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痛胃痛胆痛的区别
肝痛胃痛胆痛的区别
1、胃痛
剑突下疼痛,周期性发作,进食后缓解。胃痛一般为剑突下或上腹部烧灼样、齿咬性或饥饿性疼痛,疼痛可因进食、饮水、服用抑酸药而缓解。胃病大多都是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常与季节变化、精神因素、饮食失调或长期服用刺激性药物有关。
2、胆绞痛
右上腹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胆绞痛有可能反复发作,有时可持续数十年。疼痛呈间断性钝痛,疼痛部位在右上腹。当结石阻塞胆管时,疼痛可向右肩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
3、肝痛
指位于右肋部或剑突下的部位有疼痛的感觉,疼痛性质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钝痛或刺痛,疼痛前一段时间内,患者可感到右上腹不适。疼痛可时轻时重或短期自行缓解。
怎样区别胃痛和肝痛
1、部位不同
肝疼一般是在右上腹,胃疼主要表现为左上腹痛。当发现自己有胃痛或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时,不要自作聪明,自我诊断为胃痛,以免延误病情。
2、症状不同
溃疡病的胃痛都有较长的疼痛史,并呈周期性发作,疼痛部位常位于中上腹,服用碱性药物或进食后疼痛便可缓解、发病通常与季节的转变、过分疲劳、精神紧张及饮食失调等因素有关。而肝炎所引起的所谓痛,则没有这些特点,而往往以厌食、恶心。消化不良及全身乏力为主要特征,疼痛部位于右上腹,有时还会出现黄疸,应引起注意。
如果出现疑似胃病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应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尤其是经常喝酒、携带有乙肝病毒或既往有胆道疾病史者更应小心。顺便提醒大家一点,体检是及时发现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普通人应每年进行一次肝脏检查。
二、判断胃痛的方法
判断胃痛,比较正确的方法是以疼痛的位置为主,例如:左上腹疼痛或左上腹不适,并将疼痛的时间,如饭后一小时、空腹等,及所伴随的症状做完整说明,如打嗝、胀气、胸闷、恶心,呕吐等,以便于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具体来说,你可以按以下四个步骤说明:
1、疼痛的位置
胃位于上腹部,胸骨下放凹陷、肚脐上方(靠近心窝处)处。如果将肚子划分为四个区域来看,左侧偏中上的部分这一区域的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不过,也有可能是食道、十二指肠、胆、肝或胰等疾病引起,所以还需要以疼痛的时间、伴随症状等,作为判断的准则。
2、疼痛时间
胃痛是发生在餐后或餐前?食用某些食物后?或在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等状况下发生的。由于胃不适大多与进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饮食的时间、习惯、内容、种类等作为辨别的准则,也较有准确性。
3、观察症状
胃不适伴随症状繁多,如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由于每种疾病表现的症状不同,如果伴随胸闷烧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状,可能是食道疾病;假如伴随空腹疼痛、饱胀饿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状,可能是胃溃疡,但如果打嗝、黄疸、发烧等症状,与胃可能无关,或是胆囊的问题。因此不能忽视腹痛外所伴随的各项症状。
4、到医院检查
如果情况复杂,难以判定是哪个位置不舒服及发作的时间与疼痛的性质,应马上到医院请医生帮助诊断与检查,这才是最直接且准确的方法。
专家建议,认为自己有胃痛症状的人,最好不要因为上腹部一痛就断定为“胃痛”,急到医院诊察,告诉医生自己是“胃”痛,这样可能会造成误诊或是延迟病情。最好以疼痛的位置及症状的表象来形容病况,在经全面的诊断后,才能认定是否为“胃”的问题。
三、胃痛饮食的注意事项
避免刺激性食物,刺激性的食物、酸性食物及酸性水果(凤梨、柳丁、桔子)、容易产气性的食物戒刺激性的食物(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专业点的,就注意以下习惯。
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四、肝区疼痛的具体位置
肝脏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大部分肝为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右肋弓间露出并直接接触腹前壁,肝上面则与膈及腹前壁相接。
