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宝宝的教育技巧
5岁宝宝的教育技巧
1、不遵守规矩没有“奶酪”吃
4岁的宝宝,特别是男宝宝,调皮不听话,喜欢玩到很晚才回家,或者只顾玩不做功课,爸妈制定宝宝要听话的规矩后,如不遵守,则不能哭闹想买新玩具,越不听话越得不到奖赏。
2、重复强调
研究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专家说:“在儿童这个年龄段,父母要想他们听话去做某事,或许得说上个百八十遍才行。”
3、规则要公平合理
了解宝宝的习性,制定规矩的时候也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强度或者要求太高的规则要放弃。
4、爸妈要有强大的内心
4岁宝宝身高体重
那么当进入4岁宝宝身高体重多少正常呢?关于4岁宝宝教育方法又以应该如何进行呢?这两个问题,对于宝宝正在此年龄阶段的父母,应该都是非常想了解的知识。那么,下面就让育儿网小编就来为各位爸爸麻麻们支支解开这个“谜团”吧。
4岁宝宝身高体重发育指标标准
四岁时:98.7~107.2厘米,重14.8~18.7千克
四岁半:102.1~111.0厘米,重15.7~19.9千克
五岁时:105.3~114.5厘米,重16.6~21.1千克
前几年的身高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四岁时:94.4——111.5
四岁三个月:96.1——113.5
四岁半:97.7——115.4
四岁九个月:98.1——117.3
五岁:100.7——119.1
2-3岁孩子的教育方法
2-3岁宝宝教育方法如下:
整理玩具
家长要让宝宝学会整理自己的玩具,这是培养他们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一步。
益智玩具
为孩子购买一些益智类的玩具,比如说拼图、积木等。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能够锻炼自己的右脑,促进大脑的运作。
记忆培养
培养宝宝的记忆能力也是2-3岁宝宝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个阶段要让宝宝记住家里常来的亲朋好友。
游戏早教
另外,在平时,要多给宝宝玩游戏,让他们在快乐中得到身体和大脑的锻炼。
最后,由于这个时期宝宝充满了好奇心,所以,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要给予孩子及时且合理的回答。2-3岁宝宝教育就是这么简单哦!
家庭是最好的早教学校
宝宝被各种技能培训班团团包围,忙得不亦乐乎。家长更是茫然不知所措:这样的早教方法对头吗?最近,《大众医学》杂志联合新浪健康频道在0-6岁的儿童家长中开展了一次广泛调查,并邀请知名儿童教育和保健专家对调查中发现的集中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以上问题,儿童教育、保健专家为家长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家庭是最好的早教学校
很多家长认为,在孩子智力萌芽的初级阶段,为孩子选择最好的老师与最好的学校,将有助于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各种早教中心、特色幼儿园对学龄前儿童家长特别具有吸引力。其实,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学校,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家庭。
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学好,育孩子成人。晏红认为,每个家长都是孩子观察和学习的榜样,不管家长是否有目的和有意识地教孩子,孩子都在跟家长学习,听家长的教导。所以,当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每个家长必然的角色,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首先发生于家长和家庭,并不是老师或早教中心。
培养聪明宝宝始于评估
