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九大穴位祛湿健脾 健脾祛湿

九大穴位祛湿健脾 健脾祛湿

九大穴位祛湿健脾

初秋暑热雨多湿气重

九大穴位祛湿健脾保安康

根据中医理论,从立秋到秋分即为长夏,这时余暑未消,又因降雨频繁而湿气重,故有秋老虎发威一说。

湿重可能导致脾脏受损,所以长夏养生,一定要健脾。通过穴位疗法,帮助我们降服秋老虎。

1、健脾要穴照顾好脾胃(足三里、阴陵泉)

长夏主湿,而脾喜燥恶湿,所以就要健脾防湿。

长夏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出现食欲不振、口淡无味等病症。而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重要的脏腑,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出都是在脾胃的作用下协同其他脏腑完成的。

说到健脾养胃,有两个穴位不得不提,它们就是足三里和阴陵泉。足三里

阴陵泉是健脾的主要穴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

而足三里归属于胃经,刺激它可以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激发胃部功能。长夏不保健,秋必宣泄。

比如说你这段时间暴饮暴食,凉啤酒喝多了,伤了脾胃,可能你现在没什么急性的问题,但到秋天的时候邪气就要宣泄出来了。所以长夏要尽量少饮冷酒,因为酒亦主湿,而且冷啤容易导致胃肠道疾病。

过了长夏,就算是秋了。秋主肺,肺与脾相反,它喜润恶燥。

秋天风干物燥,秋燥之气最容易伤肺,容易产生呼吸系统疾病,故应该慎防秋燥。秋天养生就要多吃点梨,吃点滋润的东西。养肺要先增强脾胃功能,五行中肺属金,脾胃属土,土生金也。

中医里有个重要养生原则“虚则补其母”,所以要解决肺部的问题就先补好它的“母亲”——脾胃。

补肺气润肺阴的主要穴位有肺俞、膻中、天突、中脘、足三里和气海。所以秋季穴位养生既要照顾好脾胃,又要保养好肺部。

2、护肺要穴祛燥润肺(鱼际、曲池、迎香)

秋季的保健养生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秋天的主要邪气是燥,但有温燥和凉燥之分,在由夏季转为秋季的时候,湿气虽然退了,但气温并没有降下来,我们都知道有“秋老虎”之说,民间都说:“秋后还有一伏”。

这时如果不注意的话,肺特别容易受伤,人就容易出现鼻腔血块、咳

痰带血丝,埋下呼吸系统的重大隐患。

所以,在秋季的前半期我们要像春天那样养生,不同的是不用把重点放在平肝上面。

穴位主要选择肺经上的鱼际和大肠经的曲池、迎香。

两侧鱼际每天不拘时地掐揉3分钟。

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有很好的清热作用。每天阳气最盛的时候即中午1~3点时按揉两侧穴位2分钟即可,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每天做。

迎香也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从它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功能是使人“闻香逐臭”的,可以治疗各种难愈的鼻炎、鼻塞。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可以湿润鼻腔,两鼻腔湿润了,就可以加大阻止病邪的力量,尤其是在燥邪盛行的秋季。

秋季的后半期凉燥横行,每天坚持按揉鱼际、迎香、合谷,可以将肺炎等秋季易发病统统挡在身外。

3、人体自带去火穴位按按能解秋燥(太冲穴、内庭穴、合谷穴)入秋后,早晚温差大,天干气燥,人们很容易上火。

专家指出,上火的病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肺热,有的是胃热。有三个穴位,每天经常按摩,可以起到除燥下火的作用。

薏米健脾祛湿

薏米有哪些功效?

(1)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薏米有防癌的作用。其所含的硒元素,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繁殖,可用于胃癌、子宫颈癌的辅助治疗。健康人常吃薏米,能使身体轻捷,减少肿瘤发病几率。

(2)薏米中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E,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对防治脚气病十分有益,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色斑,改善肤色,并对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赘疣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薏米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轻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作为病中或病后体弱患者的滋补食品。经常食用薏米食品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较好效果。

(4)薏米有清热去湿的功效,天气燥热或胸中烦闷时,煲些白果薏米粥吃,能清除燥热,使身体舒畅。

食疗方:

1、薏苡仁粥

材料:薏苡仁15克,粳米50克,二者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

功效: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腹泻、脾虚水肿、关节疼痛。

2、薏苡仁冬瓜猪肉汤

材料:薏苡仁10克,扁豆10克,陈皮5克,冬瓜(连皮)500克,猪肉400克,生姜适量。猪肉洗净切块、焯去血水备用。薏苡仁、扁豆、陈皮洗净,冬瓜(连皮)洗净切块,生姜切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时,调入精盐即成。

