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基底细胞癌为你介绍有效的治疗方法

基底细胞癌为你介绍有效的治疗方法

1.外科手术切除

对损害在凹凸不平的特殊部位或侵袭性溃疡很深,不宜做其他治疗时,可做外科手术切除和植皮治疗。

2.X线照射

基底细胞癌对放射线比较敏感,而且无痛苦,患者乐意接受,最适于高龄老年人。

3.电烧术

对于早期较小的基底细胞癌,可做电烧术予以彻底烧除,但愈后会留瘢痕。

4.锐匙刮除术

有报道用锐匙刮除治疗基底细胞癌,5年以上未复发,而且美容效果极佳。

5.液氮冷冻

液氮达-195℃有极好的破坏作用,对小面积的基底细胞癌可做液氮冷冻治疗。对于大面积的基底细胞癌也能做冷冻治疗,但愈合时间较长。

6.激光治疗

有人采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基底细胞癌取得极佳疗效。它愈合快速,术后痛苦较轻,但会留下瘢痕。

7.外用细胞毒药物治疗

常用于治疗基底细胞癌的细胞毒药物有5%氟尿嘧啶,它可以将基底细胞癌完全破坏,但用药甚为痛苦,而且必定会发生红肿等刺激反应。

8.新方法

(1)维A酸类

虽然有不良反应和需要长时间的治疗,但多发性基底细胞癌患者用维A酸类治疗是有希望的。

(2)免疫疗法

近来有许多报道用α-2a干扰素做局部注射免疫疗法治疗基底细胞癌。

(3)光动力学治疗

光动力学治疗是全身用血卟啉衍生物或双血卟啉之后再用可调的染料激光(波长为630nm)照射。它用来治疗基底细胞癌效果很好,肿瘤的部分和完全根治率分别为44%和82%,主要不良反应为光敏感。

(4)化学治疗

局部外用氟尿嘧啶可以成功地治疗多发性表浅性基底细胞癌,而且还可以预防继续发生。全身性化疗药物用于治疗大的和侵袭性非转移性基底细胞癌。用顺铂和阿霉素合并或不合并放射性治疗多数是有效的。采用博来霉素治疗也有不同的疗效。

洗澡过多会诱发皮肤癌吗

皮肤癌为来自外胚叶的一类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最常见。好发于裸露部位,如头、面、颈及手背;也见于口腔粘膜、唇、舌、外阴等部位。鳞状细胞癌发病最高,基底细胞癌发病较低,约10∶1.5。

能引起皮肤癌的常见原因有如下几个:与长期强烈日晒、皮肤干燥、萎缩及发生角化者;化学性刺激,如长期接触沥青、煤焦油或砷剂;物理性刺激,如不稳定性疤痕、慢性溃疡及窦道长久不愈者;皮肤增生病变,如皮肤过度角化、粘膜白斑、色素性干皮症、乳头状瘤等密切相关。病理为鳞状细胞癌源于上皮细胞。基底细胞癌主要由基底细胞构成,特点是癌细胞巢常有分支形,多为实质性,也可见空腔出现。

关于洗澡的频率和癌症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专家指出,频繁的洗澡会洗去人体表面本来就很少的皮脂。皮脂越少,皮肤就越干燥,这就容易导致皮炎。洗澡时用力地搓洗则会使表皮受到损害,容易让细菌、真菌乘虚而入,引起皮肤感染。另外,经常性的皮肤损伤则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天长日久积累下来的炎症,就有可能“升级”成为皮肤癌。

外阴基底细胞癌症状

1.症状

外阴基底细胞癌病灶多为单发,偶为多发,该病病史长,初起无自觉症状,此后以外阴瘙痒,烧灼感为主要症状,有溃疡形成可出现疼痛或有出血,渗出,并有血性臭味分泌物,可有身体其他部位基底细胞癌的病史。

2.体征

常表现为小的病灶,位于大阴唇,也可在小阴唇,阴蒂和阴唇系带出现,病灶早期呈灰色,几乎有些半透明,位于变薄的上皮下,小结节直径常常<2cm,有3种基本类型即结节溃疡型,扁平型,息肉型。

