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怎么判定老人心理健康

怎么判定老人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一个身体健康问题,是很多子女们最关注的问题,因为老年人更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影响,但实际上除了他们的身体健康需要注意之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引起重视,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2、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老人心理健康介绍

老人心理健康:

1.衰老和疾病:人到60岁以后,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甚至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在衰老的基础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烦恼、恐惧心理。

2.精神创伤:老人退休后,会面临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每况愈下等。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3.环境变化: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老人在这个期间,对这些都是要进行注意,而且老人在饮食上也要合理安排,对一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老人都是要减少选择的,否则对身体会有影响,同时患有高血压的老人,也需要适当的进行运动。

如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

1、开导老人看开生死疾病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老年人年纪越大,出于对家人的牵挂等原因,对疾病可能会有一点忌疾讳医的心理。这时子女们要帮助和开导老年人,让他们意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兴衰的历程,人生亦不例外。面对疾病要学会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配合一生的治疗去战胜它,而不是采用消极的做法,抗拒就医,骗己骗人,当做疾病不存在,以免将小病拖成大病。平时要多关心老人,多向老人普及健康知识,以免老人因不懂而产生畏惧,影响老人心理及生理健康。

2、日常生活多关心老人

人是社会的动物,害怕孤孤零零一个人。因此,作为子女,平时抽出时间来多看看老人,甚至哪怕多打几个电话,也可能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说到的“怙恃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由于现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许多年轻人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即使不住在一起,子女也要多多关心老年人,多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吃饭,以免老人由于孤独寂寞陷入一种抑郁的状态。因此,与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经常看望、问候老人,与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细地体贴老人。让年幼的孙辈与老人共处和接近,常能给老人带来较大的生活乐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除了以上内容,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如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

有益于老人心理健康的方法

幽默:幽默是一种美丽的“转化剂”,它可以使烦恼化为欢畅,能够让痛苦变为愉快,将尴尬变为融洽,有利于调节情绪和消除身心疲劳。目前,美国一些科研机构已经推行“幽默疗法”,此疗法使许多患者全身肌肉得到松弛,摆脱烦恼、内疚、抑郁的心理状态。

音乐欣赏:音乐可以增进健康,辅治疾病,使人延年益寿。经常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不仅有益于陶冶情操,舒心爽志,而且还有化干戈为玉帛,促进家人和睦相处的奇妙作用。从事“音乐疗法”的医生们指出,悦耳动听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影响大脑皮层,使内分泌系统增加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和酶,因而当一个人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时,呼吸就加深,神经就松弛,疲劳便得以消除。

书法:书法是一种很好的养生、健身活动。挥毫练笔,不仅得到艺术上的高雅享受,而且能怡情养性、增进健康。它与气功、太极拳相似:静中有动,外静内动。练字时,“意在笔先”、“凝神静虑”,运笔时气沉体松,专心致志,可使人心情舒畅,乐此不疲。

绘画:绘画也是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精神焕发的艺术活动,尤其是到野外一边写生作画,一边欣赏自然美景,有益于身心健康。国外一些医院还采用“绘画疗法”治疗疾病,让患者通过绘画,自然地将压抑在心头的感情发泄出来,调节精神,改善病情,加快恢复健康。

赏花:在阳台上或家中种植花草,置身其中,心情舒畅清爽。定期浇花、施肥、剪枝、移植,也可以使人性格变得开朗起来。医学家研究发现,芬芳扑鼻的鲜花对忧郁症、焦虑、妄想和恐惧症这些牵涉心理的病症具有特殊疗效。如天竺花香能使人神经安定镇静,促进睡眠,消除疲劳;米兰香味能使气喘患者感到心情舒适;熏衣草花香能使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率得到缓减;丁香花香对牙痛患者有镇痛安静作用。

读书:读书可以移情易性、振奋精神以增强免疫功能,颇具保健之益。国外已兴起了别具一格的“书籍疗法”,德国就有医院为患者开设了专门的图书室,使不少慢性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及心理疾病的患者,沉湎于书中而很快康复。