肝区疼痛的位置位于右侧季肋部,也就是肝脏的体表影射区域位置。肝区疼痛是因为许多内脏神经的感受器分布于肝、胆组织中,肝脏发生炎症或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刺激-形成冲动-传入大脑-产生肝区疼痛感觉。
五、肝部疼痛的原因
1、肝炎及肝炎恢复期
得了肝炎,由于肝脏的炎症造成肝脏肿大,使得肝包膜上的神经受到炎症刺激或牵拉,引起肝区疼痛;肝炎恢复期也可因为肿大的肝脏回缩,牵拉肝包膜上的神经而感觉到肝区疼痛或不适。
2、脂肪肝
由于肝脏被脂肪组织浸润,肝脏肿大,引起肝区不适或疼痛。
3、劳累
肝脏是为人体提供能量的化学加工厂,劳累时,体内能量供应不足,即可出现肝区疼痛或肝区不适。
六、肝区疼痛的缓解方法
1、观察肝区疼痛症状,认真观察持续时间及患者所能够忍受的范围,观察乙肝患者肝区疼痛的伴随症状,有无恶心、呕吐等。
2、按三级止痛的方法应用止痛剂。
3、疼痛时尽量深呼吸,以胸式呼吸为主,减轻腹部压力刺激。
4、取舒适的体位。患侧卧位及半卧位,可减轻腹壁紧张,减轻疼痛。
5、局部轻轻按摩,不可用力,否则易致肿块破裂或扩散。
6、饮食、心理因素上的调节?饮食应选清淡、高蛋白、低脂、无刺激的易消化食物,不宜过饱,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减轻腹胀,以免诱发疼痛。
胃痛腹泻是怎么引起的
1、胃肠神经官能症,当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即支配胃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胃的疼痛。
2.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当季节的化,精神压力大,饮食不当,或有长期服用能致溃疡的药物,会使精神高度紧张,迷走神经过度兴奋,进而导致溃疡恶化,发生急性穿孔。
中医鉴别
1.痞满胃痛与痞满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痞满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痞满以痞塞满闷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则无压痛。
2.心痛胃处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谓:“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所说:“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心与胃的位置很近,胃痛可影响及心,表现为连胸疼痛,心痛亦常涉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故应高度警惕,防止胃痛与心痛,尤其是防止胃痛与真心痛之间发生混淆。胃痛多发生于青壮年,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其位置相对较低,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痛势一般不剧,其痛与饮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状,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胃的检查异常;心痛多发生于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位置相对较高,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有时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般只与饮酒饱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心电图等心脏检查异常。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4.腹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从大范围看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的疼痛,胃痛常伴腹痛的症状,腹痛亦常伴胃痛的症状,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胃痛需与腹痛相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这种胃痛是肝癌
专家提醒,肝病发病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因此患者常常延误了治疗时机。体检是及时发现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专家建议,普通人应每年进行一次肝脏检查。而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长期酗酒人士、甲胎蛋白轻度升高人士,属于肝癌的高危人群,即使没有不适症状,也要每3个月检查一次。