基底细胞癌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1.西医治疗 基底细胞癌恶性程度低,罕见转移,因此治疗的重点在局部病变的处理上。治疗应根据年龄、皮损大小和部位加以考虑。理想的疗法是切除或切除植皮。不能手术的患者可进行X线放射疗法、电灼、冷冻、激光、刮术以及不同浓度的氟尿嘧啶(5-Fu)软膏等局部治疗。

(1)手术疗法:是基底细胞癌的常用治疗方法,对直径<2cm的基底细胞癌,治愈率可达95%,对直径>2cm者,治愈率为90%。术前应尽可能根据体检及X线平片、CT扫描和MRI等检查结果,估计癌肿的范围和侵犯层次。

①切除广度:对病程长,癌肿较大者,切除范围应超过癌肿边缘1cm;对复发性癌肿切除的广度还要酌情扩大,至少应超过病变边缘1.5~3cm。

②切除深度:应视侵袭情况而定。对表浅局限的癌肿,应包括皮下脂肪,侵犯较深者尚应包括深筋膜;对侵袭性溃疡,应切除与基底相邻的组织;对骨膜、骨、软骨受累者,均应将这些结构一并切除。

③创面修复方法的选择:对早期、面积小,尤其是位于颜面的病变,切除后创面可直接缝合封闭;对范围较广、恶性程度较高或复发性病变,宜用皮片移植修复,以便术后及时发现癌肿复发;对确认病变已切除彻底者,可用局部皮瓣修复;对有重要结构,如脑、大血管、神经或骨、软骨、关节等结构暴露的创面,必须用皮瓣修复。

④手术方法:对病灶>1cm者,手术仍是主要疗法,必要时可结合放疗联合应用。

A.刮除手术:适用于浅表、较小的基底细胞癌。在局麻下先用3~4mm大小刮匙刮除周边和基底残余瘤组织,最好用电凝烧灼。伤口涂以抗生素油膏,优点是伤口小。适用于面部和额部。

B.化学外科:美国医师Mohs首创,原先用氯化锌糊剂固定肿瘤后,将其水平削下送病理检查,每削一次送检一次,直至送检组织无癌组织为止。目前已无需用氯化锌糊剂,直接水平方向切削新鲜组织。此法适用于较大肿瘤,治愈率达99%,其技术难度较大。有人认为,此法与手术切除送冷冻切片检查,并无本质区别。

C.手术切除:根据灶大小,有无转移来决定切口范围和操作深度。当肿瘤深入颅骨时,应将累及的颅骨甚至硬脑膜一并切除,再做修复与植皮手术。

(2)放射疗法:基底细胞癌对放射线十分敏感,一般采用放射治疗。临床上,早期皮肤癌的放射疗法治愈率很高,有些文献报道达95%。放疗主要适用于老年病人(>60岁),尤其是位于鼻、唇、眶周等处的癌肿,因在这些部位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组织对减少继发畸形甚为重要。但如病灶已有浸润,及深组织或骨组织侵蚀者,则放疗往往无效。对局限性硬皮病样基底细胞癌、放射性慢性溃疡的基础上发生的癌变,或在放射治疗后又复发的癌症,放疗则不适用。

剂量与照射范围视病灶大小而定:凡病灶直径<1cm,较表浅的,可采用50kV接触治疗,总剂量22Gy;病灶直径<5cm,厚度<0.5cm者用120~140kV中度X线分割治疗,疗程2~3周或3~5周;病灶直径>5cm,浸润较深者用160~180kV分割治疗,疗程3~5周,总剂量45~60Gy。放射治疗的优点是疗效佳,头面部不留瘢痕。但对局部硬皮病样基底细胞癌则不适用。

(3)化学治疗:凡无淋巴转移者,头面部基底细胞癌一般不主张全身性化疗,多应用局部搽敷抗癌药。

①1%~5%氟尿嘧啶软膏涂抹,早晚各1次,持续2~3周。局部可能发生糜烂,改用抗生素油膏涂擦。

②20%赡酥软膏,皮癌净,全身用平阳霉素15mg,1次/d,总剂量600~900mg,对较大病灶则局部用药疗效,应慎用。

(4)物理疗法:这是应用电凝、电灼、冷冻或激光来烧灼癌瘤,使之坏死脱落或气化。只适用于瘤体极小、没有深组织浸润的Ⅰ期癌变。它在明确诊断,根治癌变方面存在缺点,故不宜提倡。

