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 加综合征介入的治疗并发症
布- 加综合征介入的治疗并发症
BCS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1)支架置入后的移位:体会发生移位的原因:
①狭窄段血管的扩张不到位,支架挤压力强,很难在狭窄部位固定;
②有狭窄环,尤其是隔膜型,常于附着处有一环状狭窄,根据经验,此环多为坚韧的纤维结缔组织,如此环不能很好的扩张,势必挤压支架,造成移位;
③两联支架稳定性差:目前腔静脉支架多为整体Z型,支架两节间的连接有单杆、三杆和两节间的端端连接(整体支架) ,此类支架的整体扩张力强但易移位,而单杆和三杆连接的支架整体扩张力较小,但两节支架间的连接处常抵住血管壁,限制了移位。放置时把血管病变处定在三联支架的第二节可减少移位。
(2)肺动脉栓塞:当下腔静脉造影发现有大块新鲜血栓(彩超证实)不宜行球囊扩张成形。
(3)急性心包填塞或下腔静脉破裂:适应证要选择好,谨慎操作,不要强行破膜扩张,一定要明确球囊在血管内而非假道时再行扩张。
(4)术后再狭窄: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目前各家报道在10% ~20% ,主要与使用的球囊直径小、病变部位未很好扩张,支架放置后支架内血栓形成,腔外压迫及病因未明而且持续存在和发生作用等因素有关,因此要选择适当直径的球囊扩张,并要扩张到位,术后抗凝等。
( 5)急性心功能不全:下腔静脉破膜扩张后,回心血量骤增,常导致急性心功能不全。但介入治疗BCS后急性心功能不全症状远较手术治疗轻,有时仅表现为心率增快,很少表现心慌、气促,通常经强心、利尿治疗后很快缓解,我们已列为术后常规治疗。
血管外科疾病有哪些
动脉疾病,扩张性疾病: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缺血性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颈动脉狭窄症、肠系膜血管病变。静脉疾病:倒流性疾病: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布加综合症、Cockett综合征、静脉血栓后遗症。其他动静脉瘘,血管畸形等。
一般血管外科疾病常采用的主要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物理疗法、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等。目前,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疗效,静脉曲张当日手术、激光闭合术、电凝术、射频闭合术、刨吸术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内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等都已经广泛应用。动脉瘤采用带膜支架瘤腔内隔绝治疗也取得很好效果。
血管外科疾病涵盖的范围很广,以前仅仅通过外科手术加以治疗,由于手术部位在血管,所以往往经过手术治疗后或者治疗中都容易造成大量失血,甚至导致病人失血性休克,所以在手术治疗之前往往需要做好输送血液的准备,现在由于各种微创手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血管外科疾病的治疗更加科学合理,危险性大大降低。
静脉曲张的病因
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原因很多,最多见的为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其主要病因为股隐静脉瓣膜的功能不全。另外一种重要病因见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因其往往合并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多表现出浅表静脉的迂曲扩张。另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因为深静脉回流不畅,发生浅静脉代偿性的迂曲扩张;下肢动静脉瘘、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也可有下肢浅静脉曲张表现;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如布加综合征,也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介入治疗肝硬化的效果怎么样
1、抗病毒治疗:通过抑制病毒,降低或者是杜绝病毒细胞、变异的细胞对人体造成的破坏,稳定病情。
2、保肝抗炎治疗:针对于临床症状以及其并发症,缓解肝炎症状,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减少病毒对肝脏的损害,延缓病情恶化的进度。
介入治疗肝硬化就等于不开刀的手术,但是相对于手术来说,介入治疗的创伤小、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副作用是肯定有的,一定会损伤到身体,做完之后会不想吃饭,没有胃口,人瘦的快,如果这样就不利于继续介入治疗。
肝硬化是我国一种常见疾病,失代偿期常表现为门静脉高压症:即反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顽固性胸腹水,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以往内科保守与外科分流、断流不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介入治疗是一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新方法,是采用导丝、导管技术,在肝内门静脉与肝静脉之间置入金属支架,建立一分流通道,以降低门静脉的压力,并且对已曲张的食道和胃底静脉进行栓塞,达到止血效果。适用于反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顽固性胸、腹水和内外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对于无法控制的出血患者。介入治疗止血和降低死亡率的效果远远优于外科食道静脉曲张缝扎术。介入治疗在预防再出血及治疗顽固性腹水方面上明显优于内镜治疗及穿刺放腹水。鉴于其低侵袭性、无需全麻及操作难度低等优点,介入治疗在欧美国家已逐渐取代外科分流在治疗门脉高压症的地位。
