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注意防治感染性皮肤病
夏季注意防治感染性皮肤病
小外伤夏季穿着较少,容易出现外伤,但小外伤一定要当成大事对待。患者应用2%碘酒涂抹局部,可以不用75%酒精脱碘,尤其是已有细菌性感染炎性渗出的伤口。包扎的无菌纱布要薄,使伤口透气,不要造成伤口的无氧环境,否则将使厌氧菌繁殖,伤口会进一步溃烂恶化。每天应至少给伤口消毒换药一次。
褥疮褥疮应以预防为主,定时翻身,避免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受压皮肤出现红肿就是褥疮的早期表现,要马上解除局部压迫,轻轻用手按摩,可用红花泡的酒精按摩,忌用油制剂按摩。一旦出现褥疮溃烂,除避免对褥疮部位的再压迫外,还要清疮。伤口清到好组织和坏组织相间即可。小伤口可用棉棒蘸上2%的碘酒局部涂抹,起到去腐、消炎、干燥的作用。每天多涂抹几次,不用包扎,感染很快会得到控制,伤口逐渐愈合;大疮面可用大小合适的纱布蘸满2%碘酒塞在伤口上引流,能不包扎就不包扎。
癣——霉菌感染血糖高也是霉菌的培养基,最多见的是脚气,不仅在脚趾和脚趾缝形成感染,还会出现灰指甲(指甲下的甲床霉菌感染),整个脚的皮肤都会有霉菌,甚至感染到腿部、会阴部。洗脚时,双手如沾上霉菌,将引起手部皮肤霉菌感染;如再触摸头部,还会导致头部霉菌感染。
一旦有霉菌感染,务必引起重视。首先要做到皮肤清洁,可用肥皂或碘伏(含碘的洗涤净)洗手洗脚及有感染的部位,勤换袜子,勤晒鞋,预防感染其他部位,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治疗霉菌感染的霜剂、酊剂或口服抗霉菌药。
皮肤病会不会传染呢
(1)病毒性皮肤病:如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是一种性传播病)、水痘、风疹、麻疹、传染性软疣、手足口病、口蹄疫等可通过直接接触或呼吸道传播。
(2)细菌性皮肤病:某些细菌性皮肤病也有传染性,如胶疮疮、麻风、皮肤结核等均可通过接触而传染。
(3)真菌性皮肤病:由各种癣菌感染引起的浅部真菌病几乎都可通过接触传播,如头癣可通过理发用具相互传染、手足癣可通过鞋袜传播。此外,还有甲癣、体癣、汗斑(即花斑癣)和念珠菌感染(如鹅目疮)等。
(4)性传播病:各种性传播病,如淋病、梅毒、艾滋病等都可通过性行为而传播。
(5)其他:由疥螨引起的疥疮、虱子引起的各种虱病(头虱、阴虱和体虱等)都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因此,上述皮肤病患者应注意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同时,正常人也要尽量避免与这些病人接触,不使用病人用过的物品,以预防上述皮肤病。
皮肤病都有哪些传播途径呢
皮肤病与传染病比较,传染病一定更让人恐惧,其实皮肤病中也有很多是传染类皮肤病。
皮肤病的种类有很多,不过最让人害怕的还是传染性皮肤病,传染性皮肤病的传染途径复杂,所以给传染性疾病的预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介绍传染性皮肤病的传染方式,希望能给传染性皮肤病的预防起到一些帮助。
下面我们来说说传染性皮肤病以及传染方式,其实传染性皮肤病,只占皮肤病种类的一小部分。皮肤病的传染方式分直接接触传染和间接接触传染两种方式。
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或患病动物的皮肤、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如痰液、粪便、唾液、尿液、渗出液等)而传染;
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病人污染过的用具(如餐具、衣帽、被褥、洗漱用品、鞋帽、毛巾等)而传染。但并非接触后就一定会被传染,这是因为人体具有一定免疫力,只有当免疫力下降时,如在体弱、慢性疾病期、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肿瘤等条件下,被传染的机会则会大大增加。
科学地了解传染性皮肤病的传染方式对于传染性皮肤病的预防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朋友一定要特别注意养成日常生活的科学的生活习惯和规律,才可以有效预防皮肤病。
如何预防职业性皮肤病
职业性皮肤病,很多人会从片面上认为,就是因为做这个职业所导致的皮肤病,那就是不对的,其实职业性皮肤病,是因为穿戴工装的时候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这个传染性是很强的,那么如何预防这种疾病呢?
