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药什么温度喝最好

中药什么温度喝最好

“趁热喝”是大部分人喝汤药的习惯。其实,喝汤药不一定要“趁热”。

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40℃时再喝,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和胃益脾,能减轻刺激。

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发散风寒的中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对于感冒清热颗粒等颗粒状清热类中成药,通常会含有一些清温解表的成分,水温过热也会影响药效。因此,对于这类颗粒状中成药,应当用60℃~70℃的水冲开,等水温降至40℃左右时再服用。

喝中药能加糖吗

很多妈妈给孩子煎煮中药时,怕味太苦,孩子吵吵闹闹不愿意,也会在汤药里放很多白糖。其实,中药不能“甜蜜蜜”。

专家指出,食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围,凡是舌苔厚腻者,或腹胀中满、湿热内阻的人不宜吃蔗糖。如果在服用化湿理气的中药时加糖,反而会对疾病雪上加霜。还有一些寒性中药也不适合加糖,糖属温性,会降低中药的疗效。

其实,想要中药不苦,有另外的方法。专家介绍,控制汤药口服时的温度,就可以轻松地减轻中药的苦味。研究表明,汤药温度在36.2℃左右口服,其苦味就会减轻。所以,我们在服用汤药的时候,最好将熬好的中药放在一边静置几分钟,等到药液温度降至温热、不烫嘴的时候饮用,因为这个时候苦味最轻,也更容易下口。

另外,专家说,煎中药要用专用的器皿,最好用砂锅、砂罐,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且受热均匀,保温性好,忌用铝、铁、铜等器皿。

把握3个方法喝中药不再苦涩呕吐

1、留心服药温度

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尤为敏感,因此,苦味汤药的温度应把持在15℃~37℃。

2、留心含、咽中药的部位

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尤其是舌尖。因此,药液进口后,最好将药马上含在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3、留心服药速度

药汁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到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服用时宜快不宜慢。服药后可立即用凉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开水。

喝中药需要注意些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养生,而养生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喝中药,那么,在喝中药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在这里总结了几点,供大家借鉴。

1首先,中药熬好之后在什么温度喝是很有讲究的。一般如果是治疗风寒、感冒什么的最好就是热服,就是温度相对较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喝的话对于治疗风寒感冒是很好的,而如果喝中药是为了解毒、止吐之类的,就最好是冷服,而大多数中药比较适合的是温服,就是汤药的温度在常温,就可以了。

2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就是喝完中药的汤药最好不要吃掉剩下的药渣,有很多人喝中药的时候怕浪费,就把喝剩下的药渣一起吃掉,其实,中药往往在熬制之前没有细致的清洗,所以这时候的药渣里面一般都含有细沙之类的,对于我们的身体是不好的。

注意事项: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是一样,所以我们更加要注意在喝中药的时候的一些小细节。

沙棘茶什么时候喝最好

一般来说是上午喝最好。

沙棘茶是一种调理脾胃的药物,所以一般在上午喝是比较好的。一般在早上7点到11点之间喝是最好的。你可以把它搭配到你的早饭里面,或者说直接把它代替你经常喝的白开水,但是记住了千万不能过度喝,不然会增加肠胃的负担。

三伏天吃中药好吗 中药什么温度喝最好

专家认为,口服大多数中药汤剂时,温度以30℃~35℃为最佳,苦味最淡。若冷服,则易引起胃肠道刺激反应,导致呕吐、腹痛等,此时可用生姜擦舌头,或热服生姜汤,即可解除。

喝中药不苦的小窍门

控制温度.药液温度冷却至20—36摄氏度之间,易快速服下,且感觉不太苦。因为正常人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摄氏度,当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的感觉最灵敏,此时喝汤药感觉味道最苦。当汤药的温度高于38摄氏度、或低于36摄氏度时,味觉神经不太灵敏,苦味就会减弱。不过,汤药高于38摄氏度有可能会烫伤口腔黏膜,因此20—36摄氏度之间是最好的选择。

掌握位置.舌头上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因此喝药时应尽量避免舌根过多地接触药液;服用较苦的药丸时,也应将药放在舌尖,然后用温开水迅速送服

喝药速度.喝药的速度越快,受苦味的影响越小。喝汤药时最好使用吞饮法,饮满一口后快速吞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而顺势咽下。

凉水(冰水)漱口.喝药前用凉水漱口,让味觉神经短暂性麻痹,然后一口气吞下药汁。喝药后立刻用凉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必要时可嚼一块口香糖,及时去除口腔中的异味。