现在,不少年轻父母倾注大量心血、寻找各种机会培养宝宝。只有了解宝宝才能更好地培养宝宝,也就是说,首先应该请专业人士为宝宝作生长发育的评估,知道宝宝所处的发育水平,然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
调查中发现,有些父母对评估不甚了解,误以为是智力测验;还有些父母认为评估时“孩子太小,不听指令,即使测了也不准”。其实,对3岁以前的宝宝,不能把其基本能力称为智力,评估是建立在专业人员与孩子亲善关系基础之上、用孩子所喜爱的游戏方式进行的,能准确反映其发展水平。经过评估,父母知道孩子的能力后,才能听从专业人士的预见性指导,制定客观的培养目标,聪明宝宝训练计划才有针对性。
3岁前学做人,3岁后学做事
针对现在社会上很流行的一种说法———“3岁以前是一生中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更应该记住的是———“3岁以前是形成人生基本能力的重要时期”。3岁以前学做人,父母应该帮宝宝学做一个会吃、会睡、会走、会说的独立人,学做一个适应环境的社会人,让宝宝有更多的机会主动探索环境,而不是强迫宝宝学这学那,让他们失去天真与烂漫。
3-6岁是人的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这段时期的教育必须围绕四个基本学习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设计。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孩子技能、技巧的特色培训上,不要过早“定向”,而是应该充分发掘儿童各方面潜能,引导儿童去学习。
智能开发不能牺牲健康
在调查中,有家长说到,让患有哮喘的4岁孩子学游泳,因为听说游泳能对改善哮喘有帮助,但是没学几次孩子就感冒,反而引发了哮喘。还有家长说到,为了赶上早教中心下午3点的课,3岁的孩子每到上课这天就睡不成午觉。这样的例子在现代社会中很常见。
身体健康才能聪明,心理健康才有智慧,智能开发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如果只重视智能开发,忽视体能和良好情绪的培养,将会导致孩子出现躯体和心理上的问题。
三餐均衡比保健品更益智
谈到益智保健品,专家表示,除非孩子的每日膳食中缺少某种营养素,才应该给予额外补充。她指出,儿童健脑的最好营养,来自于日常的健康食品。现在有些家长天天只惦记着给孩子补钙、铁、锌、脑黄金、DHA……却忽视孩子一日三餐的均衡营养,忽略了最基本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专家强调,在均衡营养的条件下,聪明的大脑是靠动脑筋动出来的!
两岁宝宝的教育
第一:两岁的宝宝是不可能乖乖听父母的话的,他们经常会哭,也会闹,但是作为宝宝的父母一定要耐心的教育宝宝,不要因为他的苦恼而感到不耐 烦,甚至有一种想打孩子的冲动。要慢慢的教育好宝宝,但对于孩子过分的要求也不可以完全顺着宝宝。
第二:尊重宝宝,正确引导宝宝,理性对待宝宝的错误,不要过分干涉,少拿自己的宝宝和别家的宝宝做比较,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培养宝宝的自信、 自爱、自立、自尊,而不是给他们规划好道路,限制孩子必须走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应当做到:赏识有度,批评有方。赏识为主,批评为辅。
第三:不要过分宠溺孩子,要培养宝宝独立自主的个性。
第四:为人父母者,要多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宝宝做好榜样。我们做父母的,只要让孩子身心都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将来能自力更生就足够了 ,孩子没有完全照着我们期望的那样去做,这是很自然的事,大方向对了就行,不必拘泥于小节,这一点在教育中很重要。
第五:教育宝宝的事要千变万化的,不同的小孩要用不同的方法。但一定要记得多表扬孩子和鼓励孩子。表扬孩子要表扬到位,不要经常说同一句话来表扬孩子。在宝宝疲惫和饥饿的时候,就该让他们休息或者吃一些平常喜欢的零食,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而不是教他学习新东西或做事情。
有了以上方法你还担心您的宝宝会教育不好吗!总之,作为宝宝的父母一定要从小教育好孩子,给宝宝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宝宝从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健康的成长与生活, 让您的孩子从小赢在起跑线上。
