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甘草的使用方法
生甘草的使用方法
1.方法:取用甘草3g,石菖蒲3g,用水煎服。每天喝一剂,分两次服用。
功效:对失眠、烦热、心悸等病症有良好的效用。
2.方法:取用甘草和山豆根按照1:3的比例进行研磨成粉,搅拌均匀后,每次服用0.3~0.6g,一日3~4次。
功效:对治疗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有良好的效用。
3.方法:取用甘草、砂仁、木香、陈皮各5g,法半夏、党参、白术、茯苓各10g,用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对治疗食欲不振、脾虚的患者有良好的效用。
4.方法:取用生甘草2~3g,然后将其放入15~20ml的水中泡服,每日一次,一般7~15日。
功效:对治疗婴幼儿便秘有良好的效用。
5.方法:取用甘草50g将其切成片后,浸泡于含75%酒精100ml酒精中,滤出浸液,加入甘油和水,混合后搽患处。
功效:对治疗手足破裂有良好的效用。
6.方法:甘草煎蜜外涂。
功效:对治疗轻度烧伤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以上好药师为大家介绍了五种常见的甘草使用方式,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正确对症使用!
怎样使用甘草
甘草的主要含有甘草甜素甘草酸,甘露醇,葡萄糖,淀粉等,甘草的味道是甜的,药性平和,归入十二经。甘草被称为和事老,甘草一般在春秋季节开始挖,去掉它的茎和须,切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后用。常用剂量一般是3~18g。甘草可用于腹泻,大便稀,面黄肌瘦,饮食不佳,精神萎靡,浑身无力的患者,有健脾止泻的作用,通常和党参,茯苓,白术等药一起使用,党参补气,白术也是补脾益气的药。茯苓有增强健脾的作用。
怎么正确使用甘草
配用虽广 功有专长
有歇后语云“药里甘草——百搭”,此言虽平,然指出其无所不伍之性,也隐含其无足轻重之意。若论甘草之配用,纵览方书可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用甘草者达120余方,占方数之过半。正如医家云:“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百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理中汤用甘草恐其上,承气汤用甘草恐其下,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
若论药性,则《汤液本草》称其:“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也。”应用甘草突出者,莫过于复脉汤。用其通经脉,利血气,复脉可谓首功。甘草又善补中益气,主劳损内伤,脾气虚弱,元阳不足,肺气虚衰等,此时常合参芪等药,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甘草味甘,甘能缓急,可治里急、急痛、挛急、烦躁等诸般急迫之症,如经方芍药甘草汤、甘草泻心汤等。甘草又具清热解毒之功,有消痈愈疮之效,临床逢热毒疮疡之症多用之。
药性虽平 不可滥用
甘草药性虽平,临床也应重视配伍禁忌。“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不可不知。清代名医徐灵胎说:“误用致害,虽甘草、人参亦毒药之类也。”故临床遣方用药应深思熟虑,甘草之功在于甘而其弊也在于甘,医云:“甘者令人中满,”又曰:“甘能助湿”、“中满忌甘,呕家忌甘,酒家忌甘,诸湿肿满及胀病,咸不当服。”在临床中气滞中满者用之每见胀闷愈增。有科研报道,甘草可使尿量减少,血钠滞留,有碍水肿之治疗,故临床应用当慎重。
小孩喝甘草水的禁忌 生甘草与灸甘草的区别
主要有以下区别:
生甘草和灸甘草最好的区别就是炮制方法不同,生甘草指药用植物甘草的根和根茎的干品,而炙甘草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
两者药性是不一样的,灸甘草会比生甘草温和一些,因此需要组成温阳方剂时应选用炙甘草,像四逆汤用了炙甘草、干姜、附子共同来温阳救逆,而生甘草没有炙甘草的温性作用,可以用来清热解毒。
甘草原液使用搭配
甘草原液使用搭配方案推荐如下:
1.黑斑 黄褐斑 晒斑 雀斑+敏感脆弱 叶杜果+甘草精
2.松弛没有弹性+敏感脆弱 胎盘素+甘草精
3.油性 粉刺暗疮+敏感脆弱 杜鹃花+甘草精
4.眼袋鱼尾纹+敏感脆弱 肉毒杆菌+甘草精
5.皱纹+敏感脆弱 肉毒杆菌+甘草精
6.敏感脆弱+干燥细纹 甘草精+胶原蛋白
7.敏感脆弱+干性缺水 甘草精+玻尿酸
炙甘草与生甘草
生甘草和甘草当然是有一定区别的,甘草不但具有治疗脘腹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帮助祛痰止动,清热解毒,而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能够起到通阳复脉的补气的效果。
1、炙甘草与生甘草
甘草不但具有主治脘腹的作用,而且还能够有效的祛痰止咳和清热解毒。
处方中写甘草,生草指生甘草。为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偏于清热解毒。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者。偏于润肺和中。
2、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炙甘草熬的汤不仅可以益气滋阴,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治疗通阳复脉的功效。另外还有明显的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作用。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草梢、甘草梢、生草梢均为甘草根的末梢或细根,洗净,切小段入药者。偏于清热利尿。
