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便秘妈妈竟容易走入这些误区
宝宝便秘妈妈竟容易走入这些误区
宝宝便秘的常见症状是排泄物干燥,排便时间间隔久,或者排便不顺畅。婴儿消化不良是导致便秘的常见因素,可以从日常饮食着手,慢慢调理饮食来缓解症状,比如不给宝宝喝含有棕榈油的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粉等。通常导致该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以及功能性便秘,这两种类型的病症都是可以通过手术医治或者日常护理来缓解的。
没有每天排便
大多数奶粉喂养的婴儿通常每天会排便一次,但如果排便次数较少也是正常的。母乳喂养的婴儿会在出生后第一个月里每天排便,之后可能会几天或一周才排便一次。但只要宝宝的大便是软的,就没有问题。
排便很用力
大多数宝宝在排便时都会表现得很使劲(他们的小脸会涨的红红的,小拳头攥得紧紧的)……这是正常现象,并非便秘的信号。因为宝宝的腹肌还在发育之中,消化道的负担也很重,需要用些力才能把便便推出来。
但当宝宝的排便出现如下症状时,就有可能是便秘
新生宝宝的大便质硬,而且少于每天一次。(但一些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可能例外)
稍大一点的宝宝,其大便质硬,而且3-4天才排便一次。
大便体积大、又干又硬,而且排便时伴有腹痛。
大便之后,有短时间的腹痛减轻。
大便表面或内部有血。
要认识到孩子便秘的误区,正确的对便秘进行预防。那么,如何避免宝宝便秘?
母乳喂养
牛奶喂养的婴儿更易发生便秘,这多半是因牛奶中酪蛋白含量过多,因而使大便干燥坚硬。可尽可能选择母乳喂养。利用液相色谱和高效质谱相结合的检测方法已经证明, 母乳含至少大约200 种低聚糖。
奶粉选择
给由于某种原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选择配方奶粉时,要根据宝宝的身体状况和接受程度选择不同类型的配方奶粉。如果新生宝宝出现了便秘等消化道不适症状,应该及时地考虑更换为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因为常规奶粉中的完整牛奶蛋白分子对一部分新生宝宝来说较难被消化吸收。在宝宝出现消化道不适时,并不适合继续给宝宝喂食常规配方奶粉。部分水解蛋白配方粉利用先进水解技术,将完整的大蛋白分子分解为更小的蛋白分子片段,新生宝宝稚嫩的消化系统会更容易消化吸收,也就大大降低消化不适的可能性。
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对牛奶蛋白进行适度水解,利用酶切使之成为小肽段,尝试更换不含棕榈油的小分子蛋白配方如雅培亲护,营养易消化有助于从根本上预防长期便秘,有助于从根本上预防长期便秘。
均衡膳食
少食多餐,保证摄入正常
虽然孩子的胃容量小,每次吃不了太多的食物,但其精力旺盛,活动量大,几乎每3~4小时就需要给其补充饮食。所以,孩子的饮食应坚持少量多餐。家长可以把孩子每日所需的营养,分成三顿正餐和两顿副餐来供给。至于副餐,可以选择一些富含营养的食品,如水果、牛奶、燕麦等。
巧妙补充膳食纤维
小宝宝则可以吃一些果泥、菜泥,或喝些果蔬汁,以增加肠道内的纤维素,促进胃肠蠕动,通畅排便。宝宝6个月后,妈妈可以煮胡萝卜粥、菜粥给宝宝吃,因为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可促进肠蠕动增加,五谷杂粮以及各种水果蔬菜都应该均衡摄入。
训练排便习惯
婴儿从3~4个月起就可以训练定时排便。因进食后肠蠕动加快,常会出现便意,故一般宜选择在进食后让孩子排便,建立起大便的条件反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温馨提示:平时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水果和蔬菜,才能让宝宝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哦!
