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发烧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1.位置:
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2.取穴方法:
正坐或侧伏位,丝竹空与瞳子髂连线中点向外约1横指处取穴。
3.功效:
清肝明目,通络止痛。太阳穴是经外奇穴,按摩此穴位可以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1.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1.位置:
曲泽穴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处,微屈肘取穴。
2.取穴方法:
仰掌,微屈肘取穴于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找曲泽穴。
3.功效
散热降浊,清暑泄热,和胃降逆,清热解毒,曲泽穴有通心气、调肠腑、泄血热的作用。
1.位置:
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2.取穴方法:
患者应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3.功效:
分清降浊。委中穴有清热凉血、舒筋通络、祛除风湿、舒筋活络、泄热清暑、凉血解毒的作用。
发烧拔罐拔哪个位置
发烧拔罐可以取以下几个穴位:
太阳(双侧)
1.位置:
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2.取穴方法:
正坐或侧伏位,丝竹空与瞳子髂连线中点向外约1横指处取穴。
3.功效:
清肝明目,通络止痛。太阳穴是经外奇穴,按摩此穴位可以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大椎
1.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曲泽
1.位置:
曲泽穴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处,微屈肘取穴。
2.取穴方法:
仰掌,微屈肘取穴于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找曲泽穴。
3.功效
散热降浊,清暑泄热,和胃降逆,清热解毒,曲泽穴有通心气、调肠腑、泄血热的作用。
委中
1.位置:
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2.取穴方法:
患者应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3.功效:
分清降浊。委中穴有清热凉血、舒筋通络、祛除风湿、舒筋活络、泄热清暑、凉血解毒的作用。
拔罐方法
一次取2~ 3处,三棱针点刺后,加拔火罐,留罐5分钟,待罐内血液部分凝结时取罐。用无菌干棉球擦净血液。
心绞痛拔罐位置图
1.至阳穴位置:
至阳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下凹陷中,属督脉。
2.至阳穴取穴方法:
至阳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伏卧位取穴。
3.至阳穴功效:
壮阳益气。至阳穴有理气宽胸、疏肝和胃、利胆退黄、宽胸利膈作用。
1.心俞穴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脊柱区,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的背俞穴。
2.心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心俞穴功效:
散发心室之热。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作用。
1.巨阙穴位置:
巨阙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巨阙穴取穴方法:
取穴位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位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巨阙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处,再向下二指宽即为此穴)。
3.巨阙穴功效:
募集心经气血。巨阙穴有理气安神,和胃利膈作用。
1.膻中穴位置:
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2.膻中穴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3.膻中穴功效:
募集心包经气血。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作用。
1.膈俞穴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穴之血会。
2.膈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膈俞穴功效:
散热化血。膈俞穴有活血化瘀、宽胸利膈、理气宽胸、活血通脉的作用。
痔疮拔罐的位置图图解 痔疮拔罐的位置图
定穴:大肠俞,气海俞,委中,承山。
取穴:气海俞,大肠俞在背部,当第3,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委中在腘窝横纹中央,当股二头肌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承山在小腿后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取穴方法:委中在腘窝横纹中央,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气海俞取俯卧位,摸到第3腰椎,其棘突下旁开2横指即是本穴;大肠俞,两侧髂嵴高点连线与脊柱的交点为第4腰椎棘突下,由此旁开2横指处。
痛经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痛经拔罐常用穴位
先取俯卧位,在肝俞,肾俞,次髎穴采用留罐法, 留罐10-15分钟。
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1穴。
次髎:在骶部,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左右各1穴。
肾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1穴。
仰卧位,在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地机,太冲穴采用留罐法,留罐10-15分钟。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方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方3寸。
