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杰出孩子父母只做三件事
培养杰出孩子父母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 家庭教育 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
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 后 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孩子性格古怪都是自己闯的祸
1.父母都应该尊重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的性格自然的形成。
2.父母不要控制孩子,孩子也不能干涉父母。如果家长想要孩子性格好首先要知道,孩子的地位和自己是平等的,父母只有培养,教育孩子的义务,并没有控制命令孩子的权力。爸妈从小要聆听,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觉得,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是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有说话,表决的权利。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谁都不要想着去支配谁,控制谁,任何一方都需要尊重对方的。
3.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超过孩子年龄能力的事情,也不要总是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有些孩子发育成熟的早一些,在同龄人前面多学了一些东西,这样好学上进的孩子是值得夸奖的,但不能因此就贬低一些普通,晚熟的孩子存在的价值。家长如果想要孩子性格好,就要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在充分的了解了孩子的实力基础上,给予孩子充分的帮助,理解和支持,让孩子一直处于学有兴趣,学有效果的良好状态。让他成为一个爱学习爱生活的孩子。
4.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好性格,首先自己也要有好性格,父母要培养教育孩子,也要反思自己,教育自己。
5.家长要孩子完整的做好一件事,有头有尾,这样会让人觉得很可靠值得信任,最终形成一种很好的做事风格,这种风格延续下去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做事性格。
6.家长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欺软怕硬的人。首先,孩子得尊重自己。那些不懂事、不自尊的人很容易被人轻视,孩子说话、做事都有自己的尊严、分寸,是不会招到别人欺辱的。第二,孩子不能去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如果那些弱势群体结合起来,或者有比自己强大的人出现,孩子就会成为别人欺辱对象,最终会导致自取其辱。第三,孩子再弱小,再不被重视,也要有正义感、同情心,孩子有正义感,会赢得别人的承认。
7.家长要让孩子多为别人考虑,孩子一生下来是不会为别人着想的,这种优良的品质是父母培养、教育的结果。
8.家长要让孩子坚持不懈,不服输,也要孩子学会变通,不固执,孩子需要思想坚定,百折不屈同时也要灵活百变,孩子还小,在性格的塑造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学会做一个好听众,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总是将自己的意愿附加给他。平常要教会孩子自己分析事情的能力,知道自己哪些要坚持,哪些又要放弃。
儿童性格培养
第一,父母应尊重、顺应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性格自然形成。为什么有的父母总怨孩子不听话、不服管,脾气暴躁呢?因为这些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去做有违其天性的事情,才会使孩子变得暴躁、叛逆。父母顺着孩子的天性去培养教育,孩子心情舒畅、畅所欲言,还会与父母对着干吗?比如,孩子天生爱写、爱画,走到哪儿就想写到哪儿、画到哪儿,父母怕孩子把家里的地面、墙壁写乱、画脏,把孩子的写字、画画工具都没收了,孩子的天性找不到正常的发挥渠道,能不与父母对着干吗?如果孩子喜欢写字画画,父母就给他提供纸笔和场地,让他尽情地写、尽情地画。孩子心中的愿望通过正常渠道得以实现,还会性情暴躁地与父母对着干吗?!由此可见,给孩子的天性开辟一个自然通道,让孩子自由发挥,对他美好性格的形成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父母不能控制孩子,孩子也不能控制父母。看看当今中国,就会发现,多少家庭正在上演控制与反控制的悲剧。父母和孩子你方唱罢我方登台,家庭“战乱”不休,孩子成了最大牺牲品。为什么会上演这样的家庭悲剧呢?原因有二:一是父母生养了孩子,觉得自己有功,就想控制、命令孩子,而孩子不愿受人控制,便与父母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二是孩子自认为地位特殊,对家人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致使父母忍无可忍,与孩子发生激烈的“战争”。这种家庭成员地位不平等引发的“战争”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父母和孩子冲突不断,孩子能有好性情吗?要想孩子性情好,父母首先应当明白:孩子生而平等,地位不比父母高,也不比父母低;父母只有培养、教育孩子的义务,没有控制、命令孩子的权力。父母从小就充分倾听、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感到,他是家庭的一员,和父母一样,有说话、表态的权利。父母和孩子地位平等,谁都别想支配、控制谁,谁都需要尊重对方。孩子从小生活在这样温馨、民主的环境里,父母不对他发号施令,他也不对父母大呼小叫,孩子的性格能不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吗?