恶心腹胀腹痛,并非都是“胃”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约37%的肝病患者患病初期都误以为是“胃病”而贻误诊疗。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霍枫教授表示,肝病由于发病初期症状不典型,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上腹部不适等,很容易与胃病相混淆。
霍枫表示,如果出现疑似胃病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应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尤其是经常喝酒、携带有乙肝病毒或既往有胆道疾病史者更应小心。“如果患者长期把肝病当胃病治,擅自服药,结果很可能使肝炎发展成肝硬化晚期或肝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肝癌3大“元凶”:病毒、胆道病、脂肪肝
“乙肝病毒是诱发肝癌的最大隐患,在我国约80%的肝癌患者都是由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转变而来。”霍枫指出,乙肝病毒引发肝癌的途径,是由于人体感染了病毒,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对肝脏造成损害,酿成慢性肝炎,长期的慢性肝炎又导致肝硬化,继而发展成肝癌。这一过程比较漫长,需要超过十年以上的时间。
其次是胆道系统疾病,例如肝胆管结石以及肝吸虫病,都能诱发肝癌。“虽然肝、胆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但在某些层面上互相影响,而且最终都有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甚至慢性肝衰竭。”此外,霍枫提到,目前国际最新研究表明,脂肪肝也可以导致肝癌,而且发病呈现上升趋势。严重脂肪性肝炎也能导致肝硬化,最后也可发展成肝癌。
治疗肝癌,首选肝移植和手术
霍枫表示,对于肝癌的治疗,目前认为最佳方案是以外科为主的多学科规范性综合治疗。为何是“外科为主”呢?霍枫解释道:“在肝癌众多治疗方法中,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或整个病肝切除肝移植是目前国际公认疗效最好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能显著提高患者的5年以上生存率,甚至有可能让患者获得痊愈。”
“外科手术后预防复发同样需要充分重视。”霍枫表示,经历过肝癌手术的患者并非一劳永逸,术后必须进行抗复发治疗。这些抗复发治疗包括介入、消融、放化疗、生物、靶向、中医中药治疗等方式。
无论有无症状,都要重视体检
“要提高肝癌的疗效重在提前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霍枫表示,由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患者可能没有不适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因此很少有人会主动定期体检。但是,慢性肝炎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癌。因此,定期体检随访十分重要,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减少发生肝硬化、肝癌的机会。“长期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长期酗酒人士、甲胎蛋白轻度升高人士,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建议每3个月检查一次。”
对于体检的内容,霍枫建议,对普通人而言,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很有必要,主要检查项目包括:肝胆B超、抽血化验肝功、乙肝两对半和甲胎蛋白,对于曾经输过血的人士还要检查丙肝抗体。如果检查结果正常,没有乙肝或丙肝病毒携带,保持每年体检一次即可。如果发现有携带乙肝或丙肝病毒,乙肝患者则在上述项目加检乙肝病毒DNA;丙肝患者加检查丙肝病毒RNA。乙肝或丙肝病毒携带者体检次数要较常人频密,即使没有出现不适症状,也要定期体检,最好每年2~4次,每次检查四项内容,即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甲胎蛋白和肝脏B超。
怎样区别胃痛和肝痛
一、怎样区别胃痛和肝痛
1、部位不同
肝疼一般是在右上腹,胃疼主要表现为左上腹痛。当发现自己有胃痛或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时,不要自作聪明,自我诊断为胃痛,以免延误病情。
2、症状不同
溃疡病的胃痛都有较长的疼痛史,并呈周期性发作,疼痛部位常位于中上腹,服用碱性药物或进食后疼痛便可缓解、发病通常与季节的转变、过分疲劳、精神紧张及饮食失调等因素有关。而肝炎所引起的所谓痛,则没有这些特点,而往往以厌食、恶心。消化不良及全身乏力为主要特征,疼痛部位于右上腹,有时还会出现黄疸,应引起注意。