不要让喂养误区耽误了宝宝
喂养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大部分新手爸妈处于新手上路的初级水平,难免会进入喂养误区。如果不能及时从喂养误区走出来,很可能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
越来越多的妈妈虽然做到了母乳喂养,但有些人却陷入另一个误区:认为母乳喂养时间越长越好。儿科专家指出,当母乳喂养4-6个月的时候,由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婴幼儿在6个月后就开始添加辅食很重要。
喂养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大部分新手爸妈处于新手上路的初级水平,难免会进入喂养误区。如果不能及时从喂养误区走出来,很可能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
误区一: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越多越好
虽然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婴幼儿十分重要,然而也不能给宝宝过量地摄入或滥用,否则会对宝宝身体产生不利影响,造成的危害比如会有维生素A、D中毒、补钙过量等。
误区二:母乳看上去稀稀的,没有奶粉冲出来的牛奶那样浓,所以放弃母乳喂养,以牛奶替代母乳
母乳喂养对宝宝有很多好处,母乳中含有抵抗多种疾病的抗体,实践证明用母乳喂养的宝宝少生病;母乳与牛奶相比,所含营养较全面、充分,母乳喂养的宝宝较健康;母乳对于宝宝来说更容易消化吸收,且吸收率最高。对妈妈来说,母乳喂养更方便、更省钱,不用消毒,且温度适宜;母乳喂养的妈妈身体恢复较快,并不易患上乳腺疾病。
误区三:母乳喂养时间越长越好
越来越多的妈妈虽然做到了母乳喂养,但有些人却陷入另一个误区:认为母乳喂养时间越长越好。儿科专家指出,当母乳喂养4-6个月的时候,由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婴幼儿在6个月后就开始添加辅食很重要。添加换乳期食品不仅可以补充宝宝营养,还能让宝宝学会吞咽、咀嚼,锻炼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如果宝宝甚至一岁还没有添加任何食品,非常不对。
这些辅食添加误区会伤害宝宝
误区1:尽早给宝宝添加辅食好
有些妈妈认识到辅食的重要性,认为越早添加辅食越好,以防宝宝营养不良。于是宝宝刚两三个月就开始添加辅食。
殊不知,过早添加辅食会增加宝宝肠胃的负担,因为宝宝的肠胃发育不完善,且消化腺不发达,分泌功能差,很多消化酶尚未形成,还不具备消化辅食的能力。这样宝宝消化不了的辅食就会滞留在肠胃中发酵,造成宝宝腹胀、便秘、积食等,也可能因肠胃蠕动增加,使宝宝大便量和次数增加,从而导致腹泻。
只有宝宝开始对食物感兴趣了,一直盯着大人吃饭,抓着食物就想往嘴里送,或者每天喝大约1000毫升奶仍旧显得有些饿的样子,才意味着可以给宝宝添加辅食了。
需要注意的是,给宝宝添加辅食前,要确保宝宝近段时间没有肠胃异常,若有腹泻、便秘等情况,就要先缓一缓再添加辅食。
误区2:第一次添辅食要喂蛋黄
很多妈妈第一次给宝宝添加辅食就选择蛋黄,认为蛋黄营养全面,又含有丰富的铁是不错的选择。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蛋黄属于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而宝宝肠胃脆弱,摄入蛋黄很难消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增加肠胃负担。所以,建议妈妈最好在8个月以后给宝宝添加蛋黄,1岁以后添加全蛋。
给孩子冲奶粉的误区
冲奶粉的误区有哪些?如何给宝宝冲奶粉呢?不要以为给宝宝冲奶粉就是那么简单容易的,其实,这也是有很多讲究要求的。不过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自然就会对给宝宝冲奶粉有很多误区,下面就来看看,通常冲奶粉的误区有哪些。
冲奶粉的误区:矿泉水、纯净水比自来水干净安全。
冲配方奶粉我们提倡用自来水。矿泉水冲牛奶易致婴儿便秘,纯净水则没有任何矿物质,不适合宝宝发育成长。
