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发烧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发烧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1.位置:

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2.取穴方法:

正坐或侧伏位,丝竹空与瞳子髂连线中点向外约1横指处取穴。

3.功效:

清肝明目,通络止痛。太阳穴是经外奇穴,按摩此穴位可以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1.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1.位置:

曲泽穴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处,微屈肘取穴。

2.取穴方法:

仰掌,微屈肘取穴于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找曲泽穴。

3.功效

散热降浊,清暑泄热,和胃降逆,清热解毒,曲泽穴有通心气、调肠腑、泄血热的作用。

1.位置:

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2.取穴方法:

患者应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3.功效:

分清降浊。委中穴有清热凉血、舒筋通络、祛除风湿、舒筋活络、泄热清暑、凉血解毒的作用。

发烧拔罐拔哪个位置

发烧拔罐可以取以下几个穴位:

太阳(双侧)

1.位置:

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2.取穴方法:

正坐或侧伏位,丝竹空与瞳子髂连线中点向外约1横指处取穴。

3.功效:

清肝明目,通络止痛。太阳穴是经外奇穴,按摩此穴位可以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大椎

1.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曲泽

1.位置:

曲泽穴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处,微屈肘取穴。

2.取穴方法:

仰掌,微屈肘取穴于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找曲泽穴。

3.功效

散热降浊,清暑泄热,和胃降逆,清热解毒,曲泽穴有通心气、调肠腑、泄血热的作用。

委中

1.位置:

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2.取穴方法:

患者应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3.功效:

分清降浊。委中穴有清热凉血、舒筋通络、祛除风湿、舒筋活络、泄热清暑、凉血解毒的作用。

拔罐方法

一次取2~ 3处,三棱针点刺后,加拔火罐,留罐5分钟,待罐内血液部分凝结时取罐。用无菌干棉球擦净血液。

心绞痛拔罐位置图

1.至阳穴位置:

至阳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下凹陷中,属督脉。

2.至阳穴取穴方法:

至阳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伏卧位取穴。

3.至阳穴功效:

壮阳益气。至阳穴有理气宽胸、疏肝和胃、利胆退黄、宽胸利膈作用。

1.心俞穴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脊柱区,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的背俞穴。

2.心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心俞穴功效:

散发心室之热。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作用。

1.巨阙穴位置:

巨阙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巨阙穴取穴方法:

取穴位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位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巨阙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处,再向下二指宽即为此穴)。

3.巨阙穴功效:

募集心经气血。巨阙穴有理气安神,和胃利膈作用。

1.膻中穴位置:

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2.膻中穴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3.膻中穴功效:

募集心包经气血。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作用。

1.膈俞穴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穴之血会。

2.膈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膈俞穴功效:

散热化血。膈俞穴有活血化瘀、宽胸利膈、理气宽胸、活血通脉的作用。

痔疮拔罐的位置图图解 痔疮拔罐的位置图

定穴:大肠俞,气海俞,委中,承山。

取穴:气海俞,大肠俞在背部,当第3,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委中在腘窝横纹中央,当股二头肌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承山在小腿后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取穴方法:委中在腘窝横纹中央,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气海俞取俯卧位,摸到第3腰椎,其棘突下旁开2横指即是本穴;大肠俞,两侧髂嵴高点连线与脊柱的交点为第4腰椎棘突下,由此旁开2横指处。

痛经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痛经拔罐常用穴位

先取俯卧位,在肝俞,肾俞,次髎穴采用留罐法, 留罐10-15分钟。

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1穴。

次髎:在骶部,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左右各1穴。

肾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1穴。

仰卧位,在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地机,太冲穴采用留罐法,留罐10-15分钟。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方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方3寸。

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方4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侧约一横指处,左右各1穴。

地机: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左右各1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左右各1穴。

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左右各1穴。

肝经拔罐位置示意图 拔罐拔哪些部位养肝

太冲穴:疏肝解郁,调气理血,化湿通经。主治:头痛目眩,小便不利,月经不调,胁腹满痛。

行间穴:养肝明目,调营活血,泻热通经。主治月经过多,闭经,失眠,遗尿,膝肿,下肢内侧痛等。

三阴交穴:疏肝理气,滋阴补肾,健脾利湿,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主治腹痛,腹胀,腹泻,便溏,肠鸣。