如果出现疑似胃病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应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尤其是经常喝酒、携带有乙肝病毒或既往有胆道疾病史者更应小心。顺便提醒大家一点,体检是及时发现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普通人应每年进行一次肝脏检查。
二、判断胃痛的方法
判断胃痛,比较正确的方法是以疼痛的位置为主,例如:左上腹疼痛或左上腹不适,并将疼痛的时间,如饭后一小时、空腹等,及所伴随的症状做完整说明,如打嗝、胀气、胸闷、恶心,呕吐等,以便于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具体来说,你可以按以下四个步骤说明:
1、疼痛的位置
胃位于上腹部,胸骨下放凹陷、肚脐上方(靠近心窝处)处。如果将肚子划分为四个区域来看,左侧偏中上的部分这一区域的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不过,也有可能是食道、十二指肠、胆、肝或胰等疾病引起,所以还需要以疼痛的时间、伴随症状等,作为判断的准则。
2、疼痛时间
胃痛是发生在餐后或餐前?食用某些食物后?或在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等状况下发生的。由于胃不适大多与进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饮食的时间、习惯、内容、种类等作为辨别的准则,也较有准确性。
3、观察症状
胃不适伴随症状繁多,如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由于每种疾病表现的症状不同,如果伴随胸闷烧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状,可能是食道疾病;假如伴随空腹疼痛、饱胀饿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状,可能是胃溃疡,但如果打嗝、黄疸、发烧等症状,与胃可能无关,或是胆囊的问题。因此不能忽视腹痛外所伴随的各项症状。
4、到医院检查
如果情况复杂,难以判定是哪个位置不舒服及发作的时间与疼痛的性质,应马上到医院请医生帮助诊断与检查,这才是最直接且准确的方法。
专家建议,认为自己有胃痛症状的人,最好不要因为上腹部一痛就断定为“胃痛”,急到医院诊察,告诉医生自己是“胃”痛,这样可能会造成误诊或是延迟病情。最好以疼痛的位置及症状的表象来形容病况,在经全面的诊断后,才能认定是否为“胃”的问题。
三、胃痛饮食的注意事项
避免刺激性食物,刺激性的食物、酸性食物及酸性水果(凤梨、柳丁、桔子)、容易产气性的食物戒刺激性的食物(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专业点的,就注意以下习惯。
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四、肝区疼痛的具体位置
肝脏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大部分肝为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右肋弓间露出并直接接触腹前壁,肝上面则与膈及腹前壁相接。
肝区疼痛的位置位于右侧季肋部,也就是肝脏的体表影射区域位置。肝区疼痛是因为许多内脏神经的感受器分布于肝、胆组织中,肝脏发生炎症或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刺激-形成冲动-传入大脑-产生肝区疼痛感觉。
五、肝部疼痛的原因
1、肝炎及肝炎恢复期
得了肝炎,由于肝脏的炎症造成肝脏肿大,使得肝包膜上的神经受到炎症刺激或牵拉,引起肝区疼痛;肝炎恢复期也可因为肿大的肝脏回缩,牵拉肝包膜上的神经而感觉到肝区疼痛或不适。
2、脂肪肝
由于肝脏被脂肪组织浸润,肝脏肿大,引起肝区不适或疼痛。
3、劳累
肝脏是为人体提供能量的化学加工厂,劳累时,体内能量供应不足,即可出现肝区疼痛或肝区不适。
六、肝区疼痛的缓解方法
1、观察肝区疼痛症状,认真观察持续时间及患者所能够忍受的范围,观察乙肝患者肝区疼痛的伴随症状,有无恶心、呕吐等。
2、按三级止痛的方法应用止痛剂。
3、疼痛时尽量深呼吸,以胸式呼吸为主,减轻腹部压力刺激。
4、取舒适的体位。患侧卧位及半卧位,可减轻腹壁紧张,减轻疼痛。
5、局部轻轻按摩,不可用力,否则易致肿块破裂或扩散。
6、饮食、心理因素上的调节?饮食应选清淡、高蛋白、低脂、无刺激的易消化食物,不宜过饱,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减轻腹胀,以免诱发疼痛。
胃痛有什么偏方 肝气犯胃导致的胃痛
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多因烦恼发怒而引起胃痛发作,胃脘胀满,痛连两肋,打嗝或者放屁后疼痛可稍有缓解。
1、香附10克,苏叶5克,枳壳6克,加入适量清水煎煮,每日2剂,适用于气滞型胃痛。
2、佛手5克(干品)切碎,玫瑰花6-10克,用滚开水冲泡10分钟,平日代茶饮用,适用于气滞胃痛。
怎样区别胃痛和肝痛
怎样区别胃痛和肝痛?在生活中有一部分患者本来是肝部的疾病却被自己误认为是胃病,因此没有及时的治疗导致病情加重。那么怎样区别胃痛和肝痛呢?