目前家庭用自来水大都经过了水厂的处理,质量符合标准,自来水煮沸后,放凉至40℃左右,再用来冲奶粉就可以了。纯净水失去了普通自来水的矿物元素,而人从水中对钙吸收率可以到90%以上,所以不宜用纯净水冲牛奶。而矿泉水由于本身矿物质含量比较多,且复杂。婴儿肠胃消化功能还不健全,磷酸盐、磷酸钙过多,会引发消化不良和便秘。 但是现在自来水到家中已经不太干净了,如果担心自来水厂消毒后的形成余氯残留以及水管、水箱带来的铁锈和铅污染,可以在水龙头上加装一台简单而有针对性的家用龙头净水器,来过滤这些杂质。
冲奶粉的误区:冲多冲少太随意
个别爸妈放奶粉的数量很随意,冲调用水量也或多或少,不讲究调配浓度。这种做法也是不妥当的。婴幼儿的适应能力较弱,又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还是应该参照奶粉外包装上印的参考数据调配比较合适,冲一次就能吃完的量。当然,不同月龄宝宝之间是有个性差异的,还应当根据自家宝宝的特点作适当调整。
冲奶粉的误区:在奶瓶里放入过量的奶粉
搞亲子活动一般时间较长,期间小宝宝有可能需要饮奶2~3次。大多数爸妈比较讲究,出门会带上能分格存放奶粉的容器,在每一格内放入供一次饮用的奶粉,既能保证宝宝的饮用量,不会产生要么不足要么浪费的现象,又很方便,值得称道。可有的爸妈嫌出门在外,带的东西多了麻烦,能精简就精简,能不带就不带。这种想法并没有错,错在他们的具体做法上。这些爸妈认为,参加活动就要展示自己和宝宝的美好形象,各种衣服不能少带;零食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不小,不能少带;装奶粉的容器体积较大且硬很占空间,弄不好打翻了还会污染衣物,把它省了吧!那么,不能少带的奶粉放哪?对了,就放在奶瓶里吧!他们在奶瓶里放入可以吃2次以上的量。当宝宝第一次需要的时候,他们冲调得又多又浓,一次自然吃不完。剩下的留待下一次饮用。当第二次需要时,剩奶已经冷了。他们就往奶瓶里加点热水,兑成温热的给宝宝喝。这样做的坏处很多:一,第一次喝的太浓,第二第三次喝时可能过淡。过浓,不易吸收消化,过淡,营养和能量摄入不足,都不好。二,喝剩的奶放置时间长了,容易变质,万一宝宝喝了变质的奶引起胃肠不适或者引发高烧,岂不因小失大?
正确冲奶粉步骤:
1、先将温开水倒进奶瓶,(可以用手背试一下水温),时间长了一摸奶瓶就知道大概水温了;
2、倒入一定比例的温开水后,再放奶粉,一般比例是1勺奶粉/30ML水;
3、最后摇匀,就可以给宝宝喝了。
上述内容介绍了冲奶粉的误区有哪些,相信大家现在应该都了解冲奶粉的误区有哪些了吧,新妈妈们一定要及时纠正这些误区哦,这样才能正确的为宝宝冲奶粉,让他们吸收营养,快快长大。
孕妇奶粉选择的四大误区
误区1 只看单一营养素.
很多准妈妈在选购孕妇奶粉的时候,单看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营养素, DHA够多吗? 叶酸含量大吗? 其实, 仅仅关注其中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营养素, 是不对的.
对于胎宝宝的生长发育来说,仅仅依靠单一营养素的摄入肯定是不足够的,加上多数孕期中还坚持在工作岗位的众多白领妈妈,平时工作压力大,如果饮食不均衡的话, 就会直接影响到胎宝宝的营养吸收. 所以孕妈咪应该选择一款能提供全面营养的孕妇奶粉.
误区2 孕妇奶粉都容易”上火”, 是导致便秘元凶, 少喝为妙.
很多孕妈咪有便秘困扰, 不少人认为是孕妇奶粉导致的. 这个看法不客观, 孕妈咪应该关注奶粉成分. 如果有添加益生元FOS的孕妇奶粉, 是可以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 降低pH值, 同时增加肠道水份. 当肠道水份增加, 便秘的几率就能大大降低.
同时, 益生元FOS也能促进钙铁锌镁的吸收, 一举两得.
孕妈咪在选购孕妇奶粉的时候, 应该多留意奶粉成分, 选择含有益生元FOS的孕妇奶粉. 在降低自己便秘困扰的同时, 多吸收微量元素给胎宝宝更多营养.
误区3 孕妇奶粉都一样, 挑个好味道的.
有的孕妈咪觉得孕妇奶粉都是补充孕期营养的, 营养成份都应该差不多, 选个口味好的最重要.
喜欢以口味为导向的准妈妈要注意哦, 有些口感很好的奶粉可能含有比较高的脂肪量. 中国不少孕妈咪的饮食都已经比较高油高热量, 再加上高脂肪的孕妇奶粉, 可能会导致准妈妈体重过重, 宝宝生长过快, 造成妊娠高血糖, 分娩困难等.
孕妈咪应该选择口味清淡, 但是脂肪含量低的孕妇奶粉。
误区4 又想给胎宝宝最安全的保障, 又担心奶粉质量, 真是左右为难.