①冷冻治疗:适用于富于纤维成分,病灶不大的基底细胞癌。以病灶中心及周围2~5cm正常组织作为治疗区域,用液氮喷射到癌中央,一般持续30s左右,使局部温度降到-20℃,然后缓慢解冻。如无精确温度计测试,临床上可按停止使用液氮后到解冻需要的时间来粗略估计冷冻是否足够。一般头颈面、面部的小病灶至少1.5min,还常需重复进行,解冻2次,第二次可据第一次治疗程度作适当调整。当肿瘤组织坏死脱落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涂以抗生素油膏,2次/d,3~4周伤口可完全愈合。据报道,冷冻治疗后,头皮基底癌复发率高,故多认为不宜采用。

②激光治疗 常用CO2激光及Nd:YAG。用高能量切割,低能量凝固,适用较浅表肿瘤,优点是损伤小,修复好,缺点是缺乏边缘组织病理检查。

(5)腐蚀疗法 应用有效浓缩的、腐蚀性较强的化学药物作局部烧灼或涂抹,如氟尿嘧啶或博来霉素(争光霉素),或含有砷或汞的制剂可治疗比较小而表浅的Ⅰ期癌变,但和物理疗法一样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2.中医疗法 中草药农吉利生物硷甲素50~100mg,1次/d,静脉滴注,亦可服用,每天2~5片(每片含生药1g)。

中药验方皮癌净:处方见表1。

制法:取大枣去核,红砒研末,头发剪短,指甲切碎。将红砒、头发、指甲混合放入大枣内,外用硷发白面包裹如元宵。再将包好的药丸放在煤火或木炭中烧烤(原放是桑木炭火),火力不宜过大,经常翻转,力求受火均匀。在将烧成之药丸研成细粉过筛,分装密封,备用。

用法:对肿瘤溃破,分泌物过多者,可用药粉直接撒布,若瘤体表面干燥或破溃者,可用油调敷。体强者每天换药2次,体弱者每天换药1次。

注意事项:①药不要涂在正常组织上。②涂与瘤体表面及根部。③涂药后流出的分泌物要及时擦去。④瘤体过大者,可分区分批涂药。⑤用药后如红肿或疼痛严重时,应减少用药次数。

(二)预后

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很少发生淋巴结节转移,预后较好。基底细胞癌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类型、大小、部位、是否侵蚀性、治疗是否及时等诸多因素。单纯由基底细胞癌引起死亡的病例较为罕见。死亡者多是长期患病而未行治疗者,或求治时已为时过晚,癌肿已侵犯脑组织或大血管者而致死,也可转移至肺。半数成年患者,掌跖部出现很多直径1~3mm的小凹陷,常发生于11~20岁,为顿挫性基底细胞癌。

结节溃疡性基底细胞癌(Nodulo-ulcerative basal cell carcinoma),偶见皮损呈侵袭性增大,向深部生长,破坏眼、鼻,甚至穿透颅骨,侵及硬脑膜,造成患者死亡。

基底细胞瘤如何鉴别

鉴别诊断需要密切结合病史注意各个发展阶段的病变特点。对于疑难病例需要活组织切片检查,才能最后确定诊断。

1、与鳞状细胞癌的鉴别,有以下几点可供参与:

(1)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比基底细胞癌为高,进展也较快。对病程缓慢的病变应首先考虑基底细胞癌,反之,病程短,发展快,成菜花样生长的肿块,要先考虑鳞状细胞癌。

(2)在两种肿瘤都有溃疡形成的情况下,首先是基底细胞癌的溃疡外表引人注意:硬底、基底较浅而平,边缘参差不齐,内卷。而鳞状细胞癌的溃疡则常深浅不一,基底高低不平,边缘比较饱满,甚至外翻。

(3)基底细胞癌含有色素的百分率比鳞状细胞癌者为高,对含有色素的病变,除色素瘤外,要先考虑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结节表面因含有大量的角化物质,所以颜色一般不发黑。