想象:近年,欧美一些国家,用“想象疗法”治病颇为流行。患者运用此法,至少可以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缓解痛苦,减少折磨。“想象疗法”的秘诀在于给患者建立一种信心,使其看到希望,增强战胜病魔的勇气。

宽恕:怒气深藏在记忆里,总会觉得愤懑,只有宽恕才能抑制沉痛的回忆。宽恕能治愈心理创伤,甚至能恢复友情,和好如初。

自言自语:自语可以发泄内心长年所遭受的思想和感情上的压抑,从而获得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平衡协调。这是因为自己声音的音调有一种使人镇静的作用,可以产生安全感。

老人心理健康需注重的五要点

五个要,是指要掉、要俏、要笑、要跳、要聊。

要掉,是指放下架子。对于原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年人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离退休后,就不要再比职位高低、成就大小,也不要再讲当初如何如j何。要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和处理周围事物。这样就不会叹息“人走茶凉”等等,就不一会因失落感的困扰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要俏,是指穿着要漂亮一些,老来俏,让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老年人千万不要有“上了年纪还讲什么穿着打扮,有身衣服穿就行了”的想法。老年人衣着漂亮一点,能增强自信心,自我感觉就会年轻许多。

要笑,是指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绪,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传统养生学认为,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现代医学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

要跳,是指经常活动。适量的活动(包括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所以,有的专家说:“运动可以代替药物,但药物却不能代替运动。”

要聊,是指经常与亲人或朋友聊天。进行思想上和感情的交流。老年人(特别是空巢家庭的老年人)一定要走出家门,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生活,多交—些朋友,多到大自然环境中去寻找乐趣。这就是我们提倡的“走出小天地,融人大自然”。房子的四壁就像个”口”字,人在当中,就是个“囚”字,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囚在家里呢?走出家门,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散散步,或到风景名胜地去观光旅游,都是解放自己、放松心情的好方法。聊天是一种最经济实惠而且又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茶余饭后与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谈古论今,不但能调节情绪,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还能起到防治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作用。

老年人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老年人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过度紧张有害于老人心理健康,但无所事是,百无聊赖,没有适度紧张也有害于身心健康。怎样维持心理上的适度紧张?

1、生活起居节律化,对自己决不姑息迁就。古语云:“起居无节,半百而衰”。老年人都应引以为戒。

2、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要尽力坚持自我服务性劳动。尤其是儿孙满堂的老人更要注意这个问题。俗语云:“有儿四十即先老,无儿八十正当年”。这很值得有的老年人玩味。

3、要做工作,而且要做自己乐意做又有数量质量要求的工作,在工作中和晚年的劳动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愉快的、紧张的活动中可以延缓衰老,益寿延年。正如孔子所说:“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必须树立生活目标,不断增强求新动机,心情愉快,满怀信心地去生活,这也是老人心理健康的有效保证。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2.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3.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4.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5.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6.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1、影响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一:衰者和疾病

人到60岁以后,体力和记力都会逐步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指80岁以上的老年人),甚至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在衰老的基础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恐惧心理。

2、影响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二:精神创伤

有调查表明,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3、影响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三:环境变化

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1、离退休综合征:是指在离退休后出现的适应性障碍。这种应激因素对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年人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心悸。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

2、衰弱综合征:由长期烦恼、焦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离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群交往少,信息不灵;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因素导致。常表现为疲乏、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时晨起头痛、眩晕,情绪不稳。

3、空巢综合征:“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空屋的特点,尤其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这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4、焦虑症:经常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对心身健康有很大影响。常因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问题等引起。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1.5、抑郁症: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为主,多发50-60岁, 80岁后少见。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老年人如何调整心态

退休综合症就是,当退休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已经离开了职业的舞台,社会角色已经不存在了。只是一个普通的已经离休或者退休的老人了。没有了这个角色,人心里很空虚,比如,很好的人际关系、权利、待遇突然消失,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就会难受。

老年人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有许多离退老人情绪、行为变化很大。要么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不言不语,要么急躁易怒、坐立不安、唠唠叨叨;反复无常、或无所适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做事经常出错;甚至于对现实产生不满,特别容易怀旧,对各种事产生偏见等。那么老年人如何调整心态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老年人如何调整心态?