适当添加调味品(请遵循医嘱)在一些补益类汤药中加入大枣或甘草可减轻汤液苦味,还可以增强补益作用。但是在有海藻、大戟、芫花的方子中不宜加甘草。在晾凉的药汤中加一勺蜂蜜也可以减轻苦味,但是腹泻和糖尿病(如何治疗糖尿病)患者不适合。

如果服汤药时出现了恶心、呕吐现象,可在喝汤药前喝少量生姜汁或嚼服2—3片生姜片。此外,在服药前不吃糖和其他甜味食品也很重要

药酒什么温度喝最好

其实药酒不一定要是热的才能喝,很多药酒在炮制多日后,不需要加热就可以直接饮用的,因为高温加热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哦!

一般的药酒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40℃时再喝,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和胃益脾,能减轻刺激。

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发散风寒的药酒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对于感冒清热颗粒等颗粒状清热类中成药,通常会含有一些清温解表的成分,水温过热也会影响药效。因此,对于这类颗粒状中成药,应当用60℃~70℃的水冲开,等水温降至40℃左右时再服用。

中药太苦喝不下怎么办

人体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味觉神经纤维大多分布于舌面,当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对五味的感知最灵敏,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如果觉得中药比较苦的话可以选择放凉了以后再喝,最好控制在15—36℃,既可防止烫嘴,又可减轻苦味。

服用中药汤剂后,如果能立即喝些温开水,可以减少药液在口腔内的残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药液的苦味。喝水可以减少药物在口腔的残留,所以也可以有减少味道的作用。

实践证明,中药汤剂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到的苦味就会越大。因此,一口气喝下汤药是减少药液苦味的好办法。在喝药的时候一定要快速的服下,这样最好可以减少药的苦味。

牛奶什么温度喝最好

牛奶应该什么温度喝最好

冰牛奶能消暑,肠胃虚弱、痛经的人不要喝

说到冰牛奶,炎炎夏日中可谓是最重要的消暑良品,每每和同学出去逛街喝东西,寡人总会点冰冻芒果牛奶,或者冰冻草莓牛奶,那一口冰牛奶喝下去以后,味美香甜,冰凉爽口,直教人暑意顿消,想必有不少吃货乡亲都能举四肢赞成寡人的观点。可惜我们都是有一张吃货的心,却无一个吃货的身体,从小肠胃就弱,加上常常痛经,很多人冰牛奶下肚过后,又拉肚子又痛经,从此再也不敢贪凉。因此肠胃虚弱或者有痛经的人一定要注意别多喝冰牛奶,以防拉肚子或者痛经症状加重,损害健康。

高温加热牛奶营养容易流失,常温牛奶最营养健康

说到咱小时候那把牛奶煮到冒出幸福白泡泡的做法,其实是不对的。首先如果把牛奶加热到沸腾的程度,牛奶中含有的乳糖会在高温下分解,产生乳酸和甲酸,沸腾时间越长,温度越高,乳糖成分破坏越多,营养成分的损失也越多。另外,营养师马永强认为,反复加热的牛奶或持续加热牛奶当中的磷酸成分会和钙结合,形成不溶物,进而导致牛奶液体当中含有的钙含量减少。因此,常温下的牛奶是最营养健康的。

如果是在冬天,常温下的牛奶还是显得太凉了点,可以选择两种方式进行加热。一种是用小火将牛奶煮到微微冒泡,温度大概在70度左右关火饮用,另外一种是用开水将装牛奶的袋子或者杯子进行加热,温度在4、50度左右时就很好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用微波炉加热牛奶,微波会让乳类蛋白变质,进而影响蛋白质的摄入量。

热奶冲鸡蛋的做法不可取

说到牛奶,很多人想起小时候最喜欢吃的牛奶冲蛋。妈妈的做法就是把牛奶煮沸,然后把鸡蛋打散,将牛奶冲到鸡蛋里,直接把鸡蛋给煮熟了。觉着吧,这又有牛奶又有鸡蛋的忒营养了,可是吧,这事的确不那么科学。如同刚才说的,牛奶最好别煮沸,顶多7、80度就不错了,但是生鸡蛋中含有大量细菌,牛奶这点温度完全达不到杀菌的要求。故这种吃法是属于赔了营养又折安全的典型案例,妈妈们可别再给孩子做啦。虽然牛奶冲蛋真的很好很好喝。

中药什么时候吃最好 中药什么温度喝最好

其实,喝汤药不一定要“趁热”。中医理论认为,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放至30℃~37℃时再喝,而丸、散一类中成药也应该用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药后吃点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