(4)基底细胞癌基本上不转移。鳞状细胞癌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前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故有淋巴结转移时,则要考虑鳞状细胞癌。

2、与恶性黑瘤的鉴别的鉴别:恶性黑色素瘤病程较短,发展较快。病变附近色素弥漫,血管充盈,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巨大肿块。表面有细小裂痕出现,病变很小时即有血水流出。

皮肤癌症状

一、早期溃疡:由于鳞状细胞癌由角化病、黏膜白斑或其它疾病转化而成。皮肤癌的生长较快,早期可形成溃疡。有的皮肤癌症状早期可呈结节样或菜花状,向深部侵犯较小,基底可移动,有的皮肤癌为呈蝶状,向深部浸润较明显,破坏性极大,所以这是早期皮肤癌的症状之一。

二、红硬、呈环状、菜花状: 皮肤癌常在短期内快速生长,一般是好发于下唇、舌、鼻、外阴、多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溃疡边缘高起、红硬、呈环状、菜花状,周边炎性反应显着,皮肤癌的症状多有区域淋巴腺肿大。皮肤癌患者的溃疡边缘呈蜡状、结节形、卷起,包有的呈黑色,炎性反应轻微或无,转移极少,主要向深部组织浸润。

三、基底细胞癌: 皮肤癌的基底细胞癌通常无症状,初期的皮肤癌的症状多为基底较硬斑块状丘疹,有的皮肤癌的症状可呈疣状隆起,而后破溃为溃疡灶改变,不规则,边缘隆起,似火山口,底部凹凸不平,生长缓慢。先发生边缘半透明结节隆起浅在溃疡,逐渐扩大侵蚀周边组织及器官,成为侵蚀性溃疡。皮肤癌一般出现在皮肤暴露部位。就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来说,绝大部分长在暴露部位,如头皮、面部、手背上。皮肤癌一般不疼不痒,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但是皮肤癌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对容易出血,假如你洗脸时一碰就出血,这就要引起注意了。

如何避免患上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头、面、颈及手背等处,尤其是面部较突出的部位。开始是一个皮肤色到暗褐色浸润的小结节,较典型者为蜡样、半透明状结节,有高起卷曲的边缘。中央开始破溃,结黑色坏死性痂,中心坏死向深部组织扩展蔓延,呈大片状侵袭性坏死,可以深达软组织和骨组织,此乃侵袭性溃疡。基底细胞癌的基底及边缘常有黑色色素沉着,本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

根据组织病理和临床症状可分为:结节型、表浅型、囊肿型、腺样型、色素型、硬斑型、异形型、纤维上皮瘤和痣样基底细胞上皮瘤型。 诊断 本病为侵袭性溃疡,有卷曲状珍珠色边缘,基底部呈黑色,慢性病程,确诊要依靠病理检查。组织病理学见表皮内基底细胞呈融浆状团块,边缘呈栅栏状排列,可有角质囊肿,诊断不难。

如何预防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的预防主要是避免其诱发因素,避免经受日光的长期暴晒,因此紫外线的照射对皮肤可造成很大的伤害。

预防基底细胞癌还应注意避免过量的放射线的照射,还要注意避免化学物质的刺激等因素。

基底细胞癌的生长较为缓慢,并且很少发生转移,因此预后较好。基底细胞癌在以前还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肿瘤,不过进来的研究表明本病是皮肤癌的一种。

很多奇怪的疾病都会给人带来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也会被这些奇怪的疾病打破正常的生活,所以患者们要调节好自身情绪。

基底细胞癌的检查

1.组织病理检查

可见癌细胞呈梭形,核大深染,无细胞间桥,呈浸润性生长,标本采集可有刮除,削除,针刺和切除方法等。

瘤细胞团位于真皮内与表皮相连,瘤细胞似表皮基底细胞,但细胞核大,卵形或长形,胞浆相对少,细胞境界不清,细胞间无细胞间桥,周边细胞呈栅状排列,境界清楚,瘤细胞的核大小,形态及染色均颇一致,无间变,瘤团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围绕瘤团排列成平行束,其中有许多幼稚成纤维细胞,并可见黏蛋白变性,由于黏蛋白在标本固定与脱水过程中发生收缩,因而瘤团周围出现裂隙,此虽为人工现象,但为本病的典型表现,而有助与其他肿瘤鉴别。