教养四岁宝宝的技巧
教养4岁孩子的五技巧
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他们在4岁以前还不了解规则和行为后果之间的联系。从4岁起,我们就可以加强纪律。
1.制定规则
对4岁及更大的孩子,我们可以针对他们最令人头疼的行为表现,诸如和小朋友打架啦,说话粗鲁无礼啦,制定一份规则清单。育儿专家建议,对于4~8岁的孩子可以制定不超过5条的规则。
2.确定违规的后果
父母要清清楚楚地写明,如果违反规则,将有怎样的后果,比如说短时期内不再享受某些“好处”。(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好处”,如出外游玩,请朋友上家里来,或者在临睡前看影碟。)一旦孩子违规时,立即贯彻行为后果。这个时候,无需警告,不用讨价还价,也没有第二次机会。如果小家伙认为有商量的余地,他们可就不大会把你的规则当真了。
3.做好反反复复重申规则的准备
研究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专家说:“在儿童这个年龄段,父母要想他们听话去做某事,或许得说上个百八十遍才行。”
4.规则要公平合理
我们要了解各年龄段的相应特点,以保持合理的期望。如果你4岁的儿子总是在饭桌旁坐不住,你就要知道,通常6岁的孩子会比4岁的时候更加能够“坐得住”,而等到8岁,他们的表现还会要好很多。
5.面对孩子违规的行为,家长的反应要言行一致,平静迅速
有些家长往往空发号令,光口头嚷着要怎么怎么样,譬如,“不准那样!”或者“叫你别干,我说话算话的!”但从来都不落实到真正的行动上。要记住老话——行动比言语更有力。
4岁宝宝教育技巧
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他们在4岁以前还不了解规则和行为后果之间的联系。从4岁起,我们就可以加强纪律。
1、制定规则
对4岁及更大的孩子,我们可以针对他们最令人头疼的行为表现,诸如和小朋友打架啦,说话粗鲁无礼啦,制定一份规则清单。育儿专家建议,对于4~8岁的孩子可以制定不超过5条的规则。
2、确定违规的后果
父母要清清楚楚地写明,如果违反规则,将有怎样的后果,比如说短时期内不再享受某些“好处”。(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好处”,如出外游玩,请朋友上家里来,或者在临睡前看影碟。)一旦孩子违规时,立即贯彻行为后果。这个时候,无需警告,不用讨价还价,也没有第二次机会。如果小家伙认为有商量的余地,他们可就不大会把你的规则当真了。
3、做好反反复复重申规则的准备
研究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专家说:“在儿童这个年龄段,父母要想他们听话去做某事,或许得说上个百八十遍才行。”
4、规则要公平合理
我们要了解各年龄段的相应特点,以保持合理的期望。如果你4岁的儿子总是在饭桌旁坐不住,你就要知道,通常6岁的孩子会比4岁的时候更加能够“坐得住”,而等到8岁,他们的表现还会要好很多。
5、面对孩子违规的行为,家长的反应要言行一致,平静迅速
有些家长往往空发号令,光口头嚷着要怎么怎么样,譬如,“不准那样!”或者“叫你别干,我说话算话的!”但从来都不落实到真正的行动上。要记住老话——行动比言语更有力。
两岁宝宝的教育
为人父母不应该打小孩--教育第一部 说教为主
为人父母不应该打小孩
因为: 被打的小孩智商会降低
在一项针对一岁至四岁的幼儿,长达四年的研究里,新汉普夏大学的史卓斯博士发现,每周遭到父母亲殴打三次以上的小孩,再长期追踪研究结束时,每位小孩的智商平均降低两分,至於那些从未被父母亲打过的孩子,他们的智商则是平均增加了三分.
史卓斯认为,当父母亲愿意跟小孩耐心的讲理,而不是一味以殴打的手段管教孩子时,可以刺激孩子的认知能力.史卓斯同时发现,长期遭到双亲殴打的孩子,往往会出现焦躁不安的倾向,长此以往,小孩会开始出现攻击性或是性格孤僻,以及表现出反社会的行为徵兆.
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当小孩在玩玻璃花瓶时,此时父母亲如果打骂孩子,绝大部分的小孩都会立刻停止胡闹.但是为人父母者管教小孩的初衷,不仅仅是要小孩立刻停止玩耍危险的玻璃器皿,更重要的是应该要教导小孩学会自制.如此当大人不在孩子身边时,小孩依然能够循规蹈矩,才不至於发生危险.