功效: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

3、薏苡仁八宝粥

材料:薏苡仁10克,红枣5枚,白扁豆10克,莲子肉10克,核桃仁10克,桂圆肉10克,糯米100克,红糖适量。上述用料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调入红糖即成。

功效: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养血的功效。适用于脾虚体质或脾胃虚弱、食纳不香、心烦失眠的人群食用。

4、薏苡仁赤豆鲫鱼汤

材料:薏苡仁30克,赤小豆30克,陈皮5克,生姜3片,鲫鱼1条(约400克)。鲫鱼去鳞及肠肚,洗净,入油锅煎熟备用。薏苡仁、赤小豆、陈皮、生姜洗净,与鲫鱼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1.5小时,加入适量料酒,煮沸片刻后即可食用。

功效:具有健脾、祛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水肿、脚气浮肿的人群食用。

5、薏苡仁车前草饮

材料:薏苡仁10克,车前草15克(鲜品30克)。上2味洗净,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20分钟,去渣留汁,当茶饮用。

功效:适用于湿热腹泻、泌尿系感染等人群食用

6、芡实莲子薏米汤

原料:排骨500克,芡实30克,莲子20克,薏米30克,陈皮5克,姜1小块。

做法:1、先把芡实、莲子和薏米等,用清水洗净,然后,隔夜浸泡备用;2、小排洗净后,剁成小块,再放入沸水中焯去血水;3、陈皮用温水洗净并泡软后,切成丝备用;姜洗尽切成丝备用;4、把处理干净的排骨,以及事先浸泡一夜的芡实、莲子和薏米一起放入炖锅中,同时放入陈皮丝和姜丝,大火煮沸,改成小火炖两个小时左右。最后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白术和什么搭配健脾胃祛湿效果好

白术是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所含的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苍术酮、苍术醇、白术内酯等成分具有补脾健胃、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因此单用白术就能起到健脾祛湿的效果,如果想健脾胃祛湿效果更好的话,可搭配类似功效的食材或药材如莲子、芡实、山药、赤小豆、薏米、白扁豆等都是不错的。

肠胃湿热艾灸穴位有哪些

1、足三里穴艾灸祛湿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2、丰隆穴艾灸祛湿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3、解溪穴艾灸祛湿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4、三元穴艾灸祛湿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5、中脘穴艾灸祛湿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6、谷穴艾灸祛湿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健脾祛湿汤

★猪横脷煲夏枯草

功效:清热祛湿,除肝热

材料:猪横利500克,夏枯草、绵茵陈各20克,生姜4片。

做法: 1、把猪横脷先飞水去腥备用。 2、将夏枯草、棉茵陈及生姜和猪横脷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水2500ml。先武火煲滚后转文火煲约2小时,调味即可。

适应症:猪横利性平味涩,补益脾胃、助消化;夏枯草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功效;绵茵陈则有清湿热,退黄疸的功效。故该汤可以清热去湿,去肝热,尤其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服用。

★淮山扁豆煲鸡脚

功效:健脾祛湿、舒筋活络

材料:淮山15克,扁豆15克,芡实15克,苡仁15克,鲜鸡脚200克(约10只),生姜丝少许。

做法:先将鸡脚去衣清洗,切掉脚趾甲。将淮山、扁豆、芡实、薏苡仁、鸡脚和姜片一起放瓦煲内,加水2500ml(约10碗水),武火煲滚后文火煮2小时。煮好后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适应症:汤中鸡脚性味甘平,有健脾益气、舒筋强骨的作用,而且鸡脚含较多的胶原蛋白,食用能令皮肤光滑而有弹性;淮山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的功效;扁豆具有健脾化胃的作用;芡实功效健脾除湿,固肾益精;薏苡仁有健脾利水渗湿的作用。故本汤适宜脾虚有湿症见体倦乏力、便溏者食用。

注意事项:建议不要用冰冻鸡脚,否则会影响汤的鲜味。

★ 白术陈皮猪肚汤

功效:健脾燥湿开胃

材料:陈皮10克,白术30克,鲜猪肚半个至1个,砂仁6克,生姜5片。

制法: 1、先将猪肚洗净飞水。

2、将全部用料放入汤煲内,加水约2500ml,煲滚后改用文火煲约1个半小时。 3、取出猪肚切件,放回锅内,再煲30分钟,调味即可。

适应症:白术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陈皮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功效;猪肚甘,温,功效补虚损,健脾胃。故此汤能健脾开胃,促进食欲,对于腹胀、纳食不香、消化不良者尤宜。

