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骨质疏松会有哪些误区
治疗骨质疏松会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许多老年错误地认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女性在绝经以后5~10年,男性在65~70岁一般都会出现骨质疏松。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骨质就开始丢失。由此可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老年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误区二:治骨质疏松不辩病因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针对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也不一样,千万不能不加区分,一律补钙,否则会出现并发症。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绝大多数老年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什么有效手段能治愈骨质疏松,能做到的只是预防和减缓。像某些广告上宣传的那样,吃了某种补钙制剂,就能治愈骨质疏松,这是没有道理的。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许多老年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每天需要摄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危害老年健康。
治疗骨质疏松的三大误区
都是骨质疏松患者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骨质疏松的误区主要有:
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一:补钙能治好
许多老年人错误地认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女性在绝经以后5~10年,男性在65~70岁一般都会出现骨质疏松。
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二:不辩病因。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盲目补钙是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没什么作用的。
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
骨质疏松四种治疗误区
误区一、喝骨头汤能防止骨质疏松。
百姓常通过喝骨头汤来预防骨质疏松,但实验证明同样一碗牛奶中的钙含量,远远高于一碗骨头汤。且对于老年人来讲,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骨内的脂肪,经常食用可能会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误区二、治疗骨质疏松症等于补钙。
骨质疏松症是骨代谢的异常所造成的,因此其治疗并不是单纯补钙,而是综合治疗,提高骨量、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
误区三、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特有的现象,与年轻人无关。
其实骨质疏松症并非是老年人的“专利”,如果年轻时期忽视运动,不晒太阳,常常挑食或节食,饮食结构不均衡等,都可导致饮食中钙的摄入减少,这样达不到理想的骨骼峰值量和质量,就会给骨质疏松症带来可趁之机。
误区四、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症为时已晚。
有不少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疾病,到老年期治疗已没有效果,因此而放弃治疗。实际上,从治疗的角度而言,骨质疏松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骨质疏松会带来哪些危害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的患者也是越来越多,虽然有人意识到了骨质疏松疾病,但是很多人还是不在乎骨质疏松疾病,甚至连骨质疏松都不了解。今天,我们请专家来讲解一下骨质疏松会带来什么明显危害,希望大家了解骨质疏松的明显危害,提高对于骨质疏松的警惕性。
骨质疏松会带来什么明显危害?
(1)、发病率高是骨质疏松的明显危害。我国现约有900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骨质疏松发生率占60岁以上老年人的56%,在绝经后妇女发生率更高,约为60%~70%。
(2)、经济负担大也是骨质疏松的明显危害。在美国骨质疏松治疗费用每年至少上百亿美元,,由于其防治费用及患者对家庭成员的依赖,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3)、骨质疏松的明显危害主要为疼痛,身材变矮,骨折。严重骨痛可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饮食和睡眠等,常使病人生活无规律,牙齿过早脱落,茶饭不思,痛苦异常。
(4)、骨折发生率高。较好常见的骨质疏松的明显危害是骨折,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如咳嗽可发生肋骨骨折。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并发骨折者高达12%。轻者可使活动受限,重者须长期卧床,给社会和家人造成很大负担。
(5)、老年人骨折可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导致肺感染和褥疮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明显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死亡率可达10%~20%。
(6)、骨质疏松的明显危害性还在于它常常是默默无声、悄悄的发生。多数人没有明显症状,而随着年龄增加,骨钙在不断流失,一旦出现症状,骨钙常常丢失达50%以上,短期治疗难以奏效。
对于骨质疏松的明显危害就介绍到这里了,您是否了解了呢?希望大家在了解之后能提高对于骨质疏松的警惕性,积极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疾病。
当心!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
当心!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如何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这些都是骨质疏松患者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骨质疏松的误区主要有:
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一:补钙能治好许多老年人错误地认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女性在绝经以后5~10年,男性在65~70岁一般都会出现骨质疏松。
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二:不辩病因。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盲目补钙是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没什么作用的。
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
当心!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主要就是以上提到的几点。对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对骨质疏松的误区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的发现骨质疏松的误区,并且及早的进行科学的骨质疏松治疗。
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有哪些
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一:补钙能治好许多老年错误地认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女性在绝经以后5~10年,男性在65~70岁一般都会出现骨质疏松。
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二:不辩病因。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绝大多数老年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盲目补钙是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没什么作用的。
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许多老年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每天需要摄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
当心!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
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一:补钙能治好许多老年人错误地认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女性在绝经以后5~10年,男性在65~70岁一般都会出现骨质疏松。
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二:不辩病因。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盲目补钙是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没什么作用的。
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
补钙对治疗骨质疏松有效果吗
患上骨质疏松之后,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身体缺钙了,那么您这样子的想法对吗?骨质疏松会使患者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变化,所以为了能够尽快的恢复健康就需要我们赶紧治疗骨质疏松。那么光靠补钙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吗?
