减弱了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功能,加重反流,形成恶性循环。
食管炎的病因是什么
1、吞咽热食、尖锐异物或咀嚼不充分的骨头,误食腐蚀剂等直接损伤食道黏膜引起炎症。兽医人员给犬、猫用胃导管灌药时,粗暴地使用胃导管,常可损伤食道黏膜。
2、物理或化学性食管炎:放射线照射引起的食管炎反应称放射性食管炎。药物如奎尼丁、四环素、氯化钾、铁剂等刺激食管粘膜,尤其是片剂停滞于食管,也可引起食管炎。过热的食物引起的食管炎可很快自愈。经常使用胃管,刺激食管,也能引起食管炎。
3、药物: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导致食道黏膜真菌增殖引起感染。
4、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减低:正常人食道下段托约肌有一个高压区,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许多原因可使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减弱,包括食管裂孔疝,容易引起胃及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是造成食道粘膜炎性病变的主要原因。
5、腹腔压力增高:如大量腹水、妊娠,造成腹压升高,易形成反流。
6、食管蠕动障碍:通常情况下,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时,由于张力的作用引起食管继发性蠕动波,将反流物送回胃内。食管炎可使食管蠕动减慢,使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加重了原有的食管炎,食管炎又减弱了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功能,加重反流,形成恶性循环。
食管裂孔疝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1、食管裂孔滑动疝的并发症
由于胃酸的反流,可引致下列并发症。
(1)反流性食管炎:
Skinner报道1168例食管裂孔疝病人(食管裂孔滑动疝约占78%,食管旁型约占8%)60%发现有食管炎,14%有反流而无症状;胃食管反流主要发生在食管裂孔滑动疝,食管旁疝仅30%伴有反流。胃食管反流也可出现在正常情况下,但大多数反流物很快从食管下段廓清,无任何症状,亦不造成对食管黏膜的损害。食管裂孔滑动疝因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失调而并发胃食管反流,尤其食管中的酸性胃液排空延迟者可发生食管黏膜损伤。当反流的胃内容物长时间与食管黏膜接触、刺激,可导致黏膜被破坏形成溃疡性食管炎,长期反复发作,最终导致食管纤维化、食管狭窄和(或)短缩。在食管炎的不同阶段,病人可出现胸骨后烧灼样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有学者认为,食管裂孔疝是否并发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的范围如何,取决于贲门、下食管括约肌的功能状况。食管裂孔滑动疝在其下食管括约肌及贲门括约肌功能健全时,既没有胃食管反流,也没有反流性食管炎;当贲门括约肌功能不全,而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健全时,胃食管结合部与疝囊之间因失去防止胃食管反流的屏障,致使胃液可在胃食管结合部往返,造成下食管括约肌平面以下的反流性食管炎;当贲门括约肌和下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均丧失时,胃液可反流至下食管括约肌平面以上的食管部分,导致弥漫性食管炎。
(2)梗阻:
食管炎早期,食管壁水肿和食管肌层的痉挛导致食管腔变窄;晚期食管纤维化形成瘢痕性食管狭窄;食管旁疝压迫食管等亦可致食管梗阻。主要表现为食物停滞感、吞咽障碍和吞咽困难。
