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血栓的病因是什么
腔隙性脑血栓的病因是什么
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较多,主要的是脑血管堵塞及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即脑血管和血液共同作用的结果。
1、血液成分病变: ①血液粘稠度增高。如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等。 ②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应用抗凝剂、迷漫性血管内凝血等。此外,妊娠、产后、手术后及服用避孕饕等可造成易凝状态。
2、血活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病(约占非栓塞性脑血管病的5575%)、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
3、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约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之)、动脉炎(风湿、结核等)、先天性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外伤、中毒、肿瘤等。
4、其他 ①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邻近的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影响供血不全。 ②颅外形成的各种栓子等。
脑干腔隙性脑梗塞不能吃什么
1、忌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若连续长期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容易形成,最终导致腔隙性脑梗塞后遗症复发。忌食肥肉、动物内脏、鱼卵等;少食花生等含油脂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忌用或少用全脂乳、奶油、蛋黄、肥猪肉、肥羊肉、肥牛肉、肝、内脏、黄油、猪油、牛油、羊油、椰子油;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烧烤烹调。
2、忌肥甘甜腻、过咸刺激、助火生痰之品:少甜味饮品、奶油蛋糕的摄入;忌食过多酱、咸菜等。
3、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白酒、麻椒、麻辣火锅等,还有热性食物如浓茶、绿豆、羊、狗肉等。
4、忌嗜烟、酗酒:烟毒可损害血管内膜,并能引起小血管收缩,管腔变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大量引用烈性酒,对血管有害无益。据调查,酗酒是引起腔隙性脑梗塞后遗症的诱因之一。
腔隙性脑梗塞图册腔隙性脑梗塞是多病因引起的慢性病,除饮食锻炼及科学护理外,只有坚持可靠用药,才能够真正从病因入手,对血栓形成及动脉硬化起到防治作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才能够有效防止复发。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是临床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的医保用药,属于大复方道地取材的现代中药。能够对腔隙性脑梗塞病因血液及血管病变同时(多靶点)治疗,为脑组织的恢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使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导致其他神经系统的体征得到改善,防止血栓形成、动脉硬化形成作用明显。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组方中含有两种国家一类新药(体外培育牛黄和中国药材公司产麝香),这在心脑血管中药并不多见,道地取材配合现代工艺,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成药的安全与长效性,用于临床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改善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头晕头痛等症状的同时防止复发,效果明显。
脑血栓脑梗塞两种疾病有什么关系
脑梗塞包括脑血栓和脑溢血。两者均为缺血性疾病,血栓是栓塞在血管内,溢血则范围较大。这是两种疾病主要的联系。
脑血栓(血栓性脑梗塞)
又名脑血栓形成,属于脑梗塞的一种。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腔逐渐狭窄乃至完全闭塞所引起的疾病。由于脑血管内有血栓形成,使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进一步软化、坏死。根据脑内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症状亦不同。脑血栓是中风发病率最高的,占全部中风病例的半数以上,多发生在55-65岁的中老年人身上,男性多于女性。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初期可有肢体麻木、无力、头晕、头痛等表现,2-3日内可出现半侧肢体失灵、失语、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严重者造成死亡。脑血栓与脑出血的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极易混淆,但治疗方案截然相反,前者需溶血,后者需凝血。脑血栓预后比脑出血要好,但一部分病人也会留有偏瘫等后遗症。
脑腔梗根据疾病的类型可分为脑腔梗(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梗塞两种。
脑腔梗(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该病的诊断主要为CT或MRI检查。而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塞,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
多发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是指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而言,又称为多发性脑软化。除常见的瘫痪、感觉与语言障碍外,还可能出现痴呆。医生们就将这种痴呆称为多梗塞性痴呆(即动脉硬化性痴呆)。多发性脑梗塞好发于50-60岁的男性,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是主要病因。本病的病灶越多,痴呆的发生率越高,双侧梗塞较单侧容易发生痴呆。所以,应该积极预防脑梗塞的复发。
当我们知道脑血栓脑梗塞的定义、症状后,能准确的说出两种疾病的关系与不同,其实脑血栓脑梗塞虽然有相似的症状,但却属于不同的疾病,治疗的方法也会不同。所以患者在认识疾病的同时,要了解与其相似的疾病症状,方便患者鉴别疾病的类型。
脑血管病包括哪些疾病
1.出血性脑血管病:
(1)脑出血:为最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病因为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脑梗塞、脑肿瘤、血液病、动脉炎、血管畸形等,有时应用抗凝或溶栓药等原因也可引起。
(2)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脑血管先天异常引起。
(3)硬脑膜外及硬脑膜下出血:多由外伤引起。
2.缺血性脑血管病:
(1)脑梗塞:为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等。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小中风):脑缺血一过性发作,24小时内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但反复发作者可以有脑梗塞。
3.其他:脑动脉硬化,各种脑动脉炎,脑动脉缺血性综合征,颅内静脉窦或静脉血栓等。
上述各种脑血管病由于病因、发病机理不同,。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预后等都有很大差异。
脑梗塞和脑血栓哪个更为严重
脑梗塞和脑血栓哪个更为严重?
