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宝宝罗圈腿
怎样预防宝宝罗圈腿
1、NG习惯:W型跪坐姿势
在宝宝开始学爬、学坐阶段,容易呈现膝盖外翻的W型跪坐姿势,学龄前的宝宝骨骼发育尚未稳定,宝宝跪坐时,他的脚大多成外翻状。将会使腿部变形情况更为恶化,尤其原本就有明显内八特征的孩子。这时候家长们最好尽量帮宝宝移动脚型,帮他回复到正常的状态,不过还是尽量避免让他跪坐比较好。
怎么做:保持正确坐姿
家长应避免宝宝保持W型跪坐姿势,需要随时纠正不良坐姿。你可以鼓励宝宝选择盘坐,因为腿部变形造成大腿内侧肌肉过于紧绷,可经常利用盘坐姿势伸展紧缩的筋肉,加以矫正腿变形情况。你也可以给他坐小椅子,以减少不良坐姿对腿型的影响。
2、NG习惯:蜡烛包
网上有一种说法,“蜡烛包”可以预防宝宝罗圈腿。宝宝出生后,将两腿拉直, 再把两臂拉直紧贴在身体两侧,然后用包单把宝宝包紧,外面再 用袋子扎紧,俗称:“蜡烛包”,这样即可预防“罗圈腿”。
事实上,罗圈腿是缺钙引起的佝偻病,与有没有包“蜡烛包”并没有关系。相反,如果给宝宝包“蜡烛包”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比如引起硬肿症或者阻碍胸廓发育。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预防罗圈腿,因及时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预防佝偻病,且让这些没有反抗能力的小生命从“蜡烛包”里解放出来。
怎么做:补充维生素D
既然罗圈腿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形成的,那么为宝宝及时补充维生素D或者鱼肝油就能有效预防出现佝偻病。
维生素D剂型多样,不会有腥味,价格相对便宜,缺点为补充的营养较单一。而鱼肝油以胶囊、滴剂为主,服用方便;补充维生素D还有维生素A,缺点为价格相对较高,以及部分鱼肝油有腥味引来宝宝方反感。从服用安全性和营养角度来说,婴幼儿补充鱼肝油比补充维生素D更加好。而等宝宝吞咽能力比较成熟的时候,可以转而直接补充维生素D。
3、NG习惯:长时间趴睡
虽然目前并未证明趴睡与腿变形有直接关联,但宝宝趴睡时,足踝会呈现内翻或外翻状,对于一整天有一半以上时间处于睡眠状态的小宝宝而言,或许会产生些微不良影响,很在意宝宝腿型发展的家长也可酌情适当避免。
怎么做:保持正确睡姿
一般来讲,宝宝采用两侧适时交替的侧卧是安全而理想的睡姿,且头形轮廓优美。宝宝刚出生时,妈妈可用软毛巾折叠垫在宝宝的肩颈部。每隔2~3小时变换宝宝的睡觉姿势,让其侧卧、平躺或者仰卧、俯卧姿势交替进行,这样更有利于宝宝骨骼的生长发育。
4、NG习惯:过早乘坐学步车
虽然医学人员在进行卫教经常宣导应避免让宝宝乘坐学步车,但仍有部分较传统的家长或长辈还是保持这项习惯。还无法自行扶物站立的宝宝,表示其骨骼发育尚未健全,宝宝坐在学步车里双腿需要撑开,走路的姿势和正常的行走姿势也不一样,如果使用学步车时间较长,容易造成腿骨或者膝关节变形。医师建议,若是要让孩子乘坐学步车,至少需等孩子可自行扶物稳定行走后比较适合。
怎么做:踢腿运动、拉筋训练
洗澡时或睡前可鼓励宝宝玩玩踢脚游戏,帮助锻炼小腿后侧肌肉,如有扁平足症状的孩子,也可藉此运动获得矫正足弓的效果。
O型腿者需要加强腿部外侧肌力,X型腿则需锻炼腿内侧肌力;内八腿通常有髋关节外展的问题,内八腿则有内展困难,以上症状皆可利用另一方向的拉筋锻炼帮助舒展紧缩的肌肉。锻炼时应重视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有疼痛表示,需立即停止,如孩子配合度高,则可酌量增加锻炼时间及强度。
专家叮咛
若宝宝腿部弯曲的角度没有变大,但是当小朋友随着年龄增长,合并出现其它的问题,例如七坐八爬较一般正常宝宝还要落后许多,或是到了2岁走路还是常跌倒等等现象,可能就需要考虑宝宝是否在粗大动作上的发展较为落后。另外,少部分有O型腿的宝宝是因为家族遗传的因素所致。医师强调,如果爸爸妈妈自己本身的腿型就有点内八或O型腿的现象,若小孩子有出现类似的状况,属于正常状况,不需过于惊慌。
如何来纠正宝宝罗圈腿
