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达芬奇睡眠法呢
什么是达芬奇睡眠法呢
达·芬奇一天只睡两小时
记者查阅后发现,这种睡眠法得名于身兼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等多个头衔的伟大人物——达·芬奇。相传,达·芬奇每4小时睡15-20分钟,这样一天下来只睡2小时左右,余下大把的时间从事创作,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网上盛传的“达·芬奇睡眠法”认为:人每隔4个小时小睡15-20分钟,夜晚就可不必进行长时间睡眠。如此,每人每天只需睡6个“15-20分钟”就够了,加起来少则1.5小时,多不过2小时。
这种奇特的睡眠方法一露面,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大家观点不一,有人叫好,认为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学习。甚至有人“以身试睡”来验证是否可行。也有人不屑一顾,认为不具有可操作性,结果也是莫衷一是。
有人“以身试睡”,睡出身体不适
那么,这一被广泛传播的所谓神奇睡眠法,真的是达·芬奇所创,真具有如此魔力?记者请教了南京各大医院睡眠专家,均表示听过这一说法,但无从考证其来源。
据了解,南京市民钟先生曾“以身试睡”,结果惹病上身,不得不去看医生。原来,钟先生是一个失眠患者,通常要熬到一两点才能勉强睡着,一早7点起床,睡眼惺忪,没精打采。药也吃了不少,但一直没有效果。钟先生决定尝试一下达·芬奇睡眠方法。结果,失眠更加严重了,原本就岌岌可危的睡眠规律被打破,弄得白天晚上都睡不着,人更没精神。最后,还出现了便秘。无奈之下,他不得不恢复以前的作息规律,用了一个月才调整过来,吓得他再也不敢尝试了。
临床上,睡得最少的也要4小时
这种奇怪的睡眠方式是否有其科学道理呢?专家介绍,人的睡眠是周期性的,每个周期里面又有深浅睡眠的交替,一个周期为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这样算下来,一般人一天要保证睡6至8小时,才能保持充沛的活力。
专家介绍,睡眠多少,虽然与时间并非成正比,但要获得高质量睡眠也并非人人能做到。在她的专家门诊上,偶尔也能碰到一些特殊的人,每天只睡4个小时,依然活力四射,一点不瞌睡。但专家认为,这样的人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不到2%,而他们也并非采用这种“分段式”的睡眠方法,除了特殊的体质外,主要的是他们睡眠质量高。但即便如此,一天也要睡上4小时,更别说普通人了。
晨起感到精力充沛,才是好睡眠
“每隔4个小时小睡15-20分钟,到了4小时这个时间点,不是你说想睡就能睡得着的。”鼓楼医院心理科专家杨海龙认为,人的睡眠是由快步睡眠和慢步睡觉交替形成的一个周期,每天夜里12点-2点这个时间段的睡眠对其第二天的体力、精力恢复至关重要。相反,如果按照这种睡眠法,每隔4个小时小睡15-20分钟,这种人为设定的周期将无法形成机体的睡眠周期,人体很难适应。而且,15分钟也无法进入深度睡眠,导致“缺觉”,长此以往,人体会出现高度疲劳、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等不良反应。
达芬奇睡眠法的注意事项
人们的大脑结构及运转模式有所不同,达芬奇睡眠只对少数人有效,达芬奇其本身就是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旷世奇才,那么神经系统调节有别常人,这也正是尝试改方法大都失败的原因。
如果盲目尝试,达芬奇睡眠会破坏人体的昼夜规律,导致身心疲倦、焦虑紧张、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应。
天才达芬奇创造的这种睡眠法,一天分时睡眠共90分钟就能精神抖擞,这样睡觉可行吗?会不会伤害身心?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张昌勇说,对于青少年来说一天一个半小时的睡眠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睡眠不足,脑细胞就会处于混乱状态,智力得不到恢复,注意力难以集中,进而影响思维和记忆力,反而降低学习效率。而且睡眠还有一个过程,并非想睡就睡,想醒就醒,15分钟也很难进入深睡眠状态,睡眠质量无从保证。因此,学生每天应保持6-8小时的睡眠时间。该中心少儿病区王继中主任说,这种方法肯定不适合大多数人,若达芬奇真能坚持如此睡眠,只能说是个奇迹。
睡午觉有什么好处?六大好处,最后一条定让你欣喜! 效率,翻倍了
不只是现代人有午睡的习惯,古近代人也热衷于午睡。英 国首相丘吉尔将胜利战功归于午睡,达芬奇在艺术上的造诣也多亏了午睡对精神的恢复。有研究表明,过于疲劳的人午睡之后,工作效率能够翻一倍。
达芬奇减肥法介绍
想减肥却又不想节食的MM们注意了,介绍一个达芬奇减肥法给大家,既营养又安全,吃吃就能瘦。快来试试吧!
什么是“达芬奇减肥法”减肥法?
“达芬奇减肥法”减肥法是营养专家根据达芬奇的黄金比率提出的按每餐碳水化合物52%、脂肪28%、蛋白质20%的比率进食的减肥法,它不仅能保证MM身体健康,又能拥有理想的身材比例,是长久有效的神奇方法!
“达芬奇减肥法”——瘦身MM的福音
“达芬奇减肥法”为很多类型的MM点燃了瘦身希望,让她们更有信心将减肥进行到底。
MM类型:三餐必吃
MM类型:喜欢碳水化合物及高热量食物
MM类型:希望持续减肥
MM类型:对减肥菜谱感到厌倦
MM类型:找不到“胖因”
温馨提示:达芬奇减肥法是最适合亚洲人的减肥法
达芬奇减肥法要求MM在适当减少脂肪摄取量的同时,在饮食中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比率!以中餐为主的亚洲人,只要稍稍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取量,适当增加主食量,便能达到神奇的减肥效果!