从组织学上基底细胞癌可分两类,即未分化类和分化类,分化性轻度向皮肤附属器即毛发,皮脂腺与大汗腺或小汗腺分化,但无明显界限,因很多未分化类也可在某些区域表现一些分化,而大多数分化类在某些区则缺乏分化,结合临床损害形态,结节溃疡性可示分化或未分化,而色素性,浅表性和纤维上皮瘤性,常示极低分化或未分化,结合临床和组织学分类,所谓结节溃疡性基底细胞癌和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线状单侧性基底细胞痣和Bazex综合征可示分化或不分化,而另外4种基底细胞癌,即色索性,硬皮病样性,表浅性和纤维上皮瘤性则常示极少分化或未分化,其组织学分类如下:

(1)实性基底细胞癌(solid basal cell carcinoma):又称原基性基底细胞癌,表现为嵌于真皮内的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瘤团,90%以上基底细胞癌可见瘤细胞团与表面表皮连接,偶见瘤团与外毛根鞘接触,瘤团周围层常示栅状排列,而其中细胞核则无一定方式。

(2)角化性基底细胞癌(keratotic basal cell carcinoma):亦称毛发型,除未分化细胞外,有角化不全细胞和角囊肿,角化不全细胞有长的胞核和轻度嗜酸性胞浆,与未分化细胞的深嗜碱性胞浆不同,角化不全细胞排列成束,同心性旋涡状或围绕角囊肿,这些细胞可能是初期毛发角化细胞,有些类似正常毛干角质生成细胞区的有核细胞,由充分角化细胞组成的角囊肿则代表倾向毛干的形成,正如毛干的角质化,角囊肿的形成无颗粒层细胞中间阶段,角化性基底细胞癌与毛发上皮瘤均有角囊肿,故有时二者难以区分,要借助临床资料确定,此外,也不能将角囊肿与鳞状细胞癌的角珠混淆。

(3)囊性基底细胞癌(cystic basal cell carcinoma):瘤小叶内有一或数个囊腔,大都由于瘤岛中央瘤细胞的渐进性坏死所致,在罕见病例中瘤岛中央细胞在崩解前表现为空泡状,提示向皮脂腺分化。

(4)腺样基底细胞癌(adenoid basal cell carcinoma):表现为管状腺样结构,细胞排列成相互交织索并呈放射状围绕结缔组织岛,使肿瘤呈花边状。

(5)色素性基底细胞癌(pigmented basal cell carcinoma):银染色,可见瘤细胞团中有散在的黑色素细胞,这些黑色素细胞的胞质及其树状突内有很多黑色素颗粒,瘤细胞常含极少量黑色素,但在瘤团周围结缔组织间质内却有很多噬黑素细胞。

(6)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morphealike carcinoma):此型中结缔组织的参与要比其他类型基底细胞癌多得多,无数个排列成长索状瘤细胞群,嵌于致密纤维性间质中,大多数细胞索狭窄,常只有一层细胞厚,类似乳腺癌转移的铠甲癌所见。

(7)表浅性基底细胞瘤(superficial basal cell carcinoma):此型基底细胞癌表现为瘤组织呈芽状而不规则增生的瘤组织附着在表皮下面,瘤组织周围的细胞常呈栅状,在大多数情况下瘤组织很少穿透到真皮内,其上被覆表皮常萎缩,成纤维细胞常相当多,围绕瘤细胞增生处排列,真皮上部有轻至中等量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浸润。

(8)纤维上皮瘤型基底细胞癌(epithelioma type basal cell carcinoma):此型瘤细胞排列呈细长并分支吻合的条索,嵌于纤维性间质中,大多数条索与表皮连接,沿上皮索周围到处可见呈栅状排列的深染细胞,肿瘤位置浅,下界鲜明。

2.免疫组织化学

基底细胞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染色阳性,alpha-2和β1intergrin染色亦呈阳性,但细胞间黏附分子1(1CAM-1),白细胞功能抗原la(LFA-la)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阴性,有时肿瘤细胞HLA-DR抗原阳性,大多数肿瘤细胞P53蛋白表达阳性。