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方4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侧约一横指处,左右各1穴。
地机: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左右各1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左右各1穴。
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左右各1穴。
肝经拔罐位置示意图 拔罐拔哪些部位养肝
太冲穴:疏肝解郁,调气理血,化湿通经。主治:头痛目眩,小便不利,月经不调,胁腹满痛。
行间穴:养肝明目,调营活血,泻热通经。主治月经过多,闭经,失眠,遗尿,膝肿,下肢内侧痛等。
三阴交穴:疏肝理气,滋阴补肾,健脾利湿,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主治腹痛,腹胀,腹泻,便溏,肠鸣。
太冲穴:太冲穴是气血调度纵贯,在这个穴位拔罐可以帮助舒畅气机,改善肝气郁结。
阳陵泉:阳陵泉是胆经上的穴位,在这个穴位拔罐能舒筋活络,有助胆气生发,而肝和胆互为表里,因为同时也能增强肝脏生理功能。
落枕拔罐的位置图 落枕拔罐的位置
治疗措施:舒筋活络,行气止痛。
主穴:大椎,阿是,落枕穴。
配穴:病及督脉,太阳经者加风府,天柱,肩外俞,病及少阳经者加天宗,秉风。
拔罐功效:大椎穴属于督脉,位于项背部,与阿是穴合用疏通局部经气,使经脉通畅,通则不痛;落枕穴是治疗落枕的经验效穴,有活血痛经,解痉镇痛的作用。
小孩发烧拔罐位置图 小孩发烧生活护理
不管是受寒,还是积食的发烧,都应该保持孩子大便通畅,人一烧,消耗津液,大便容易更干,更难拉,大便排出来,别堵住身体的排泄通道,整体身体运行好,畅通。就容易恢复。
发烧消耗津液,津液是啥,是被身体吸收利用,可以用作支撑身体循环的水。有水的锅,烧不坏。孩子津液充足,就不会有大问题。如果津液不足,出现干烧,就危险了。所以,发烧的时候,一定补充津液,淡糖盐水,米油,小面汤,都可以。而普通的水不能快速转换为津液。
说了津液,津液充足,手脚就会温热,气血循环畅通,如果,手脚凉了,一定要捂热,防止惊厥。
一发烧,气血都调集起来去抗邪,用在胃肠道的能量就少了,消化能力就相对减弱了。这时候,肥甘厚腻可不能吃了。
清淡,温热的食物,才更好吸收。别着急补营养,辛辣刺激,油腻寒凉,都不可取。
发烧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发烧拔罐生活护理
发热患者在饮食上宜选择清淡易于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以补充人体消耗的水分,如汤汁、饮料、稀粥之类,宜多吃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蔬菜瓜果。忌吃黏糯滋腻、难以消化的食品以及高脂肪、油煎熏烤炸类食物。
小孩发烧拔罐位置图 小孩发烧拔罐方法
用投火或闪火法将罐吸附于大椎、肺俞、外关、曲池或用抽气罐法。
先行针刺大椎、风门、肺俞、尺泽、待得气后留针,再用火罐或抽气罐法。
先对大椎、肺俞、曲池消毒后用三棱针在各穴点刺2 ~ 3下,再用闪火法拔罐。
沿背部足太阳膀胱的大杼至胃俞来回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
发烧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拔罐方法
一次取2~ 3处,三棱针点刺后,加拔火罐,留罐5分钟,待罐内血液部分凝结时取罐。用无菌干棉球擦净血液。
孩子发烧拔罐有用吗
有一定的用处。
因为拔罐是利用负压的形式,将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并促进身体内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对人体内部进行清理的一种方法,在孩子发烧时,拔罐可以对拔罐位置的皮肤产生刺激,进而促进身体内免疫系统的反应,所以孩子发烧拔罐是有一定的用处的。
盆腔炎拔罐位置图片 盆腔炎拔罐位置
带脉穴:属胆经与带脉的交会穴,可调冲任,理下焦,除湿热。
位置: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肚脐水平线的交点。
中极,曲骨:为任脉经穴,通于胞宫,具有调理冲任,理气活血,清除湿热的作用。
中极位置:腹部正中线脐下4寸。曲骨:中极穴下1寸。
秩边,次髎:位于腰骶部,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为止痛效穴。
位置:秩边位于腰骶部臀沟旁开3寸,次髎位于骶部第2骶骨孔。
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有健脾胃,益肝肾,理气血,祛湿热之功效。
位置: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后缘。
感冒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感冒拔罐拔哪个位置
方法一: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曲池,印堂,太阳,合谷穴。
操作方法:1.闪火法,对穴位实行连续闪罐,以皮肤潮红为度,1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2.对穴位留罐,或配合药罐,贮水罐留罐,药罐可用羌活,防风,川芎各9克,白芷,苍术,黄芩,生地黄各6克,细辛,甘草各4.5克,以水煎煮后留罐,1日一次,每次10-20分钟。
疗程:3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方法2:
取背部督脉或膀胱经循行部位,用走罐法,将润滑液或温水 涂抹于背部及罐口,沿督脉或膀胱经循行部位连续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1日1次,每次15-20分钟。
疗程:3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取穴:大椎,风池,太阳,肺俞穴。
操作:刺络拔罐法:用消毒的三棱针在穴位上点刺出血,然后将罐迅速吸拔到点刺的穴位上,1日1次,每次5-10分钟。
疗程:3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取穴:大椎,曲池,委中,足三里。
操作方法:用三棱针在大椎,委中穴位点刺出血,然后将罐迅速吸拔到点刺的穴位5-10分钟,起罐后患者仰卧,取委中,阴陵泉,足三里留罐5-10分钟,1日1次。
疗程: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天,再进行下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