一、怎样区别胃痛和肝痛
1、部位不同
肝疼一般是在右上腹,胃疼主要表现为左上腹痛。当发现自己有胃痛或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时,不要自作聪明,自我诊断为胃痛,以免延误病情。
2、症状不同
溃疡病的胃痛都有较长的疼痛史,并呈周期性发作,疼痛部位常位于中上腹,服用碱性药物或进食后疼痛便可缓解、发病通常与季节的转变、过分疲劳、精神紧张及饮食失调等因素有关。而肝炎所引起的所谓痛,则没有这些特点,而往往以厌食、恶心。消化不良及全身乏力为主要特征,疼痛部位于右上腹,有时还会出现黄疸,应引起注意。
如果出现疑似胃病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应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尤其是经常喝酒、携带有乙肝病毒或既往有胆道疾病史者更应小心。顺便提醒大家一点,体检是及时发现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普通人应每年进行一次肝脏检查。
二、判断胃痛的方法
判断胃痛,比较正确的方法是以疼痛的位置为主,例如:左上腹疼痛或左上腹不适,并将疼痛的时间,如饭后一小时、空腹等,及所伴随的症状做完整说明,如打嗝、胀气、胸闷、恶心,呕吐等,以便于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具体来说,你可以按以下四个步骤说明:
1、疼痛的位置
胃位于上腹部,胸骨下放凹陷、肚脐上方(靠近心窝处)处。如果将肚子划分为四个区域来看,左侧偏中上的部分这一区域的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不过,也有可能是食道、十二指肠、胆、肝或胰等疾病引起,所以还需要以疼痛的时间、伴随症状等,作为判断的准则。
2、疼痛时间
胃痛是发生在餐后或餐前?食用某些食物后?或在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等状况下发生的。由于胃不适大多与进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饮食的时间、习惯、内容、种类等作为辨别的准则,也较有准确性。
3、观察症状
胃不适伴随症状繁多,如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由于每种疾病表现的症状不同,如果伴随胸闷烧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状,可能是食道疾病;假如伴随空腹疼痛、饱胀饿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状,可能是胃溃疡,但如果打嗝、黄疸、发烧等症状,与胃可能无关,或是胆囊的问题。因此不能忽视腹痛外所伴随的各项症状。
4、到医院检查
如果情况复杂,难以判定是哪个位置不舒服及发作的时间与疼痛的性质,应马上到医院请医生帮助诊断与检查,这才是最直接且准确的方法。
专家建议,认为自己有胃痛症状的人,最好不要因为上腹部一痛就断定为“胃痛”,急到医院诊察,告诉医生自己是“胃”痛,这样可能会造成误诊或是延迟病情。最好以疼痛的位置及症状的表象来形容病况,在经全面的诊断后,才能认定是否为“胃”的问题。
三、胃痛饮食的注意事项
避免刺激性食物,刺激性的食物、酸性食物及酸性水果(凤梨、柳丁、桔子)、容易产气性的食物戒刺激性的食物(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专业点的,就注意以下习惯。
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四、肝区疼痛的具体位置
肝脏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大部分肝为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右肋弓间露出并直接接触腹前壁,肝上面则与膈及腹前壁相接。
肝区疼痛的位置位于右侧季肋部,也就是肝脏的体表影射区域位置。肝区疼痛是因为许多内脏神经的感受器分布于肝、胆组织中,肝脏发生炎症或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刺激-形成冲动-传入大脑-产生肝区疼痛感觉。
五、肝部疼痛的原因
1、肝炎及肝炎恢复期
得了肝炎,由于肝脏的炎症造成肝脏肿大,使得肝包膜上的神经受到炎症刺激或牵拉,引起肝区疼痛;肝炎恢复期也可因为肿大的肝脏回缩,牵拉肝包膜上的神经而感觉到肝区疼痛或不适。
2、脂肪肝
由于肝脏被脂肪组织浸润,肝脏肿大,引起肝区不适或疼痛。
3、劳累
肝脏是为人体提供能量的化学加工厂,劳累时,体内能量供应不足,即可出现肝区疼痛或肝区不适。
六、肝区疼痛的缓解方法
1、观察肝区疼痛症状,认真观察持续时间及患者所能够忍受的范围,观察乙肝患者肝区疼痛的伴随症状,有无恶心、呕吐等。
2、按三级止痛的方法应用止痛剂。
3、疼痛时尽量深呼吸,以胸式呼吸为主,减轻腹部压力刺激。
4、取舒适的体位。患侧卧位及半卧位,可减轻腹壁紧张,减轻疼痛。
5、局部轻轻按摩,不可用力,否则易致肿块破裂或扩散。
6、饮食、心理因素上的调节?饮食应选清淡、高蛋白、低脂、无刺激的易消化食物,不宜过饱,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减轻腹胀,以免诱发疼痛。
肝痛与胃痛的区别
约37%的肝病患者患病初期都误以为是胃病而贻误诊疗。肝病由于发病初期症状不典型,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上腹部不适等,很容易与胃病相混淆。那么肝痛与胃痛的区别是什么呢?