X线摄片,CT和MRI等检查,对估计癌肿的范围和侵犯层次有帮助。

鼻翼基底细胞癌如何治疗

手术只能是切除看到的病灶,癌症是全身的疾病,但还有残癌或区域淋巴等,由于手术伤害了正气.复发转移的几率非常大.建议最好配合中医服用中草药进行综合治疗全面调养,提高免疫力,杀死残余癌细胞,调整阴阳平衡等,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病情得到面显好转和控制,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基底细胞癌如何避免

1.因日光照射是诱发基底细胞癌的因素,所以平时尽量不在或者少在日光下长时间停留,如必须外出应注意防晒,做好保护措施。

2.化学物刺激也会诱发基底细胞癌,因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石油、沥青、焦油及砷等化学物质,能有效预防基底细胞癌。

3.其它慢性疾病也可引发基底细胞癌,积极治疗皮肤慢性病症,如溃疡、炎症、烧伤疤痕、日光性角化症、脂溢性角化症、皮肤白斑等也是切断诱因的方法之一,也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的态度。

患者知道毛发囊肿会不会死

毛发囊肿多在幼年时发病,皮疹沿鼻唇沟两侧分布,为半球形透明小结节,那么大家知道如果患了毛发囊肿会死吗?下面就为你介绍相关知识。

毛发上皮瘤病理组织学与基底细胞癌相似,几乎不能区别。须密切结合临床方可确诊。单发型毛发上皮瘤临床上需与色素痣、表皮囊肿、纤维瘤以及其他附件肿瘤区别。

一、电凝或激光疗法:多发性毛发囊肿中较小皮损者可行电凝或激光疗法。

二、手术切除:对上述病例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手术切除,对毛发囊肿中单个较大损害或单发性毛发囊肿可行手术切除。对较大皮损可应用磨削术,但易复发,如治疗过深易形成瘢痕。

三、中医治疗:多发型损害可试用五妙水仙膏或水晶膏点敷。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知“毛发囊肿经过治疗是不会死亡的,如果发现家中有以上类型的毛囊炎的话,请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区别

1.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发生的主要部位是面部,尤其是鼻、前额、眼、颧部及上唇,损害发展缓慢,局部往往不充血,表面结痂而无角化现象,边缘卷起,呈蜡状半透明,炎性反应没有或轻微,转移者罕见。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尤其是皮肤粘膜连结处及四肢、下唇、鼻、耳、手背和阴部,往往在有慢性皮肤病损处发生,损害发展较快,局部充血明显,或周围及表面有扩张的毛细血管,角化现象明显,边缘高起坚硬,炎性反应显著,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2.脂溢性角化病:

又称老年疣,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发于面部、颈部、胸部、背部及手背,损害为略高出于皮肤的圆形或卵圆形扁平疣状皮疹,呈朽黄、黄褐色至煤黑色,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稍粗糙,覆有油脂状鳞屑痂。皮疹数目不定,往往很多。脂溢性角化病可永久存在而不恶变,极少数病人的个别损害可发展成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助诊断。

3.皮肤原位癌(Bowen's disease):

损害好发于躯干和臀部,可单发或多发,典型者呈界限清楚的鳞状斑丘疹,可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损害的大小可由数毫米到若干厘米不等,表面覆以鳞屑或脱屑后结棕色至灰色硬痂,不易剥离。发展缓慢或长期无明显变化,有时中央部分可部分消退或有瘢痕形成,而附近出现新的损害。一般不变成溃疡。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4.盘状红斑狼疮:

多见于中年男女,损害初发时为小丘疹,渐扩大呈斑块,性质干燥,表面角质增殖,毛囊口扩张,内含有角质栓刺,有萎缩斑,不形成溃疡,边缘多充血。发生于颜面部者呈蝴蝶状分布。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组织病理可助鉴别。

5.角化棘皮瘤:

以中年男性较多,多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颊部及鼻部,而四肢和躯干极为少见。损害为呈坚实的半球形肿瘤耸立皮肤上,似淡红色粉刺或与皮肤色泽相似的小结,边缘隆起,中央陷凹成火山口形,内含一个角质痂。本病发展迅速,但长到直径达2厘米左右后不再继续发展,2~6个月内能自行萎缩,自然痊愈,遗留萎缩性瘢痕。