如何来纠正宝宝罗圈腿?如果双腿的“O型腿”不对称,或者角度过大,或是不合乎生理年龄变化的孩子,就有可能属于病理性“O型腿”。由于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O型腿”,一般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通过改善饮食、注意营养即可改善。除了补充维生素D和保证钙质的吸收,还要使各方面的营养均衡,给钙质吸收提供良好的基础。
中度的腿部畸形,则要进行治疗干预,采用肌肉注射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方法,同时改善饮食营养,多注意户外运动。
重度的腿部畸形,除了注射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注意饮食营养、户外运动,还要定期进行检查,直到发育基本定型为止。
如何来纠正宝宝罗圈腿?如果O型腿仍然得不到很好的纠正,可以进行手术矫正:
如何来纠正宝宝罗圈腿的问题1、手术矫正
手术适应于O型腿程度非常重,或者已经并发骨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疼痛的患者。手术的好处是被动治疗,矫正立竿见影,不需要恒心和坚持。缺陷是手术技法不同,大多需要截骨,痛苦和风险大,费用高。
1)外固定器加胫骨结节倒U形截骨术。
这种方法优点主要有:截骨术操作简单、安全、骨愈合快,不容易出现延迟愈合,采用外固定器便于掌握整形矫正时的角度,可使骨愈合角度准确,调整也方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下地活动,下肢肌肉不会出现萎缩。
2)胫骨结节倒U形截骨术,术后管形石膏外固定。
据统计,O型腿畸形完全矫正率可达70%以上。
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膝内翻相当常见,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只要多注意观察即可。
如何来纠正宝宝罗圈腿的问题2、非手术矫正方法
手法矫正通过矫正关节移位来治疗O型腿。绑腿和正O仪其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松弛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恢复膝关节内外侧的稳定结构。从而使胫骨外旋,达到矫正目标。
非手术矫正方法,好处是费用低、风险小,缺陷则是主动治疗,见效慢,需要长期坚持。没有恒心就达不到矫正目的。
1)微创针刀治疗
针刀治疗原理,主要是松解挛缩失衡的软组织,因为大多数O型腿都是软组织失衡导致下肢力线异常,人体是一个整体,必须整体上来调整,脊柱,骨盆,双膝关节,踝关节。
2)正夹板、绑腿方式的矫正
这种方式简单易行,通过夹板和捆绑产生的压力使膝关节处的韧带进行调整。优点是不需要手术,容易操作,缺点是需要坚持,而且夹板和捆绑容易使膝关节部位的血管、神经造成损伤,严重者造成神经坏死。
3)仪器矫
仪器也是通过调节膝关节内外侧韧带。缺点是需要主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恒心来决定矫正周期长短,比夹板、捆绑的费用要高很多。优点则是可以避开对膝关节部位血管、神经的损害。
4)矫正鞋垫
矫正鞋垫是外侧高、内侧低,在行走、站立时,可以给小腿一个向外旋转的力量,能预防因走姿不好,导致的O型腿加重和形成。方便使用,但对于轻微O型腿患者有效,不适用于O型腿程度较高的患者。
5)锻炼
如何来纠正宝宝罗圈腿的问题“O”型腿通过锻炼的矫正方法具体如下:
a) 直立,两脚并拢,两手扶膝做两膝向正前方的下蹲 起立运动,做 20~3O次。
b) 弯腰,两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绕环运动,做20 ~30次。
c) 两脚开立稍大,弯腰,两手扶膝做两膝向内相靠停耗练习,每次停耗10秒钟,做5~10次。
d) 两脚平行站立。先以脚跟为轴,做脚尖外展和内旋 运动;再以脚尖为轴,做脚跟外展和内旋运动,各做20~30次。
e) 坐在椅子上,尽力用小腿夹住书,坚持一定时间。如果用橡皮带将两膝捆住做,效果更加显著。
f) 跪坐在腿上,塌腰,两脚慢慢向外向前移动,腰部随之也逐渐直起来。做15~20次。