注意事项:本汤性温,阴虚内热者不宜。

脾虚艾灸哪里效果最好

位置: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位置: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位置: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位置:足三里穴位于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的位置。

灸法:灸法:对准穴位点燃,艾灸10-1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调理脾胃、调理气血、助消化、补虚弱。

位置: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湿气重吃什么好 薏米

生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湿。适用于脾虚泄泻、水肿及风湿人士。可用生薏米煲粥食用,亦可加入淮山(打碎)同煮。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

薏米健脾祛湿

薏米是营养丰富的夏季消暑佳品,被誉为“生命健康之友”,当然,除了可以祛湿之外,它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功效。如果你一直对它不是很了解,不妨一食。

薏米有哪些功效?

(1)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薏米有防癌的作用。其所含的硒元素,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繁殖,可用于胃癌、子宫颈癌的辅助治疗。健康人常吃薏米,能使身体轻捷,减少肿瘤发病几率。

(2)薏米中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E,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对防治脚气病十分有益,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色斑,改善肤色,并对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赘疣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薏米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轻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作为病中或病后体弱患者的滋补食品。经常食用薏米食品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较好效果。

(4)薏米有清热去湿的功效,天气燥热或胸中烦闷时,煲些白果薏米粥吃,能清除燥热,使身体舒畅。

食疗方:

1、薏苡仁粥

材料:薏苡仁15克,粳米50克,二者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

功效: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腹泻、脾虚水肿、关节疼痛。

2、薏苡仁冬瓜猪肉汤

材料:薏苡仁10克,扁豆10克,陈皮5克,冬瓜(连皮)500克,猪肉400克,生姜适量。猪肉洗净切块、焯去血水备用。薏苡仁、扁豆、陈皮洗净,冬瓜(连皮)洗净切块,生姜切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时,调入精盐即成。

功效: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

3、薏苡仁八宝粥

材料:薏苡仁10克,红枣5枚,白扁豆10克,莲子肉10克,核桃仁10克,桂圆肉10克,糯米100克,红糖适量。上述用料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调入红糖即成。

功效: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养血的功效。适用于脾虚体质或脾胃虚弱、食纳不香、心烦失眠的人群食用。

4、薏苡仁赤豆鲫鱼汤

材料:薏苡仁30克,赤小豆30克,陈皮5克,生姜3片,鲫鱼1条(约400克)。鲫鱼去鳞及肠肚,洗净,入油锅煎熟备用。薏苡仁、赤小豆、陈皮、生姜洗净,与鲫鱼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1.5小时,加入适量料酒,煮沸片刻后即可食用。

功效:具有健脾、祛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水肿、脚气浮肿的人群食用。

5、薏苡仁车前草饮

材料:薏苡仁10克,车前草15克(鲜品30克)。上2味洗净,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20分钟,去渣留汁,当茶饮用。

功效:适用于湿热腹泻、泌尿系感染等人群食用

芡实去湿气吗 芡实去湿气效果好吗

配伍使用药效更佳。

芡实能健脾除湿,适用于脾虚湿盛者,配伍茯苓、白术、山药、薏仁等药材同服,祛湿效果更佳。茯苓性平、味甘淡,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和芡实一起食用,能健脾祛湿、利水涩肠,可用于脾虚久泻、久痢等症。

脾虚艾灸哪里效果最好

脾虚艾灸取穴

中脘穴

位置: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解溪穴

位置: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关元穴

位置: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足三里穴

位置:足三里穴位于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的位置。

灸法:灸法:对准穴位点燃,艾灸10-1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调理脾胃、调理气血、助消化、补虚弱。

丰隆穴

位置: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用什么泡水喝能去湿气

除湿气效果最好的就是薏仁茶,其次才是绿茶。因为绿茶不发酵,不发酵就是没有经过氧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鲜叶的原始味道,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等多种成分几乎都保留下来。因此,湿气重的人不妨多喝绿茶,像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都是味道不错的绿茶。

但绿茶性寒,所以不宜多饮和长饮,体质一旦有所改善,就要选择饮用薏仁茶,尤其推荐亦舒堂薏仁茶,包含有薏仁、赤小豆、芡实等成分,湿气重的人往往脾虚,薏仁赤小豆可以祛湿,芡实可健脾,健脾祛湿同时进行,效果才好。