1、笑口常开带来好身体

步入老年,人们往往特别关注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并不在意。而在现实的生活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在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不容忽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笑一笑,十年少”就是乐观开朗的情绪,可以延缓老年人的生理衰老和心理衰老,给生命之树注入青春的活力;“愁一愁,白了头”就是消极悲观的情绪,对老年人来讲好比是一帖催老剂,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积极的情绪和健全的性格对增加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满意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独特的作用。

2、保持积极心态,提高自我健康评价

对老人的幸福来说,其健康的自我评价,比实际的健康状况更具重要意义。这种自我评价包括有两个标准,即实际健康水平的高低和老人对疾病不适感的态度。自我健康评价高的老年入,其晚年幸福高于自我评价低者,而自我健康评价低的老年人,由于对疾病的过分担心、焦虑、病感增强,整日忧心忡忡,十分不利于老人的心身健康。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1、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2、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3、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4、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5、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

老人心理健康要素

1、重视人际关系和心理交流

老年人既要注意联系老朋友,又要善交新朋友,要经常和好友聊天谈心,交流思想感情,做到生活上互相关心体贴,思想上沟通交流,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取长补短,汲取生活营养,使自己心情舒畅、生活愉快。

2、保持乐观精神,培养健康的心理

老年人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尽量做到性情豪爽,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尽量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及特长上的优势,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3、善于摆脱烦恼,保持清心寡欲

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事不必心绪不安,更不要处于郁闷状态,而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对于外界名利之事要善于超脱,对家务事不要操劳过度,让自己保持一份好心情。

4、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

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能保证心理的健康。老年人平时要多摄取优质蛋白质,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奶类、蛋类、豆制品及莲子、桂圆等。

老年人还应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打拳、做操等,强度以感觉舒适为宜。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成为人们热议的社会现象。那么,你知道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吗?对于老人的照顾,并非只有物质才是最好的。作为晚辈,照顾家中的老人应该及时注意到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变化,根据老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有效地疏导老人的心理,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据了解,老人的心理健康与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息息相关的,某种程度上,心理疾病甚至可以引起生理上的疾病。

1、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决定了老年人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是老年期最为重要的健康标准之一。老年人认知功能正常表现为:感知觉、定向力(即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正常;记忆力正常,除良性遗忘(对事件的某些细节准确回忆存在困难)外,不出现明显的记忆损害;思维逻辑清晰,做事果断,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及决策能力;具备一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常识,并能及时更新保持平和的心态。

2、保持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愉快而稳定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能否正确评价客观事物,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只看到事物的消极面也会产生不愉快甚至抑郁情绪。心理健康的老年人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而又稳定的情绪,并能适度宣泄不愉快的情绪,通过正确评价自身及客观事物而较快稳定情绪。

3、良好的适应能力

许多老年人不能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总觉得空虚无聊。其实,老年人退休后,有充裕的时间去构建新生活,比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等就是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平台。此外,电视广播、网络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更新知识的机会。所以,老年人应坚持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老人心理健康要注意什么

一戒“忧虑过度”

即使生活中确实发生了令人烦恼、焦虑的事情,我们也应振作精神、积极面对,而不该整天闷闷不乐地就此消沉下去。

二戒“高兴过度”

高兴本来是好事,但要防止“乐极生悲”,特别是当生活中有突如其来的好事降临时,例如:“久别亲人团聚”、“摸彩中了大奖”等等。高兴过度会引起大脑中枢兴奋性增强,使交感神经过度亢奋,这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尤其不利。