预防: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职工了解预防职业性皮肤病的重要性及其防护知识,对新工人进行就业前健康检查及定期进行体检,发现患者应及时治疗。
重视集体和个人防护,设置卫生设施,穿戴防护衣、帽、鞋、口罩、手套、防护镜等,或涂用防护剂。对已经确诊的患者,必要时调换工种。
医务人员应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掌握职业性皮肤病发病的规律,积极制定防护措施,并建议改善劳动条件,改进生产技术损伤规程,尽可能做到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
皮肤病的防治小窍门: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对油性皮肤要用肥皂、洁面乳和温水清洗;对干性皮肤则应少用肥皂。
保持皮肤弹性。在寒冷季节,要经常用润肤剂涂抹皮肤,保持皮肤的弹性和柔软,减少皮肤破裂。
保护头发。头发有保护头皮免受外界刺激的作用,应注意经常修剪,定期洗头,保持头皮的清洁。
清洁指甲。指甲要经常修剪,并清除甲前端下的污物。
护皮肤。即使是皮肤有细小的破损,也要及时处理;对已有感染的皮肤要在注意清洁的基础上注意保护,适当进行隔离,防止接触感染;对瘙痒性皮肤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要防止因抓搔引起继发感染。
消除与饮食有关的因素。对某些皮肤如湿疹、银屑病、荨麻疹、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等,应注意限制食用鱼、虾、蟹等海鲜物和辛辣性食物。
增强体质,保持精神愉快,注意锻炼,合理营养,提高肌体免疫力,改善健康状况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活中要注意个人的卫生习惯,要勤换洗衣服,勤洗澡对一些公共的东西,尽可能的不要用,能不用的就不要用,还有要注意消毒,在工作的时候,要保持卫生,做完工作要洗手,避免细菌传播。
阴囊湿疹可以洗澡吗 阴囊湿疹洗澡会传染吗
阴囊湿疹属于过敏性皮肤病,与过敏、遗传等因素有关,并不属于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因此阴囊湿疹洗澡时,不会传染到其它部位。
但,如果阴囊湿疹患者同时患有真菌感染等传染性皮肤病,那就要及时用药控制传染。
皮肤病传染吗
其实绝大多数皮肤病是不传染的。常见的皮肤疾病分为以下几类:过敏性皮肤病(包括湿疹,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等);免疫性炎症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牛皮癣),扁平苔藓等;色素性皮肤病如白癜风,黄褐斑等;遗传性皮肤病,如毛周角化,鱼鳞病等;细菌性皮肤病,如毛囊炎,疖子等;真菌性皮肤病,如体癣,足癣等;病毒性皮肤病,如水痘,单纯疱疹,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等。还有性病也属于皮肤科诊治范畴。其他类型少见的皮肤病也不传染。
过敏性皮肤病是肯定不传染的,有人把荨麻疹误认为麻疹,一字之差,一个传染,一个不传染。免疫性皮肤病,如牛皮癣,虽然叫癣,却与我们医学上说的癣(真菌感染)没有任何关系。牛皮癣等免疫性皮肤病是肯定不传染的。色素性皮肤病,遗传性皮肤病也是不传染的。
有可能传染的是病原微生物导致的皮肤病,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感染。常见的细菌性皮肤病如毛囊炎、疖子一般是不传染的,不过儿童的脓疱疮容易在免疫力低的儿童间传播,这个需要特别注意。真菌性皮肤病,有传染的可能,但传染性较弱,例如足癣(脚气),有可能通过共用拖鞋传染。病毒性皮肤病相对来说传染性较强,例如水痘、麻疹、风疹等,这几种病皮肤科确诊后往往会转到感染科治疗。单纯疱疹一般是不传染的,但是这个病好发于口唇,发病期接吻的话还是有可能传染的。对于带状疱疹,由于与水痘是同一种病毒,虽然传染性很弱,还是尽量避免接触儿童、老人、肿瘤患者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果被传染,可能得水痘,也可能得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手足口病好发于儿童,有一定的传染性,但并不是很强。尤其是手足口病,由于公众认知度高,医生一般会建议在家休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绝大多数性病只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需要注意的是,尖锐湿疣有可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染,例如马桶、洗浴毛巾等。因此,在外住宿时要特别小心。梅毒在发病期有可能通过密切接触传染。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尿道炎、阴道炎是很容易通过性接触传染的。