“达芬奇减肥法”首推7大黄金美食
“达芬奇减肥法”推荐的食物并不难找 ,只要MM在平时生活中稍加挑选,就能减少过多热量的摄入,让你一天天瘦下去。
黄金美食1——海鲜
海鲜是低脂肪、高蛋白的美味冠军!平鱼、黄花鱼不仅热量低、口感好,而且与瘦肉交替食用,能让你每一餐都新鲜有食欲!
黄金美食2——橄榄油
橄榄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成分不会转化为脂肪,并能为身体带来更多活力,所以烹调时以橄榄油代替植物油是瘦身MM的最佳选择。
黄金美食3——瘦肉
不是所有的肉类都会让你发胖,只要选对肉的种类就能大块大块吃肉,而且还会变得窈窕!滑溜里脊、酱香牛蹄筋……听听就让人流口水的美味,脂肪含量相当低,还能补充大量蛋白质,比油腻的五花肉健康多了。
黄金美食4——黑麦面包
黑麦或全麦面包都是源自原原本本的天然养分,不仅比甜腻的蛋糕热量低很多,而且含有丰富的纤维质,按1∶1的比例搭配粗粮饭,每餐都可放心食用。
黄金美食5——蔬菜
蔬菜不仅是人体必需的营养食品,还是MM平衡瘦身的保证。所以MM一定要记得每天都要补充富含维生素的生菜、胡萝卜等黄色、绿色蔬菜。
黄金美食6——红葡萄酒
浪漫的红葡萄酒不仅可以减脂还能降压。只要每天喝上一小杯,就能减轻因碳水化合物或脂肪引起的消化器官的负荷!
黄金美食7——坚果
生吃坚果最健康,如果MM忍不住要吃花生、核桃、松子时,一定要选择生的或烘烤型的,并将摄入量控制在每天一勺以内。
“达芬奇”减肥食谱全解密
达芬奇减肥法能让MM在减肥的同时享受最大的乐趣,以下3种不同的食谱,分别标出每项食物的热量,只要MM保证一天摄入的总热量不超过6700焦耳,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意组合适合的食谱。
什么是马甲线和人鱼线
马甲线是指没有赘肉的腹部,还要有肌肉线条,腹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为腹肌和腹外斜肌,而腹肌和腹外斜肌间会形成线条,这就是马甲线。因马甲线和腹肌组合看起来很像马甲,因此被称为马甲线。马甲线也是平坦腹部的最高境界。
相对于马甲线,男性人鱼线又名人鱼纹,正式学名为“腹外斜肌”,指的是男性腹部两侧接近骨盆上方的组成V形的两条线条,因其形似于鱼下部略收缩的形态,故称之为人鱼线。
达·芬奇在《绘画论》中首次提出“人鱼线”作为“美”与“性感”的指标。不过近来随着人们对人鱼线的追捧,很多爱美健康女性也晒出自己的人鱼线,声称人鱼线并非是男性特有的生理现象。
脾脏肿瘤的治疗方法
脾肿瘤可通过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CT诊断、造影检查、病理检查等进行诊断,确诊后应立即进行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脾肿瘤的常用方法,为了保证手术效果达到最佳,建议选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行治疗。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治疗脾肿瘤效果显著,而且具有以下几种优势:
一、达芬奇机器人拥有三维的“眼睛”,突破了人手的局限,并且可以使手术视野放大15倍,从而保证手术精细、准确。
二、达芬奇机器人灵巧的“手”具有人手无法比拟的稳定性、重现性及精确度,因而可以完成精细复杂的各类高难度妇科手术。
三、无需开腹、创口仅在1CM左右,减少了患者的失血量、减少了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术后恢复。
达芬奇睡眠法有什么好处
画坛泰斗达·芬奇是一位刻苦勤勉、惜时如金的人,他创造的定时短期睡眠延时工作法甚为人们所称道。这一方法是通过对睡与不睡的硬性规律性调节来提高时间利用率,即每工作4小时睡15分钟。这样,一昼夜花在睡眠上的时间累计只有不足1.5(24/4.25*1/4 = 1.41)小时,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工作。
前几年,意大利著名生理学家克拉胡迪奥·斯塔皮参照达·芬奇的方法,对一位航海运动员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类似睡眠试验。经测试,受试者的逻辑思维和记忆运算等能力均完好无损。这说明达·芬奇睡眠法不仅能满足机体代偿功能的需要,而且还预示着利用人体生理潜力的广阔发展前景。
然而,有趣的是,在20年前,一位画家就这一方法进行了亲身试验,证实了它的有效性。可是不到半年时间,他又回到正常的8小时睡眠上来。谈及各种原因,画家不无幽默地承认自己并非天才,更不知道这些多出来的时间该如何打发。
强行纠正左撇子易导致其语言中枢混乱
强行纠正可能会引发系列问题
左撇子是怎么形成的?国际上没有确定的结论,认为是天生的或者受产后的日常生活影响的都有。
“左撇子是一种正常现象,不纠正没什么问题。”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徐方忠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用左手有什么不好,左撇子智商正常,做事情都可以完成得很好,对未来的发展也没什么不利影响。
如果孩子被强行矫正,可能会导致语言中枢混乱,造成孩子口吃、唱歌跑调等问题,如果用打骂的方式纠正孩子,还可能会让孩子对使用左手产生罪恶感,引发不自信等心理障碍。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名家大师是左撇子,比如爱因斯坦、牛顿、达芬奇、贝尔盖茨等,但徐医师表示,民间的“左撇子比较聪明”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