腔隙性脑梗塞和脑血栓都是在老年人群体中很常见的脑科疾病。腔隙性脑梗塞一般都是由于患者脑部缺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可以引发脑血栓。脑血栓一般都是由于患者脑部血管增厚引起的。
腔隙性脑梗塞比较常见的症状是患者在前期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的症状,在后期会出现失语、记忆力下降、偏瘫等症状。脑血栓比较常见的症状是患者会出现四肢无力,口歪眼斜的症状。
腔隙性脑梗塞相对脑血栓是比较轻微的疾病。腔隙性脑梗塞一般在后期才会引起脑血栓。脑血栓的症状是比较严重的,而且也比较难治愈。腔隙性脑梗塞相对脑血栓患者在平常都不要抽烟和喝酒。
饮食注意事项:
饮食上最好以清淡为主,平常可以多吃一些活血化瘀的食物,平常可以多吃黑豆、黑木耳、红枣、桂圆之类的食物。也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不完全清楚。与病因相关因素有:①最常见为高血压导致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管腔闭塞产生腔隙性病变;有资料认为,单一腔隙病灶与高血压无显著相关性,舒张压增高是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原因;②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及形成小血栓阻塞深穿支动脉可导致腔隙性梗死;③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压突然下降使已严重狭窄动脉远端血流明显减少而形成微小梗死;④各类小栓子如红细胞、纤维蛋白、胆固醇、空气及动脉粥样硬化斑等阻塞小动脉,有报道在视网膜动脉50~150μm和脑小动脉发现栓子,颈动脉系统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是微栓子最常见来源,心脏病和真菌性动脉瘤也是栓子可能来源;⑤血液异常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和高凝状态等也可能对发病起作用。
二发病机制
1.危险因素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复杂,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为预防腔隙性脑梗死,需要明确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一般认为高血压、高龄、糖尿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吸烟、冠心病等都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与腔隙梗死的并发率最高。
1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直接和重要原因。在高血压作用下,使动脉管壁发生脂质透明变性、纤维蛋白坏死、微动脉粥样瘤等容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其中最重要的是脂质透明样变引起腔隙性梗死。Fisher认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0%伴发高血压。国内资料报道在66.8%~82.4%。
2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尤其伴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发病率更高。有学者认为45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0岁,其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约1倍。
3栓子栓塞:心脏病伴有房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栓子脱落等,因脑部血液循环丰富,栓子容易随血流造成脑深部的腔隙性梗死。据报道约有33%的脑深部腔隙性梗死患者,其病因来源于心脏病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栓子栓塞。
4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糖尿病可引起脂质代谢障碍,促进和加速小动脉粥样硬化。同时,糖尿病常合并高脂血症,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血小板功能及体内抗凝血作用异常。一般认为糖尿病引起的毛细血管病变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有力的预报因素,约28.95%的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前1~5年有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历史。
6心脏病:各种心脏病、心脏瓣膜病伴发心律失常或心衰致心排血量减少,或栓子脱落,都可引起脑血管病发作的可能。
7其他:
①某些动脉炎、非血管的栓子也有造成腔隙性脑梗死的可能。
②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
③颈椎病:颈椎退行性变致椎间隙狭窄,神经根和椎动脉受压,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加重,容易导致脑缺血发作。
2.主要病理改变
1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导致的病理改变: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的脑部小血管病变。Fisher等通过临床病理观察,认为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小动脉硬化和透明变性,从而产生血管闭塞。发生病变的血管一般都是脑内主要动脉的分支,如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深穿支,这些小动脉直径100~400μm,属脑血管终末支。病变动脉的某些节段发生脂质透明变性、纤维蛋白坏死、血管内膜增厚、纤维素样渗出、呈微小粥样硬化、管腔变窄,继而导致血栓形成或微栓塞,可造成血管闭塞,形成小腔隙软化灶。腔隙病灶一般直径2~15mm,最大不超过20mm。新鲜活动性病灶可见坏死的脑组织和吞噬细胞,小动脉往往呈薄壁或可见再生小血管。坏死部分被清除后,出现规则或不规则的腔隙,其中含有液体、纤细的结缔组织小梁、含脂质或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周边则为致密的纤维胶质。
