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的护理是什么
溃疡性结肠的护理是什么
一、病情观察
1.根据病情观察腹泻的频率次数和大便的性状。
2.暴发型患者因大便次数频繁,应观察是否有口渴、皮肤弹性减弱、消瘦、乏力、心悸、血压下降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和营养障碍的表现。
3.如病情恶化、毒血症明显、高热伴腹胀、腹部压痛、肠呜音减弱或消失,或出现腹膜刺激症,提示有并发症应立即与医师联系协助抢救。
二、对症护理
1.腹痛应用解痉剂时,剂量宜小,避免引起中毒性结肠扩张。
2.严重发作者,应遵医嘱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血制品,以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3.需行结肠内窥镜或钡剂灌肠检查时,以低压生理盐水灌肠做肠道准备,避免压力过高防止肠穿孔。
4.指导患者以刺激性小、纤维素少、高热量饮食;大出血时禁食,以后根据病情过渡到流质和无渣饮食,慎用牛奶和乳制品等。
三、一般护理
1.连续便血和腹泻时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便后温水坐浴或肛门热敷,改善局部循环。并局部涂擦抗生素软膏。
2.需行药物保留灌肠时,宜在晚睡前执行,先嘱患者爿dat便,取方叙b啦,行低压盐水灌肠。
3.轻者适当休息,指导患者晚间安然入眠,重视午睡;重型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轻肠蠕动和肠痉挛。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1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多为湿邪入体为主要原因,而大多数的患者,通常常年有脾胃虚弱的相关症状,这样就很容易使湿热内生,从而诱发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建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相关的去掉湿热的治疗办法。其治则为中医辩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整体观念为治疗指导。
2.对于我们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办法很多,而且溃疡性结肠炎大多数表现为炎症或者是溃烂的症状表现,所以治疗该病建议还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这种治疗对于很多患者是比较有效的,这样可以避免了相关的激素的副作用。
3.对于我们的溃疡性结肠炎,如果采取相关的西医治疗,其效果不是很好的,所以小编建议大家采取中医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中药穿山甲以及当归和蜂蜜等进行治疗。这种治疗不仅见效快,甚至还可以有效的改善我们患者肠道内的相关环境,促进了我们肠道的细胞再生。
如何避免溃疡性结肠炎
1 溃疡性结肠炎如何预防,平时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放松心情,合理缓解压力,避免过度的忧虑紧张;
2 溃疡性结肠炎如何预防,生活饮食上要注意卫生,不要吃生冷、变质的食物,吃凉菜的时候放入些食醋,可以杀菌;
3 溃疡性结肠炎如何预防,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足够的睡眠,不要过度劳累;
4 溃疡性结肠炎如何预防,注意补充盐分、维生素和其他营养元素,也可以适当选用一些滋补的药物。
溃疡性结肠炎如何预防,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最好的方法就是干细胞治疗方法,干细胞是人体最原始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高度增殖的能力,在特定的条件下,可分化成为一种后多种体细胞。而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根本在于修复损伤的结肠粘膜组织,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溃疡性结肠炎如何护理
一般护理
1、连续便血和腹泻时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便后温水坐浴或肛门热敷,改善局部循环。并局部涂擦抗生素软膏。
2、需行药物保留灌肠时,宜在晚睡前执行,先嘱患者爿dat便,取方叙b啦,行低压盐水灌肠。
3、轻者适当休息,指导患者晚间安然入眠,重视午睡,重型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轻肠蠕动和肠痉挛。
饮食护理
1、要饮食有规律,一日三餐做到定时定量,不过分饥饿、不暴饮暴食,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平衡,避免因无节制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2、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宜食:健脾食品,山药、扁豆、莲心、百合、红枣。少食冷饮,少食易胀气的食物,如西瓜、哈密瓜、韭菜、洋葱、大蒜、油炸食品、咖啡、碳酸饮料等。
3、少吃高脂食物,以免因为其难消化加重肠胃负担,例如少吃高脂的快餐。
4、避免过量饮酒。
5、每天不要摄入过多纤维食物,可以选择全麦食品,以及柑橘、菠菜、胡萝卜等。
6、避开过敏食物,如果发现自己每次吃过某种食物就有类似反应,就要小心是不是对此过敏,可以选择其他食物代替。
本病是以柔软、易消化、富于营养、有足够热量为原则,以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在急性发作期与爆发型病例,饮食应限于无渣半流质,避免冷饮、水果、多纤维素的蔬菜及其他刺激食物,即使牛乳和乳制品。
