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拔罐的位置图片 胃疼拔罐方法
胃疼拔罐的位置图片 胃疼拔罐方法
1.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脾俞,胃俞,膈俞等穴,两侧各留罐3-4个,至皮肤瘀血为度;中脘,气海,灵墟,建立,期门,梁门等腧穴拔罐力度宜轻,时间不宜过长。
2.上肢内关用小硅胶罐或小火罐蘸递质从腧穴部位到腕侧反复走罐6-8次。
3.下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梁丘等腧穴,可以用小硅胶罐或小火罐递质从腿部向踝部方向走罐6-8次。
胃痛拔罐位置图片 胃痛拔罐操作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
脾俞,胃俞,膈俞等穴,两侧各拔火罐3-4个,至皮肤瘀血为度;中脘,气海,灵墟,建里,期门,梁门等腧穴拔罐力度宜轻,时间不宜过长。
上肢内关用小硅胶罐或小火罐蘸递质从腧穴部位到腕侧反复走罐6-8次。
下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梁丘等腧穴,可用小硅胶罐或小火罐蘸递质从腿部向踝部方向走罐6-8次。
胃下垂拔罐位置示意图 胃下垂拔罐怎么治疗
首先用艾条灸百会穴,灸5分钟,然后采用抽气罐法吸拔百会穴;再用单纯火罐法吸拔各穴,留罐15分钟,隔日1次。亦可采用刺络罐法,用三棱针点刺上述穴位,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穴位上,留罐5~ 10分钟,隔日1次。
肚子疼拔罐拔什么位置
治法:饮食停滞,肝郁气滞者调气化滞,寒邪内阻者温中散寒,脾阳不振者温补脾阳。
主穴: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
配穴:饮食停滞者加巨虚;肝郁气滞者加太冲;寒邪内阻者加气海;脾阳不振者加大横。
疗程:每日1次,每次留罐10-15分钟,五天为1疗程。
中脘在脐上,是胃募,腑会,天枢在脐旁,为大肠募穴,关元在脐下,为小肠募穴,故不论何种腹痛,均可在局部选用上述穴位疏通肠胃气机;“肚腹三里留”,腹痛者应首选足三里,饮食停滞者加巨虚消食导滞;肝郁气滞者加太冲疏肝理气,寒邪内阻者加气海温中散寒;脾阳不振者加脾俞健脾温中,诸穴合用,想得益彰。1.留罐法操作时病人取坐位,闪罐法操作时病人取仰卧位。
2.中府,天枢,关元,气海,大横等腧穴采用留罐法,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旋转一圈立即退出,再迅速将罐具扣在需拔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3,.足三里,上巨虚,太冲等腧穴采用闪罐法,病人取仰卧位,选用口径合适的玻璃火罐,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底,再立即抽出棉球,将罐拔于上述腧穴,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度。
拔罐常见的四种方法
拔罐常见的四种方法:
1、留罐法
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
2、闪罐法
闪罐法:是指把罐吸附于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
走罐法:指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或其他润滑油)后,再拔罐。然后,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动。当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
4、刺络拔罐法
刺络拔罐法:即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
春天可以拔火罐吗 拔罐要注意什么
拔罐的位置,一般是在后背和腿部,哪儿疼拔哪儿。至于身体前部等一些皮肉比较薄的地方,拔罐时间别那么长,最好是遵医嘱。如果您肠胃不好、肾虚、哮喘、腰椎骨质增生,都可以用拔罐的方法来治。很多时候,它比吃药管用得多。拔罐主要拔督脉和膀胱经,拔病灶所在脏腑相对应的俞穴,重点在您拔罐时颜色最深、反应最厉害的地方拔。
很多人反映,使用磁罐和真空罐时,老是掌握不好拔罐的力度,不知道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专家建议是,拔罐不管大罐小罐,上罐的时候最好抽气不要超过三下。当皮肉开始有点儿发紧,出现小的细纹,人稍微感觉有点不舒服时拔罐就可以了。特别是老年人,更不能抽拉得太厉害,否则留罐的时候肉拔起来太多,起罐的时候不好起,拔罐效果也不太理想。
拔罐这个方法尤其适合有慢性病的人和身体虚弱的老人家。7天或者10天拔一次,每次10~15分钟。容易受寒的体质,那就经常拔罐,这样,就会有很好的免疫力。
拔罐对腰疼有效吗 腰疼拔罐拔哪个位置
治疗措施:寒湿腰疼温经散寒;瘀血腰疼活血化瘀;肾虚腰疼益肾壮腰;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治疗主穴:委中,大肠俞,腰阳关。
配穴:寒湿腰疼者加阿是穴;瘀血腰疼者加膈俞;肾虚腰疼者加肾俞,阿是穴。
治疗功效:委中是腰背足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点,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腰为肾之府,肾俞可壮腰益肾;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寒湿腰痛者可加阿是穴温阳散寒止痛;瘀血腰痛者加膈俞活血化瘀;肾虚腰痛者加肾俞益肾壮腰。
胃疼拔罐拔哪里 胃疼拔罐取穴解析