第三,不能强求孩子去做超越其年龄、能力的事情,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有的孩子发育、成熟早一点,抢在同龄人前,多学了一些东西,多做了一些事情,这样好学上进的孩子值得鼓励、肯定。但不能因为有这些早熟的孩子的存在,就否认、贬低普通的、晚熟孩子的存在价值。有的父母无视自己孩子的情况,一味要求孩子早学多学,并美其名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从小肩负超越年龄、能力的事情,能不怨恨父母、怨恨生活吗?孩子每天生活在怨恨中,能有好性情吗?要想孩子性情好,就要尊重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在充分认识、把握孩子实力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帮助、理解、支持,使孩子始终处于学有兴趣,学有成效,学有目标,学有余力的良好状态。爱学习、爱生活的孩子,能不拥有一个好性格吗?
第四,父母想要孩子有好性格,自己就得先有好性格。如果父母每天针尖对麦芒,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能有一个好性格吗?孩子的性格出了问题,首先得从父母身上找原因。孩子都是父母的“翻版”:父母性情温和,待人友善,孩子会性情暴躁、出言不逊吗?父母怨天尤人、吵闹不休,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心里暗淡无光,能有阳光般的性格吗?父母要培养、教育孩子,先得反思、教育自己。
第五,要让孩子完整地做好一件事。孩子做事不完整,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什么事情都要别人给他收尾,这会使孩子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孩子说话、做事一板一眼,有头有尾,会给人可靠、可信任的感觉。怎么才能使孩子完整地做成一件事呢?首先应让孩子看到,父母做事都有一个完整的程序。比如,父母买菜做饭,先要上街买菜买米,再回家洗菜淘米,然后才是煮饭炒菜,最后还要洗刷碗筷、擦洗灶头——孩子做事也应像父母一样,有头有尾有顺序。再比如,从柜子里拿玩具,不能打开柜子,拉出自己想要的玩具,就把别的玩具撒一地。别小看拿玩具这么一件小事,这也是培养孩子耐性的好机会。孩子打开柜子,把别的玩具放到一边,取出自己想要的玩具,关上柜门,算是完成了一个程序。玩完之后,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来的地方,再把柜门关上,才算完整地做了一件事。孩子每做一件事,都是这样,有开头,有结尾,最终会形成一种很好的做事风格,这种做事风格延续下去,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做事性格。
第六,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欺软怕硬的人。孩子在外受了气,可能会找父母、老人撒气,也可能会找比他弱小的孩子撒气。孩子见着强者就开躲,见着弱者就开欺,没有一点正义感、同情心,这会使孩子成为一个骨头软、嘴巴硬、既可怜又可恨的人。怎么才能不使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呢?首先要让孩子自己看得起自己,尊重自己。那些不懂事、不自尊的人很容易被人轻视,孩子说话、做事都有自己的尊严、分寸,是不会招到别人欺辱的。其次,孩子不能去欺辱那些比自己弱的人。一旦弱势群体联合起来,或者有更强悍的人出现,孩子就会成为别人欺辱、嘲弄的对象,最终自取其辱。最后,孩子再弱小,再不被人重视,也应该有正义感、同情心。孩子有正义感,会赢得别人的认可。孩子在同龄人中树立了一定的威信,见着“强人”不躲,面对“恶人”也不会胆小怕事。这样的孩子即使成不了公平、正义的守护神,也会成为一个让人礼让三分的人。孩子不畏强暴,不欺软怕硬,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令人称道的性格。谁不愿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好性格呢?
第七,让孩子说话、做事都要替别人着想。孩子生来是不会替别人着想的,孩子能替别人着想,是父母培养、教育的结果。怎么才能使孩子善解人意、替别人着想呢?这就要让孩子经常做换位思考:你喜欢这个玩具,别人也喜欢这个玩具。如果人人都只为自己着想,你争我夺,是不是都玩不成这玩具呢?如果你能让别人先玩一会儿,大家轮流玩,是不是都能玩上这玩具呢?孩子有这样的思想和品德,能不成为一个性格完美的人吗?