g) 下蹲,双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双腿张开 15— 20厘米,脚尖略微向外,吸气时两膝靠拢慢慢下蹲,尽可能深蹲并停留片刻,感到腿部肌肉紧绷。呼气时慢慢打开双膝,伸直站立,重复 10次。下蹲时膝盖和大腿靠拢,对于矫正 O型腿很有效。尽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会更好。
O型腿的预防与防止加重非常重要,除了先天以及器质性病变造成的O型腿,其他绝大多数的O型腿都是由于后天的不良习惯(跪坐、盘腿、运动、走路姿势等)造成的。在日常生活要注意这些,避免形成O型腿,即便是通过各种方法矫正好了的患者,也要注意各种不良习惯,避免腿型复发。
学步车可致宝宝罗圈腿
幼儿过早使用学步车易出现腿部畸形
很多妈妈愿意把宝宝放入学步车内,认为这样既省劲又可以防止小孩摔倒,但实际上,长期依赖学步车对宝宝的成长可能不利。由于宝宝骨骼还没有完全发育到能支撑身体的全部重量,过早使用学步车让宝宝站立或走路,宝宝的脚跟基本不用力,过多使用会让宝宝习惯性地形成前脚掌着地的走路姿势,出现O形腿、X型腿等情况。因此学步车使用应该恰当,尤其不能过早、过多地使用。
专家提醒家长,有的宝宝刚5、6个月就喜欢站立,但不能因此就让他一直站。宝宝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骨结构以软骨成分为主,骨骼富有弹性,可塑性强,肌肉的力量比较薄弱,骨骼容易弯曲变形,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就会出现畸形。
宝宝腿不直是罗圈腿吗
判断小儿是否是罗圈腿的方法:让宝宝仰卧,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宝宝双腿,向中间靠拢。正常情况下宝宝的两腿靠拢时,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是并拢的,如果有间隙,就应引起重视,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宝宝下肢发育的问题。
如果按上面的方法,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的间隙超过10厘米,很可能就是罗圈腿了,家长应马上带孩子就诊,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骨科矫正治疗。
一般1岁以上儿童两足跟并拢,两膝关节距离在3厘米以下为轻度,3厘米以上为重度。幼儿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就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生长钙化的。当青少年和幼儿由于一些特殊习惯,骨骼受某种方向的肌肉拉力,长期持续作用就会使骨骼变形。例如双腿长期持续夹持物品,像骑马等活动,也会形成罗圈腿。要预防罗圈腿,从幼儿时就应注意预防佝偻病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婴儿打蜡烛包好不好
现代科学认为,婴儿打蜡烛包弊端多,应尽早将孩子从蜡烛包解救出来。第一,宝宝出现罗圈腿现象,是由于缺钙造成的,是佝偻病的症状,不是捆绑可以预防的。“蜡烛包”并不能预防“罗圈腿”,反而对小宝宝有害无益。其次,蜡烛包限制婴儿的四肢活动,不仅影响血液循环,使肌肉与神经感受器得不到应有的刺激,也会影响到脑及全身的发育。再者,蜡烛包还会影响孩子的呼吸运动,尤其是孩子哭泣时胸廓扩张有限,这也影响孩子的胸廓和肺的发育。
宝宝罗圈腿的日常预防
1、避免W型跪坐姿势
在宝宝开始学爬、学坐阶段,容易呈现膝盖外翻的W型跪坐姿势,学龄前的宝宝骨骼发育尚未稳定,宝宝跪坐时,他的脚大多成外翻状。将会使腿部变形情况更为恶化,尤其原本就有明显内八特征的孩子。这时候家长们最好尽量帮宝宝移动脚型,帮他回复到正常的状态,不过还是尽量避免让他跪坐比较好。
家长应避免宝宝保持W型跪坐姿势,需要随时纠正不良坐姿。你可以鼓励宝宝选择盘坐,因为腿部变形造成大腿内侧肌肉过于紧绷,可经常利用盘坐姿势伸展紧缩的筋肉,加以矫正腿变形情况。你也可以给他坐小椅子,以减少不良坐姿对腿型的影响。