但是当父母亲使用打骂的方式教导小孩时,孩子并不了解自己的行为有何错误,他们只会得到一个结论:下次捣蛋时,千万不要让父母抓到.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能够耐心的教导小孩,虽然这种方式必须耗费较多的时间力气,但是小孩往往可以了解父母亲规定的真意,即使大人不在身边,小孩也会确实遵守规定,因而确保孩子的安全.
错误的示范
如果当哥哥出手打弟弟,你却动手教训大儿子,此时孩子得到的讯息并不是打人不好,而是只有在你个子比对方高,力气比对方大时,才可以出手打人.当父母亲使用打骂的方式管教小孩时,只会增加孩子打人的欲望.
有些父母亲平时并不打小孩,但是一旦碰上攸关孩子安全方面的问题时,大人会打孩子一下屁股,藉由这个举动向孩子表示:你绝对不可以自己过马路,绝对不可以把手指伸进电扇里面等等.但是我认为,无论遇上何种状况,为人父母者都不宜使用暴力的方式教导小孩.
也许在以前的时代,大人轻拍孩子几下屁股其实无伤大雅,但是如今小孩生活里充斥著各种不同型式的暴力,无论是电脑,录影带,电视节目或是电视新闻,处处充满著各种暴力影像.难怪会有那麼多团体要求电视台实施节目分级制度,呼吁大型玩具连锁店停止贩卖玩具手枪,因为大众已经警觉到,小孩子长期暴露在暴力讯息之下,往往本身的行为也会趋向暴力.因此为人父母者有责任为孩子建立一个没有暴力的生长环境,但是如果你习惯轻易的动手殴打孩子,小孩子难免有样学样.
打小孩会打成习惯
我想天底下绝大多数的父母,在疲惫不堪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定都曾经有过想要把不听话的孩子丢到窗外的念头.当为人父母竟然想要把自己的亲生骨肉丢掉时,并不是因为这些父母心肠恶毒,而是因为父母亲也是人,耐心和体力都有极限,难免会碰上心力交瘁,面临崩溃的时刻.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既然身为万物之灵,因此具有绝佳的自制能力,对於宝宝无限爱意,以及保护孩子安全的本能,基於人类的种种天性,使得父母亲无论如何烦躁疲倦,都还不至於真正把孩子丢出窗外.
但是如果你平常就有打小孩的习惯,假使哪一天孩子突然闯祸了,你很有可能下意识的立刻出手殴打孩子.绝大部分的父母亲都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因为非常生气而动手殴打孩子.可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完全是因为父母亲还没有真正碰到小孩子犯下大错,当孩子把果汁洒到你昂贵的套装上时,碰上这种状况谁不生气呢? 当你在震怒的时候,真的还可以控制自己出手的轻重吗? 打小孩跟虐待儿童的分野又该如何界定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养成动不动就殴打孩子的习惯,如此你就完全不必忧心这些恼人的问题了.
小孩也许会怕你,可是他绝对不会尊重你
管教小孩的主要目的之一, 就是希望当孩子处於青少年叛逆阶段期间,父母亲仍然管的动小孩.如果从小你就培养小孩子讲道理的习惯,当孩子到了十五岁的叛逆阶段时,比较有可能会听从父母的建议.换言之,付母亲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让小孩了解即使他们犯下大错,依旧可以得到大人的协助,但是如果孩子从小就怕你,当他们遭遇困难时,小孩肯定不会前来向你求救.
有一次我在超级市场里,亲眼目睹一个令人非常难过的镜头.一名四岁的小女孩,在超级市场的走道上到处乱跑,虽然女孩的父亲高声吓阻,但是小女孩依旧跑个不停.没想到正当他跑得非常的兴奋时,突然间小女孩停止脚步 -- 他并非被父亲抓到 -- 脸上充满恐惧的神色,小女孩立刻蹲在地上,整个头埋在臂弯里,准备接受惩罚.果然他父亲过来以后,真的卷起手里的报纸,狠狠的打了他几下,当我目睹这一幕,小女孩非常清楚自己一定会被父亲修理时,那种感觉真令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