炙甘草经常被用于制作成炙甘草汤,这是一种以炙甘草为主要成分所熬制的汤,对人体的好处非常多。
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曰:炙甘草汤“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组成。
3、炙甘草的功效
一、补阴为主,如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指出本方以“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之滋阴一路也。”清.田宗汉《医寄优阴论》也认为本方是“滋阴之祖方”。
二、补血为主,如以清.唐容川为代表的一派医家认为炙甘草汤是 “补血之大剂”。
三、气血双补,如以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代表,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当为气血双补。“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甘草的使用方法 甘草酸枣
材料:酸枣1kg、甘草粉5kg、白糖300g、凉水400ml、茯苓适量。
做法:1,将无腐烂的酸枣洗净。2,将凉水、甘草粉、、酸枣、茯苓和白糖放入锅中,置于大火上煮沸后,再用小火煮35分钟左右,离火后浸泡12小时。3,将酸枣捞出,放在竹屉上沥干汁液,晾晒一天,晒制七八成干时,将锅中剩余的汁液分两次洒在酸枣表面,搅匀后即可食用。
功效:本食材有酸,有苦,有补脾益气,宁心,敛汗、生津的作用,对于或有头痛、失眠、神经衰弱、贫血、眩晕的症状的患者是理想的保健食品。
生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生甘草就是甘草的一种存在方式,没有进过加工的甘草,而生甘草主要是在呼吸类的疾病方面有很大的功效,对一些肠道疾病也有效果,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生甘草的具体信息以及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生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甘草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作用。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
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
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
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生甘草的功效与作用
甘草入药已有悠久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药之上乘。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国老”,即帝师之称。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西医药理发现,甘草剂有抗炎和抗变态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医临床上主要作为缓和剂。缓解咳嗽,祛痰,治疗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质酮类作用,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制剂能促进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长上皮细胞寿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甘草的黄酮具有消炎、解痉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生甘草
生甘草 - 【来源】
单验方
生甘草 - 【原料】
生甘草3~5克,桔梗5~10克。
生甘草 - 【制法】
开水冲泡,含漱、饮服。
生甘草 - 【甘草性状】
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衡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生甘草 - 【国老——众药之王】
甘草入药已有悠久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药之上乘。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国老”,即帝师之称。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据测定,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多在百分之十左右,还有甘露醇、葡萄糖等多种成分。由于甘草酸的甜度高于蔗糖五十倍,甘草真是名副其实的“甜草”。
生甘草 - 【性味归经】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
生甘草 - 【功能主治】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生甘草 - 【用法用量】
1.5~9g。
生甘草 - 【注意】
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生甘草 -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生甘草 - 【制剂】