1、部位不同
肝疼一般是在右上腹,胃疼主要表现为左上腹痛。当发现自己有胃痛或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时,不要自作聪明,自我诊断为胃痛,以免延误病情。
2、症状不同
溃疡病的胃痛都有较长的疼痛史,并呈周期性发作,疼痛部位常位于中上腹,服用碱性药物或进食后疼痛便可缓解、发病通常与季节的转变、过分疲劳、精神紧张及饮食失调等因素有关。而肝炎所引起的所谓痛,则没有这些特点,而往往以厌食、恶心。消化不良及全身乏力为主要特征,疼痛部位于右上腹,有时还会出现黄疸,应引起注意。
如果出现疑似胃病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应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尤其是经常喝酒、携带有乙肝病毒或既往有胆道疾病史者更应小心。顺便提醒大家一点,体检是及时发现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普通人应每年进行一次肝脏检查。
胃痛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痞满胃痛与痞满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痞满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痞满以痞塞满闷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则无压痛。
2.心痛胃处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谓:“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所说:“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心与胃的位置很近,胃痛可影响及心,表现为连胸疼痛,心痛亦常涉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故应高度警惕,防止胃痛与心痛,尤其是防止胃痛与真心痛之间发生混淆。胃痛多发生于青壮年,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其位置相对较低,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痛势一般不剧,其痛与饮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状,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胃的检查异常;心痛多发生于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位置相对较高,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有时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般只与饮酒饱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心电图等心脏检查异常。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4.腹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从大范围看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的疼痛,胃痛常伴腹痛的症状,腹痛亦常伴胃痛的症状,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胃痛需与腹痛相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胃不适伴随症状繁多,如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由于每种疾病表现的症状不同,如果伴随胸闷烧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状,可能是食道疾病;假如伴随空腹疼痛、饱胀饿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状,可能是胃溃疡,但如果打嗝、黄疸、发烧等症状,与胃可能无关,或是胆囊的问题。因此不能忽视腹痛外所伴随的各项症状。
不少人会把"我最近肚子不舒服,常胃痛……"或"我不能吃这个,因为会胃痛……"挂在嘴边,可是肚子不舒服就是胃痛吗?在临床上,"胃痛"一词也常会误导医生与患者本身。专家提醒,胃痛不见得是"胃"这个器官有毛病,除上腹部不舒适外,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这些症状是用来判断疾病的重要表象,如果病患者将焦点集中在"胃"上,可能会延误到其他潜在性疾病的诊断。
因此,不要因为上腹部疼痛就以为是胃痛,有可能是其他脏器所引起的疾病。判断胃痛,比较正确的方法是以疼痛的位置为主,例如:左上腹疼痛或左上腹不适,并将疼痛的时间,如饭后一小时、空腹等,及所伴随的症状做完整说明,如打嗝、胀气、胸闷、恶心,呕吐等,以便于医生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胃疼的方法有哪些
诊断胃疼的方法有哪些?胃疼是人人都容易患上的疾病,由于平时不注意饮食方面还有时间规律,或者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专题都容易患上胃疼这种疾病,胃疼是一种慢性的疾病,下面我们就和专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胃疼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吧。
