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Ⅱ型糖尿病的治疗要点是什么
儿童青少年Ⅱ型糖尿病的治疗要点是什么
儿童青少年Ⅱ型糖尿病患儿的治疗要点包括:①教育患儿和家长了解什 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的症状、并发症的危险性和足部护理的重要性;②建议采 用适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案;③使患儿明确了解有规律的运动和锻炼的重 要性;④使患儿了解饮食、运动和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调整的方法; ⑤使患儿学会血糖和尿糖的检测方法并要了解其意义;⑥向患儿讲明低血糖、应激状态和紧急手术等发生时应付的手段,并随着患儿的年龄和病程逐 步进行强化。
儿童糖尿病如何分类
⑴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期或青春期,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需用胰岛素治疗,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这型糖尿病多表现为急性起病,酮症倾向,伴或不伴肥胖,有自身抗体,依赖胰岛素,可见于任何种族。病人可以很小发病,可因很严重的合并症而被发现,也可因查体偶然发现。 是儿童糖尿病最常见的类型。
⑵2型糖尿病本多发于成年人或中老年人,是由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儿童2型糖尿病多见于肥胖(有家族性肥胖史)、高脂饮食、长期久坐的青少年。有些患儿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与1型糖尿病临床相似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甚至腹痛头晕,但无自身抗体,伴有胰岛素抵抗表现(黑棘皮病或胰岛素/葡萄糖比值>0.2)。在儿童2型糖尿病早期可先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
⑶典型青少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是很罕见的,临床表现比较轻,一般不需用胰岛素,无酮症倾向,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发于美国高加索人,通常胰岛素敏感性正常。
⑷还有一种是不典型糖尿病(adm),多发生于美国非洲裔儿童,急性起病,一般表现为酮症,甚至酸中毒,体重明显下降,在诊断后数个月往往进入不需要胰岛素的临床阶段,无自身抗体,无明显肥胖,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胰岛素敏感性通常是正常的。
糖尿病发病后带来了哪些症状呢
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青少年,其显著的病理特征是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量显著下降或缺失。1型糖尿病起病迅速,一般发病年龄小于30岁,“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典型,体型多消瘦。由于身体内部胰岛素缺乏,容易出现酮症(胰岛素缺乏时体内产生的酸性物质)或酮症酸中毒;同时可能合并其他与免疫紊乱有关的疾病。尽管1型糖尿病在儿童和青少年常见,但任何年龄段都可以发生。
2型糖尿病占我国糖尿病人群的90%以上,通常中年起病,其显著的病理特征为胰岛素调节葡萄糖能力的下降,医学上称为“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与年龄增长、肥胖和某些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多见于中老年人和肥胖者。起病多隐匿,“三多一少”症状往往不明显。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也可出现皮肤瘙痒,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受伤后伤口不易愈合,视力模糊;肾脏功能受损;双下肢无力及有踩棉花感等。部分患者有餐前明显的饥饿感,或餐前出现低血糖反应。一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体重有可能轻度增加。
在妊娠期间出现的糖代谢异常状态称为“妊娠期糖尿病”,在糖尿病诊断之后妊娠者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包括:孕妇在围产期的病变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孕妇生产以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胎儿在子宫内发育异常;新生儿畸形、巨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等。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内分泌疾病、胰腺外分泌疾病等因素所导致,相对少见。
孩子夜尿增多要小心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快速增加,并存在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等问题。在北京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糖尿病日纪念活动上,专家呼吁要特别关注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预防控制。
据预测在未来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人数还将大大增加。出现这一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郊区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饮食结构、生活方式越来越城市化,但健康意识还尚未增强。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这也与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减少等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控制糖尿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而预防儿童青少年发展成为糖尿病患者是重中之重。现在孩子课业负担很重,缺乏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即使是休息时也会长时间沉溺于玩游戏之中。另外,饮食不够合理,很多人摄入了过多的蛋白质、脂肪和热量。有调查显示,10年来北京市少年儿童肥胖的发病增加了100%。肥胖的儿童越多,未来的糖尿病患者就越多。要特别关注有高危因素的儿童青少年,如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肥胖者、平时不注意饮食和缺乏运动者、缺乏睡眠者等。睡眠不好会使人的精神压力增大,导致内分泌紊乱。孩子若出现以下问题,可能就捕捉到了糖尿病的蛛丝马迹,一定要尽快带孩子就医:孩子突然不爱动、没有精神;无缘由体重下降;多尿,特别是夜尿增加,甚至多年不尿床的大孩子又反复出现尿床的现象;尿发黏;多饮;视力模糊;皮肤瘙痒;反复泌尿系统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等。
预防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主要措施,一是要向儿童青少年灌输合理的健康理念,二是要让他们多运动,三是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四是保证充足的睡眠。
小儿糖尿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儿童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属多基因遗传病,占小儿糖尿病总数8%左右,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多见于10岁以上儿童。肥胖、高胰岛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黑棘皮病)及家族2型糖尿病史是导致儿童发生该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约1/3患儿无临床症状,有时因肥胖就诊,给予糖耐量试验后才发现。一般无酮症酸中毒,但在应激情况下也会发生。血C肽水平正常或增高、各种自身抗体ICA、IAA、GAD均阴性。饮食控制、锻炼或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