甘草浸膏
生甘草 - 生甘草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
1. 适宜胃溃疡者、十二指肠溃疡者、神经衰弱者、支气管哮喘者、血栓静脉炎患者。
2. 湿阻中满、呕恶及水肿胀满者忌服。
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止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甘草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马鞭草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总结:甘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草药了,在许多疾病的治疗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甘草也不是适合所有人使用的,所以我们在食用之前要注意是否为适合食用人群,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生甘草的副作用
1.如果过量的使用甘草会导致血压升高、肌肉软而无力、身体越来越疲劳、头痛脑胀、男性睾丸酮水平降低等症状。
2.孕妇忌用甘草,临床发现孕妇过度的使用甘草会引起大量出血,严重会引发早产。
3.长期的使用甘草还有可能引起异常的体重增加。
4.甘草中含有甘草酸激素,如果此种激素过高的话会阻碍钠的排泄,使钾从尿液中排出,最终致使肌肉损伤及血压升高。钾的流失也会导致保水,造成水肿。
炙甘草与生甘草的区别
炙甘草是由生甘草用蜜烘制而成的,它与生甘草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炙甘草又名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偏于润肺和中。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临床用量特大,出口量大。除药用之外,食品上也大量用甘草做糕点添加剂,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
生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主要用于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甘草与炙甘草的区别 甘草的分类
生甘草:在一些药方中标注了使用生甘草,这中甘草即未经过加工处理的甘草,这种甘草的功效没有干制的甘草强,味道也篇淡。
炙甘草:我们平常所说的甘草就是说的炙甘草,使用甘草的根茎经过加工干制之后的成品,味道甘甜,是常用中药之一。
甘草伤胃还是养胃 生甘草和灸甘草的区别
生甘草和灸甘草是具有一定区别的,具体如下:
生甘草主要是指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生用入药或晒干;而灸甘草则是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制成。
生甘草和灸甘草的功效作用也是不一样的,灸甘草药性相对于生甘草更加平和一些,适宜的人群也不完全相同。
淋菌性尿道炎的治疗偏方
1、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可使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枳实、元胡、五灵脂、乌药、香附、牛膝、土茯苓、滑石、生甘草等药物组方。药物加减方法,如果尿痛严重的患者,可加入白花蛇舌草,淡竹叶等两种药物。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理气行滞、解毒利湿的作用。
2、组方药物包括了石菖蒲、车前子、黄柏、白术、丹参、莲子心、败酱草、忍冬藤、土茯苓、生甘草。随症加减方法:疼痛明显的患者可在其中加入白花蛇舌草,马鞭草。如感觉到分泌物多的患者,可在其中加入木通,泽泻等两种药物。本方具有清热除湿、解毒化浊的效果。
3、这种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偏方成分是黄连、白花蛇舌草、马齿苋、土茯苓、苦参、白鲜皮、瞿麦、萆薢、石菖蒲、川牛膝、木通、甘草。一般患者每日可使用1剂,使用方法为水煎分2次服。
4、苦参饮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组方成分主要包括了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野菊花。使用方法为水煎外洗,每日可使用1次,每次需要连续使用30分钟。
5、淡竹叶芦根汤。组方药物主要包括了淡竹叶,鲜芦根,野菊花。使用方法为水煎药物内服,连续使用20天为1疗程。
6、通草汤。其中的成分主要包括了通草,鱼腥草,使用方法为沸水冲泡代茶饮,不拘次数。
生甘草的生长习性
喜光照充足、降雨量较少、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的生态环境, 甘草 具有喜光、耐旱、耐热、耐盐碱和耐寒的特性。甘草多生长于北温带低海拔地区的平原、山区或河谷。野生甘草伴生植物有罗布麻、沙蒿、马蔺及麻黄等植物。土壤多为沙质土,酸碱度以中性或微碱性为宜。甘草具有喜光、耐旱、耐热、耐盐碱和耐寒的特性。常呈区域性分布,生态幅度较宽。在中国气候严寒的新疆阿勒泰和炎热的吐鲁番均能生长。
甘草泡水可以治疗胃病吗 去湿气用生甘草还是灸甘草
灸甘草。
生甘草和炙甘草的区别是炙甘草是生甘草用蜜烘制后制成的,炙甘草比生甘草多了温性作用。
使用炙甘草、干姜、附子共同来温阳救逆;而生甘草没有炙甘草的温性作用,其可以用来清热解毒,因此人体去湿气主要是用灸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