6.帕哲氏病(Paget’s disease):

常侵犯40岁以上妇女单侧乳头和乳晕。早期仅为乳头部小片鳞屑性红斑,境界清楚,逐渐波及其邻近皮肤,表面易于糜烂,搔抓后呈湿疹样变化。损害经过缓慢,无自愈倾向。偶见于乳房以外其他大汗腺分布区,如腋窝、外生殖器、肛周、口唇、鼻翼等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分散或成团的Paget细胞,见此细胞即可确诊。

外阴基底细胞癌概述

外阴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of vulva)为不常见的外阴恶性肿瘤恶性度较低。病变多呈局部浸润易复发生长缓慢很少转移,占外阴恶性肿瘤的2%~3%。

常见部位为大阴唇,也可在小阴唇、阴蒂和阴唇系带出现。病灶早期呈灰色,几乎有些半透明位于变薄的上皮下小结节直径常常<2cm患者自觉局部瘙痒或烧灼感,也可无症状。

外阴基底细胞癌病灶多为单发偶为多发若在外阴部仅见一个病灶应检查全身皮肤有无基底细胞癌此外,基底细胞癌约有20%伴发其他原发性癌瘤,如外阴鳞癌恶性黑色素瘤、皮肤癌、乳腺癌、胃癌、直肠癌肺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等。

相关推荐

治疗中分化鳞状细胞癌的方法有哪些

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复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鳞状细胞癌是皮肤表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约眼睑恶性肿瘤的8%。多见于50岁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眼睑皮肤结膜交界处的皮肤棘细胞层。开始呈结节 状,与基底细胞癌很相似,但角质丰富,随肿瘤之发展,可出现疼痛,特别是当肿瘤侵及眶上、下神经时。 鳞状细胞癌

睑板腺癌的诊断

此癌在临床上主要和下列三种病变相鉴别: 1.霰粒肿 ⑴霰粒肿大多离睑缘较远完全位于睑缘的霰粒肿比较少见。反之,癌期组织容易沿着睑板腺导管蔓延,故睑缘受累者多见。 ⑵形态上这二者在早期阶段是十分相象的,不过在癌瘤,其病变表面的结膜往往比较粗糙,并且有时见到黄色的斑点。在霰粒肿病变处结膜一般呈青灰色或稍充血,表面一般是光滑的。 ⑶霰粒肿切开时,里面可见含一种胶质样内容物,如有继发性感染和液化,就会有灰黄色液体从切口处溢出。在癌瘤则是质地硬而脆的黄白色肿瘤组织。霰粒肿自动穿破后,可形成息肉样肉芽组织,不象在癌瘤

皮肤癌会不会有红肿表现

1.鳞状细胞癌 早期的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区别。但是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长期不正常状态的皮肤,往往是由角化病、粘膜白斑病或其他癌前疾病转变而成。初起皮肤损害往往是一个干燥的、如小米粒至黄豆大坚硬之丘疹或小结节,表面呈黯红色或有毛细血管扩张,粗糙不平,中央有紧密附着的角质物,不易剥离,用力剥离则易引起出血,剥离后将再长出角质性物质。以后中央可发生溃疡,溃破面不断增大,其发展较基底细胞癌快。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个乳白色颗粒或坏死组织的癌性溃疡。 2.基底细胞癌 (1)结节溃疡型:初起是表皮出

如何预防皮肤癌 常见的3种皮肤癌

基底细胞癌外观看起来有点像痣,一开始只是一个小节结而已,会慢慢变大,呈现肤色透亮或黑色,有时候则以溃疡表现。 大多数的基底细胞癌分布在脸上和鼻子上,是所有皮肤癌中最常见的种类。基底细胞癌的形成与过度日晒有关。 鳞状细胞癌的成因也与日晒有关。通常一开始仅脱屑性斑块,不过会逐渐增厚,演变硬块,表面常会有溃疡。大多单一斑块。分布位置脸上、嘴唇、耳朵或身体任何部位。 通常单一斑块。病程的变化:一开始是边缘不规则的深色斑块、可能颜色不均,逐渐越变越大,在颜色的表现上,黑色、棕色、灰色或蓝色都有可能。 黑