2.青少年型糖尿病(MODY) 为单基因遗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临床特征是发病年龄小于25岁,有三代以上家族糖尿病史,起病后几年内不需要胰岛素治疗。至今发现MODY有5种类型及其相关基因。治疗同2型糖尿病。
3.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 与胰腺β细胞发育不全和酶系统功能不全有关。本症少见,可见于小于胎龄儿,往往母亲有糖尿病史。对胰岛素治疗较敏感。
4.肾性糖尿 患儿尿糖阳性而血糖正常,主要由于肾脏排泄葡萄糖功能异常所致。本症可见于范可尼综合征、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良性家族性肾性糖尿等。
儿童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法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首选药物控制病情,再结合饮食和运动调理。Ⅰ型糖尿病只有终身选择胰岛素,而Ⅱ型糖尿病则可选择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对儿童和青少年Ⅱ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的选择及应用基本同成人一样,但绝大多数的口服降糖药物却未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做全面系统的安全性研究,因此,许多口服降糖药物说明书中都不推荐或禁用于儿童和青少年。
口服药首选二甲双胍: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药物非常有限,二甲双胍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临床使用多年,是对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的降糖药,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全世界医疗领域和患者的公认,是治疗2型儿童青少年糖尿病首选的口服降糖药物,尤其在治疗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中疗效显着。
二甲双胍在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中是按剂量计算使用的,这和通常儿童用药按体重计算用量有所不同。儿童青少年2型患者使用的合适剂量是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逐渐增加剂量。开始的剂量是每次250毫克,每日2次服用,持续一周,观察病情,若没有好转,可加大剂量,至500-850毫克/次;对于体重50kg以上的儿童患者,刚开始的剂量也可使用成人推荐剂量500毫克/次,每日2次。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若伴有高血糖(血糖值>13.9mmol/l)或有酮症,应考虑胰岛素治疗,待血糖稳定后,再换用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胰岛素是治疗1型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首选药物,特别是在急性糖代谢失调,长期高血糖产生高糖毒性,导致周围组织胰岛素抵抗或患儿糖尿病分型有困难时,宜选用胰岛素,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磺脲类药物:这类药物并非治疗儿童糖尿病的首选。磺脲类药物最严重的副作用是会产生低血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低血糖对大脑发育有显着的影响,目前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4-6mmol/L,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控制在6.5%-7.0%,对于5岁以下的儿童,这个标准可适当放宽,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糖苷酶抑制剂:这类药物对糖尿病能起到一定预防作用,而且服用后此类药物不会对儿童肠胃道造成明显不良反应。但这类药物使用较少,但研究显示此类药物安全性较好,可以放心使用。
儿童糖尿病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人群既可以是老年人群体,也可以是儿童群体。在当前饮食行为习惯较为随意的时候,儿童糖尿病出现的概率越来愈高。下文我们就为读者朋友介绍一下儿童糖尿病发病原因。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自体免疫疾病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作出攻击而成的。2型糖尿病是成人发病型糖尿病,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糖尿病治疗需要尽早,避免糖尿并发症的出现。
综合分析,儿童糖尿病发病的原因归为如下几类:
1.自身免疫
(1)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牛乳蛋白:过早、过多的摄入牛乳制品。
(2)自身抗原:有谷氨酸脱羧酶(GAD)、胰岛素、胰岛抗原、胰岛细胞抗原,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如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
2.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分2个亚型。
(1)免疫介导性:有HLA-Ⅱ类易感性基因,自身免疫包括GAD65体,IA-ICA512(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样抗体),2A-2β/Phogrin抗体、IAA、ICA69及多株ICA抗体。亦可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病。儿童青少年多为此型,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特发性:指某些特殊人种中的特殊糖尿病。如美国黑人和南亚印度人1型糖尿病始终无自身抗体。
3.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此类病人最多,在分类中的定义最不明确。本病也可能为异质性的疾病。明确病因后则归为特殊类型。
4.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诱因有下面几类:(1)β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2)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3)内分泌疾病引起糖尿病(4)药物或化学物诱导产生糖尿病(5)感染(6)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7)胰岛素受体抗体病(8)伴有糖尿病的综合征。
5.妊娠糖尿病 为在妊娠期间新诊断的IGT和糖尿病。
糖尿病的类型主要是依据不同的糖尿病发病病因进行的分类,一般情况下儿童糖尿病多属于2型,但是也有可能存在意外。孩子进行诊治需要到医院接受正规准确的检查治疗。
我国儿童肥胖发生形势是怎样的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病率呈逐 年上升趋势,以每5年翻1倍的速度增长。首都儿科研究所等6家医院曾对 北京市18岁以下人群开展了专项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 接近10%,与2000年相比上升了 47%。与正常体重儿童比较,肥胖儿童患高 血压、2型糖尿病的概率分别增加了 5. 4倍和2. 8倍;患脂肪肝的概率增加了 51倍。在城市中男性小学生是肥胖/超重的最高发人群,其中7~9岁和10~ 12岁中,超重加肥胖检出率分别高达23. 2%和2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