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患者的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动脉栓塞患者的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若动脉栓塞患者血脂增高,应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各种禽类、瘦肉、鱼肉、蛋白及豆制品等。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在可能的条件下,动脉栓塞患者尽量以豆油、菜油、麻油、玉米油、茶油及米糠油等为食用油。中医认为,菠萝性味甘、微酸、平。具有清热解渴、消食止泻、消肿祛湿的功效,可以用于消化不良、泄泻、低血压、水肿、小便不利、糖尿病。现代研究发现,菠萝含有蛋白质、糖类、淀粉、维生素B1、B2、C、胡萝卜素、尼克酸、矿物质有钙、磷、铁等和各种有机酸、菠萝酶等。
专家介绍到动脉栓塞患者的膳食总热量不要过高,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度。超重者,应控制每日进食的总热量,食用低脂、低胆固醇膳食,并限制蔗糖和含糖食物的摄入。年过40岁的动脉栓塞患者即使血脂不高,也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肥肉、猪油、骨髓、椰子油、可可油和奶油及其制品等;动脉栓塞患者避免多吃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脑、肝、肾、肺等内脏,牡蛎、鱿鱼、墨鱼、鱼子、虾子、蟹黄及蛋黄等。动脉栓塞患者若血脂增高,应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各种禽类、瘦肉、鱼肉、蛋白及豆制品等。已确诊患动脉栓塞者,严禁暴饮暴食,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合并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和含钠食物。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以豆油、菜油、麻油、玉米油、茶油及米糠油等为食用油。
心房颤动的并发症
可出现脑动脉栓塞,周围动脉栓塞,肺栓塞,心功能不全,心脏性猝死等并发症。
1.脑动脉栓塞:是房颤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流行病学统计,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6%,房颤患者并发全身栓塞中75%为脑动脉栓塞,脑栓塞的栓子主要来自左心房和心耳部,75%的栓子来自左心房内附壁血栓,25%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
2.周围动脉栓塞: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80%有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后,随动脉血流向体循环远端造成急性动脉栓塞。
3.肺栓塞:房颤患者右心的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栓塞发生肺栓塞,肺栓塞的病死率高达20%~40%,美国统计每年有5万~10万的肺栓塞患者,占美国死亡原因的第3位。
4.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的心室率与患者心功能的状态密切相关,当房颤并快速心室率时,尤其心脏功能基础较差时,引起心排血量显著地急剧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可并发急性心力衰竭,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较为常见。
5.心脏性猝死:快速房颤时,心室率加快,有效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灌注量减少,可导致心脏骤停,房颤导致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有:房颤伴有预激综合征;肺动脉栓塞;急性心功能不全;神经,精神因素等。
心房颤动有哪些并发症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具有持续性发作的特点,房颤的发病率与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疾病密切相关。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也会有过提高,根据统计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的发病率。房颤可以伴随着各种并发症,常见的有脑动脉栓塞、周围动脉栓塞、肺栓塞、心功能不全、心脏性猝死等。
脑动脉栓塞
脑动脉栓塞是房颤最常见的并发症,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6%。房颤患者并发全身栓塞中75%为脑动脉栓塞。引起脑栓塞的栓子主要来左心房和心耳部位,75%的栓子来自左心房内附壁血栓,25%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
周围动脉栓塞
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大部分都会出现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脏附壁的血栓出现脱落之后,栓子会随着动脉血流流行各个部位,容易引起急性动脉栓塞。
肺栓塞
当房颤患者右心血栓出现脱落,就容易造成肺动脉和其分支出现栓塞,诱发肺栓塞。肺栓塞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死亡率高达20%-40%。在美国,肺栓塞致死是美国死亡原因第三位。
心功能不全
心房颤动的心室率与患者心功能的状态密切相关。房颤会加快心室率,如果患者本身心脏功能比较差,就会引起明显的心排血量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可并发急性心力衰竭。临床病例中最常见的是急性左心衰。
心脏性猝死
如果患者出现快速房颤,心室率加快,使心输出量减少,引起冠状动脉灌注量减少,导致心脏骤停。快速的房颤很容易导致心脏猝死,常见的病症有房颤伴有预激综合征;肺动脉栓塞;急性心功能不全;神经、精神因素等。