第八,既要孩子坚忍不拔、不服输,又要孩子灵活变通、不固执。不培养孩子坚忍不拔、不服输的性格,孩子遇着什么困难、挫折就打退堂鼓,这会使孩子成为一个意志薄弱、不堪重任、一事无成的人。孩子需要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同时也需要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孩子小,可塑性大,父母不固执己见,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跟孩子分析利弊,讲清道理,让孩子坚持什么,放弃什么都了然于心,自有主见,就能使孩子既坚定又随和,既不轻言放弃,也不一意孤行,碰了南墙不回头。
孩子的性格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紧密相连的。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培养起来了,好的性格也就随之培养起来了。
人的性格是和人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性格好,预示着前途、命运会跟着好;性格出问题,预示着前途、命运也会随之出问题。由此而言,培养、造就孩子的美好性格不是一件可以往后推的小事,而是从小就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性格决定命运,此话不能不当真。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欲语说“百善孝为先”,但廖天野事件在社会上弄得沸沸扬扬。他作为一个公务员,不仅家庭不合,而且打骂父母。心理专家解说:父母在学龄前的不当的教育方式易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孝的火种。孩子潜意识里仇恨、埋怨父母,平时不会表现出来,只有受到某些事情的触发后才会爆发出来。
父母要想培养出自己的孝顺儿子,就要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首先,不能打骂孩子,孩子挨了父母的打,心理会反感、仇恨父母,以后容易以暴易暴,主动去打别人。特别是孩子在五六岁时被父母影响最深远。因为五六岁是个体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其次,父母不能过于罗嗦,父母的啰嗦容易使孩子反感,认为父母不值得尊重,进一步就会顶撞父母。
父母不能过于溺爱,父母的溺爱,剥夺孩子劳动的机会、孝顺的机会,同时使让孩子心理变得越来越冷漠。父母应该学会“装”,在体力上装作弱小,在钱财上装作贫穷,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可以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还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正义感,怜悯弱者。
当孩子长大后,父母逐渐老去,也会成为一个弱者。不尊重穷人的人往往不孝顺父母;很多人喜欢在孩子面前吹嘘自己官大、钱多、关系硬,这样的人不仅绝对培养不出孝子,还会培养孩子的非道德行为。最后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体验感,父母平时要试着让孩子为家里做点事,并及时称赞孩子,这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如何培养孩子感恩的心
父母是教会孩子感恩的第一任老师
感恩,是为了让孩子们懂得尊重别人,对别人的给予心存感激。教育孩子感恩就从父母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家庭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永远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永远的老师。父母自己做到关心、感恩老人,关爱、感激他人,孩子自然会受影响。特别是接受帮助时,一定要表示感谢。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好品质、好行为是不断培养出来的。父母要让孩子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做起。人都是在经历中懂事,如果只是简单浅显地对孩子说,要孝敬父母长辈,要感恩,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要培养孩子养成一种习惯,他们才会渐渐形成一种责任和义务。
如何培养孩子感恩之心?
第一步:养成感恩的习惯
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做好示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妈妈帮爸爸做事时,爸爸要大声地对妈妈说“谢谢”;妈妈接受爸爸的帮助,也要说一声:“谢谢”;爸爸送给孩子礼物时,要告诉他这件礼物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在这种氛围中,孩子耳濡目染,渐渐接受这种最基本的礼仪,也学会向父母道谢,将感恩内化于人格之中。
第二步:利用各种节日
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
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第三步:让孩子学会给予
偶尔“示弱”,让孩子为父母做些事。比如假装拿不动衣服,让孩子帮忙拿一两件;假装累了,请孩子倒杯水给爸妈喝……让孩子学会给予,懂得父母和别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或者欠他的。
温馨提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父母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适时、适当地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幼儿园春季育儿知识有哪些
1.家园共同,培养杰出习惯.