皮肤癌的种类是什么

1)基底细胞癌:真皮内有边界明显的瘤细胞群,胞核较正常稍大,呈卵形或长形,胞浆少,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间无间桥,因此,像很多细胞核密布在一个共 同浆液中,细胞核染色无显著差异。有时可见细胞多核或核深染或呈不规则星状核。瘤细胞群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在最外层排列成栅状的栓状细胞,瘤组织周围常可 见到许多幼稚纤维母细胞及成熟的纤维细胞混杂一起。基底细胞癌间质含有粘蛋白,在制作切片时间质收缩,使间质与肿瘤团块边缘呈裂隙状分离,对本病诊断有一 定意义。在组织病理学上基底细胞癌可分分化型与未分化型两大类。未分化型可表

皮肤癌的症状

1、鳞状细胞癌往往由角化病、粘膜白斑及其它癌前疾病转化而成。生长较快,早期即形成溃疡。有的呈结节样或菜花状,向深部侵犯较小,基底可移动;有的呈蝶状,向深部浸润较明显,破坏性大,常累及骨骼。鳞状细胞癌常伴有化脓性感染,伴恶臭、疼痛。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作者遇一头部巨大鳞状细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 2、基底细胞癌起病时常无症状,初期多基底较硬斑块状丘疹,有的呈疣状隆起,而后破溃溃疡灶改变,不规则,

基底细胞癌可以做哪些检查

检查项目:一般摄片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 1.组织病理检查 可见癌细胞呈梭形,核大深染,无细胞间桥,呈浸润性生长。标本采集可有刮除、削除、针刺和切除方法等。 瘤细胞团位于真皮内与表皮相连。瘤细胞似表皮基底细胞,但细胞核大,卵形或长形,胞浆相对少,细胞境界不清,细胞间无细胞间桥,周边细胞呈栅状排列,境界清楚。瘤细胞的核大小、形态及染色均颇一致,无间变。瘤团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围绕瘤团排列成平行束,其中有许多幼稚成纤维细胞,并可见黏蛋白变性,由于黏蛋白在标本固定与脱水过程中发生收缩,因而瘤团周围

肛门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1)组织类型:鳞状细胞癌(也称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组织类型约占肛周肿瘤的80%发生在肛门周围的肿瘤多数角化上皮且分化良好;而位于肛管部位的肿瘤则多非角化上皮且分化差起源于肛管上部齿状线周围的肿瘤多混合性可同时有腺癌和鳞状细胞癌也称之移行癌性泄殖腔源性癌或基底细胞癌这三种术语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但基底细胞癌目前最常用 基底细胞癌占肛门表皮样癌的40%但按照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一比例可能有所差别从临床和预后的角度这二种类型的差别没有相关性因此治疗上是基本相同的 在基底细胞癌中小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这种类型

皮肤癌有哪些表现

1.鳞状细胞癌往往由角化病、粘膜白斑及其它癌前疾病转化而成。生长较快,早期即形成溃疡。有的呈结节样或菜花状,向深部侵犯较小,基底可移动;有的呈蝶状,向深部浸润较明显,破坏性大,常累及骨骼。鳞状细胞癌常伴有化脓性感染,伴恶臭、疼痛。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患者头部巨大鳞状细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 2.基底细胞癌起病时常无症状,初期多基底较硬斑块状丘疹,有的呈疣状隆起,而后破溃溃疡灶改变,不规则,边缘

关于皮肤癌有哪些自查方法

检查 活检病理检查,对皮肤癌的分类,以及治疗方法也极其重要,而且治疗效果也不同。 鉴别 皮肤癌中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要相鉴别,还要与脂溢性角化病、皮肤原位癌、盘状红斑狼疮等相鉴别。 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发生的主要部位是面部,尤其是鼻、前额、眼、颧部及上唇,损害发展缓慢,局部往往不充血,表面结痂而无角化现象,边缘卷起,呈蜡状半透明,炎性反应没有或轻微,转移者罕见。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尤其是皮肤粘膜连结处及四肢、下唇、鼻、耳、手背和阴部,往往在有慢性皮肤病损处发生,损害发展较快,局部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