太冲穴:太冲穴是气血调度纵贯,在这个穴位拔罐可以帮助舒畅气机,改善肝气郁结。

阳陵泉:阳陵泉是胆经上的穴位,在这个穴位拔罐能舒筋活络,有助胆气生发,而肝和胆互为表里,因为同时也能增强肝脏生理功能。

落枕拔罐的位置图 落枕拔罐的位置

治疗措施:舒筋活络,行气止痛。

主穴:大椎,阿是,落枕穴。

配穴:病及督脉,太阳经者加风府,天柱,肩外俞,病及少阳经者加天宗,秉风。

拔罐功效:大椎穴属于督脉,位于项背部,与阿是穴合用疏通局部经气,使经脉通畅,通则不痛;落枕穴是治疗落枕的经验效穴,有活血痛经,解痉镇痛的作用。

小孩发烧拔罐位置图 小孩发烧生活护理

不管是受寒,还是积食的发烧,都应该保持孩子大便通畅,人一烧,消耗津液,大便容易更干,更难拉,大便排出来,别堵住身体的排泄通道,整体身体运行好,畅通。就容易恢复。

发烧消耗津液,津液是啥,是被身体吸收利用,可以用作支撑身体循环的水。有水的锅,烧不坏。孩子津液充足,就不会有大问题。如果津液不足,出现干烧,就危险了。所以,发烧的时候,一定补充津液,淡糖盐水,米油,小面汤,都可以。而普通的水不能快速转换为津液。

说了津液,津液充足,手脚就会温热,气血循环畅通,如果,手脚凉了,一定要捂热,防止惊厥。

一发烧,气血都调集起来去抗邪,用在胃肠道的能量就少了,消化能力就相对减弱了。这时候,肥甘厚腻可不能吃了。

清淡,温热的食物,才更好吸收。别着急补营养,辛辣刺激,油腻寒凉,都不可取。

发烧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发烧拔罐生活护理

发热患者在饮食上宜选择清淡易于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以补充人体消耗的水分,如汤汁、饮料、稀粥之类,宜多吃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蔬菜瓜果。忌吃黏糯滋腻、难以消化的食品以及高脂肪、油煎熏烤炸类食物。

小孩发烧拔罐位置图 小孩发烧拔罐方法

用投火或闪火法将罐吸附于大椎、肺俞、外关、曲池或用抽气罐法。

先行针刺大椎、风门、肺俞、尺泽、待得气后留针,再用火罐或抽气罐法。

先对大椎、肺俞、曲池消毒后用三棱针在各穴点刺2 ~ 3下,再用闪火法拔罐。

沿背部足太阳膀胱的大杼至胃俞来回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

发烧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拔罐方法

一次取2~ 3处,三棱针点刺后,加拔火罐,留罐5分钟,待罐内血液部分凝结时取罐。用无菌干棉球擦净血液。

孩子发烧拔罐有用吗

有一定的用处。

因为拔罐是利用负压的形式,将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并促进身体内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对人体内部进行清理的一种方法,在孩子发烧时,拔罐可以对拔罐位置的皮肤产生刺激,进而促进身体内免疫系统的反应,所以孩子发烧拔罐是有一定的用处的。

盆腔炎拔罐位置图片 盆腔炎拔罐位置

带脉穴:属胆经与带脉的交会穴,可调冲任,理下焦,除湿热。

位置: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肚脐水平线的交点。

中极,曲骨:为任脉经穴,通于胞宫,具有调理冲任,理气活血,清除湿热的作用。

中极位置:腹部正中线脐下4寸。曲骨:中极穴下1寸。

秩边,次髎:位于腰骶部,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为止痛效穴。

位置:秩边位于腰骶部臀沟旁开3寸,次髎位于骶部第2骶骨孔。

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有健脾胃,益肝肾,理气血,祛湿热之功效。

位置: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后缘。

感冒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感冒拔罐拔哪个位置

方法一: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曲池,印堂,太阳,合谷穴。

操作方法:1.闪火法,对穴位实行连续闪罐,以皮肤潮红为度,1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2.对穴位留罐,或配合药罐,贮水罐留罐,药罐可用羌活,防风,川芎各9克,白芷,苍术,黄芩,生地黄各6克,细辛,甘草各4.5克,以水煎煮后留罐,1日一次,每次10-20分钟。

疗程:3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方法2:

取背部督脉或膀胱经循行部位,用走罐法,将润滑液或温水 涂抹于背部及罐口,沿督脉或膀胱经循行部位连续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1日1次,每次15-20分钟。