培养幼儿杰出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乱摸鼻子和眼睛,拂逆地吐痰等,要教会幼儿正确的拭擦鼻涕的要领,建议家长早晚用冷水为幼儿洗脸洗鼻,以加强幼儿鼻黏膜对冷空气的适应能力冷水洗脸最佳是在夏天或春天天气渐暖时起头举行一旦起头,便要对峙,即使冬天也不要中断室内要经常开窗透风,连结房间的湿润程度。
2.经常熬炼,加强幼儿健康水平。
孩子在幼儿园天天都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让幼儿获患上足够的日采光射,充分呼吸新鲜空气,幼儿园还为幼儿摆设了多样化的体育熬炼项目,以提高幼儿自身的免疫家长应充分哄骗双休日和日常平凡饭后随便走走时间,举行幼儿乐于接管的亲子游戏活动,按部就班地加大幼儿的运动量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及时为幼儿增减衣服,制止幼儿受凉,同时还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深度睡眠时间。
想要开好一家幼儿园,让园里的孩子更多,让父母放心把孩子放在园里,那么在家长考察幼儿园时,你需要做的是让父母了解园里的条件外还要展现你们幼儿园春季育儿知识有哪些吸引他们。能够让他们安心的把宝宝交给你们手上。
六岁宝宝的教育
1、培养懂事明理的孩子。
六岁的孩子其实思想上已经有自己的一套,但是对于对错方面的理解也不是很深。教导孩子懂事明理,是需要引导孩子如何分析事情。而我们往往的错误做法就是孩子做错了事就会直接指出或者批评,其实这方法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去了解想一想,做错这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教导他们盲目服从。懂道理的孩子善于分析每件事背后的原委,他们会在父母讲的话有道理时百分之百地服从,在父母的话不完全正确时会与父母主动讨论、交流。这样的孩子才是既尊重父母、又坚持原则的好孩子。
2、培养喜欢学习的孩子。
所有父母都想要孩子学习成绩好,所以都希望在起跑线上取得优势,每天要求孩子要背多少首诗,认识多少个字等。其实太高的目标或不合理的期望都只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其实,对于六岁宝宝学习方面家长不应该给宝宝设定强制的学习目标,而是应该使宝宝喜欢上学习这件事。喜欢玩游戏是所以孩子的共同点,所以家长可以想想利用游戏学习方法,使宝宝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趣兴。只有对这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会更加喜欢用心去做。
3、培养自主独立有自信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却不敢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成长。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些父母总喜欢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这通常会使孩子们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所以家长应该用心跟孩子沟通,多理解孩子的想法。适当时候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可以照孩子的想法让他尝试。这样得到认同的做法,可以让孩子更加放胆去做,而从变得更加自主独立而自信。
孩子太依赖父母怎么办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在孩子身上,在父母身上,孩子依赖父母,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当培养孩子这种独立,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和人格,如果家长一味全部代替了,一种溺爱,那么孩子就放弃了自己做事的权利。比如说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之下能自己做点什么,在孩子能做的时候,家长给予鼓励,然后引导孩子去做些事情。那么这个就是说平常生活当中,
第一:孩子要跟父母,我觉得分开来住,让自己能有一独立的空间;
第二:那么能让家长培养孩子做自己热爱做的事;
第三:孩子遇到了问题,父母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来决定,给他以支持,让孩子觉得父母永远在你身边,是你的支柱但是不要让孩子认为离开父母什么都干不了。
让宝宝正确认同自己的性别
世界对于成长的孩子而言,每天都是充满新鲜感的,孩子随时都通过观察周遭的事物,来建立自我的认知结构,而对于性别的认同,不仅是通过爸妈,其每天所处环境的人事、物也都成为了孩子形塑对自己看法的管道。
孩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一般都会经过无知、好奇、害羞等不同的阶段。