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多由细菌引起,常见的细菌为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其次为真菌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分为两类,即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继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原发性心内膜炎指由于各种感染病灶或途径,如吸毒患者长期静脉使用毒品等,经血行途径引起心内膜或瓣膜的感染。继发性心内膜炎指继发于心脏病变、瓣膜置换术后、安置起搏器、长期在中心静脉置管或其他心脏手术后等原因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人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或做过心脏手术的易患此病。在美国,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大约为1.7-6.2病人/10万人年。据美国心脏病学会报告,每年约有1.5万-2万人患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我国,本病的发病率还不够明确。本病以男性多见,男女发病率比例约为2:1。
【临床表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是心脏局部损伤和机体免疫反应的综合表现。
1.全身感染SBE患者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发热时间不等,个别病例持续间歇发热达10年之久。热型不规则,多见驰张热型,有时仅为低热。患者主诉全身酸痛,乏力,伴有体重下降,面色苍白,贫血。病程长者可出现脾肿大、杵状指和血尿,并可出现身体重要脏器脓肿。目前典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已减少。心内直视手术后的患者在应用抗生素1周体温持续不退,或体温正常后再发高热,应高度怀疑继发性SBE,需密切观察治疗,并进行有关检查。
2.心脏表现 绝大多数病人可听到心脏杂音,或在原有心脏杂音基础上出现新的杂音,或是原有心脏杂音性质改变。心脏杂音变化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性表现。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也可能无心脏杂音。伴随心脏杂音的出现,还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至恶化,患者表现为顽固性心力衰竭(90%),多由主动脉瓣或二尖瓣严重关闭不全所致,也可能由于感染破坏心内结构,造成心腔内分流所引起。如主动脉感染延及邻近心腔时,有些病例会出现心律失常,以传导阻滞较为常见,往往提示感染延及传导系统。
3.栓塞 患者体循环、肺循环均可发生栓塞,但以体循环栓塞多见。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甚至有些病例以栓塞起病。栓塞可导致多个器官损害,因受累的器官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脑栓塞:常发生于大脑中动脉,表现为偏瘫和失语。脑出血:脑部血管因细菌性动脉瘤破裂,引起出血,也可以为栓塞与出血并存。肾栓塞: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脾栓塞:可出现左上腹剧痛。冠状动脉栓塞: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肠系膜动脉栓塞:表现为急性腹痛,有肠梗阻的表现。四肢动脉栓塞:栓塞肢体远端疼痛,发冷,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另外还可有视网膜上出现卵圆形出血,即Roth斑,皮肤淤点多见,多分布于躯干部,可能由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破裂出血或微小栓塞所引起,手掌和足底皮肤无痛性淤点,称为Janeway结节。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990~2001年间共手术治疗311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65例,瓣膜病(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246例,其中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病变51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109例,二尖瓣病变80例,三尖瓣病变6例。发生动脉栓塞者16例(8%),患者表现为脑栓塞和肢体动脉栓塞。继发于心脏手术后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多由霉菌所致,可能与患者术后恢复不利、机体抵抗力差和抗生素应用不当有关。
4,免疫系统损害 免疫复合物形成,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可引起肾小球肾炎,患者表现血尿、蛋白尿及肾功能异常。另外,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手掌或足底皮肤,可形成Osler结节或Janeway结节,应予足够重视。
动脉栓塞的原因
造成动脉急性栓塞的栓子根据来源分为:1.心源性栓子约90%的栓子来源于心脏,心房颤动与栓塞关系密切,房颤造成的栓塞,大部分来源于左心房附壁血栓。2.非心源性栓子血管源性,比如动脉瘤或人工血管腔内的血栓脱落、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胆固醇栓子。3.来源不明的栓子。
1.心源性 周围动脉急性栓塞80%~90%来源于心脏病,2/3合并房颤。常见的心脏病有风心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充血性心衰以及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心脏肿瘤(心房黏液瘤)等。
(1)器质性心脏病中以风心病和冠心病最为常见。前者病人多较年轻,男女比例为1:2;后者以老年病人居多,男女发病率相仿。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以前,风心病是动脉栓塞最主要的病因;而60年代以后,则以冠心病为主,目前冠心病占70%以上,风心病则不到20%。合并房颤是周围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约77%合并房颤。另据统计,慢性房颤并发急性动脉栓塞每年为3%~6%,而阵发性房颤,合并动脉栓塞发生率要低很多。陈旧性心梗也是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否合并房颤,长期的抗凝治疗[主要是口服华法林和(或)阿司匹林]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也明显地降低周围动脉栓塞率。