2腔隙性脑梗死与脑梗死的比率:在脑梗死中,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现率为10%~27.8%。Chamorro在1273例脑梗死中发现腔隙性脑梗死337例,占26%,Rothrock发现腔隙性脑梗死在500例脑梗死中占27%,Nadian的212例中,腔隙性脑梗死59例,占27.8%。PET检查能较早地发现局部脑组织处于脑的功能、代谢改变状态时的变化,所以当PET应用于脑检查时,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现率可能会更高。
3合并出血:腔隙性脑梗死合并出血的占35%,可能与微小动脉瘤破裂有关,即出血性腔隙综合征。
4腔隙性脑梗死好发部位:基底核多见。Fisher报道腔隙分布依次为基底核46.8%、脑干15.7%、丘脑13.8%、放射冠12.2%、白质7.9%、胼胝体1.8%;国内侯玉华等报道基底核61.8%,脑叶15.9%,侧脑室体旁放射冠、半卵圆中心11.5%,丘脑5.1%,脑干及小脑分别为2.5%和3.2%。
5腔隙大小:腔隙一般在0.2~15mm,而大于2cm的腔隙称为巨大腔隙,腔隙灶多为2~3个。
3.高黏滞血症与腔隙性脑梗死 高黏滞血症是一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高黏滞血症可使微循环阻力增高,促使局部血流缓慢、淤滞,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不同程度的梗死。血流变学测试,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凝聚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升高,可能是影响血流结构及血液流动的重要因素。高血压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降低的同时,红细胞几何形态出现异常,并伴有红细胞变形性减低,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之一。
国内杜俭等在原发性高血压伴脑腔隙性病变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的研究中提示,高血压及合并脑内腔隙性病变者,存在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导致的潜在高凝状态;以及因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抑制物、纤溶酶原活性改变引起的纤溶系统的紊乱。
4.遗传与腔隙性脑梗死 近年来,脑血管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已有多篇报道。马丽媛等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基因的研究中报道,母亲患有脑血管病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其子代脑血管病发病率是无家族史的2.3倍,母亲脑血管病史是中年男性发生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父亲患有脑出血时,其子代脑血管病发生率明显增高。而郝景华等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观察研究表明,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与Ⅱ型基因密切相关。Ⅱ型基因可能为其遗传标志,并可能成为原发性高血压的预测因子。
双侧腔隙性脑梗死怎么办
双侧腔隙性脑梗塞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与单侧腔隙性脑梗塞一样,都是脑梗塞(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在双侧基底节区。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部分双侧腔隙性脑梗塞,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该病的诊断主要为CT或MRI检查,既然知道了腔隙性脑梗塞是什么病,那么该用什么药物来治疗它呢,其实能及早的发现腔隙性脑梗塞是患者不幸中的万幸,因为及时发现,用药物干预还完全来得及,只要坚持用药完全可以防止腔隙性脑梗塞发展成重度脑梗塞,那么该用什么药来治疗腔隙性脑梗塞,首先要知道坚持用药在医学上叫科学的二级预防,目前西药有阿斯匹林比较常用,但缺点是有效率为53%,有47%的抵抗,而且长期还容易引起胃出血,带来肝肾损伤,用中药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但缺点是服用剂量大,而且质量不稳定。
高血压患者应长期药物治疗,定期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降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对突发头痛、头昏、眩晕、记忆力力减退、反应迟钝、遗忘、视物不清、面部发麻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尽早到医院做头颅CT,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患上腔隙性脑梗塞严重吗
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部疾病,若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的话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但是希望大家也不要在确诊腔隙性脑梗塞之后就开始恐慌,如果治疗及时的话还是可以恢复的。患上腔隙性脑梗塞严重吗?下面我们跟着专家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专家讲解:患上腔隙性脑梗塞严重吗?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 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该病的诊断主要为CT或MRI检查。而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塞,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