三戒“悲伤过度”

当人们遭遇不幸时,应当学会调解、控制自己的情绪,故友离散、亲人谢世、朋友反目、恋人分手等等,都会给人心理上造成严重打击。此时我们切勿钻入牛角尖,更不要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要学会摆脱,用向好友倾诉、向心理医生咨询等方法,尽快使自己走出心理危机。

四戒“猜疑过度”

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戒“过度愤怒”

工作中出现矛盾是人们经常遇到的事情。此时,最好避免激烈的争吵,更不要三句话说不到一起便“怒发冲冠”、“拍案而起”,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况且,发怒就像“双刃剑”,既伤别人也会伤及自己,正如人们常说的“气大伤身”。此时不如先冷静下来,“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对矛盾的双方都有好处。

六戒“过度消极”

当工作中出现失误时,可能会导致有些人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或极其消沉的情绪,严重者甚至自暴自弃。这种做法实不足取,因其对心理健康十分不利。

七戒“过度焦躁”

有些人脾气很急,做事情总想一步到位、一举成功,有些急功近利的心理趋向。当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一下子不能如期实现时,他们便会产生焦躁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适得其反并有损身心健康。

如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

如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

1、开导老人看开生死疾病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老年人年纪越大,出于对家人的牵挂等原因,对疾病可能会有一点忌疾讳医的心理。这时子女们要帮助和开导老年人,让他们意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兴衰的历程,人生亦不例外。面对疾病要学会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配合一生的治疗去战胜它,而不是采用消极的做法,抗拒就医,骗己骗人,当做疾病不存在,以免将小病拖成大病。平时要多关心老人,多向老人普及健康知识,以免老人因不懂而产生畏惧,影响老人心理及生理健康。

2、日常生活多关心老人

人是社会的动物,害怕孤孤零零一个人。因此,作为子女,平时抽出时间来多看看老人,甚至哪怕多打几个电话,也可能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说到的“怙恃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由于现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许多年轻人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即使不住在一起,子女也要多多关心老年人,多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吃饭,以免老人由于孤独寂寞陷入一种抑郁的状态。因此,与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经常看望、问候老人,与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细地体贴老人。让年幼的孙辈与老人共处和接近,常能给老人带来较大的生活乐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除了以上内容,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如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

相关推荐

老年人心理饱和要怎么办

有一天,我正在心理诊室坐诊,突然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刚坐下未说出一句话,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便泪流不止,好几分钟才平静下来。从他哽咽的叙说中得知,他是个老公安干部,两个儿子都成家立业,老两口退休后安度晚年。可三天前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来到老人家里,一下子把4张下岗证摆在老人面前,不断地埋怨老人当年在位时,没给他们安排个好单位,现在都下岗了,今后咋办?老人心理非常难过,长期以来靠单位吃饭的传统观念使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这几天常感到头痛、胸闷,体检时发现老人心跳加快,血压增高。经过耐心的心理疏导治疗,老人心情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1、衰老和疾病 人到60 岁以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的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甚至会出现因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的情况。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烦恼、恐惧心理。 2、精神创伤 老人退休后,会面临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状态每况愈下等。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中不能自拔,久而

影响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呢

良好的心理因素会使人精神愉快,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使人产生疾病。使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种生理功能减退。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生理功能减退,并出现一些老化现象,如神经组织,尤其是脑细胞逐渐发生萎缩并减少,导致精神活动减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尤其表现在近记忆方面。视力及听力也逐渐减退。皮肤出现老年斑、毛发变白并减少。由于骨骼和肌肉系统功能减退,运动能力也随之降低。 二是社会地位的变化。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可使一些老年人发生种种心理上的变化,如孤独感、自卑、抑郁、烦躁、消极等。这些心理因素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以下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