规律检查防溃疡性结肠炎癌变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过去一直认为该病在我国相当少见。患了溃疡性结肠炎后,患者常出现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严重者甚至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由于它易与菌痢及胃肠炎等疾病混淆,导致许多患者只自行口服抗生素治疗。但溃疡性结肠炎若不进行正规的治疗,随着病情的加重,极易引起肠穿孔、肠出血、肠梗阻、结直肠癌等严重的并发症。
据统计,溃疡性结肠炎导致的结肠癌,占所有结肠癌的1%~2%,但却占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死亡原因的10%~15%。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病变广泛且病程大于10年者,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最高可达3%;病程大于30年者,癌变可能性增加到50%。
定期检查防溃疡性结肠炎癌变
既然溃疡性结肠炎是肠癌高危人群,那么怎么预防癌变呢?专家建议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及早治疗。那么,溃疡性结肠炎有哪些检查项目呢?这个问题也是很多慢性结肠炎患者比较关心的。下面为大家介绍下:
1、结肠镜检查:在这项检查中,医生将用一根薄细的照明工具查看你整段结肠内面。同时,医生也可能会钳取结肠内层样本做检查(活组织检查)。
2、饮灌肠X线摄片检查:可观察整个结肠,直肠的形态改变,对提供诊断依据、选择治疗方案、估计病程长短均有一定的价值。
3、钡灌肠X线检查:可见肠粘膜皱襞紊乱,甚至结肠袋变浅,消失;肠粘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纹理不清晰或消失,或伴有浅表糜烂,出血点。
4、血检:这项试验是为了检查感染和炎症。
5、粪检:为了查找血液,感染,白细胞。
同时还需要对肝脏、胰腺进行检查,以区分是否是因为肝脏、胰腺疾病引起的腹泻,经肠镜检查,如确诊是慢性结肠炎,还需区分是属于细菌性,还是非细菌性的。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
感染因素(35%):
已经证明某些细菌和病毒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本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细菌痢疾非常相似,某些病例粪便中培养出细菌,部分病例应用抗生素治疗有效,似乎提示细菌性感染与本病有关,1973年Fakmer从6例溃疡性结肠炎中培养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1977年Cooper也从中毒性结肠扩张病人体内分离出巨细胞病毒,近年来的有些研究发现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副黏液病毒(麻疹病毒paramyxovirus),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Listeria moncytogenes)等也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的发病有关,因此提出某些细菌或病毒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究竟哪种病原体感染引起本病,感染性病原体是本病的原因还是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
免疫学因素(28%):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自身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作者发现某些侵犯肠壁的病原体(如大肠杆菌等)与人体大肠上皮细胞存在着交叉抗原,当机体感染这些病原体以后,循环中的自身抗体不仅与肠壁内的病原体作用也同时杀伤了自身的上皮细胞,近年来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上皮内发现了一种40KD的抗原,可在激活机体产生抗结肠上皮抗体的同时也激活结肠上皮表面的补体及抗原抗体复合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免疫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被激活后,可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促进并加重组织的炎症反应,有报告CD95(TNF类)所介导的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发现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炎症区域及其相邻的非炎症区域均发生了CD95-CD95L所介导的细胞凋亡,推论其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蔓延的可能原因之一。
此外,近年来也有报告指出,机体循环中的抗体和T淋巴细胞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上皮细胞内的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相作用,产生了肠上皮的损伤,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关T,B淋巴细胞计数测定结果,血白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结果均提示本病与细胞免疫学方面的改变有关。
遗传因素(15%):
一些资料表明,溃疡性结肠炎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种族差异表现在白种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黑种人,亚洲人的发病率最低,其中白种人的犹太人发病率比非犹太人高2~4倍,而在有色人种大约少50%,单卵双生双胞胎发病率比双卵双生者高,同时有作者报告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组织相关抗原HLA-DR2较正常人增多,日本学者近来报告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发现了与之有关的特异基因表现型P-ANCA(pe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精神因素(15%):