这里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一个传染性很强的皮肤病:疥疮,一种叫疥虫的虫子可以钻到人的皮肤里,导致出现皮疹及夜间严重瘙痒,传染性极强。
感染性皮肤病的诊断治疗
主要靠皮疹的特点,如球菌性皮肤病中的脓疱病,侵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即毛囊化脓性感梁如毛囊炎、疖、痈等,多以化脓性损害为主。
病毒性皮肝病常表现集簇性水疱,水疱上有脐状凹陷,如单纯疱疹;也有的是疣状增生,如寻常疣、扁平疣等。真菌性皮肤病,则常表现界限清楚的圆形、环形有活动边缘的皮疹可以采取皮屑、脓液、结痂等检查病原体,如真菌、麻风杆菌、淋球菌、蠕形螨等等。
有时要作各种化验检查,如病毒性皮肤病血白细胞数低,化脓性皮肤病白细胞数升高。对皮肤结核病可做ot试验。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做皮试及补体结合试验。
一些疾病要做病理检查,查病原体及组织反应,以利诊断。细菌、真菌性皮肤病可做病原体培养,以确定菌种,还可做药物敏感反应试验,以利治疗。
肛门皮肤病不同的发病症状
1、肛门湿疹:是一种常见多发的肛门皮肤病,为一种非感染性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肛门痞痒、渗出物反复发作为其特点。
2、肛门瘙痒症:是一种神经机能障碍性皮肤病。局限于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奇痒难忍,有蚁走感。
3、肛门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局限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特点为皮肤苔药化,痉痒剧烈,病程长、易复发。
4、肛门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粘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而发生的浅在性炎症。皮肤损害局限于接触部位,除去病因则很快白愈,病程短、不复发。
5、肛门皮肤癣:多由股癣蔓延,或是浅部霉菌致病,容易发病,具有传染性。
6、肛门皮肤结核:为结核杆菌感染所致,分泌物为脓性,量多,有传染性。
7、肛门尖锐湿况:由病毒引起的反跃和服新生物型炳变。主要生长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群生,有蒂,有较强的传染性和癌变倾向。
8、肛周化脓性汗腺炎:是肛周大汗腺慢性感染化脓性疾病。可在肛门皮下形成复杂性窦道瘘管。
皮肤病怎么预防 感染性皮肤病
该类疾病应格外强调预防,如脓疱疮、疥疮、真菌病、结核、麻风、淋病、梅毒、艾滋病等,最重要的是避免接触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夏天膝盖痒是怎么回事
1、感染性皮肤病
①病毒性皮肤病水痘、麻疹、扁平疣等。
②细菌性皮肤病脓疱疹、毛囊炎等。
③真菌性皮肤病头癣、手、足癣、体癣、股癣、花斑癣等。
④寄生虫及动物性皮肤病钩虫皮炎,血吸虫皮炎、匐行疹、虱病、蚊子叮咬、螨虫皮炎、桑毛虫皮炎、疥疮等。
2、物理性皮肤病
痱子、多形性日光疹、日光皮炎、冻疮、摩擦性苔藓样疹等。
3、变应性皮肤病
接触性皮炎、湿疹、异位性皮炎、过敏性皮炎、脂溢出皮炎、药疹、荨疹等、丘疹性荨麻疹。
4、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神经性皮炎、瘙痒病、痒疹、结节性痒疹、妊娠性痒疹、渗出性盘状及苔藓皮炎等。
细菌性皮肤病病因
细菌性皮肤病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发性感染常有特征性的形态和病程,开始由单一病菌引起,发生在正常皮肤上。通常葡萄球菌易引起脓疱疮、毛囊炎、疖、痈等。链球菌易引起丹毒及蜂窝织炎,诱发肾炎及关节炎等。继发性感染常发生在已有病变的皮肤上,见于特殊部位(如外耳)或特定类型的皮损(如溃疡),常由革兰阴性菌(变形杆菌、假单孢菌、大肠杆菌)所致。
正常皮肤表面的细菌可分为皮肤常驻菌及皮肤暂驻菌。前者指能在皮肤上生长繁殖,包括表皮葡萄球菌等;后者指着落于皮肤,经过一定时间可从皮肤上消失,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与皮肤病的关系十分密切,细菌及其毒素可分别引起感染性病变(如疖)、中毒性病变(如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和免疫介导性病变(如超抗原诱发或加重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