有这特征的老人最长寿

脸皮厚的人长寿 脸皮厚其实是代表一种豁达开朗的性格。 这样的人不爱跟别人较真、对生活中的得失也想得开,所以更能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 反之,有些老人因为脸皮薄、怕羞,不敢穿新衣服、不敢学跳舞,到哪儿都怕因为说错话做错事而被人议论,以至于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这些负面情绪,很容易使老人心情低落,从而影响身体内分泌的改变或造成生理紊乱,久而久之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影响免疫系统正常运行。 脸皮厚的人,也比较容易与人沟通交流。 交流本身就是让老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好手段,而且,老人参与社会团体活动的增多,还能使他们的

女人心理健康三大危险期

围产期抑郁症:产前抑郁不可轻视 在广州一电子贸易公司上班的张艺正为着升职拼命加班赚业绩,丝毫不敢大意,偏偏这时候医生告诉她她怀孕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已是29岁的张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事业的机会和做母亲的机会让她难以抉择。在丈夫的极力劝说下,虽然她打定主意要孩子了,但心里总是患得患失,怕在公司里非但不能升职还会因为怀孕而受到老板的冷落;害怕分娩的痛苦,担心产后身材走形,想到抚养孩子艰辛,张艺控制不住自己胡思乱想,日益显得忧心忡忡,郁郁寡欢以致患上产前抑郁症。 产前抑郁和产后抑郁统称“围产期抑郁症”。很多人都

老年人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过度紧张有害于老人心理健康,但无所事是,百无聊赖,没有适度紧张也有害于身心健康。怎样维持心理上的适度紧张? 1、生活起居节律化,对自己决不姑息迁就。古语云:“起居无节,半百而衰”。老年人都应引以为戒。 2、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要尽力坚持自我服务性劳动。尤其是儿孙满堂的老人更要注意这个问题。俗语云:“有儿四十即先老,无儿八十正当年”。这很值得有的老年人玩味。 3、要做工作,而且要做自己乐意做又有数量质量要求的工作,在工作中和晚年的劳动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愉快的、紧张的活动中可以延缓衰老,益寿延年

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适当忧虑 研究发现,那些被父母说成“异常快乐与性情乐观”或“从来不发愁”的孩子,长寿几率反而低。弗雷德曼说:“我们经常听到的劝告是:要快乐,要高兴,这样才会健康。然而,新研究结果显示,发愁有时也是件好事。”多项研究证实,适当忧虑有益健康,对男性而言,尤其如此。因为心中担忧某事,便会全盘考虑各种可能性,做到有备无患。 做喜欢的事 研究发现,中年积极运动对长寿很关键。身体出问题才发誓要开始运动的人,往往难以持之以恒。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更能坚持。弗雷德曼表示,只要能从椅子上站起来,做什么都行,如种花种菜、做木

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哪些误区

老病不求医:老病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光凭经验去药店买些药吃,就很容易出问题,因为你的身体素质也在不断下降。 心病可自解:一些饱经沧桑的老人心理遇到问题,不愿去找心理医生,怕丢面子,烦心的事闷在肚里,易引起其他疾病。 恐病多自扰:当周围的同龄人或比自己还小的人病逝时,一些老年人总是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由此可能引起“疑病症”。其实,他人的病与你完全不相干,只要你详细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就不必过多地担忧。 凡药都是毒:有些老年人对药物有一种反感和恐惧,不愿吃药或少吃药,有时一见病情好转,就违反医嘱,擅

中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1、感觉知觉良好 人的心理活动认识事物都是从感觉、知觉开始的。视、听、嗅、触均应正常,知觉事物不发生错觉。 2、记忆良好 能记住重要的事情,不要人经常提醒。但不能要求什么都能记住,遗忘是正常的现象。 3、思维健全敏捷 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说话不颠三倒四,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清楚明了。 4、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 善于用想象鼓舞他人,用想象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并鼓励自己为之而奋斗。 5、情感反应有度 情感反应要有分寸,不轻易冲动,不常常忧郁,不事事紧张,不麻木不仁。能常乐,能制怒,经得起欢乐,也能经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