经过介入治疗肝硬化,大部分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得到改善,腹水减轻或消失,内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为减轻或消失。介入治疗具有技术可行、安全性高、可重复操作,效果明显、疗效确切、创伤小、分流和断流并举的优点。对于急性出血的高风险肝硬化来说,早期应用介入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1年生存率,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
“肝硬化”却是血管堵塞作怪
春节期间,苏北医院接诊了一位特殊病患。5年前该患者被确诊为“肝炎肝硬化”,经过细查才发现原来她得了罕见的布-加综合征。据了解,“布加综合征”被戏称为肝炎的“姐妹”病,然而该病的误诊率却高达85%左右。
5年前,吴女士出现全身乏力、腹胀,经医院检查发现有腹水,肝脾肿大,曾在本地多家医院及南京、苏州等大医院就诊,一直被当成“肝炎肝硬化”治疗。近几年患者病情每况愈下,“肝硬化腹水”这个顽魔成了全家肩上的沉重负担。
春节后打工回来的丈夫带她到扬州苏北医院就诊,专科医师检查后确定她并非“肝硬化”,而是因血管阻塞导致的“布加综合征”。入院后经过完善的术前准备,针对患者的病情,医生们为其制订了周密的治疗计划。2月12日,血管外科与介入科密切配合,他们分别经颈部和大腿根部穿刺,采用导管导丝通过心脏后分别到达血管闭塞部位的上下方,然后再用特制的钢针成功将紧临心脏的闭塞血管打通,做到闭塞部位的上下端成功会师,然后对该病变血管进行扩张成形,再次造影证实血流已完全通畅。尽管该技术属于微创技术,但对手术医师要求极高,原因是闭塞的血管紧临心脏,术中稍有分毫差错即可能戳破心脏导致心包填塞、急性心衰等危险,整个过程有惊无险。术后患者恢复很快,术后复查腹水已明显减少,目前已康复出院。
据血管外科张喜成主任介绍,布-加综合征是位于心脏下方的血管堵塞所引起的一些症状。也就是由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导致肝脏以及下腔静脉的血液回流受阻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例如可出现心慌气急、肝脾肿大、腹水,以及下肢静脉曲张、水肿等症状,严重的还可出现因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导致的消化道大出血,引起生命危险,晚期患者可因大量腹水呈“腹大如蛙”、严重营养不良呈“骨瘦如柴”的“蜘蛛人”形象。因其临床症状酷似肝炎后肝硬化,故有人称该病是肝炎的“姐妹”病,经常被误诊为肝硬化而延误治疗。该病是少见的疑难病,很多人对其认识不足,误诊率竟高达85%左右。有的甚至被当作肝炎肝硬化治疗几十年。也有的诊断为肾炎、心包炎、腹膜炎,还有被误诊做了脾切除、大隐静脉曲张等手术,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
布加氏综合征并发症及处理
一、 布加氏综合征再狭窄和闭塞:单纯球囊扩张治疗有20%的布加氏综合征再狭窄率,使用支架后使长期通畅率提高,但是根据统计仍然有5%一10%的布加氏综合征再狭窄率。急性布加氏综合征闭塞多是由于血栓形成,慢性布加氏综合征狭窄往往是内膜增生所致。扩张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时使用足够口径的球囊和支架;布加氏综合征术后给予抗凝药物有助于减少再狭窄和闭塞,改进支架的结构和材料,如使用药物覆膜支架等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 布加氏综合征支架移位:支架释放需要较熟练的介入操作技术,X线下准确的定位非常重要,另外支架的口径应大干血管的口径15%左右。
三、 布加氏综合征心包或腹腔内出血:采用经布加氏综合征下腔静脉的残端从上向下的穿刺方法有助避免损伤心包。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开通时需注意穿刺针的走行方向,扩张布加氏综合征狭窄应由小到大逐步进行,并随时造影观察。我们主张布加氏综合征经皮肝穿时使用4F小口径的导管鞘,建立导丝轨道,使球囊和支架的操作通过股静脉或颈静脉进行,拔管时栓塞穿刺道。
近年来随着介入设备、技术和器械的不断改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介入操作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采用了超声和x线透视联合导向的方法,使各型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成为成熟和安全的首选治疗方法。与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复发时可以重复治疗。对上述介入方法失败以及肝功能衰竭的病例,应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或肝移植。
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系为肝静脉流出道阻塞性病变引起的肝后型门静脉高压症。本例病史2年,病因不明,根据临床表现、B超及静脉造影,可确定为肝中、肝左静脉及下腔静脉阻塞导致的布加氏综合征(混合型)。
布加氏综合征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国内外文献报道,该病的治疗已达30余种,根据其手术的不同径路及对病变部位的处理方式,可分为间断疗法和直接性根治疗法两大类。间断疗法多采用不同种类及不同途径的转流,国内最为常见的为腔—房转流、脾—肺固定、肠系膜静脉与颈静脉转流。尽管术式较多,但目前仍无较理想的术式。