每个孕妈妈从知道怀孕的那一刻起,就想给宝宝最安全的营养和最放心的保障. 但是准妈妈们又担心奶粉的质量问题.
其实准妈妈们可以选择历史悠久的奶粉品牌, 或者有医药背景的奶粉公司. 这些品牌奶粉都经过严苛的质量控制, 这样孕妈咪就能放心的使用孕妇奶粉了.
冲泡奶粉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奶瓶上下左右摇晃
通常给宝宝冲奶粉,都会为了使奶粉溶解更加均匀不结团,妈妈们需要稍微进行摇晃助溶。但有些人会很粗鲁地摇晃奶粉,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摇晃,使得奶粉产生很多气泡。宝宝喝了之后,就会不断地打嗝。
正确做法:握着奶瓶中上部,沿同一方向摇晃瓶底,使其在水平面上旋转。或者用干净的筷子轻轻搅拌以减少泡沫的产生。在给宝宝喂奶的时候,尽量保持奶嘴处充满牛奶,以免宝宝吸入空气而胀气。
误区二:用矿泉水冲牛奶
很多妈妈认为矿泉水富含矿物质,是优质水,所以便用矿泉水来冲奶粉。但其实矿泉水中的磷酸盐、磷酸钙过多,而宝宝的肠胃消化功能还不健全,长期喝用矿泉水冲的奶粉会引发宝宝的消化不良和便秘。
正确做法:冲配方奶粉其实用自来水最佳。大多家庭使用的自来水都是经过了科学的处理,质量符合标准。将自来水煮沸后,放凉至40℃左右,再用来冲奶粉即可。
误区三:先加奶粉后加水
对于冲奶粉是先放奶粉还是先放水一直是妈妈们热烈讨论的话题。其实,先加奶粉还是先加水其实是有区别的。先加奶粉,后加水,仍加到原定刻度,奶就加浓了;而先加水,后加奶粉,会涨出一些,但浓度适宜。
正确做法:先加水后加奶粉。因为婴儿吃过浓的奶,胃肠消化能力难以负担,肾脏的排泄能力也难以承受,反使小儿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腹泻。
误区四:开水冲奶粉越热越好
很多妈妈会用高温水冲奶粉,认为开水可以杀灭奶瓶的细菌。可事实上,用过热的水冲奶粉,会使乳清蛋白产生凝块,从而影响孩子的消化吸收。而一些对热不稳定的维生素也会被破坏,特别是有些奶粉中添加的免疫活性物质。使得奶粉便失去了本来的营养成分。
正确做法:冲调奶粉应用温水,避免其中营养物质的损失。通常泡奶粉最适宜的温度是40°C-50°C。
误区五:奶粉无定量
很多爸妈放奶粉的数量很随意,冲调用水量也或多或少,不讲究调配浓度,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因为婴幼儿的适应能力较弱,又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多或少地变换奶粉量,会增加胃肠、肾脏的负担,不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
正确做法:应该参照奶粉外包装上印的参考数据调配比较合适。此外,也要根据不同月龄宝宝之间的差异,作适当调整。
误区六:冲好的奶粉反复煮热
有些爸妈为了方便,会一次性多冲些奶粉,之后喝用奶锅热奶后分次给宝宝。但是,已经冲调好的奶粉若再煮沸,会使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宝宝再喝这样的奶水,营养要大打折扣。
正确做法:根据不同阶段的宝宝需求来配比喂奶量,一定要按照产品要求的比例来冲泡,冲一次喝一次。
误区七:奶粉储存在奶瓶里
大多数爸妈比较讲究,出门会带上能分格存放奶粉的容器,在每一格内放入供一次饮用的奶粉,保证宝宝的饮用量。这种想法并没有错,错在他们的具体做法上。因为这样做导致冲奶粉的时候,奶粉会过浓或过淡,造成宝宝营养和能量摄入不足,喝剩的奶放置时间长了,容易变质,宝宝喝了变质的奶容易引起胃肠不适或者引发高烧。
正确做法:建议爸妈出门千万别图方便,尽可能携带奶粉的储存容器,不要全部放进奶瓶。
宝宝补钙陷阱
宝宝补钙四大误区
误区一:给宝宝选择补钙保健品更安全
现在市面上关于宝宝补钙的产品玲琅满目,种类繁多,即有药物也有保健品。不少妈妈会觉得是药三分毒,选择保健品比选择药物的补钙产品要安全的多。其实作为治疗和预防的药品,在投放市场前必须经过国家药监局的严格把控,在药品说明书上也会标识着药品的成分和不良反应等。而相对于药品而言,补钙保健品仅起到保健、辅助治疗的作用,对一些宝宝严重缺钙起不到什么疗效。另外,保健品的说明书上一般没有标识不良反应,但是不代表完全没有不良反应。
