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血栓的诊断检查有哪些

脑血栓的诊断检查有哪些

脑血栓患者发病前曾有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征象。常于睡眠中或晨起发病,患肢活动无力或不能活动,说话含混不清或失语,喝水发呛。多数病人意识消除或轻度障碍。面神经及舌下神经麻痹,眼球震颤,肌张力和腹反射减弱或增强,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脑血栓轻微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感觉迟钝、失误,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但由于发生的部位不一样,脑血栓的症状也不一样。

1、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

2、磁共振(MRI);

3、脑血管造影;

4、头颅CT扫描;

5、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细胞数和蛋白多正常;

6、血尿常规、血沉、血糖、血脂及心电图应列为常规检查项目。

脑血栓的诊断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小常见的类型、占急性脑血管病的40%,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血液在脑动脉管腔内凝集,且在逐渐增多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在侧支循环不良的情况下,该动脉所供应的脑组织发牛缺血变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或影像上显示出软化灶,因90%的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而也常称之为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患者通常做以下项目的化验检查:

1、血常规:

脑血栓发病初期,一般无特殊变化。白细胞不高,这一点就与脑出血不同。当合并感染时,如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感染,则白细胞增高。

2、尿常规:

脑血栓对尿常规并无影响。当病人有肾小动脉硬化并存时,尿常规可有异常。有慢性前列腺炎的男病人,尿中可有脓球、蛋白。尿糖检查可发现既往症状不显的糖尿病患者。

3、大便常规:

一般无变化,脑血栓病人检查大便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寄生虫和其他肠道疾病。大便潜血以发现胃肠道的出血。

4、血糖测定和糖耐量试验:

可发现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邀低下病人。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脑血管病急性期,无论出血性或缺血性,有中数病人糖耐量低下。缺血性脑血管病不论在短暂脑缺血发作期间、急性期及恢复期均常有糖耐量低下,而且持续地存在。而在糖耐量低下的脑血管病人中,凝血因子VIII相关抗原、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显著高于正常,血液存在高凝状态,是促发脑血管病的原因之一。

5、脑血管造影检查:可明确栓塞部位、但阴性者不能排除本病。

6、 CT 检查:常有助于明确诊断,同时还可发现脑水肿及有无脑室受压、移位及脑疝形成等

静脉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静脉压测定: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侧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2、超声: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好转见到结论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经验,并观察得呼吸和压迫动作的正常领导反应是否存在,此种检查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个月诊断阳性率可达95%;对远端者服务诊断敏感性仅为50%-70%,但特异性可达95%;

3、放射性核素健康检查:125I纤蛋白原扫描偶用于本病的儿童诊断,与超声波检查相反,本检查对腓肠肌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可高达90%,而对近端深静脉血栓诊断已经的特异性较差为人,本检查的主要缺点是注入放射性核素后需要滞后48-72小时才能显示效果。

4、阻抗容积描记法(IPG)和静脉血流描记法(PRG): 前者应用皮肤电极,后者采用充气袖带测量在生理变化条件下静脉容积的改变,静脉阻塞时,随呼吸和袖带充、放气而引起伏的容积波幅度小,这种穷人试验对近端深静脉雪山形成水平诊断的阳性率可达90%。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多亏明显降低。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检查

一、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小板、凝血、抗凝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可早期发现高凝状态。但这些价差特异性不高,必须结合临床动态观察方能正确判断其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检查血小板粘附、聚集性增高;血浆β-TG及PF增高血浆TXA的代谢产物TXB增高和(或)前列选素代谢产物(6-酮-PG)减低啊,都反映血小板被激活。

(二)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凝血时间、APTT缩短。

(三)抗凝因子减少如抗凝血酶Ⅲ(AT-Ⅲ)减少。AT-Ⅲ乃生理抗凝因子,其减少与血栓形成关系密切。蛋白C与活化的蛋白C测定近年已被列为血栓病诊断项目之一。

(四)纤溶活性减退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可反应纤溶活性。FDP中D-D二聚体增多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标志。纤维蛋白肽A含量增高提示已有凝血酶形成,是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早期标志。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阳性表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含量增高,提示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增多。此外尚有纤溶酶原活性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测定等也可作为纤入观察指标。

二、物理学检查

(一)血管造影术是诊断血栓栓塞病较为准确可靠的方法之一。可了解血栓的部位、大小、形状,常用于肢体动脉、静脉、肺血管、脑血管检查。

(二)碘-纤维蛋白啊原扫描,对急性血栓形成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但不能诊断陈旧性血栓,常作为筛选试验。