吃中药有哪些禁忌 中药怎么吃不苦

药液温度冷却至2036摄氏度之间,易快速服下,且感觉不太苦。因为正常人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摄氏度,当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的感觉最灵敏,此时喝汤药感觉味道最苦。当汤药的温度高于38摄氏度、或低于36摄氏度时,味觉神经不太灵敏,苦味就会减弱。

舌头上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因此喝药时应尽量避免舌根过多地接触药液;服用较苦的药丸时,也应将药放在舌尖,然后用温开水迅速送服 喝药速度。喝药的速度越快,受苦味的影响越小。喝汤药时最好使用吞饮法,饮满一口后快速吞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而顺势咽下。

喝药前用凉水漱口,让味觉神经短暂性麻痹,然后一口气吞下药汁。喝药后立刻用凉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必要时可嚼一块口香糖,及时去除口腔中的异味。

中药太苦喝不下怎么办

熬好的中药最好先晾一下再喝,因为人的舌头口感与汤药温度有关,汤药温度在37°C时,味感最苦,高于或低于37°C时,苦味就会减弱,因此,应待温度降至37°C以下时饮服为宜31°C-36°C最为适宜,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对汤剂的冷服热服颇有讲究,也不可只图减少苦味而不遵守医嘱服药。

饮服中药汤剂时,因迅速将药汤含至舌根部咽下,舌头是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之处,而舌尖部对味觉最为敏感,因此在饮服中药时,减少药汤与舌尖接触和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这样可以使苦味减少。喝药的时候也可以用吸管直接吸服汤药。

药液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要求干净利落,转瞬即逝。

红酒怎么喝才不苦

红酒在温度是摄氏15-17度喝不苦

红酒在温度是摄氏15-17度喝不苦。喝红酒不可以加冰,也不能像香槟放在冰桶里,最适当的饮用温度是摄氏15-17度。冬天,可以直接饮用,夏天,最好先放到冰箱的冷藏室,用餐前一至半小时取出,先开瓶,放在一旁慢慢醒酒,同时让温度回升。

中药太苦怎么办

1.选择适宜温度

有研究证实,味觉的敏感度会受刺激物本身温度的影响。正常人口腔内温度为36.2℃~37.2℃,舌根下温度高于舌面0.5℃。当汤药温度与舌周围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其感觉最灵敏。也就是说,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而当汤药温度大于38℃或小于35℃时,则味觉神经感觉不太灵敏,这时苦味就会减弱。服用中药汤剂味觉最好的温度,在初春、深秋或冬季时为42℃左右(人感到药液稍温热),暮春、早秋或夏秋时为34℃左右(人感到药液稍清凉)为宜。但中药依据药性也有温服、凉服等之分,大家在选择服药温度前应咨询医生和药师。

2.快速咽下,减少药液与味蕾接触时间

味蕾是味觉感受器,感受苦味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尖部与舌根部。网上有传言说,用吸管喝中药可以减少苦味是不可信的。第一,吸管吸食中药只是有意避开了药液与舌尖的接触,最终药液还是在舌根部与咽喉顶部流入食管,因此口中依然能感受到苦味;第二,用吸管吸食增加了服药时间,从而让苦味在口中停留的时间延长。正确的服药方法是: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尽快将药液吞服,服用完后及时喝些温开水,既可清楚口腔残留汤药,减少苦味残留,又有助于肠胃对药物更好吸收。

3.合理使用甘草、大枣

中药汤剂大多数是由几味乃至十几味药物组成的,加入食糖可能会与一种或几种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会搅乱药物的性味使其减效。中医认为,中药的性味各有不同的功能,如甘味药能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苦味药能泻火通下、燥湿坚阴;辛味药能发汗解表、通行气血等。如果因为中药味苦,就以蔗糖、红糖等甘味蔽之,则必然影响药物疗效的正常发挥。

因此,在苦味药液之中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蔗糖、红糖之类的调味品。若有必要,可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调配适量甘草、大枣等调和诸药,减少药液的苦味。

还需提醒的是,网上流传“人体对药物吸收有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上午8~10点,一个是下午2~3点。在这两个时间段,服药,可以降低苦味”。该说法尚无确切的临床依据,大家不能为了减少苦味而错过最佳服药时间,影响药效。《本草纲目》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后服用;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日;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表明服药时间与患病部位密切相关,不宜因回避苦味而擅自更改。