专家提示:保健品没标不良反应不等于无不良反应,选择经过药监局把控的补钙药品会更有保障。
误区二:宝宝补钙一定会引起便秘
人在吃过饭后服用钙片,碳酸钙剂会通过胃液变成氯化钙到达肠道,少数的钙被肠道吸收,其余的和食物中的草酸、植物酸等混合成不溶性的该化合物,堆积多了就形成便秘。因此,爸妈们在给宝宝挑选或服用钙片的时间最好安排的两餐之间,这个时间段食物对钙的影响比较小。另外,给孩子服用钙片之后要多提醒他喝水,再做适当的运动,增加肠道蠕动,可有效防止便秘。
专家提醒:补钙应安排在两餐之间,这样食物对钙的影响较小,可防止便秘。
误区三:多吃蔬菜有助于钙的吸收
大多数爸妈都觉得宝宝的饮食需要营养均衡,但是要注意,该和纤维素容易结合成不容易吸收的化合物。过多进食纤维类食品反而会抑制钙的吸收,另外,牛奶、鸡蛋等都是补钙佳品,但是这类食物如果和青菜同食的话,则会妨碍钙的吸收。
专家提醒:宝宝补钙同时大量摄入纤维素则会抑制钙的吸收。
误区四:液体钙更利于宝宝吸收
钙的吸收因人而异,碳酸钙类是先经过胃酸作用再被肠道吸收,如宝宝肠胃功能良好,胃肠蠕动正常,则碳酸钙吸收的也快。市面上也有一些液体钙剂,由于它的溶解度好常让爸爸妈妈们认为吸收好。其实,钙的吸收好不好主要看维生素D的含量。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黏膜吸收钙和加强肾小管对钙的吸收,所以说钙的溶解度快就说明吸收好的说法是不对的。
专家提示:钙的吸收的快慢在于肠胃功能的完善与否,并不是钙溶解度高等于吸收快。
新妈产后不要走入这些美容误区
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会使产后妈妈走进的美容误区
由于怀孕期间考虑到胎儿的安全,大多部妈妈都不敢乱用护肤品,所以到了宝宝出生后就迫不急待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皮肤美容了,但由于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会使这些妈妈容易走进产后的美容误区。
在使用磨面膏去角质后的同一天又用洁净面膜做深层清洁
同一天使用磨面膏和洁净面膜,再使用去角质深层清洁,是非常伤害肌肤的做法,因为这两种产品都有去除油脂、去除角质的作用,当两种产品同时使用时对细致的皮肤来说刺激很大,特别是干性肤质的妈妈,会造成皮肤过度干燥。所以当用了去除多余角质产品后,应该用温和的保湿面膜来水分补充皮肤的水分,是最安全的,这样也会很好地被吸收。
每次洗完脸后用毛巾擦干脸上的水分
因为毛巾比较粗糙,在细嫩的皮肤上揉搓,会容易刺激并伤害皮肤,让肌肤长细纹,毛巾的细菌较多,当脸上长痘痘时,用毛巾擦容易将痘痘搓破,痘痘里的细菌就会藏在毛巾里,并随着毛巾蔓延到脸上其他部位,这样会使痘痘越来越多,难以根治。
把紧肤水直接倒在手上的脸上拍打
将紧肤水倒在手上拍打,既起不到再次清洁的作用,又会在拍脸浪费掉,正确的做法是,取适量紧肤水浸湿化妆棉后,轻轻地涂抹在干净的脸部和颈部,干净卫生,而且只需要一点点足够够涂满整张脸,减少浪费,产品还能发挥再次清洁及滋润、调理肌肤的功效。
孕早期安胎4大误区
误区1:人人需要安胎
对孕妈们来说,好心情才能带来好运气,才能给宝宝更多积极的情绪影响。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孕期的准妈咪心情总会更加敏感,且变化莫测。但这些也不是无法调整的,为了让胎宝宝健康多一点,准妈妈和准爸爸不妨积极的行动起来,找到准妈妈在孕期情绪不好的原因,对症下药,把阴霾扫去,让孕期一路好心情。
对于腹中的宝宝,孕妈们在正常的生活规律下,宝宝基本不会出现任何意外,准妈咪无需患得患失。当然,如果感到身体不适或者出现出血或者其他问题,孕妈们及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即可。面对越来越多的孕妈盲目保胎,医生们建议:保胎情况因人而异。并非人人都需要,但每个孕妈都要认清以下三个安胎误区。