直接根治术虽然是符合生理的手术疗法,符合正常血液动力学的要求。但该例阻塞范围大、年龄轻,如果采用人工血管-房转流后可以迅速直接降低下腔静脉压,然而转流后再阻塞问题很难解决,远期效果不佳。
动脉瘤介入手术成功率
动脉瘤手术介入手术的成功率目前来看是非常高的。
对于标准的、规则的腹主动脉瘤,其实标准或者规则动脉瘤是它的解剖形态相对的比较适合介入手术,现在介入手术的成功率基本上是100%,围手术期的死亡率也就是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的发生率通常可以控制在1%以内,其他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也不会超过5%,所以微创治疗或者介入治疗,所带来的血管方面的一些治疗概念的革命性的进展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一些高龄的,不适合做开放手术的患者得到救治的机会。
对于一些非常复杂的腹主动脉瘤,我们现在也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比如常用的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围手术期的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最少也会在90%以上。
肝硬化却是血管堵塞作怪
春节期间,医院接诊了一位特殊病患。5年前该患者被确诊为“肝炎肝硬化”,经过细查才发现原来她得了罕见的布-加综合征。据了解,“布加综合征”被戏称为肝炎的“姐妹”病,然而该病的误诊率却高达85%左右。
5年前,吴女士出现全身乏力、腹胀,经医院检查发现有腹水,肝脾肿大,曾在本地多家医院及南京、苏州等大医院就诊,一直被当成“肝炎肝硬化”治疗。近几年患者病情每况愈下,“肝硬化腹水”这个顽魔成了全家肩上的沉重负担。
春节后打工回来的丈夫带她到扬州苏北医院就诊,专科医师检查后确定她并非“肝硬化”,而是因血管阻塞导致的“布加综合征”。入院后经过完善的术前准备,针对患者的病情,医生们为其制订了周密的治疗计划。2月12日,血管外科与介入科密切配合,他们分别经颈部和大腿根部穿刺,采用导管导丝通过心脏后分别到达血管闭塞部位的上下方,然后再用特制的钢针成功将紧临心脏的闭塞血管打通,做到闭塞部位的上下端成功会师,然后对该病变血管进行扩张成形,再次造影证实血流已完全通畅。尽管该技术属于微创技术,但对手术医师要求极高,原因是闭塞的血管紧临心脏,术中稍有分毫差错即可能戳破心脏导致心包填塞、急性心衰等危险,整个过程有惊无险。术后患者恢复很快,术后复查腹水已明显减少,目前已康复出院。
据血管外科张喜成主任介绍,布-加综合征是位于心脏下方的血管堵塞所引起的一些症状。也就是由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导致肝脏以及下腔静脉的血液回流受阻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例如可出现心慌气急、肝脾肿大、腹水,以及下肢静脉曲张、水肿等症状,严重的还可出现因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导致的消化道大出血,引起生命危险,晚期患者可因大量腹水呈“腹大如蛙”、严重营养不良呈“骨瘦如柴”的“蜘蛛人”形象。因其临床症状酷似肝炎后肝硬化,故有人称该病是肝炎的“姐妹”病,经常被误诊为肝硬化而延误治疗。该病是少见的疑难病,很多人对其认识不足,误诊率竟高达85%左右。有的甚至被当作肝炎肝硬化治疗几十年。也有的诊断为肾炎、心包炎、腹膜炎,还有被误诊做了脾切除、大隐静脉曲张等手术,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
张喜成主任说类似吴女士这样被误诊为“肝硬化”的患者近期已经接诊了多例。由于布加综合征和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迥然不同,因此一定要注意鉴别。专家提醒,对出现门脉高压征的患者,而肝炎指标阴性者,不能简单诊断为“肝硬化”,尤其对合并有下腔静脉高压症状者,如下肢肿胀、静脉曲张者,要特别警惕该病的可能。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好吗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有什么风险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虽然有一定的有优势,但也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肝坏死、纤维化、胆管坏死、胆管狭窄、肝内胆汁瘤、肝脓肿、死亡,以及严重的疼痛、发热等并发症。
冠脉综合症的注意事项
首先我说的是什么是冠脉综合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常见于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腹型肥胖及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患者。ACS患者常常表现为发作性胸痛、胸闷等症状,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如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式,则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并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冠脉综合症发病原因绝大多数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结果。极少数ACS由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如动脉炎、外伤、夹层、血栓栓塞、先天异常、滥用可卡因,或心脏介入治疗并发症)。当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时,即可发生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血供不足,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20~30分钟以上,即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你有冠脉综合症建议你控制体重清淡低值饮食,戒烟,适当运动如果血脂高使用降脂药,平时备硝酸甘油以应急。