相关推荐

金银花泡水变绿有毒吗 金银花泡水可以隔夜

不建议隔夜,最好当天饮用完。 金银花是一种中药材,将其泡水后,最好在温热状态下就掉,这样药效好,身体吸收也快,但若是隔夜饮用的话,容易发生食物变质的风险,尤其是夏季高温时期,误隔夜的金银花容易引发肠胃不适,最好是现泡现

血橙的生长环境

1、阳光充足。 2、温度8℃以上,最好20~32℃之间。 3、空气湿润,空气湿度保持在65%~90%之间最好。 4、肥水充足,土壤深厚,旱可灌、涝可排。

汤的最佳温度

不能太烫的汤,50℃以下的汤更适宜。有的人喜欢滚烫的汤,其实人的口腔、食管、胃教膜最高只能忍受60℃的温度,超过此温度则会造成动膜烫伤。研究表明,喜烫食者食管癌高发。所以汤的最佳温度是50度左右。

中药什么时候最好

一般来说,上午9点和下午3点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此时服用中药最佳。 治疗虚症和肠胃病,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而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则通常在饭后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的产生。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 而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宜饭前空腹服用。其中,通便药物如大黄、火麻仁等,宜在清晨或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或夜间服用;驱虫药也应在早上空腹服用,而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另外,“趁热”是大部分人汤药的习惯。其实,汤药不一定要“趁热”。

如何养胃远离胃酸胃胀气

在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得了胃病。如胃痛,胃胀气,胃酸等等,不好治疗不说还容易复发。下面我来讲讲我是怎样养胃的。 一、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吃饭。早饭必须要吃的。每天早上一杯蜂蜜水,温度在40度左右的。这个温度既不会破坏蜂蜜本身的营养,又不会像凉白开刺激。 二、晚上也是一样,但不要在睡前,最后是在饭后半小时后。 三、这一点是最关键的一点,是一种中药丸,香砂养胃丸。每天早中晚各服用8颗,胃病就会远远离开了。

啤酒可以热着

可以。 我们将啤酒在热水里面浸泡热了之后也是可以饮用的,但是我们在加热啤酒,最好是将啤酒倒进敞口的容器里面再进行加热,而且一定是要注意控制加热的温度

中药什么时候最好

现代中医学认为,原则上,服药应该避开进食的时间,从饭前半小时到饭后1个小时都不要服中药,以防食物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有三类药物通常严格要求空腹服用:首先,治疗胃溃疡、胃黏膜糜烂时,常用海螵蛸、白芨等中药,来抑制胃酸的分泌,并在胃内壁产生一层保护膜,这类药物应尽可能选在饭前空腹服用。其次,一些泻下的药物,如治疗便秘的大黄等,也应该空腹服用。最后,滋补类药物也多建议空腹时服用。但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个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一样。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位王阿姨,在空腹服药后出现了胃疼等副作用,就应该考虑改为饭

药酒什么时候保健身体

有的时候适当的点药酒对健康还是有保证的,有的药酒是一种非常好的中药材,关于药酒的泡制方法,还有药酒什么时候最好呢,一定要好好的关注一下,药酒是一种由中药和酒混合而成的一种中成药,它的制法有很多,泡酒的材料也非常丰富。今天小编就向大家介绍药酒到底什么时候是最有效的,赶紧来看看吧! 药酒什么时候最好 空腹服 在没吃饭的时候,一般是不能药酒的,但是一些保健类的药酒是可以的,比如人参酒、当归酒等。 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以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 具有泻

中药怎么效果才最好 中药一天几次最好

依据情况而定。 中药一天几次最好要依据情况而定,如果是补益类的中药,那么建议早晚各空腹服用一次,这样可以让药物直接与胃肠道接触,从而使里面的有效成分吸收得更快。 而如果是解表类的中药,那么建议胃里面有点食物以后再饮用,而且最好在温热的时候服用,这样可以帮助药物进行发汗,并且减少中药对肠胃的刺激。

做b超要憋尿怎么快速有尿

如矿泉水、茶、西瓜汁、咖啡、柠檬水等都可以,一般在做B超检查的1小时左右,大约需要饮用500毫升左右,小口小口的在10分钟左右完,不要一次性掉,以免水分被粪便吸收而无法达到膀胱。 备注 可乐、咖啡、茶、饮料有利尿作用,可以,但得看身体适不适合,如茶、咖啡对于有心悸的人、孕妇不宜,最好是白开水。 完水之后,为了让膀胱尽快感受到有充盈度,应适当的走动一下,加快水分在体内的变成尿液的速度,但也不宜剧烈运动,因为运动过度,下去的水都变成了汗,反而减少了尿液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