诊断胃疼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常用化验检查包括有:查血,尿,粪三大常规,还有大便隐血试验,寄生虫,微生物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检查,血清胆红素,自身抗原或(和)抗体,癌胚抗原,胃泌素,胰泌素等测定。
2、形态学检查有:X线钡餐检查,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
3、幽门螺杆菌检测:如果培养阳性即可确诊。据研究认为该菌与以下疾病有关。
4、B超检查: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5、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胃处腹中,与肠相连,从大范围看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的疼痛,胃痛常伴腹痛的症状,腹痛亦常伴胃痛的症状,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胃痛需与腹痛相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
6、心电图等心脏检查异常:胃处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谓:“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所说:“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心与胃的位置很近,胃痛可影响及心,表现为连胸疼痛,心痛亦常涉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故应高度警惕,防止胃痛与心痛,尤其是防止胃痛与真心痛之间发生混淆。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有时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般只与饮酒饱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
专家建议,认为自己有胃痛症状的人,最好不要因为上腹部一痛就断定为"胃痛",急到医院诊察,告诉医生自己是"胃"痛,这样可能会造成误诊或是延迟病情。最好以疼痛的位置及症状的表象来形容病况,在经全面的诊断后,才能认定是否为"胃"的问题。
【特别详解】诊断胃疼的方法有哪些?上述就是消化系统专家给患者总结的详细内容,专家表示,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心痛胃痛胆痛的区别
老年人感觉疼痛定位能力较差,而且心痛、胃痛与胆痛这几种疼痛都位于胸腹部,不太容易区分。因此,学会简单判断心痛、胃痛与胆痛,对老年人有很大的好处。
心绞痛——胸骨后疼痛,位置固定,发作时间较短。心绞痛患者疼痛的典型部位是胸骨后(前胸正中部最坚硬的部位即为胸骨),可偏左或偏右,疼痛范围约有手掌大小。有近一半的病人胸痛可以向左肩、左臂和手指内侧放射。心绞痛呈阵发性发作,一般每次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一般来说,每次发作的疼痛部位是固定的。
胃痛——剑突下疼痛,周期性发作,进食后缓解。胃痛一般为剑突下或上腹部烧灼样、齿咬性或饥饿性疼痛,疼痛可因进食、饮水、服用抑酸药而缓解。胃病大多都是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常与季节变化、精神因素、饮食失调或长期服用刺激性药物有关。
胆绞痛——右上腹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胆绞痛有可能反复发作,有时可持续数十年。疼痛呈间断性钝痛,疼痛部位在右上腹。当结石阻塞胆管时,疼痛可向右肩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
怎样区别胃痛和肝痛
怎样区别胃痛和肝痛
一、怎样区别胃痛和肝痛
1、部位不同
肝疼一般是在右上腹,胃疼主要表现为左上腹痛。当发现自己有胃痛或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时,不要自作聪明,自我诊断为胃痛,以免延误病情。
2、症状不同
溃疡病的胃痛都有较长的疼痛史,并呈周期性发作,疼痛部位常位于中上腹,服用碱性药物或进食后疼痛便可缓解、发病通常与季节的转变、过分疲劳、精神紧张及饮食失调等因素有关。而肝炎所引起的所谓痛,则没有这些特点,而往往以厌食、恶心。消化不良及全身乏力为主要特征,疼痛部位于右上腹,有时还会出现黄疸,应引起注意。
如果出现疑似胃病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应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尤其是经常喝酒、携带有乙肝病毒或既往有胆道疾病史者更应小心。顺便提醒大家一点,体检是及时发现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普通人应每年进行一次肝脏检查。
二、判断胃痛的方法
判断胃痛,比较正确的方法是以疼痛的位置为主,例如:左上腹疼痛或左上腹不适,并将疼痛的时间,如饭后一小时、空腹等,及所伴随的症状做完整说明,如打嗝、胀气、胸闷、恶心,呕吐等,以便于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具体来说,你可以按以下四个步骤说明:
1、疼痛的位置
胃位于上腹部,胸骨下放凹陷、肚脐上方(靠近心窝处)处。如果将肚子划分为四个区域来看,左侧偏中上的部分这一区域的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不过,也有可能是食道、十二指肠、胆、肝或胰等疾病引起,所以还需要以疼痛的时间、伴随症状等,作为判断的准则。