2、利用蜡烛包
有一种说法,“蜡烛包”可以预防宝宝罗圈腿。宝宝出生后,将两腿拉直, 再把两臂拉直紧贴在身体两侧,然后用包单把宝宝包紧,外面再用袋子扎紧,俗称:“蜡烛包”,这样即可预防“罗圈腿”。
3、保持正确姿势:
1)走姿:千万不能外八字走路。外八字行走时,腿在向侧边用力,给膝关节一个外推的力。这样每走一步,膝关节的外侧副韧带就受到一次牵拉和冲击,长期下去,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就会松弛,膝关节的外侧稳定结构不稳,膝关节就会向内旋,形成O型腿了。
2)坐姿:不能翘二郎腿坐,不能盘坐、跪坐。
3)站姿:不能中心落在一条腿上稍息姿势站立。稍息姿势站立的时候,着力的腿,膝关节也会受到向外的力,而内旋角度增加。时间久了,就会形成O型腿,或者O型腿加重。
4)睡姿:睡觉的时候,切切不可交叉脚。
5)运动:鼓励孩子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或运动,以增加双下肢肌肉的力量和对钙质的吸收。大部分的小患者在上小学之后,双下肢的形态基本能够恢复到正常状态。
如何防止宝宝变成罗圈腿
我国传统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引起罗圈腿的原因是由于婴儿时期没有给宝宝绑腿所致,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新妈妈们都会发现,宝宝的腿总蜷缩着,即给他拉直后,可手一松,宝宝的腿又弯曲了,“我越看越觉得他是罗圈腿,要不腿怎么老伸不直呢?”很多新妈妈都有这样的疑问。
事实上,不足3个月大的宝宝,下肢的胫骨(膝关节以下的长骨)朝外侧弯曲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父母不必过度担心。那么究竟什么是罗圈腿呢?
罗圈腿是人们对双腿呈“O”型或近似“O”的一种戏称。罗圈腿是一种不正常的骨骼发育畸形造成的。形成罗圈腿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幼儿时患佝偻病;二是骨骼生长发育阶段受特殊的生活习惯影响。佝偻病一般是由维生素D缺乏所引起的。维生素D缺乏时,钙、磷在肠内吸收减少,钙、磷减少,一方面机体在甲状旁腺调节下使已长成的旧骨脱钙(旧骨硬度降低),以弥补血中钙、磷不足;另一方面新骨由于缺钙而使骨质钙化不足而质地松软,肌肉关节松弛,直立行走时在重力作用下就会变形。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罗圈腿
判断小儿是否是罗圈腿的方法:让宝宝仰卧,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宝宝双腿,向中间靠拢。正常情况下宝宝的两腿靠拢时,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是并拢的,如果有间隙,就应引起重视,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宝宝下肢发育的问题。
如果按上面的方法,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的间隙超过10厘米,很可能就是罗圈腿了,家长应马上带孩子就诊,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骨科矫正治疗。
一般1岁以上儿童两足跟并拢,两膝关节距离在3厘米以下为轻度,3厘米以上为重度。幼儿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就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生长钙化的。当青少年和幼儿由于一些特殊习惯,骨骼受某种方向的肌肉拉力,长期持续作用就会使骨骼变形。例如双腿长期持续夹持物品,像骑马等活动,也会形成罗圈腿。要预防罗圈腿,从幼儿时就应注意预防佝偻病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穿连体衣会导致宝宝罗圈腿吗?