(三)电阻抗体积描记法使用于四肢静脉血栓病的诊断,但不能鉴别是血栓还是非血栓所致的阻塞,可作为初筛试验。

(四)多普勒超声检查操作简便,但诊断符合率较低,可作为初筛检查。

以上检查各有优缺点,可先选用1—2项作为初筛检查,如为阳性再行血管造影。此外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及近年来使用的磁共振法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以上就是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检查的内容,患有此病的人应该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也要多吃些亚麻籽油,这有效地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更多的知识可以随时关注小编,小编会继续为大家诚心奉献。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支持。

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检查

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诊断一般不困难,可利用以下的诊断方法:

1、静脉压测定: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侧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2、超声: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见到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并观察得呼吸和压迫动作的正常反应是否存在。此种检查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5%;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仅为50%-70%,但特异性可达95%。

3、放射性核素检查:125I纤蛋白原扫描偶用于本病的诊断。与超声检查相反,本检查对腓肠肌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可高达90%,而对近耽深静脉血栓诊断的特异性较差。本检查的主要缺点是注入放射性核素后需要滞后48-72小时才能显示效果。

4、阻抗容积描记法(,IPG)和静脉血流描记法(PRG):前者应用皮肤电极,后者采用充气袖带测量在生理变化条件下静脉容积的改变。静脉阻塞时,随呼吸和袖地充、放气而引起伏的容积波幅度小。这种试验对近端深静脉雪山形成诊断的阳性率可达90%,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明显降低。

5、深静脉造影从足部浅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在近心端使用压脉带,很容易使造影剂直接进入到深静脉系统,如果出现静脉充盈缺损,即可作出定型及定位诊断。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较容易,局部症状体征较明显。

脑血栓形成检查诊断与鉴别

一、脑血栓形成的检查方法

1.实验室检查

(1)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脑脊液是流通于大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清亮液体。只是在不能做CT检查临床又难以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时进行,通常脑压及脑脊液常规正常。

(2)生化检查主要是查找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脂代谢紊乱、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2.辅助检查

(1)神经影像学检查

①头部CT多数病例发病24h后头部CT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天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②头部MRI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出血性梗死显示其中混杂T1高信号。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s(DWI)可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发病2h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③脑血管造影可发现血管狭窄及闭塞部位,显示动脉炎、烟雾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

(2)经颅多普勒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黏液瘤和二尖瓣脱垂。

(3)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彩超可发现局部的斑块及狭窄。强回声及等回声斑块为不稳定斑块,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为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容易导致脑梗死。斑块的性质比斑块的大小及管腔狭窄程度更重要。斑块的厚度比斑块的长度更重要。斑块越厚对血流的影响越大。

二、脑血栓形成的诊断

1.诊断依据

中年以上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或者家族史,突然发病,一至数天内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的症状体征,并可归因于某颅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临床应考虑急性血栓性脑梗死可能。

2.CT或MRI检查

发现梗死灶可以确诊。有明显感染或炎症性疾病史的年轻患者需考虑动脉炎的可能。

三、脑血栓形成鉴别诊断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有时颇似小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但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高血压史、头痛等常提示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CT检查一般可以区分。当有时小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也无明显异常,需要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进行鉴别。

常见的脑血栓诊断方法有哪些

1、脑电图: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节律。

2、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

3、脑超声波:病后24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4、CT扫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

5、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小常见的类型、占急性脑血管病的40%,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血液在脑动脉管腔内凝集,且在逐渐增多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在侧支循环不良的情况下,该动脉所供应的脑组织发牛缺血变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或影像上显示出软化灶,因90%的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而也常称之为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

常见的脑血栓诊断方法有什么

常见的脑血栓诊断方法有:

1、脑电图: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节律。

2、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

3、脑超声波:病后24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4、ct扫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

5、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

脑血栓的检查与诊断要怎么做

1、血常规。脑血栓发病初期,一般无特殊变化。白细胞不高,这一点就与脑出血不同。当合并感染时,如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感染,则白细胞增高。

2、尿常规。脑血栓对尿常规并无影响。当病人有肾小动脉硬化并存时,尿常规可有异常。有慢性前列腺炎的男病人,尿中可有脓球、蛋白。尿糖检查可发现既往症状不显的糖尿病患者。

3、便常规。一般无变化,脑血栓病人检查大便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寄生虫和其他肠道疾病。大便潜血以发现胃肠道的出血。

相关推荐

如何诊断脑血栓

1、脑电图: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节律。 2、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 3、脑超声波:病后24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4、CT扫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 5、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 6、发病年龄较高,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中风危险因素或过短暂脑缺血发作。 7、多静态发病,在睡眠中或睡醒后出现症状,常逐渐加重。多无剧烈头痛及意识障碍,偏瘫、失语体征明显。 8、脑脊液多正常。CT扫描可见脑缺血病