食物停滞感是指吞咽后自觉胸骨下段有食物停滞的感觉,是由疝囊内食物停留及疝囊压迫食管所引起。食团在食管炎症区或运动功能不协调区暂时停留,可能造成某些感觉,病人可单纯感到食物或液体在食管上方停顿,要等待食团向下行或饮水冲下;有时可幻觉感到有食团在食管内阻塞。
吞咽障碍、咽下困难多因食管溃疡或狭窄、食管痉挛所致,多在进食粗糙、过热或过冷食物后发作。食物下咽时发生部分或完全梗阻,并不一定发生疼痛。下咽固体食物困难表示有狭窄,下咽液体困难主要是运动功能的异常。在饮液体时有时发生不能预测的突然喷出,这是由于不协调的食管运动造成。其另一特征是第1口吞咽困难,开始几口食物下咽很慢并困难,随后下咽就比较容易,但总是比别人下咽慢。食物阻塞的部位决定于食管狭窄的长度及裂孔疝的大小。一般患者感觉到的梗阻部位比解剖部位为高。水肿和痉挛可导致食物通过狭窄部明显停顿,但内镜检查时可以通过。随着狭窄的进展,食物进入胃内很慢,进餐后积存于食管内,直至反胃或发生高度吞咽困难。
(3)上消化道出血:
多由食管炎、食管溃疡引起,约1/3的患者没有明显的食管炎症状。通常表现为慢性小量出血和缺铁性贫血,约占本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80%。偶尔表现为严重的缺铁性贫血,弥漫性食管炎或食管溃疡有时可发生剧烈呕血。慢性失血多表现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很少发生黑便。
(4)呼吸道症状:
胃食管异常反流可引起喉和肺的病变。当反流物经常通过环咽部括约肌进入下咽部,可被误吸入喉和气管,发生声带的炎性息肉,严重的误吸可导致支气管炎、肺炎反复发作。少数情况下,吸入的异物留在肺内可引起肺脓肿或支气管扩张,还可以诱发哮喘发作。
2.食管旁疝的并发症
(1)胃扭转、绞窄、急性胃扩张和肠梗阻:
当全胃进入纵隔后吞咽空气不能排出,出现胃膨胀加重,表现为胸闷、呼吸障碍,并有腹痛、呕吐加重,呕吐物为咖啡色或血性胃内容物。若出现脏器绞窄、坏死穿孔等急症,可造成病人突然虚脱、肺基底不张、纵隔炎、支气管肺炎,甚至死亡。
(2)胃溃疡:
少见,临床医师对此缺乏认识,易导致误诊与误治。其发生率难以估计,据报道,钡餐检出率占膈疝病例的1%~5%,内镜检出率为6%~8%。
常发生于膈缺损边缘的对侧,或裂孔水平胃小弯侧、膈中心腱形成的僵硬的裂孔前缘背侧。其发病机制与局部机械刺激、化学物质刺激有关。呼吸运动时,裂孔处的膈肌脚对进出裂孔往返运动的胃壁可造成持续性损伤。此外,潴留在疝囊内胃中的胃酸等胃内容物长期刺激亦可造成胃黏膜的损害。机械性损伤和化学物质刺激,加之疝囊内胃壁静脉血淤滞对胃黏膜糜烂性损害等共同作用形成疝内胃溃疡。
有人认为,疝内胃溃疡出血是导致病人贫血的主要原因。有学者在一组69例疝囊内胃溃疡病例的临床观察中发现,74%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尤以食管旁疝者多见。故当患者有上消化道出血时应警惕疝内胃溃疡的存在。疝内胃溃疡出血除与疝类型有关外,还与其本身大小和裂孔疝的可回复性有关。一般认为,直径大于5cm或嵌顿性裂孔疝易致大出血。
疝内胃溃疡穿孔少见,其发生率占有症状的疝内胃溃疡病例的7%,或有症状食管裂孔疝病例的0.5%。多见于70岁左右的老年病人,具有长时间的病史,且多数是嵌顿性裂孔疝。如果近期内发生上腹部疼痛或上消化道大出血,则应考虑到有疝内胃溃疡穿孔的可能性。一些病例穿孔可破入胸膜腔、心包和右心室。由于向胸腔及其脏器穿孔,临床判断极困难。局限性疝内胃溃疡穿孔可被邻近组织粘连而局限化。膈下游离性穿孔则可致弥漫性腹膜炎或膈下脓肿;膈上游离性穿孔可致纵隔炎或纵隔脓肿、心包炎、心包脓肿或胸腔脓肿,偶可因穿孔至肺动脉、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引起大出血而致死。
X线钡餐检查对疝内胃溃疡的检出率较低,有报道述仅为37%。但钡餐检查可显示疝内胃溃疡并发出血和穿孔这两个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