2、疼痛时间
胃痛是发生在餐后或餐前?食用某些食物后?或在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等状况下发生的。由于胃不适大多与进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饮食的时间、习惯、内容、种类等作为辨别的准则,也较有准确性。
3、观察症状
胃不适伴随症状繁多,如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由于每种疾病表现的症状不同,如果伴随胸闷烧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状,可能是食道疾病;假如伴随空腹疼痛、饱胀饿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状,可能是胃溃疡,但如果打嗝、黄疸、发烧等症状,与胃可能无关,或是胆囊的问题。因此不能忽视腹痛外所伴随的各项症状。
4、到医院检查
如果情况复杂,难以判定是哪个位置不舒服及发作的时间与疼痛的性质,应马上到医院请医生帮助诊断与检查,这才是最直接且准确的方法。
专家建议,认为自己有胃痛症状的人,最好不要因为上腹部一痛就断定为“胃痛”,急到医院诊察,告诉医生自己是“胃”痛,这样可能会造成误诊或是延迟病情。最好以疼痛的位置及症状的表象来形容病况,在经全面的诊断后,才能认定是否为“胃”的问题。
三、胃痛饮食的注意事项
避免刺激性食物,刺激性的食物、酸性食物及酸性水果(凤梨、柳丁、桔子)、容易产气性的食物戒刺激性的食物(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专业点的,就注意以下习惯。
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四、肝区疼痛的具体位置
肝脏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大部分肝为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右肋弓间露出并直接接触腹前壁,肝上面则与膈及腹前壁相接。
肝区疼痛的位置位于右侧季肋部,也就是肝脏的体表影射区域位置。肝区疼痛是因为许多内脏神经的感受器分布于肝、胆组织中,肝脏发生炎症或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刺激-形成冲动-传入大脑-产生肝区疼痛感觉。
五、肝部疼痛的原因
1、肝炎及肝炎恢复期
得了肝炎,由于肝脏的炎症造成肝脏肿大,使得肝包膜上的神经受到炎症刺激或牵拉,引起肝区疼痛;肝炎恢复期也可因为肿大的肝脏回缩,牵拉肝包膜上的神经而感觉到肝区疼痛或不适。
2、脂肪肝
由于肝脏被脂肪组织浸润,肝脏肿大,引起肝区不适或疼痛。
3、劳累
肝脏是为人体提供能量的化学加工厂,劳累时,体内能量供应不足,即可出现肝区疼痛或肝区不适。
六、肝区疼痛的缓解方法
1、观察肝区疼痛症状,认真观察持续时间及患者所能够忍受的范围,观察乙肝患者肝区疼痛的伴随症状,有无恶心、呕吐等。
2、按三级止痛的方法应用止痛剂。
3、疼痛时尽量深呼吸,以胸式呼吸为主,减轻腹部压力刺激。
4、取舒适的体位。患侧卧位及半卧位,可减轻腹壁紧张,减轻疼痛。
5、局部轻轻按摩,不可用力,否则易致肿块破裂或扩散。
6、饮食、心理因素上的调节?饮食应选清淡、高蛋白、低脂、无刺激的易消化食物,不宜过饱,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减轻腹胀,以免诱发疼痛。
诊断胃痛的方法有哪些
1、常用化验检查包括有:查血,尿,粪三大常规,还有大便隐血试验,寄生虫,微生物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检查,血清胆红素,自身抗原或(和)抗体,癌胚抗原,胃泌素,胰泌素等测定。
2、形态学检查有:X线钡餐检查,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
3、幽门螺杆菌检测:如果培养阳性即可确诊。据研究认为该菌与以下疾病有关。
4、B超检查: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5、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胃处腹中,与肠相连,从大范围看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的疼痛,胃痛常伴腹痛的症状,腹痛亦常伴胃痛的症状,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胃痛需与腹痛相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
6、心电图等心脏检查异常:胃处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谓:“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所说:“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心与胃的位置很近,胃痛可影响及心,表现为连胸疼痛,心痛亦常涉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故应高度警惕,防止胃痛与心痛,尤其是防止胃痛与真心痛之间发生混淆。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有时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般只与饮酒饱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