骨质疏松症不仅带来全身骨痛,并容易引发骨质疏松性骨折,从而致残甚至致死。由此许多老年开始盲目补钙。最近,一些保健专家指出,老年补钙过量,不但无益反而有害,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老年在认识上存在着3个误区。
误区一: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许多老年错误地以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就开始骨量丢失,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在绝经后1—10 年,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丢失期。由此可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老年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误区二:钙补得越多越好许多老年错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反而会引起并发症,危害老年健康。
钙是这样被人吸收的: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钙(即血液中钙的含量),再通过骨代谢,把血钙进行钙盐沉积,形成骨骼。不是说钙吃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血液中钙的含量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过多或过少都不行。过量补钙,血液中血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
误区三:治骨质疏松不辨病因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女性绝经期后出现的骨质疏松、老年男性出现的骨质疏松都属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由某些疾病或某些诱因(如药物)而引起的骨质疏松则属于继发性的骨质疏松。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不一样,千万不能不加区分,一律补钙,否则会出现并发症。
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绝大多数老年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比如绝经期女性可补充雌激素等,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
骨质疏松的治疗不仅仅是靠补钙就能达到恢复的目地的,所以想要彻底的治疗骨质疏松就需要我们对于其有足够的了解,改变我们之前对它的错误认识,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让骨质疏松尽快的从我们的世界里消失。
干红枣的功效与作用 防治骨质疏松
干红枣对防治骨质疏松有重要作用,中老年人更年期经常会骨质疏松,而干红枣对中老年人经期骨质疏松会有十分理想的食疗作用。
如何摆脱骨质疏松治疗的误区
骨质疏松治疗的三个误区!骨科医院在治疗这类疾病的时候总结出很多可贵的经验,那么,如何减轻这种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呢?
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风险逐渐增加,由于骨质疏松会带来疼痛,并容易引发骨质疏松性骨折,使得老人们对骨质疏松心存恐惧,使许多老年人开始盲目补钙。其实,老年人补钙过量,不但无益反而有害,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在认识上存在着三个误区。
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的三大误区:
治疗骨质疏松误区一: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一般在30~35岁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骨质就开始丢失。
治疗骨质疏松误区二:治骨质疏松不辩病因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
治疗骨质疏松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
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
骨质疏松治疗的三个误区!骨科疾病是人们经常遇到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要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这种疾病,同时要积极的配合医院的医生的药物治疗,只要有信心,相信会有个比较理想的治疗结果的。
认识骨质疏松的六个误区
误区1:用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会得癌。专家提示:对伴有更年期症状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低剂量、短期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进行合理治疗,可改善更年期症状。如无更年期症状则不主张补充雌激素。
误区2:喝骨头汤能防止骨质疏松。专家提示:一碗骨头汤含钙量仅约10mg,且其中溶有大量脂肪,而等量牛奶含钙量则为200 mg,靠喝骨头汤防止骨质疏松并不可取。
误区3:骨质疏松症患者要卧床休息,静养能防骨折。专家提示:生命在于运动,骨骼也不例外,运动可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增强骨密度,阳光下活动,还可增强维生素D的合成与吸收。如果长期卧床和静坐,可导致骨骼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
误区4:骨质疏松属于退行性疾病,无法防范。专家提示:骨质疏松属于退行性疾病,但并不是说人人“在劫难逃”。对于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补钙、坚持运动者,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较低,或可最大限度地推迟骨质疏松的发病年龄和发病进程。
误区5: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为时已晚。专家提示:老年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应立即接受正规治疗。成功的药物疗法、脉冲电磁场等物理疗法不仅可延缓骨量丢失,还能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误区6:靠自我感觉发现骨质疏松症。专家提示:发现骨质疏松症不能靠自我感觉,不能等到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对于绝经前期妇女(45岁左右)和50岁左右男性,无论有无症状,均应进行骨密度检查。另外,对于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恶性肿瘤、血液病等的患者,更应定期检查骨密度,以防发生继发性骨质疏松。