误区2:安胎=长期卧床休息
在我国很多地区,由于孕育知识的尚未普及,仍有不少孕妈错误认为:安胎就等于卧床休息。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安胎是为了让胎盘在子宫内顺利发育,避免因为激烈的运动而造成胚胎脱落。长期卧床休息对于孕妈们来说,也是有害的:
(1)长期卧床容易加重孕妈便秘
对一般的孕妈咪来说,本身就会因为妊娠反应、胎盘激素对消化功能的抑制以及增大子宫的压迫等原因造成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力下降和便秘等症状。如果长期卧床,早场肠胃蠕动变慢,容易使得便秘加重,苦不堪言。
(2)长期卧床容易得血栓
长期卧床,会让准妈咪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得缓慢,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血液在微循环中速度变慢就容易凝固,最常见是下肢、盆腔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会因为长期缺乏运动,导致下肢肌肉废用性萎缩,生下宝宝之后下肢变得无力,走路困难。
因此,安胎是否需要绝对卧床,需要视个人情况来分析。如果孕妇正处于阴道流血活动期,暂时卧床是必要的。但如果阴道出血已经停止,B超显示胎盘后方和孕囊下方未见液性暗区,即使有多次习惯性流产病史,也无须绝对卧床,孕妇只需相对减少活动量,避免较激烈的活动即可。
如果存在以下几种情况的孕妈,就应尽量减少活动,以卧床的方式进行安胎:
1、某些孕妈咪在孕早期有阴道出血的先兆流产,伴有下腹疼痛。
2、某些孕妈咪由于子宫解剖异常,如宫颈机能不全、子宫畸形等情况。
3、因某种原因到医院进行了宫颈环扎术的准妈咪。
4、准妈咪的先兆流产虽然没有阴道出血,但超声检查发现绒毛下或胎膜下有血肿。
另外,适当的活动(如散步等)对改善子宫及胎盘的血液循环是大有帮助的,倘若长期卧床,反而容易导致体质虚弱、消化不良、便秘、下肢萎缩,严重者还可能形成下肢及盆腔静脉血栓,甚至引起肺栓塞,反而不利孕妈及胎儿发育。
误区3:多用黄体酮安胎
对孕妈们来说,一旦宝宝出现丁点问题,都是全家人的关注焦点。当然,所有的安胎药都应该遵循医嘱使用。目前医学上用的比较多的安胎药,主要成分就是黄体酮。黄体酮属孕激素类药物,近几年的科学研究发现,黄体酮不但有调节内分泌保胎的作用,还有很好的免疫保胎效果。因此,对于早期先兆流产孕妇,或有习惯性流产史者,黄体酮作为常规的安胎药物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是药三分毒,使用黄体酮作为安胎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女性胚胎成长以后出现体毛增多的现象,也有一些保守的医生认为黄体酮的安胎副作用尚未明确,对胎儿泌尿生殖器官的发育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畸形。当然,孕妈们谨遵医生的叮嘱,定期做好产检,黄体酮的使用还是比较安全的。
误区4:孕早期使用宫缩抑制剂来保胎
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怀孕12周之前),多数是由于遗传因素和受精卵不健康引起的,也可以这么解释,怀孕3个月之前的流产,是胚胎一种自然淘汰过程,对于这样的胚胎,准爸妈们不需要,也不应该选择安胎治疗,即使因为胚胎保住了,但生育下来的宝宝也是存在某方面的缺陷的。
宫缩抑制剂主要是针对晚期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时的子宫异常收缩而选择使用的,而孕早期先兆流产时,治疗的关键并非是子宫异常收缩。因此,孕早期的先兆流产几乎可以不用宫缩抑制剂用了也是白用。相反的,这些药物还会对孕妈有不良的影响,如硫酸舒喘灵和安宝有扩张血管作用,对于有出血倾向但无宫缩的准妈咪来说反而是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