冠脉综合症的注意事项在这里为您总结到一起,希望以上的内容,可以暂时让您缓解一下您的病情。但就算是这样我还是建议您最好到医院就诊,必要的时候肯定要给心脏做个支架的,希望我的总结可以给没得的人注意一下,得了的人关注一下总之希望您们的身体健康。
静脉曲张是怎么引起的
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原因很多,最多见的为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其主要病因为股隐静脉瓣膜的功能不全。另外一种重要病因见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因其往往合并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多表现出浅表静脉的迂曲扩张。另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因为深静脉回流不畅,发生浅静脉代偿性的迂曲扩张;下肢动静脉瘘、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也可有下肢浅静脉曲张表现;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如布加综合征,也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肝癌中晚期症状
肝癌晚期有什么症状,肝癌晚期会表现出疼痛症状,该肝癌晚期症状最常见,具有间歇持续性,钝痛或胀痛,该肝癌晚期症状由癌迅速生长使肝包膜绷紧所致。肿瘤侵犯膈肌,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向右后生长的肿瘤可致右腰疼痛。该肝癌晚期症状突然发一在剧烈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提示癌结节包膜下出血或向腹腔破溃。
肝癌黄疸:黄疸是中的常见体征,弥漫性肝癌及胆管细胞癌最易出现黄疸。黄疸多因胆管受压或癌肿侵人胆管致胆管阻塞,亦可因肝门转移淋巴结肿大压迫胆管所致。少数患者因肝癌组织向胆管内生长,肿块将胆管堵塞,引起阻塞性黄疽。
其他全身症状:肝癌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产生的各种影响引起内分泌或代谢方面的症候群称之为伴癌综合征,有时可先于肝癌本身的症状。主要以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高血脂、高钙血症等为多见。
肝癌晚期有什么症状,肝癌晚期的患者常会表现为乏力、消瘦、全身衰弱等肝癌晚期症状。晚期少数病人可呈恶病质状。
肝癌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尤其是到了肝癌晚期。肝癌晚期有什么症状,关于肝癌晚期介入治疗,我们建议可采取国际领先治疗法-微创介入治疗法,介入治疗是当前治疗肝癌最佳的选择,创伤小、副作用小,并发症少,让患者确实得到了理想的治疗。
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及护理
1 介入治疗适应证
Eqachi(1974)首先报道应用球囊扩张技术治疗下腔静脉膜性闭塞获得成功,为治疗布加征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国内相继也开展了此项手术,该方法以其较好的有效率、微小的创伤、安全、经济、快捷、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是近年研制的超声导管和切割导管、生物可降解支架和带肝素膜支架的临床应用,使介入治疗成为布加综合征Ⅰ、Ⅱ型的首选术式和主要方法。笔者掌握的适应证为:球囊扩张术,可用于Ⅰ型病人,对Ⅲa型病人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
2 术中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1)下腔静脉损伤:此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有关,主要是导丝造成下腔静脉穿孔、出血,术中一般不给病人止痛、镇静药,严密连续记录病人症状、生命体征,有条件可行心电监护。
(2)急性心功能衰竭:主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开通后,大量血液涌入心脏,回心血量骤增,增加了心脏负荷,容易出现急性心力衰竭。要求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建立好静脉通道,一旦出现心力衰竭表现,嘱手术医师扩张球囊,并同时应用强心剂和利尿剂。
(3)肺栓塞:由于开通后附壁血栓脱落而造成,此时应严密观察病人症状、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小栓塞一般不引起症状,大栓塞应按急性肺栓塞处理。
3 术后护理
(1)体位:如果没有禁忌证,应嘱病人头高斜坡位,减少下肢血液回流,防止心力衰竭和栓塞。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术后每30min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并记录,注意各项指标的变化。
(3)严密观察穿刺侧肢体:因笔者多采用的是下肢静脉入路,在术后穿刺部位加压包扎以防穿刺部位血肿形成或出血,故每30min观察1次,注意患处有无出血、血肿,并注意下肢血供,有无肿胀。术后8h用束带固定穿刺侧下肢,以减少活动,减少出血,防止支架移位。
(4)术后48h卧床,对不习惯床上排便者,术前1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