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籽的功能主治
韭菜籽的功能主治
阳痿、遗精、白带白淫、遗尿、小便频数、腰膝酸软、冷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黄酒炙,炒熟磨粉。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韭菜籽用于肝肾缺乏,肾阳虚衰所致的阳痿,腰膝酸软痛苦.韭子有补肝肾,暖腰膝,壮肾阳的功用.可单味用,或与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等补肾壮阳之品共同运用.用于肾气不固所致的遗精,尿频,遗尿,带下清稀.韭子有补肾温阳,固精缩尿的成效,如《令媛要方》单用本品研末或作蜜丸服,肾虚遗精带下.治遗精,亦常与龙骨,菟丝子配伍,如 《丹台玉案》四妙丸.《魏氏家藏方》则以韭子配伍补骨脂,益智仁等补肾缩尿药,治肾与膀胱虚冷,小便频数.
附子的功能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
(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韭菜籽功效
韭菜籽简介
韭菜籽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韭的种子。入药首见于《本草经集注》,称现名。别名韭菜子、韭菜仁。本品主产于我国陕西秦岭、山西、吉林、江苏、山东等地。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摘.洗净、晾干备用。
【妙方应用】
1.韭子煎:韭菜籽10克,水煎30分钟,取汁,一日内分2次温服。
2.韭子饮:韭菜籽、补骨脂各10克,将两昧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水煎煮半小时,取汁。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秘精丸:韭菜籽、菟丝子、牡蛎、龙骨、五味子、桑螵蛸、白石脂、茯苓各15克,先将诸药研磨为细末,以酒糊为丸。每日服用2次,每次6克。
4.韭菜籽黄芪粥:韭菜籽5克,黄芪10克,粳米50克,加水煮制成粥。每日早晚食用。
5.韭子炒鸡蛋:韭菜籽5克,鸡蛋100克,食盐、味精各1克,炒制。佐餐食用。
6.韭子炖狗肉:韭子10克,狗肉250克,食盐、味精各2克,酱油、料酒各5毫升,葱段、姜片各6克,花椒、大料、桂皮各5 克,加水炖至狗肉熟烂即可。佐餐食用。
7.韭子枸杞茶:韭菜籽5克,枸杞子10克,将两味一同放入杯中,加入沸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即可饮用。
8.韭菜籽泡酒:韭菜籽20克,低度白酒500毫升,先把韭子包入纱布中,封好口,然后将纱布包放置于玻璃瓶内,密封浸泡7日即成。每日早晚各饮用一小杯(约10毫升)。
【性味归经】 甘、辛,温。入肝、肾经。
韭菜籽粉的功效
韭菜籽经过黄酒炎黄处理磨粉,可以直接服用
【功双重治】 主治早泻、阳萎等症。
【现代研究】 当人体内锌的含量缺乏时,性功能会因此而低下,韭菜籽炎黄处理以后含有大量的锌元素,能改善性功能。
【用药用量】 常用量:每日10~15克。可以开水直接冲服。
韭菜籽 半斤炎黄制作方法
1:挑选优质韭菜籽,选择颗粒饱满,最新的韭菜籽,铁锅一个(其他锅无效),黄酒。
2:将铁锅小火烧热,倒入韭菜籽,边炒边加入黄酒,炒制韭菜籽爆裂有香味为止,不可炒糊或者夹生。
3:将炒好的韭菜籽筛一遍,将外壳过滤。
4:剩下的韭菜籽仁用打粉机打粉,用容器装好,置于密封处保存。
【注意事项】
炒黄时不能炒糊,炒糊的韭菜籽不能服用。
自己制作操作难度过高,建议购买成品秦岭韭菜籽粉。
韭菜籽半斤炎黄,其实是指,用小火炒熟,然后打磨成粉。
每次服用不能超过15克,服用过量会出现上火.
薄荷的功能主治
⒈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该品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头痛、发热、微恶风寒者,常配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等同用,如银翘散。
⒉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该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多配合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用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 ,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蚕、荆芥、防风等同用。
⒊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该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蝉蜕、荆芥、牛蒡子、紫草等,如透疹汤;治疗风疹瘙痒,可与苦参、白鲜皮、防风等同用,取其祛风透疹止痒之效。
⒋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该品兼入肝经,能疏肝解郁,常配合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
天麻功能主治
天麻-中药材天麻润而不燥,主入肝经,长于平肝息风,凡天麻肝风内动、头目眩晕之症,不论虚实,均为要药。
1.平肝息风。天麻质润多液,能养血息风,可治疗血虚肝风内动的头痛、眩晕,亦可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破伤风。
2.祛风止痛。用于风痰引起的眩晕、偏正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天麻适合用于内风所致的头晕。内风引起头痛的三种类型:一、肝阳上亢型,表现症状:头痛头晕同时出现;二、痰浊中阻,表现症状:经常感觉头偏沉;三、肾虚病人,表现症状:头痛头晕同时伴有记忆力减退的症状。天麻对感冒引起的头痛头晕不合适。
天麻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轻度收缩脑血管,增加冠状血管流量;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
山楂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
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治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烷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
①陶弘景:"煮汁洗漆疮。"
②《唐本草》:"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
③《本草图经》:"治痢疾及腰疼。"
④《履巉岩本草》:"能消食。"
⑤《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
⑥《滇南本草》:"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
⑦《本草蒙筌》:"行结气,疗颓疝。"
⑧宁原《食鉴本草》:"化血块,气块,活血。"
⑨《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⑩《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
⑾《本草撮要》:"冻疮涂之。"
石菖蒲功能主治
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 ,健忘耳聋。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②《别录》:"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聪耳目,益心智。"
③《药性论》:"治风湿顽痹,耳鸣,头风,泪下,杀诸虫,治恶疮疥瘙。"
④《日华子本草》:"除风下气,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 转筋。治客风疮疥,
涩小便,杀腹藏虫。耳痛:作末、炒,承热裹窨,甚验。"
⑤王好古:"治心积伏粱。"
⑥《滇南本草》:"治九种胃气,止疼痛。"
⑦《纲目》:"治中恶卒死,客忤癫痫,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痈肿。捣汁服,解巴豆、大戟毒。"
⑧《本草备要》:"补肝益心,去湿逐风,除痰消积,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风痹惊痫。"
⑨《本草再新》:"止鼻血,散牙痈。"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炎,热病神昏,精神病。"
⑾《广西中草药》:"治癫狂,惊痫,痰厥昏迷,胸腹胀闷或疼痛。"
用法用量:3 ~9克。
药材贮藏:置干燥处,防霉。
玄参的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主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
芍药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1、腹中虚痛。用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
2、骨痛。用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后研细,装入布袋放在酒三升中泡五天。每次饮酒三合,一天三次。
3、脚气肿痛。用芍药六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白开水送下。
4、消渴。用白芍药、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水煎服。一日服三次。有特效。
5、鼻血不止。用芍药研细,每服两匙,水送下。
6、鼻血、咯血。用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共研细,新水冲服一茶匙。血止为限。
7、崩中下血(小腹痛)。用芍药一两(炒黄)、柏圳六两(微炒)。每服二两,加水一升,煮成六合。又方:将上方中的两味药,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8、月经不停。用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
9、赤白带长期不愈。用白芍药三两、干姜半两,锉碎黄,捣成末。每服二匙,空心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芍药炒黑,研为末,酒送服。
10、刀伤。用白芍药一两,熬黄,研细。每服二钱,酒或米汤送下。同时可用药末敷伤处。
11、木舌肿满。用赤芍药、甘草煎水热漱。
12、鱼骨鲠喉。用白芍药嚼细咽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