儿科专家崔玉涛表示,给婴儿穿连体衣不应是造成今后“罗圈腿”等下肢发育异常的前提。除非总给孩子穿过短的连体衣。倒是过早让婴儿在大人腿上蹦跳;早期“训练”孩子站立、行走等,可能会导致今后发生“罗圈腿”的可能。孩子的大运动发育是水到渠成的发育过程,过早、过多人为干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崔玉涛提醒家长,有的宝宝刚5、6个月就喜欢站立,但不能因此就让他一直站。宝宝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骨结构以软骨成分为主,骨骼富有弹性,可塑性强,肌肉的力量比较薄弱,骨骼容易弯曲变形,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就会出现畸形。一旦发现宝宝有X形腿、O形腿,家长们也不必太过慌张,应该上医院寻求医师帮助。一般畸形6公分以内的以观察、随访为主。超过6公分的需要到医院骨科求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除了非常严重的畸形需医学矫正外,其他的均可通过运动锻炼来纠正或弥补。具体方法:
1、压腿运动:通常采用直压腿和侧压腿。
2、踢腿运动:O型腿采用小腿外踢法;X型腿采用小腿内踢法。
3、夹腿运动:双脚、踝、膝同时靠拢夹紧,坚持数分钟后放松。然后重复平时走路,注意姿势。
怎么预防幼儿罗圈腿
1、避免W型跪坐姿势在宝宝开始学爬、学坐阶段,容易呈现膝盖外翻的W型跪坐姿势,学龄前的宝宝骨骼发育尚未稳定,宝宝跪坐时,他的脚大多成外翻状。将会使腿部变形情况更为恶化,尤其原本就有明显内八特征的孩子。这时候家长们最好尽量帮宝宝移动脚型,帮他回复到正常的状态,不过还是尽量避免让他跪坐比较好。家长应避免宝宝保持W型跪坐姿势,需要随时纠正不良坐姿。你可以鼓励宝宝选择盘坐,因为腿部变形造成大腿内侧肌肉过于紧绷,可经常利用盘坐姿势伸展紧缩的筋肉,加以矫正腿变形情况。你也可以给他坐小椅子,以减少不良坐姿对腿型的影响。
2、利用蜡烛包有一种说法,“蜡烛包”可以预防宝宝罗圈腿。宝宝出生后,将两腿拉直, 再把两臂拉直紧贴在身体两侧,然后用包单把宝宝包紧,外面再用袋子扎紧,俗称:“蜡烛包”,这样即可预防“罗圈腿”。
3、保持正确姿势:
1)走姿:千万不能外八字走路。外八字行走时,腿在向侧边用力,给膝关节一个外推的力。这样每走一步,膝关节的外侧副韧带就受到一次牵拉和冲击,长期下去,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就会松弛,膝关节的外侧稳定结构不稳,膝关节就会向内旋,形成O型腿了。
2)坐姿:不能翘二郎腿坐,不能盘坐、跪坐。
3)站姿:不能中心落在一条腿上稍息姿势站立。稍息姿势站立的时候,着力的腿,膝关节也会受到向外的力,而内旋角度增加。时间久了,就会形成O型腿,或者O型腿加重。
4)睡姿:睡觉的时候,切切不可交叉脚。
5)运动:鼓励孩子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或运动,以增加双下肢肌肉的力量和对钙质的吸收。大部分的小患者在上小学之后,双下肢的形态基本能够恢复到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