薏仁茶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最好饭后一小时泡上3g左右的茶,一边享受饭后的悠闲时光一边让茶香散布周围。

体内湿气重还可以多喝粥

除此之外,再推荐一款粥。把150粳米、20g薏苡仁(有的地方叫六谷子、土玉米,中药房有售)、20g赤小豆、15g冬瓜皮、15g白扁豆、1g白蔻仁,加适量的水熬粥就行,也能清热祛湿,健胃除水。

所以,湿气重朋友不可忽视这一病态体质,按照本文的所示方法饮茶,改善饮食习惯,慢慢会好起来的。更多祛湿方法推荐阅读—— 健脾又祛湿的玉米南瓜粥

祛湿艾灸哪个穴位 艾灸丰隆穴祛湿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白带异常是什么样子的 白带颜色异常怎么办

1、 进行妇科检查

2、 注意个人卫生

3、多吃祛湿健脾食物

中医推荐用赤小豆、薏米、茯苓、姜、山药、都有着健脾祛湿的作用。

春季湿雨天气 老人祛湿护关节的三大必杀技

湿雨天气,很多老人、病人都会出现腰酸腿痛、胳膊酸痛。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唐梁说,湿雨天气空气湿度大,按照中医理论,“热则腠理疏松;湿邪趁机袭表,导致经络不畅,出现关节、肌肉酸痛、酸胀、困沉等表现。”特别是有风湿宿疾的人,身体原本就有旧伤、慢性病和肌肉劳损,比如膝盖、肩膀、腰背等部位,经络本来就欠通畅,循环较差,邪气更容易留滞,从而引发疼痛、酸胀等症状。

那么针对湿气重的天气,如果祛湿护好关节呢?在生活上,祛湿可有三大必杀技哦。

煲汤祛湿:使用茯苓、莲子、芡实、薏米、扁豆、赤小豆、白术、木棉花、鸡蛋花、冬瓜、布渣叶、火炭母、藿香、川木瓜等健脾祛湿良药入药膳,每天喝一点祛湿汤,湿气全赶走。

拔罐按摩泡脚祛湿:拔火罐可以疏通体表络脉,祛除湿气。还要多按摩拍打曲池、委中、足三里等穴位帮助排湿。还可用艾叶、苍术、石菖蒲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中药材汤剂泡脚,以促进湿气排出。

佩戴祛湿香囊:中药制成的香囊可以化湿避秽、预防感冒。用藿香、丁香、豆蔻、砂仁、草果、白芷、薄荷、艾叶、肉桂等粉碎至绿豆大小,佩于胸前或腰间。

白术搭配什么祛湿

想要白术祛湿效果好,那么可以将其与具有祛湿作用的中药材一起吃,比如莲子、茯苓、芡实、山药、赤小豆、白扁豆以及薏米等,一起搭配。

因为白术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苍术酮、苍术醇、白术内酯等成分,适量进行服用具有补脾健胃、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适量进行服用具有一定健脾祛湿的效果,但如果想健脾胃祛湿效果更好的话,可以将其搭配莲子、茯苓、芡实、山药、赤小豆、薏米、白扁豆等都是不错的。

相关推荐

健脾祛湿的食物

1、洋葱 洋葱具有化湿祛痰、解毒杀虫等功效,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它适用于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一些症状。 2、水芹 有清热利水的功效,适用于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带下等病证。 3、玉米 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尿路结石或慢性肾炎水肿、高血压、食欲不振等症。 4、冬瓜 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生津除烦等功效,适用于暑热烦渴、水肿、小便不利、消渴引饮以及水气浮肿喘满等病症。 5、扁豆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等功效,对于一些脾虚呕吐、食少便溏、泄泻水肿、赤白带下等病症很有成效。 6、鲫鱼 有健脾利湿的

芡实早上吃还是晚上吃 利湿健中

芡实性平,味甘、涩,入脾经、肾经,具有利湿健中的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芡实含碳水化合物极为丰富,因此极容易被人体吸收,夏天炎热季节,进食过多生冷食物,导致脾胃功能衰退者,可以适当服用芡实帮助健脾祛湿

晚上喝什么粥好 玉米南瓜粥

南瓜小半块,玉米渣35克,小米35克,南瓜洗净切好,玉米渣和小米也用清水洗干净,将材料一起放到锅里,加水煮沸,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煮至米烂瓜软。 功效:调中开胃,降浊利尿,温中健脾健脾祛湿