所以说细菌性皮肤病由于病菌引起的。根据细菌形态不同。可将细菌性皮肤病分为球菌性皮肤病和杆菌性皮肤病。前者主要由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所致,多发生在正常皮肤上,故又属原发感染;后者又分为特异性感染(如皮肤结核和麻风)和非特异性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如变形杆菌、假单孢菌和大肠杆菌等)其中非特异性感染常发生在原有皮肤病变的基础上,故又属继发感染。有代表性的原发性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哪些皮肤病具有传染性
投诉建议:(1)、病毒性皮肤病:如寻常疣、扁平疣、水痘、风疹、麻疹、传染性软疣、手足口病、口蹄疫等可通过直接接触或呼吸道传播。
(2)、细菌性皮肤病:某些细菌性皮肤病也有传染性,如胶疮疮、麻风、皮肤结核等均可通过接触而传染。
(3)、真菌性皮肤病:由各种癣菌感染引起的浅部真菌病几乎都可通过接触传播,如头癣可通过理发用具相互传染、手足癣可通过鞋袜传播。此外,还有甲癣、体癣、汗斑(即花斑癣)和念珠菌感染(如鹅目疮)等。
(4)、性传播病:各种性传播病,如淋病、梅毒、艾滋病等都可通过性行为而传播。
(5)其他:由疥螨引起的疥疮、虱子引起的各种虱病(头虱、阴虱和体虱等)都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因此,上述皮肤病患者应注意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同时,正常人也要尽量避免与这些病人接触,不使用病人用过的物品,以预防上述皮肤病。
投诉建议:你好,具有传染性的皮肤病有:单纯疱疹、水痘、生殖器疱疹、卡波氏水痘样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天花、B病毒病、牛型痘、挤奶人结节、羊痘、传染性软疣、寻常疣、扁平疣、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手足口病、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口蹄疫、传染性红斑、幼儿急疹、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鹦鹉热、斑疹伤寒、脓疱疮、猩红热、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沙漠疮、麻风、皮肤结核、鼻疽、布鲁菌病、鼠疫、软下疳、炭疽、皮肤白喉、红癣、头癣、手足癣、甲癣、体癣、股癣、梅毒、艾滋病、雅司、品他、皮肤黑热病、滴虫病、疟疾、阴虱、疥疮等。
皮肤病是怎么样发生的
一、一般因素
(1)种族、性别与年龄:皮肤病的发病率可因为这些因素的差异而不同.如白种人基底细胞上皮瘤发病率高于有色人种,SLE等结缔组织疾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中老年皮肤肿瘤发病率较高。
(2)职业与个人卫生:职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可诱发某些皮肤病,如农业劳动中患尾蚴皮炎,个人卫生讲究较好则感染性皮肤病大为减少。
(2)季节与社会因素:随着季节变化,各病种比例亦有一定改变,如夏季真菌性皮肤病增多,冬季冻疮、银屑病增多。社会风气的净化、全国范围内的大力防治可减少传染性疾病的蔓延。
二、常见病因
理化因素:压力与摩擦、局部温度变化过快、放射、光照、热辐射、化学试剂等因素均可引起皮肤病发生。
生物因素:昆虫叮咬、接触某些植物、寄生虫与微生物感染均为常见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种病毒性皮肤病。
食物与其他疾病:有些食物如虾等易致过敏性疾病发生。内脏病变、局部感染、血液与淋巴循环障碍等可引起相关皮肤病,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瘙痒症,局部感染引起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循环障碍可致紫绀、象皮肿等。
遗传:有些疾病有明显的家族史,如鱼鳞病、白化病等。
神经精神因素:神经损伤可引起营养性溃疡,压力与紧张和斑秃、慢性单纯性苔藓等发病密切相关。
代谢与内分泌因素:代谢障碍可引起皮肤淀粉样变、黄色瘤等,Cushing's综合征则易发生痤疮、多毛等。
另外,有些因素可加重皮肤病从而影响疾病转归。如过度搔抓继发感染:热水烫、肥皂水洗、用药不当加重湿疹病变;曝晒可加重光敏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