治疗骨质疏松都有哪些常见误区
仅靠自我感觉发现骨质疏松
一些中老年骨头不疼不痒,感觉良好,就以为不会发生骨质疏松,实际上,大多数的骨质疏松,在初期甚至中期都不会出现异常感觉或感觉不明显。当发现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已为时过晚,如骨质疏松的早期适当进行一些检查,这种情况就可以避免发生。
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不一样
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绝大多数老年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比如绝经期女性可补充雌激素等,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什么有效手段能治好骨质疏松,现在能做到的只是预防和减缓,像某些广告上宣传的那样,吃了某种补钙制剂,就能治疗骨质疏松,是没有道理的。
认为年纪大了才需要补钙
治疗骨质疏松都有哪些常见误区?实际上,年轻人也同样需要注意骨骼健康。只有年轻时补充足量的钙,提高身体骨量的峰值,进入中老年时,才能延缓骨质疏松病的发生。与其年纪大了出现骨质疏松时再补钙,不如年轻时就注意通过平衡饮食等防患于未然。这是骨质疏松的治疗误区之一。
认为防治骨质疏松只需补钙也是骨质疏松的治疗误区
这也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实际上,补充钙片对防治骨质疏松有一定效果,但合理膳食在一定程度上比单纯补充钙片还重要。因为合理膳食,不仅能够促进钙质吸收和利用,而且补钙通过食补,效果反而更好。
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的6个误区
误区一 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为时已晚
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无法逆转,到老年期治疗已没有效果,为此放弃治疗,这是十分可惜的。合理治疗,包括雌激素、活性维生素D的补充及双磷酸盐等药物治疗,可以延缓骨的丢失,预防骨折的发生。只要接受正规的治疗,无论何时均可显效。不仅可以改善腰酸背痛的症状,还可间接减少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所以,老年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应立即到医院接受相关治疗。
误区二 骨质疏松属退行性疾病,无法防范
一般而言,从年轻时就注重饮食补钙并坚持运动的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低,或将最大限度地推迟骨质疏松的发病年龄,病患即便出现,症状也较轻且发展的速度较慢。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维持一定的体重对预防骨质疏松有好处。那些在短时间里大幅度减肥的人,骨密度会明显下降,由此诱发骨质疏松,当引起重视。
误区三 治疗骨质疏松最好的办法就是补钙
骨头与其他组织一样,一直处于新陈代谢之中。旧骨里的钙不断释放入血循环及细胞外液中,肠道吸收的外源性钙和人体重吸收的钙不断沉积在新骨中。由此旧骨不断破坏,新骨不断形成,维持着钙在体内新陈代谢的平衡。谁在使旧骨不断破坏呢?是一种叫“破骨细胞”的在起作用;又是谁在使新骨形成呢?是一种叫“成骨细胞”的在起作用。钙的代谢是这两种细胞起作用的结果。骨质疏松患者是破骨细胞的作用超过了成骨细胞的作用,此时补钙,就像提供修补墙壁用的水泥,有一定作用。但是,提供水泥并不等于补墙,还要有泥水匠的操作。药物就充当了泥水匠的作用,可以干预上述两种细胞的 “工作”。所以,只有药物与补钙相结合,才能有效治疗骨质疏松。单纯补钙,并不能使骨质疏松好转。
误区四 一旦骨质疏松,就无法增加骨密度,只能延缓其流失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合理治疗一年后,复查显示骨密度上升,说明治疗并非只是延缓骨质的流失,而是使骨质流失停止,是治本的。
误区五 不能补充雌激素的人无法抵抗骨质疏松
不能补充雌激素的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性地应用活性维生素D、双膦酸盐制剂、降钙素等。目前,新的药物上市,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等。
误区六 多吃骨头汤有益于防止骨质疏松
动物骨头里虽然含有钙的成分,但它很难溶于水,因此,食用骨头汤并不能解决骨质疏松患者补钙的需要。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骨内的脂肪,经常食用,对老年人,还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骨质疏松的常见误区,第一个是患者重视不够,大多数人认为骨质疏松只需要补钙,有些人出现骨质疏松,服用钙剂一个月,通过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进行性下降,腰背疼痛,驼背弯腰,患者认为骨质疏松就是单纯补充钙剂,这是一个严重误区。大多数人对骨质疏松重视不够与骨质疏松昂贵的检查仪器有关,因为骨质疏松的检查不如糖尿病、高血压的血糖仪和电子血压计方便。
再一个是医生的误区,比如骨科医生,给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患者做了手术以后,没有给他进行骨质疏松的治疗,就让患者回家了。过了一段时期,骨折手术内固定的钉子松动,因为螺丝钉周围导致隆鼓现象,更换的全髋假体慢慢沉降、脱落,导致手术日后的失败。现在我们国家卫生部专门有一个骨质疏松诊疗规范,规定骨科医生不能只重视骨折手术,还需要进行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否则,骨科医生要负法律责任。
第三个误区是骨质疏松患者对整个治疗周期的认识不足,因为骨质疏松的治疗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可能药到病除,立竿见影。有一个关于治疗骨质疏松目的的共识,第一个以治疗骨痛为目的,需要三个月时间,短期治疗骨痛一般需要七到十天。然后再连续服药三个月。中医以调理症状为目的,比如对于肾阳虚、肾阴虚的骨质疏松,一般强调治疗半年左右,这样疗效比较巩固。要是以骨密度为主的,因为骨质疏松本质是骨密度的下降,骨的力学强度下降,也就是说以升高或者维持患者的骨量为主,至少得服用一年中药,服用两年西药,这是国际标准。如果是以防止骨质疏松骨折为目的,无论中药、西药都要治疗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