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的使用
免疫球蛋白的使用
1、丙种球蛋白注入人体后产生的免疫力是被动给予的,不是自身主动产生的,一般2周就被排泄,之后体内丙种球蛋白的含量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要长期保持体内所含丙种球蛋白的高水平,就必须每隔2周注射1次。
2、应用丙种球蛋白有一定的适应症,因为该药随所含抗体量的不同而预防效果各异。普通的丙种球蛋白主要用于预防麻疹、甲肝、流行性腮腺炎等,想用丙种球蛋白来预防各种疾病是不可能的。
3、如果反复注射丙种球蛋白,因其本身可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一种对抗丙种球蛋白的抗体,即抗抗体,一旦再注射丙种球蛋白,就会被抗体中和,不能发挥其抗病作用。
4、人体自身能够合成丙种球蛋白,如经常使用外来药品,就会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
5、由于丙种球蛋白是血液制品,万一在来源上把关不严,反而造成血源污染,使健康人体传染上疾病,况且对人体来说,外来的丙种球蛋白毕竟是“异物”,个别人注射后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因此,把丙种球蛋白作为强化剂、补药来使用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想通过反复注射该药来长期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也是不可能的。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制法
取用吸附破伤风疫苗,按国家批准的免疫程序对健康献血员进行自动免疫所采集的血浆。每批最少应由100名以上免疫献血员的血浆混合,合并后血浆的破伤风抗体效价每1ml应不低于8国际单位。
用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分段沉淀提取免疫球蛋白组分,经超滤或冷冻干燥脱醇、浓缩和灭活病毒处理等工序制得,其免疫球蛋白纯度应大于90%。然后配制成破伤风抗体效价每1ml不低于100国际单位的溶液,加适量稳定剂,除菌滤过,无菌灌装制成。
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要打几针
专家指出,夫妻双方有一方是乙肝或者乙肝携带者的,在孩子出生后24小时内就应注射第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1个月后再注射第2支,同时在不同部位开始按照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 理论上讲,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会影响乙肝疫苗或者是免疫球蛋白的效果,但是临床实践证明,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联合接种确实能有效地阻断父母婴传播。所以,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效果更好。 另外,疫苗全程接种后,一定要去医院检查下是否按照预期的结果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同时,还要监测乙肝表面抗原,了解母婴阻断是否成功 使用方法 1、HBsAg阳性母亲的使用:从产前3个月起,每月注射一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每次剂量200-400IU。 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的使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剂量100-200IU,并可同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或按医生推荐的的方案使用。 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效果如何? 多项研究证明,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达95%左右,因此两者合用的预防效果是可靠的。 2、新生儿出生后6小时内肌注1毫升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注射15毫克乙肝疫苗,并于1个月与6个月时各再注射乙肝疫苗15毫克。 3、成人因意外接触HBV阳性者的血液,应首先了解其免疫应答情况,凡未接种疫苗者,应在24小时内给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其余2针乙肝疫苗可在接触后1个月、2个月内接种。对已接种疫苗、但未完成全程免疫者,应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按免疫程序补足全程免疫。对已进行过全程免疫者,则应检测其抗-HBs水平,高于10单位/升者,可不必注射。低于以上水平者,可加强1针,如无免疫应答者,则应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各1针。
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1.预防乙肝
免疫求蛋白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就是肝免疫球蛋白,这种免疫球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最长听见的一种。
专家指出,这种免疫求蛋白的主要作用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现如今已经将这种免疫求制作成药,服用后便可起到预防乙肝的作用。
而且乙肝免疫球蛋白来自于经乙肝疫苗免疫的健康人血浆,经过高科技的提取以及灭活病毒,冻干制成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药品。
专家提示,如果服用免疫球蛋白的话,则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这样才能起到预防乙肝的作用。
尤其是一些没有注射乙肝疫苗的患者,更应该及时服用这种防感染药物。
2.阻断母婴传播
专家指出,免疫球蛋白还具有清除游离hbv的作用,也就是,阻断母婴之间乙肝感染等各种感染病的作用。
同时专家特别提醒一些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最好是从怀孕孕28周时间开始,每个月都应该注射一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在子宫内的传播以及感染,从而保护胎儿的健康以及健康生长发育。
同时新生儿在出生后也应该及时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除此之外还应该同时接种乙肝疫苗,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并且还具有提高婴儿的免疫力的作用。
乙肝免疫球蛋白怎么打
不同的人群,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时间以及所用剂量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人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需要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蛋白怎么打的可以参考下面的建议:
1、乙肝孕妇: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的孕妇,需要在产前三个月,也就是怀孕的7、8、9这三个月,每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在上臂外侧三角肌,剂量最好根据孕妇及胎儿的健康状况来决定。
注意:乙肝孕妇打免疫球蛋白,对孕妇本身是没有作用的,目的是为了阻断母婴宫内传播,保护胎儿。
2、婴儿:在婴儿出生当天,即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注射,最好6到12小时内,原则上注射时间是越早越好。在大腿前外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以后按0、1、6方案完成乙肝疫苗接种,此方法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达95%。
注意:母亲乳头破损、婴儿口腔溃疡等出现意外暴露型传播时,需要给婴儿加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3、意外感染者
(1)未接种疫苗者,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其余2针乙肝疫苗可在接触后1个月、2个月内接种,成人注射在上臂外侧三角肌。
(2)已接种疫苗、但未完成全程免疫者,应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按免疫程序补足全程免疫。
(3)已进行过全程免疫者,则应检测其抗-HBs水平,高于10单位/升者,可不必注射。低于以上水平者,可加强1针,如无免疫应答者,则应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各1针。
孕妇能打免疫球蛋白吗
为了证明上述举措的不当,庄辉教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此法不能降低孕妇体内乙肝病毒水平
庄辉教授曾与秦皇岛市第三医院肝病研究中心协作,比较10名携带乙肝病毒的育龄妇女、23名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于注射3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前后血中乙肝病毒水平,结果无差异;23名注射3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母亲分娩后,立即对其新生儿进行检测,均未检测到乙肝表面抗体。这说明给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注射3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并不能降低其血中乙肝病毒水平,也不可能使新生儿从母亲获得乙肝表面抗体。
随后,庄教授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对肝移植患者,为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国内外一般都是在手术中给患者静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一种是大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即是用10000国际单位,这个剂量远远高于国内给孕妇注射的剂量,而且在术后1~7日,每日还需静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00国际单位,随后每月还要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持续6个月。6个月后,每2周还要静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0国际单位,共18个月,保证肝移植患者血中的乙肝表面抗体水平维持在每毫升血液含100~500毫国际单位以上;另一种方法是用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加拉米夫定预防,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是:第1周每日静脉注射800国际单位,以后每周800国际单位,并根据乙肝表面抗体水平,不断调整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和用药间隔。即使这样,仍有一部分肝移植患者发生乙肝复发。
庄教授说:“肝移植患者原来有病的肝脏(乙肝病毒繁殖的主要器官)已被切除,体内乙肝病毒量已检测不到,即使这样,仍需用大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抗病毒药物,才能预防其复发。而孕妇的肝脏仍然是原来的肝脏,乙肝病毒仍在其中大量复制,却希望通过仅仅注射3针(每月1针)200国际单位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来降低其体内的乙肝病毒水平,这完全是不可能的。因此,这种做法根本不可能达到其预期目的。”
庄教授说:“假如给孕妇注射200国际单位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能降低其血中乙肝病毒的水平,那么,此法早就被用于治疗慢性乙肝了。因为它比现行的任何一种抗病毒药物都便宜且安全。但是,至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采用注射免疫球蛋白来治疗慢性乙肝患者。
自然分娩好不好 提高胎儿免疫力
胎儿从母体自然分娩出来后,会从母体带过来免疫球蛋白使新生儿具有更强的抵抗力,使婴儿得麻疹、小儿麻痹、腮腺炎的几率大大降低。
目前市场上的口服免疫球蛋白可靠吗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是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是一种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也见于其他体液、组织和一些分泌液中。人血浆内的免疫球蛋白大多数存在于丙种球蛋白(γ-球蛋白)中。可分为五类,即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和免疫球蛋白E(IgE)。其中IgG是最主要的免疫球蛋白,约占人血浆丙种球蛋白的70%,分子量约15万,含糖2~3%。IgG分子由4条肽链组成。其中分子量为2.5万的肽链,称轻链,分子量为5万的肽链,称重链。轻链与重链之间通过二硫键(—S—S—)相连接。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受抗原(如病原体)刺激后产生的,其主要作用是与抗原起免疫反应,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阻断病原体对机体的危害,使病原体失去致病作用。另一方面,免疫球蛋白有时也有致病作用。免疫球蛋白制剂能增强人体抗病毒的能力,可作药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免疫球蛋白分为两种,一种是肌注人免疫球蛋白,另一种是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肌注的价格便宜,而静注的生产工艺要求高,疗效也要显著的多,口服的免疫球蛋白基本上就可以无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