精神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可能与精神障碍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肠壁炎症及溃疡形成有关,但有作者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在疾病发作时并没有明显的精神诱因,相反,因溃疡性结肠炎而行结肠切除术后,病人原有的精神上的病态如抑郁症,焦虑,紧张多疑等症状有显著改善,似乎说明精神因素不是引起本病的原因,更像是本病引起的后果。
治疗结肠炎并预防癌变
有关资料表明,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大肠癌的发生率占大肠炎型为6.3%,左降结肠炎型为1.0%。得病同发病期限有关:溃疡性结肠炎发病10年后癌变率为0%-5%,20年为8%-23%,30年为30%-40%。因此,根治溃疡性结肠炎是预防大肠癌的关键。
以结肠粘膜广泛溃疡为特征的结肠炎症,称为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累及直肠或远端结肠,也可侵犯全部结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的人较多见。
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腹泻是主要的症状,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其他胃肠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临床上分为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其中以慢性复发型最为多见。急性暴发型少见,但起病急、病情重,表现为水样便、高热、心动过速、衰竭、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结肠穿孔,不及时治疗可以造成死亡。
对有较长时间的反复腹泻、腹痛、大便带脓血粘液病史,全身健康情况较差的病人,应考虑有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但应做下列检查后,方能确诊。
1、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症状较轻或在缓解期的病人,肠粘膜缺乏光泽,粘膜苍白,有少数颗粒,轻擦患处,即可渗血,这是活动性结肠炎的重要体征。如没有这种体征,则为静止期。活动性结肠炎可见粘膜充血、水肿,并有脓性分泌物,用棉签轻擦患处,即可出血,或不擦也可出血;粘膜上有黄绿色粘液,擦去可见小溃疡,粘膜完全破坏,在溃疡底可见粘膜下层和肌层。病情严重者,可见形状不同、大小不等的假性息肉,或见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等。
2、X线钡剂灌肠检查:初期,只见结肠痉挛;以后结肠外形变平,肠腔变小,结肠袋消失,粘膜形状紊乱,结肠蠕动增加,排空快。晚期肠管变短变硬,可成铅管状结肠,有假性息肉改变。如溃疡深入粘膜下层,则肠管外形不规则,边缘呈锯齿状;也有的急性病人,结肠可以正常。如有结肠扩张,是将要穿孔的重要征兆,应引起注意。
溃疡性结肠炎有时与阿米巴、血吸虫病相似。通过在粪便中找到病原菌等方法,可帮助鉴别。同时要注意,溃疡性结肠炎有与结肠癌同时存在的可能性。另外,要与慢性细菌性痢疾、结肠过敏、肠结核、局限性结肠炎相鉴别。
据最近资料证实:溃疡性结肠炎随着病程及类型的演进,癌变病例不断增加,且均为分化低、预后差的晚期癌。有关资料表明,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大肠癌的发生率占大肠炎型为6.3%,左降结肠炎型为1.0%。得病同发病期限有关:溃疡性结肠炎发病10年后癌变率为0%-5%,20年为8%-23%,30年为 30%-40%。因此,根治溃疡性结肠炎是预防大肠癌的关键。
一、节饮食,适寒温,减少发病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结肠炎及大肠癌的发病率也不断增高,且以年龄在40岁左右的青壮年为多,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讲究饮食结构,注意天气变化很重要。
一般而言,清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严格忌酒,主食粗细粮搭配,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环节。
高温和高寒环境均会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对消化系统而言,大便秘结或排便功能紊乱为其主要表现,而这常是溃疡性结肠炎产生的根本原因。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或高寒环境,注意四时气候的变化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面。
二、早治疗,勤复查,防患于未然
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后要积极治疗,定期复查,谨防其癌变。患溃疡性结肠炎者应坚持中西药物治疗,常做免疫学大便潜血检查,或更准确地测定粪便中退变加速因子(DAF),以防止病情发展。世界医学组织普遍认为,对于全大肠炎型溃疡性结肠炎,及早采取全大肠切除术是较理想的预防癌变的措施。
三、调情志,养生性,警惕体质变化
情绪调节对于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及大肠癌也很重要。紧张、劳累、愤怒、气恼等不良情绪常是胃肠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言,节奏缓慢的工作,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很重要。