(2)急性心肌梗死也是动脉栓塞的常见原因,多半发生在心肌梗死6周之内。心梗后并发动脉栓塞的病死率高达50%,肝素抗凝可以降低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心梗后合并室壁瘤,是动脉栓塞的又一来源,约有一半的室壁瘤有附壁血栓形成,5%并发动脉栓塞。
(3)在心律失常型心脏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约16%,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约1.3%并发动脉栓塞。其他较少见的可并发动脉栓塞的心脏疾病有细菌性心内膜炎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细菌性心内膜炎(SBE)的栓子常栓塞末梢小动脉,如手掌、跖、趾动脉,除了造成动脉栓塞和组织缺血外,还使炎症播散,是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5%~35%;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将有25%的患者发生1次以上的动脉栓塞,而且80%栓塞在颅内,其中10%是致命的,多见于未能坚持终身抗凝治疗者。左心房黏液瘤瘤体部分脱落可导致周围动脉栓塞,但非常少见。
2.非心源性 非心源性动脉栓塞较少见。主要包括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溃疡或狭窄、动脉移植物、血管损伤、肿瘤及静脉血栓形成等。
(1)动脉瘤的附壁血栓是仅次于心脏病的动脉栓塞的重要来源:合并动脉栓塞的动脉瘤有腹主动脉瘤、股动脉瘤、腘动脉瘤和锁骨下动脉瘤,其中以腘动脉瘤(25%)、锁骨下动脉瘤(33%)并发动脉栓塞最为多见。
(2)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合并血栓:常发生在主动脉或髂动脉,形成的血栓块较大,栓塞的动脉管径亦相应较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溃疡,胆固醇晶体进入血液循环,也能导致动脉栓塞,栓塞管径为200~900μm的末梢动脉,特点是栓子小、数量多,栓塞后不仅堵塞末梢血管,而且胆固醇结晶溶入管壁后还成为炎性肉芽肿,诱发血管周围炎,加重组织缺血。粥样硬化胆固醇结晶栓塞,常在动脉造影或腔内治疗后发生,多累及肾动脉、视网膜动脉、下肢末梢动脉等。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以及“蓝趾”症或肢体青斑,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溶栓可能有效。
(3)血管损伤:尤其是医源性损伤因素有增高的趋势。多见于侵入性检查与治疗,导管表面的血栓,甚至折断的导丝、导管等,都能造成动脉栓塞。其他的血管外慢性损伤,如胸廓出口综合征,以及异常的颈肋或第1胸肋对锁骨下动脉的压迫,常能使之产生附壁血栓,而成为上肢动脉栓塞的栓子来源。长期扶拐行走亦能挫伤腋动脉而导致附壁血栓形成。
(4)肿瘤:多见于原发或转移性肺癌,预后极差。
(5)静脉血栓:较少见,也称“反常性动脉栓塞(paradoxical embolus)”,是静脉血栓脱落经未闭的卵圆孔或室间隔缺损进入动脉系统。多伴有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
诊断动脉栓塞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动脉造影:能准确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和闭塞远侧动脉主干的情况,对选择手术方法有重要意义。磁共振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都能达到诊断和指导治疗的目的。动脉栓塞患者可以进行此项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一项用于检查动脉血管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将导管经大腿股动脉或其它周围动脉插入,送至升主动脉,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能较明确地揭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其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论断方法,医学界号称其为“金标准”。通过上述仪器检查可以判断相应的病征。动脉栓塞患者可以进行此项检查。
颅内多普勒血流图:颅内多普勒血流图对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测量各条血管的血流参数,包括收缩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平均流速、阻力指数,可作为早期筛选性诊断方法。检查前一天要用洗发水洗干净头(勿擦发胶、头油),检查前要休息好,禁止服用安眠要、镇痛、镇静药。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病人不能停药的可不停药,但要告诉检查医生。动脉栓塞患者可以进行此项检查。
心房颤动会引发什么疾病
1.脑动脉栓塞:是房颤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流行病学统计,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6%,房颤患者并发全身栓塞中75%为脑动脉栓塞,脑栓塞的栓子主要来自左心房和心耳部,75%的栓子来自左心房内附壁血栓,25%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
2.周围动脉栓塞: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80%有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后,随动脉血流向体循环远端造成急性动脉栓塞。
3.肺栓塞:房颤患者右心的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栓塞发生肺栓塞,肺栓塞的病死率高达20%~40%,美国统计每年有5万~10万的肺栓塞患者,占美国死亡原因的第3位。
4.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的心室率与患者心功能的状态密切相关,当房颤并快速心室率时,尤其心脏功能基础较差时,引起心排血量显着地急剧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可并发急性心力衰竭,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较为常见。
5.心脏性猝死:快速房颤时,心室率加快,有效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灌注量减少,可导致心脏骤停,房颤导致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有:房颤伴有预激综合征;肺动脉栓塞;急性心功能不全;神经,精神因素等。