杰杰今年8岁半,平时有些内向害羞,从来不会跟其它小朋友打闹。他对于男孩喜欢的机器人玩具也完全没兴趣,反倒是喜欢洋娃娃,衣服也偏爱粉色系的。
佩琳说自己在怀孕前很想生个乖巧美丽的女孩,虽然佩琳对杰杰的出生也很开心,但偶尔还是会一时兴起,把杰杰打扮成小公主的模样。可是现在杰杰到了小学,还是坚持要花衣服,和女孩子们扎堆一起玩,而且常常跟佩琳说,“我长大了会变成女孩。” 一向乖巧的杰杰在这件事情上突然变得非常坚持。
最开始的时候,佩琳以为杰杰只是对女孩子的东西好奇,觉得好玩而已,并未意识到这种现象与心理问题有关。现在,杰杰已经上小学了,他的行为却常常受到其它小朋友的欺负和嘲笑,佩琳这才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带杰杰前来咨询。
临床诊断:缺乏男性榜样造成的性别认知障碍
经过深入沟通得知,原来佩琳凡事喜欢亲力亲为,她总嫌丈夫笨手笨脚,从来都不让丈夫参与育儿。而丈夫平时工作也比较忙,常常加班,就连在假期也没有太多时间陪杰杰玩,因此杰杰与爸爸之间的关系很生疏。佩琳也对这种状况不满,对丈夫一直心怀埋怨。
父母的角色榜样是孩子性别意识的根基
由于工作、事业或其他原因,父亲常常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男孩是通过模仿来完成自己的性别认同的,如果从小时候开始,一直都是妈妈或者阿姨在他们的身边打转,由于缺少男性榜样,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模仿身边这些女性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的性别认同会渐渐定型,这样,即使男孩在幼儿园或学校会接触到其他男孩,他们女性化的行为也不会轻易发生改变。
此外,如果父母关系不好,孩子很难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譬如妈妈不喜欢爸爸,阻止孩子与爸爸亲密;或者爸爸在家庭中是受到排斥的,就会让孩子得出“爸爸是坏人,我不能跟他学”的结论。这样下去,孩子就会轻视爸爸在家庭中的价值,并认为自己和爸爸不应该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到女儿。女儿看到父母之间的矛盾,潜意识中会担心“如果我和妈妈一样,爸爸会不喜欢我的”想法,因而影响到女儿的性别认同。
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家长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孩子在知道自己的性别后,会感受到父母的性别魅力,并以同性父母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模仿他或她的一切。男孩会认为“我要是跟妈妈喜欢的爸爸一样,妈妈也会爱我的”。女孩子学妈妈化妆,男孩子学爸爸扮酷就是这个原因。因此一个家庭中不管遇到怎样的纷争,父母都有责任为了孩子而维护双方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错误的性别群体归属感
生活中,妈妈怕杰杰被欺负,喜欢让杰杰和女孩一起玩,所以他的玩伴都是女孩。幼儿园的老师又都是女性,杰杰生活中的陪伴者几乎都是女性形象,这会让他产生一种“我属于这个群体”的错觉。而妈妈总把杰杰打扮成小公主的模样也强化了他对自己性别的错误认知。其实,孩子在两岁开始发展出性别意识,3-4岁就已经明确知道自己是男是女。在这个阶段,家长应充分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如长大后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性别特点。
有“儿童性识别障碍”的孩子,随着年龄的长大,因为异常的言行,常常受到小朋友的讥笑、歧视和捉弄,家长和老师也经常会不理解。来自外界的种种的压力容易让孩子感到内心痛苦,心情低落,容易产生内向、孤独、胆小及忧郁的性格。
Tips: 如何鉴别儿童性别认同障碍?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男孩子喜欢玩洋娃娃,穿裙子,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性别认同障碍问题。造成这一现象很可能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中大多为女性形象,或者被女孩子漂亮的玩具,衣服所吸引。除了对异性服装的偏爱,儿童性别认同障碍还表现为:重复地表达出希望成为,或者坚持认为自己是与自身生理结构相反的性别;每次在游戏中都喜欢扮演与自身性别相反的角色;更倾向和与自身性别相反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同时具备这些条件才可以认定孩子的性别认同障碍倾向。
育儿建议:了解不同阶段孩子对性别的态度,帮助孩子发展正确的性别认同
孩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一般都会经过无知、好奇、害羞等不同的阶段。父母要针对不同阶段,对孩子进行性别意识教育,才会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和身体