补气健脾祛湿有哪些中成药

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比较多,包含但不包括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补脾益肠丸、香砂六君子丸、理中丸、人参养容丸等。虽然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很多,但不同原因导致的气虚、脾胃虚弱、体湿通常表现为不同的症状特点,而不同药物在功效上也细微的不同,所以在具体的补气健脾祛湿的选择也有所差异,必须结合患者自身的症状。 根据身体筛选切记胡乱用药 由于中药具有一定的药性,特备是不同中成药在治疗补气健脾祛湿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所以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不能乱用,进而避免盲目或者不规范食用导致的系列危害,

三伏灸和三九灸的区别

三伏灸是在每年夏天最炎热的三伏天使用;而三九灸是在每年冬天最寒冷的三九天使用。 三伏灸依据中医学“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进行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的作用;而三九灸选择在冬季三九天时候进行,通过中药药物贴敷在特定治疗作用的穴位上,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 三伏灸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以预防和减少病症在冬季发作,具有很好的祛湿、温补脾肾、升阳等作用;而三九灸以辛温药物敷贴特定穴位,可辛温散寒、活血逐痰,帮助提高阳气,具有一定温阳益气,健脾益肺,祛风散寒等

健脾祛湿吃什么

【红豆薏米粥】最为普遍的,而且效果良好的食疗粥。红豆和薏米均为健脾祛湿的传统食物,无副作用,可常吃。 增加桂圆---可开胃; 增加百合莲子---可调理因多思劳心,身乏贪睡白领病; 增加生姜---可调理烦躁、失眠、痘痘,温胃健脾 增加大枣---健脾、养血、温中 增加黑豆---健脾补肾 【佩兰、艾叶、竹叶、荷叶茶】 四样中药混合,入壶,高温水,盖盖15分钟,即可饮用。有明显的清湿热功效。因性凉,胃虚寒的人要少喝。 【炒山药+炒鸡内金】 将两样磨粉,一日两勺,可和胃消食、补养胃部。 【祛湿中药】 苍术、厚补、藿

夏季健脾祛湿食疗

1、主食及豆类的选择 粳米、籼米、玉米、薏米、番薯、豆腐等。 2、肉、蛋、奶类的选择 牛肉、鸡肉、兔肉、狗肉、牛肚、猪肚、桂鱼、乌鸡等。 3、蔬菜的选择 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胡萝卜、马铃薯、洋葱、平菇等。 4、水果的选择 葡萄、红枣、桃、杏等。 健脾祛湿饮食禁忌 忌吃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忌吃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忌吃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冬瓜、海带、螃蟹、鸭子等。

祛湿健脾吃什么

湿气积累麻烦多,许多人都不把它当一回事,总是忽悠着就过了,久而久之,就积了一堆病痛。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饮食,湿气就不会缠上你,给大家推荐多款祛湿汤,帮助对抗湿气。 茯苓茅根煲猪瘦肉 功效:祛湿除困、清热解毒。材料:鲜土茯苓适量、白茅根80克、红枣10个、猪瘦肉400克、生姜3片。做法:各物分别洗净。土茯苓切块;茅根切段;红枣去核。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五指毛桃鸡脚煲猪脊骨 功效:益阳健脾祛湿、活络强筋健骨。材料:五

皮肤病吃中药有效果吗 理湿类中药

皮肤病的病因与湿邪有关者最多。由于湿邪有内生外感之不同,病变在上,在下,在内,在外各异,临床见证又有兼寒,偏热,挟风之不同;所以理湿药除有燥湿,渗湿,化湿,利湿等区别外,在临床上常兼证需应用清热利湿,疏风祛湿健脾祛湿,温中化湿等各种治法。

喝什么汤可以去湿气

1、荷叶薏米煲瘦肉汤 材料:荷叶、薏米、瘦肉、莲子、扁豆、干淮山适量。 做法:将莲子、薏米、扁豆和干淮山洗净,薏米、扁豆和淮山浸泡一个小时;瘦肉洗净,切块,汆水捞起;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中小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升发阳气,健脾祛湿,驱除疲劳。荷叶有升发阳气之效,加上健脾祛湿的薏米、扁豆,能改善因天气潮湿而令人感到疲倦乏力与不爽的感觉。 2、芡实莲子苡仁汤 材料:排骨500克,芡实30克,莲子20克,苡仁30克,陈皮5克,姜1块。 做法:首先把芡实、莲子、苡仁放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