临床检查静脉炎的常规方法是什么

常规方法1、静脉压测定: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侧压处近心端静脉阻塞。 常规方法2、超声: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好转见到结论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经验,并观察得呼吸和压迫动作的正常领导反应是否存在,此种检查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个月诊断阳性率可达95%;对远端者服务诊断敏感性仅为50%-70%,但特异性可达95%; 常规方法3、放射性核素健康检查:125I纤蛋白原扫描偶用于本病的儿童诊断,与超声波检查相反,本检查对腓肠肌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可高达90%,而对近端深静脉血栓诊

咳嗽检查诊断

一、鉴别诊断 由于咳嗽是许多疾病的一种非特异性症状,临床上进行确诊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做胸部X线或CT、气道反应性测定、肺功能、心电图、纤维支气管镜及一些特殊检查以排除一些可以引起慢性、顽固性咳嗽的其它疾病。 许多疾病伴咳嗽症状,需要与咳嗽变异性哮喘鉴别的疾病包括COPD、慢性支气管炎、胃食道返流诱发的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典型哮喘、后鼻孔滴漏综合症、支气管内膜结核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诱发的咳嗽等,这些疾病是慢性咳嗽常见病因,在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时需要仔细排除这些疾病。此外,慢性心功能不全

脑梗塞的检查

1、CT检查:早期CT检查助于鉴别诊断,可排除脑出血。当脑梗死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2、MRI检查: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极为敏感,对脑部缺血性损害的检出优于CT,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可在缺血1小时内见到。起病6小时后大梗死几乎都能被MRI显示,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 3、常规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等作为常规检查条件者可进行

几种脑血管造影方法(DSA,CTA,MRA)的比较

诊断脑血管疾病,常用的脑血管造影方法三种。第一种核磁共振机所做的脑血管造影(MRA),第二种是CT机所做的脑血管造影(CTA),第三种是需要大腿根部股动脉插管进行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完成的脑血管造影(DSA)。 MRA的特点是无创,甚至可以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就可以完成,可以在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同时进行,但是分辨率是最差的,可以作为一种筛查的方法。 CTA也是一种无创的方法,需要注射含碘的造影剂,在做之前需要了解肾功能情况(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可以快速完成,病人痛苦少,分辨率也较MRA所提高,可以作

脑血栓检查项目

血脂四项: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G) 。 血常规:脑血栓发病初期,一般无特殊变化。白细胞不高,这一点就与脑出血不同。当合并感染时,如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感染,则白细胞增高。 尿常规:脑血栓对尿常规并无影响。当病人肾小动脉硬化并存时,尿常规可异常。慢性前列腺炎的男病人,尿中可脓球、蛋白。尿糖检查可发现既往症状不显的糖尿病患者。 便常规:一般无变化,脑血栓病人检查大便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寄生虫和其他肠道疾病。大便潜血以发现胃肠道的出血。

脑血栓与脑栓塞的鉴别诊断

脑血栓和脑栓塞两种病门常常易混淆辨别不清,它们虽然都属缺血中风,其实又不是同一回事。从发病机理上讲,脑血栓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造成脑血管阻塞所致;脑栓塞则为身体其它部位栓堵塞脑血管引起。从临床表现上看,它们也很多不同之处如: 1、发病年龄:脑血栓发病年龄多较大多55岁以上;而脑栓塞则多发生20~40岁中青年身上。 2、病史:脑血栓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脑缺血发作及糖尿病等病史;而脑栓塞患者多心脏病,特别是风湿心脏病、心房纤颤等病史。脑血栓形成之前,常短暂脑缺血发作表现医学`教育网整理。而脑栓塞则

哪些检查项目可以确诊血栓性静脉炎

超声 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见到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并观察得呼吸和压迫动作的正常反应是否存在从而诊断血栓性静脉炎。此种检查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5%;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仅为50%-70%,但特异性可达95%。 放射性核素检查 125I纤蛋白原扫描偶用于诊断血栓性静脉炎。与超声检查相反,本检查对腓肠肌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可高达90%,而对近耽深静脉血栓诊断的特异性较差。本检查的主要缺点是注入放射性核素后需要滞后48-72小时才能显示效果。 阻抗容积描记法(

头痛的检查

1、颅脑病变(35%): (1)感染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等。 (2)血管病变: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3)占位性病变:脑肿瘤,颅内转移癌,颅内白血病浸润,颅内猪囊尾蚴病(囊虫病)或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4)颅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 (5)其他: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组胺性头痛),头痛型癫痫。 2、颅外病变(20%): (1)颅骨疾病:如颅底凹入症,颅骨肿瘤。 实验室检查 1

动脉闭塞的检查方法

1、动脉闭塞的神经影像学检查 动脉闭塞应常规进行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市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应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侵润可与脑组织等密度,CT上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增强扫描诊断意义,梗死后5-6日出现增强现象,1-2周最明显,约90%的梗死灶显示不均匀的病变组织。但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