2岁半到3岁期间,孩子对“我是谁”开始有初步的概念,他们会用“我”或“我的”来表示自己或属于自己的,而对自己的性别的认同,则是孩子建立自我概念很重要的一环。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意识到男女有别。孩子会很好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是男生还是女生,究竟是和妈妈一样,还是和爸爸一样。不过,这时他们还不大能真正明白男女的不同。 这时,孩子会提出一些让妈妈感觉不好意思的问题,妈妈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和回答,则决定了她对待自己性别和身体的态度。像玲玲拿两个皮球放在胸前说是“奶奶”(乳房),要妈妈吃时,玲玲妈妈愉快地问:“玲玲,是不是要扮演妈妈呀。”之后玲玲妈妈抱起一个小布娃娃给玲玲当作宝宝吧,扮演哺乳。妈妈的做法让玲玲觉得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欢快的。
以自然的态度应对孩子的提出的性别问题
4岁孩子的“性别意识”开始丰富许多。他们对性别的差异也比3岁时更好奇。当他们发现男女上厕所的方式不同时,通常会好奇地问“为什么男生要站着尿尿,而女生要坐着尿尿?”同样,他们对自己的生殖器也产生了好奇,想看看自己的和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建议父母尽量以最自然的态度处理,也借机教导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
盈盈和妈妈一起洗澡,她看到妈妈的乳房,突然问妈妈为什么自己身上没有“奶奶”。妈妈很坦然地说:“每个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都会长出‘奶奶’来,你长大了也会有的。”盈盈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其实,在孩子眼中,乳房就像手和脚一样,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她对这些部位好奇,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值得难为情的事情。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问题流露出尴尬、紧张、害羞或者恼怒的情绪,孩子会认为这些部位是坏东西,她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羞耻感,也不能坦然接纳自己的性别。
孩子遗传父母谁的基因多 长相遗传自双方
孩子的长相是绝对遗传父母的,而民间流传的,“男孩遗传妈妈的长相,女孩遗传父亲的长相”,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孩子的长相,是同时从父母那里继承各种身体要素的遗传因子,父母所有特征遗传给孩子的比率都是相同的。
肤色:遵循父母“中和色”的原则,双方均白,孩子皮肤也白,双方均黑,孩子皮肤也黑,一黑一白,孩子是中性肤色。
眼睛:眼睛大小、双眼皮、睫毛长度,均遗传自父母,只要有一方是大眼睛,生大眼睛孩子的可能就较大。
鼻子:父母双方中有一人是挺直的鼻梁,遗传给孩子的可能性就很大。
孩子三岁前父母学做四件事
策略1:及时关注。
【宝宝年龄】新生儿。
【理由】孩子都希望从父母身上得到认可,再小也是如此。宝宝哭的目的,不完全是因为饿了或者尿湿了,吸引父母注意也是重要的因素。
【方法】
一旦小宝宝开始大哭,父母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排除不舒服的可能后,要正视他的眼睛,抚摸并冲他微笑。
策略2:制订作息表。
【宝宝年龄】3—6个月。
【理由】哄宝宝入睡和给小家伙洗脸洗屁股,通常是件挺费劲的事。如果从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就会简单得多。有规律的生活会给孩子安全感。
【方法】给孩子制订作息时间表时,父母自己应该完全能够坚持,比如每晚7点准时上床睡觉,睡前一定要洗脸等。
策略3:转移视线。
【宝宝年龄】6—24个月。
【理由】当孩子开始学着到处爬和到处抓东西的时候,父母们口中的“不要”便会多起来。宝宝的行为可能会令人烦恼,但小家伙只是表现出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而已。
【方法】如果发现宝宝抓台灯,可以喊他的名字,然后做鬼脸或者发出滑稽的声音,转移其注意力,而不要一味禁止他的行为。
策略4:多解释
【宝宝年龄】1—3岁。
【理由】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掌握“对”与“错”的区别。这时给孩子指令时必须说出“原因”,让他理解为什么这种行为比那种行为更好。
【方法】不要总是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而应该告诉他该怎么做。比如,当孩子开始在墙上涂鸦的时候,父母不应该情绪失控并大声吼叫“不要!”。而是应该解释画画很好,但不应该在墙壁上画,并给他拿来一张白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