胃为六腑之中心,以通降为顺。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足三里乃胃下之合穴,故凡胃脘疼痛,不论其寒热虚实,均可用之通调腑气,和胃止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勾通三焦,功擅理气降逆,又为八脉之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取之可畅达三焦气机,和胃降逆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调理脾胃而止疼痛,也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与内关相配,专治心,胸,胃病症;脾胃虚寒者加神阙,气海,脾俞,胃俞温中散寒;胃阴不足者加胃俞,灵墟,三阴交滋阴养胃;寒邪犯胃者加神阙,梁丘散寒止痛;饮食停滞者加梁门,建里消食导滞;肝气犯胃者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瘀血停滞者加膈俞,阿是穴化瘀止痛。
胃痛拔罐位置图片 胃痛分型症状
脾胃虚寒:胃痛发作较缓,隐隐作痛,喜暖喜按,空腹加重,食后痛减,劳累,受凉, 生冷饮食后发作或加重,舌淡,苔白,脉虚弱。
胃阴不足:胃脘灼痛,饥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
寒邪犯胃:胃痛因感受寒邪而暴作,畏寒喜暖,苔薄白,脉弦紧。
食积伤胃:因暴饮暴食而胃脘疼痛,胀满拒按, 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苔厚腻,脉滑,
肝气犯胃:胃脘胀满而痛,连及两肋,嗳气反酸,喜叹息,情绪不佳则痛,脉弦。
瘀血停滞:胃脘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不利。
胃疼拔罐的位置图片 胃疼拔罐的治疗原则
脾胃虚寒,寒邪犯胃者治则温经散寒止痛;胃阴不足者宜养阴清热,益胃止痛;肝气犯胃者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食积伤胃者消食化积,行气止痛;瘀血停滞者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风湿性关节炎如何拔罐
(1)火罐法:腰下部位及上肢部关节炎取大椎、身柱、风门、心俞、膈俞,腰下部及下肢部关节炎取脾俞、三焦俞、大肠俞。先取大小适宜之火罐于主穴处拔4—6 罐,然后依据患病部位的不同而选用穴位,每部位拔4—8罐不等。留罐时间为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两周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6天。(穴位位置见图88)
(2)刺络拔罐法:取病变关节附近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叩刺,然后进行拔罐,使拔后皮肉发生红晕或出少量血液。留罐10—15分钟。2—4天施术1次,5次为1疗程。适用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3)针罐法:主穴取大椎,游走性疼痛在上肢者配肩贞、肩髎、肩髃;在躯干者配命门、肾俞(双);在下肢者配委中、承山。大椎穴只拔罐,不针刺。配穴针刺得气后用闪火法,将针扣留在火罐内,留针、罐15—20分钟。每周3次,10次为1疗程。
(4)药罐法:取疼痛所处的经络穴位、阿是穴。用直径4—10厘米的竹管,经药汁(透骨草、防风、川乌、草乌、荆芥、独活、羌活、寄生、艾叶、红花、牛膝、桂枝、川椒各100克,煮沸10—15分钟后取汁)煮沸3分钟后,在所选择的治疗部位拔罐。病情较重者,可用密排法。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胃疼拔罐拔哪里 胃疼拔罐治疗处方
主穴: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
配穴:脾胃虚寒加气海,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者加胃俞,灵墟穴,三阴交;寒邪犯胃者加梁丘;饮食停滞者加梁门,建立;肝气犯胃者加期门,太冲;瘀血停滞者加膈俞,阿是穴。
疗程:每日1次,每次留罐15分钟,3天为一疗程。
腰疼拔罐拔那个位置 腰疼拔罐操作方法
病人取俯卧位。
用小火罐或小硅胶罐,小抽气罐吸拔头部腧穴及面积较大的腧穴,背部及肌肉丰厚处腧穴可选用中等大小的罐具。
大肠俞,膈俞,腰阳关,肾俞,阿是穴等腧穴采用循经走罐法,病人取俯卧位,以火罐蘸递质从风府到肾俞反复走罐6-8次,以出痧为度。
委中采用留罐法,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升入罐内旋转一圈立即退出,再迅速将罐具扣在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盆腔炎拔罐位置图片 盆腔炎拔罐位置
带脉穴:属胆经与带脉的交会穴,可调冲任,理下焦,除湿热。
位置: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肚脐水平线的交点。
中极,曲骨:为任脉经穴,通于胞宫,具有调理冲任,理气活血,清除湿热的作用。
中极位置:腹部正中线脐下4寸。曲骨:中极穴下1寸。
秩边,次髎:位于腰骶部,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为止痛效穴。
位置:秩边位于腰骶部臀沟旁开3寸,次髎位于骶部第2骶骨孔。
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有健脾胃,益肝肾,理气血,祛湿热之功效。
位置: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后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