疗程:3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取穴:大椎,风池,太阳,肺俞穴。

操作:刺络拔罐法:用消毒的三棱针在穴位上点刺出血,然后将罐迅速吸拔到点刺的穴位上,1日1次,每次5-10分钟。

疗程:3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取穴:大椎,曲池,委中,足三里。

操作方法:用三棱针在大椎,委中穴位点刺出血,然后将罐迅速吸拔到点刺的穴位5-10分钟,起罐后患者仰卧,取委中,阴陵泉,足三里留罐5-10分钟,1日1次。

疗程: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相关推荐

痔疮位置解 痔疮方法

取以上各穴,施以毫针罐法,施罐前先在穴位上针刺,待得气后,立即用闪火法将罐吸在针刺部位,留罐10~ 2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或每次选特异点2~ 3处,施以刺络罐法,留罐10~ 15分钟,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腰痛位置 腰痛有效果吗

腰痛按照病因辩证分型可分为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等型。治疗时以补肾强腰,舒筋通络,止痛为主。 主要是以各种罐状器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或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产生温差或压力等良性刺激,造成局部组织瘀血,通过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效果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因此对腰痛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咳嗽哪个位置 咳嗽火罐效果好吗

咳嗽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罐体边缘及负压吸吮,温熨皮肤,牵拉挤压浅层肌肉,刺激经络、穴位,可以有效刺激穴位,加快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调畅气血,防治多种疾病,对咳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咳嗽位置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咳嗽症状进行选择。

胃疼位置片 胃疼方法

1.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脾俞,胃俞,膈俞等穴,两侧各留罐3-4个,至皮肤瘀血为度;中脘,气海,灵墟,建立,期门,梁门等腧穴力度宜轻,时间不宜过长。 2.上肢内关用小硅胶罐或小火罐蘸递质从腧穴部位到腕侧反复走罐6-8次。 3.下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梁丘等腧穴,可以用小硅胶罐或小火罐递质从腿部向踝部方向走罐6-8次。

火罐的方法

火罐: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去空气。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又可分为四种: 1、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燃完,迅即将罐罩在应部位上,即可吸于体表。 2、内火法:以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一圈,迅即将罐罩在应部位上,即可有吸住。 3、贴棉法:用1厘米见方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略浸酒精,贴于罐内壁中段,然后点着,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4、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被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

感冒哪个位置 风热型感冒部位

如果是风热型感冒,的穴位有:大椎、肺俞、凤池、尺泽穴 1.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2.取穴方法: 正坐或俯伏,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3.功效: 壮阳益气,风池穴有醒脑开窍、疏风清热、明目益聪、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的作用。 1.位置: 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取穴方法: 伸臂,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

减肥的位置 减肥腰背部穴位

位置:腰部第1腰椎棘突下1.5寸。 减肥功效:将全身水湿气通调至膀胱经,再排出体外。 位置:背部第11胸推棘突下1.5寸。 减肥功效:健脾开胃,补益气血,发散脾胃湿热之气送入膀眺经,再排出体外。

胃痛位置片 胃痛操作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 脾俞,胃俞,膈俞等穴,两侧各火罐3-4个,至皮肤瘀血为度;中脘,气海,灵墟,建里,期门,梁门等腧穴力度宜轻,时间不宜过长。 上肢内关用小硅胶罐或小火罐蘸递质从腧穴部位到腕侧反复走罐6-8次。 下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梁丘等腧穴,可用小硅胶罐或小火罐蘸递质从腿部向踝部方向走罐6-8次。

时如何起罐才正确

后如何起罐 专家表示,起罐时别使劲往下,要一手握罐,一手压旁边的皮肤,让空气慢慢进去,罐自然就下来了,之后皮肤上的紫斑一般两周便能消失。 另外,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留罐时间要根据病情、部位决定。一般留罐10—15分钟,大罐吸力强,可适当缩短时间,否则可能会起泡。若是起泡比较细小,则不用特别处理,一般会自行消退。起泡较大时最好到医院处理,先局部消毒,然后用消毒针具刺破,敷上消毒纱布。 其次,根据所部位面积大小选择适宜的罐,像宽阔而肌肉丰厚的背部、大腿处,可以使用中罐或大罐,而小腿、

12个位置示意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取定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位置: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功效:益气壮阳。主治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