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外,对于30岁以上有排便功能紊乱、黏液性血便、原因不明的贫血、消瘦、腹部包块或肿块者,应高度警惕大肠癌,必须做X线钡剂灌肠、乙状结肠镜、大便潜血检查(免疫法)等,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此外,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以促进消化、循环等功能的良性发展,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也不失为防治溃疡性结肠炎、预防其癌变的“灵丹妙药”。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
溃疡性结肠炎确切病因还不明确,目前关于本病的病因学有以下几个学说。
感染因素(35%):
已经证明某些细菌和病毒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本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细菌痢疾非常相似,某些病例粪便中培养出细菌,部分病例应用抗生素治疗有效,似乎提示细菌性感染与本病有关,1973年Fakmer从6例溃疡性结肠炎中培养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1977年Cooper也从中毒性结肠扩张病人体内分离出巨细胞病毒,近年来的有些研究发现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副黏液病毒(麻疹病毒paramyxovirus),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Listeria moncytogenes)等也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的发病有关,因此提出某些细菌或病毒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究竟哪种病原体感染引起本病,感染性病原体是本病的原因还是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
免疫学因素(28%):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自身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作者发现某些侵犯肠壁的病原体(如大肠杆菌等)与人体大肠上皮细胞存在着交叉抗原,当机体感染这些病原体以后,循环中的自身抗体不仅与肠壁内的病原体作用也同时杀伤了自身的上皮细胞,近年来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上皮内发现了一种40KD的抗原,可在激活机体产生抗结肠上皮抗体的同时也激活结肠上皮表面的补体及抗原抗体复合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免疫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被激活后,可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促进并加重组织的炎症反应,有报告CD95(TNF类)所介导的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发现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炎症区域及其相邻的非炎症区域均发生了CD95-CD95L所介导的细胞凋亡,推论其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蔓延的可能原因之一。
此外,近年来也有报告指出,机体循环中的抗体和T淋巴细胞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上皮细胞内的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相作用,产生了肠上皮的损伤,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关T,B淋巴细胞计数测定结果,血白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结果均提示本病与细胞免疫学方面的改变有关。
遗传因素(15%):
一些资料表明,溃疡性结肠炎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种族差异表现在白种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黑种人,亚洲人的发病率最低,其中白种人的犹太人发病率比非犹太人高2~4倍,而在有色人种大约少50%,单卵双生双胞胎发病率比双卵双生者高,同时有作者报告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组织相关抗原HLA-DR2较正常人增多,日本学者近来报告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发现了与之有关的特异基因表现型P-ANCA(pe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精神因素(15%):
精神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可能与精神障碍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肠壁炎症及溃疡形成有关,但有作者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在疾病发作时并没有明显的精神诱因,相反,因溃疡性结肠炎而行结肠切除术后,病人原有的精神上的病态如抑郁症,焦虑,紧张多疑等症状有显著改善,似乎说明精神因素不是引起本病的原因,更像是本病引起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