早期腔隙性脑梗塞,一般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但是既然已经发现病灶,就要及时治疗。如果是轻微的腔隙性脑梗塞,治疗及时可以恢复到正常人一样,但是也要注意预防复发,脑梗塞的病理基础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如脑动脉硬化未消除,脑血栓仍然可能重新形成。所以,不能中断治疗动脉硬化的药物。即使症状完全消失,也不能大意,最好发病两年内持续口服药物,治疗和预防复发。
大多认为是由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所致。长期的高血压可引起小动脉硬化和透明性变,从而产生血管闭塞;加之中老年的机体发生变化,如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脂增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缓慢,脑血流量减少,导致小动脉闭塞,而发生腔隙性脑梗塞。
以上就是关于这一问题的具体介绍,如果您也不小心患有这种疾病,请立即进行检查治疗,以免错过治疗时间耽误病情,祝早日恢复健康。
两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的原因
双侧基底节腔隙性腔梗塞的病因
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根据栓子来源可以分为:
1.心源性:占60%~75%, 常见病因为慢性心房颤动,栓子主要来源是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内膜炎赘生物及附壁血栓脱落等,以及心肌梗死、心房粘液瘤、心脏手术、心脏导管、二尖瓣脱垂和钙化,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静脉反常栓子)等。
2. 非心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肺静脉血栓或凝块、骨折或手术时脂肪栓和气栓、血管内治疗时血凝块或血栓脱落等;颈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女性多见);肺感染、败血症、肾病综合征的高凝状态等可引起腔隙性脑梗塞。
3. 来源不明:约30%的腔隙性脑梗塞。
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都有哪些?现在许多人都在咨询类似的问题。腔隙性脑梗塞又分为栓塞性脑梗塞和非栓塞性脑梗塞两种,对患者的危害很大,所以一旦患上此病就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其病情比较复杂,症状多样。专家指出,了解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可以随时了解病情,有助于治疗。
单纯构音障碍型腔隙性脑梗塞 均有轻度语言障碍,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可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字音和语调发音不准,但无音位错误,完全可被理解,部分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感音不好、讲话变慢。但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无面、偏瘫、无锥体束征,也无咽腭喉麻痹。其腔隙性脑梗塞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基底节区,并且与皮层语言中枢有反馈联系,易发生代偿,并在其发音运动中起辅助作用。
纯感觉型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 为一侧面、臂和腿麻木,而无肢体无力、偏盲和失语等症状。若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麻木仅累及口周为中心的一侧面部和同侧臂的远端,特别是手部者,即为手口综合征。受累区可有冷、热、痛或僵硬等感觉异常。这些都是属于患有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表现。
偏侧舞蹈型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 主要见于较严重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老年病人,其主要原因是硬化了的微小动脉闭塞引起腔隙性梗塞。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最多见于左上下肢,单纯上肢或面部并上肢,其次为右上下肢或右上肢。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了解一些疾病的知识,做好预防措施。如果出现类似上面的的症状,一定要及时的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不要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
脑血栓的基本介绍
脑血栓是指脑动脉由于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称之为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根据病因分为脑血栓、脑栓塞及腔隙性脑梗死。临床上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血栓形成所致,脑血栓形成约占全部卒中的60%-80%。当供应深部脑组织的小动脉发生硬化、变窄、堵塞后所形成的直径在1. 5cm以下的新旧梗死灶称为腔隙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