带你了解动脉栓塞的两大常用的治疗方式
一、手术治疗:
1、动脉切开取栓术的适应证:
①动脉栓塞诊断明确,明显影响肢体或脏器血液供应并有可能引起坏疽者。
②72小时内尚未发生坏疽者。
③已超过72小时且已发生小范围坏疽,如肢端或小片皮肤及软组织坏疽,取栓后有可能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者。
2、动脉切开取栓术的禁忌证:
①肢体已发生坏疽,取栓后也不能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者。
②严重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如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或休克者,应先改善心脏功能、纠正休克,同时应用肝素抗凝。如动脉栓塞发生于肢体动脉内,可于栓塞近端行动脉穿刺注射溶栓剂溶栓;病情允许时应用血管扩张剂,待心脏功能好转、休克纠正后尽早施行取栓术。
③患者处于濒临死亡状态。
3、手术前准备:采取各种措施了解病人全身情况和心脏功能,采用抗凝和祛聚疗法。
4、术后处理:
①全身处理:因肢体或内脏缺血时间过长,有很多代谢产物积存,动脉供血恢复后,这些代谢产物也随之进入血循环,可导致酸中毒、高血钾及肾功能衰竭等。因此,动脉栓塞术后72小时内应严密监护心、肺和肾脏的功能,及时监测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的变化,及时予以纠正。取栓术后,应常规进行抗凝治疗。
②局部处理:动脉栓塞术后应观察患肢的血运恢复情况,包括皮肤颜色、静脉充盈、皮肤温度以及动脉搏动等情况。术后12小时内应给予较强的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30~60mg静脉注射,4~6小时1次。若动脉栓塞术后患肢症状仍不缓解、体征也无改善,超声提示有血流中断,应行动脉造影,证实发生再栓塞,应再次行动脉切开取栓术。
二、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腘动脉分支和肱动脉分支的动脉栓塞患者;或者是病情难以忍受手术者,以及肢体已经坏疽不适宜取栓的动脉栓塞患者。
1、一般处理:严密观察病人生命指标和患肢的病情,并作详细记录。患肢安置在低于心脏平面位置,一般下垂15º左右,有利于血液流入肢体。室温保持在25º左右。局部不可用热敷,以免组织代谢增高,加重缺血,缺氧。局部冷敷、降温可引起血管收缩,减少血供,也禁忌使用。
2、防止血栓延伸: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
3、解除血管痉挛:在动脉栓塞急性期可选用普鲁卡因、罂粟硷、前列腺素制剂。
4、交感神经阻滞:交感神经阻滞是解除动脉痉挛的有效措施,作用于侧支动脉。经验证明,施行交感神经阻滞的临床反应良好,即使在主干动脉搏动末恢复的情况下,这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而且可使原先处于寒冷、苍白或发绀状态下的肢体,迅速转为温暖和粉红色。下肢动脉栓塞可阻滞腰交感神经,上肢阻滞是状态神经节。
房颤的并发症
1、脑动脉栓塞
是房颤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流行病学统计,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6%。房颤患者并发全身栓塞中75%为脑动脉栓塞。脑栓塞的栓子主要来自左心房和心耳部,75%的栓子来自左心房内附壁血栓,25%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
2、周围动脉栓塞
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80%有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后,随动脉血流向体循环远端造成急性动脉栓塞。
3、肺栓塞
房颤患者右心的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栓塞发生肺栓塞。肺栓塞的病死率高达20%~40%。美国统计每年有5万~10万的肺栓塞患者,占美国死亡原因的第3位。
4、心功能不全
心房颤动的心室率与患者心功能的状态密切相关。当房颤并快速心室率时,尤其心脏功能基础较差时,引起心排血量显着地急剧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可并发急性心力衰竭。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较为常见。
5、心脏性猝死
快速房颤时,心室率加快,有效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灌注量减少,可导致心脏骤停。房颤导致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有:房颤伴有预激综合征;肺动脉栓塞;急性心功能不全;神经、精神因素等。
如何对动脉栓塞患者进行护理工作
膳食总热量不要过高,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度。超重的动脉栓塞患者,应控制每日进食的总热量,食用低脂、低胆固醇膳食,并限制蔗糖和含糖食物的摄入。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以豆油、菜油、麻油、玉米油、茶油及米糠油等为食用油。平卧位,患肢平置,禁止抬高以免加重缺血。适量使用止痛药,保持动脉栓塞病人舒适。使用纤溶、抗凝及扩血管药物时应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定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免引起出血。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详细记录皮肤色泽、温度的变化及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有无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患肢保暖。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
心理护理,解除动脉栓塞病人紧张、悲观心理,关心病人,使其了解治疗的必要性配合治疗和护理。动脉栓塞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以及对抗疾病的信念,相信这样一定能将疾病赶走。动脉栓塞患者禁止抬高患肢以免加重缺血。根据疼痛加重动脉栓塞病人焦虑和恐惧程度,可适当给予止痛药。患肢皮温下降及感觉异常,应给予患肢保暖,但不用热水袋,以免烫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详细记录皮肤色泽、温度的变化及动脉搏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