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父母幸福的18件事
让父母幸福的18件事
1.给父母留足够的钱,以免他们对你张口犯难。
2.和父母分享有趣和开心的事,让他们时常微笑。
3.与老人说话时,应注意“一慢二巧三温柔”,切忌抬高嗓门,大声嚷嚷。
4.与父母一起外出时,应走在其身后。一方面,老人步速变慢,儿女走在后面能给他们更好的照顾,防止摔跌等意外。另一方面,走在后面可以减少老人的压力,让他感觉到尊重。
5.经常关心父母需求。一些简单的话语可让父母感到心里非常温暖。比如,“妈,你渴了吗?我给你沏杯茶吧?”“爸爸,你饿不饿?”等。
6.密切关注父母身体健康状况。必要时,带父母看医生。定期给老人全面体检。
7.时刻关注父母服用的药品。老人记忆力下降,用药安全是大隐患。子女要时刻清点父母常服的药品,用备忘录或者手机设置提醒,准时提醒父母按时按量服药。
8.带父母逛逛公园。跟着老人的步伐,尽量走慢些。
9.如果无法每天陪父母散步,不妨在周末饭后陪父母出门走一走。
10.不要直呼父母的名字,尽量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称呼他们。
11.随时为父母开门,一为安全,二表尊重。
12.以父母的生活起居习惯为主,调整你的时间表,给父母安排活动。切勿让父母适应你的时间表。
13.给父母买东西。子女为父母买衣服、鞋子以及牙膏等小东西,都会让老人非常快乐幸福。带父母逛商场,买他们喜欢的东西。比如,给妈妈买一只漂亮的茶杯,或者,给父母买本好书。
14.下班回家时,第一件事最好是到父母房间问候一下。
15.尊重父母的社交圈,让他们与新朋老友尽享欢乐。研究发现,善于交往的人更长寿。通过社交,人们会发现生活更有意义,可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广告16.一旦与父母发生冲突,应尽量顺着老人。常言道“老人如小孩”。老人脾气与小孩很相似,一样需要关怀和照顾。对父母应该有极大的耐心。
17.尽量与父母住一起,以便照顾他们。如果有能力,最好不要让年迈的父母单独生活。
18.吃饭时,应遵循“父母优先”原则,给老人家先盛饭菜。
让老年人身心愉悦的方法
1.常打电话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流行病学教授特里萨说,保持长期的友谊,对维持快乐心情和身体健康大有好处。而仅仅通过打电话与朋友聊天就让血压降低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此外,每周至少参加一次社交活动的人,思维会更敏锐,并有预防心脏病的作用。
2.回忆过去
每周抽出一些时间,写下或录下,甚至是只在心里回忆过去的重大事件。美国长寿中心主任巴特勒说,可以以不同的时间段来撰写你的人生史:大学时代、新婚之始、职业生涯、初为人母(父),写下每个人生阶段的胜利、失误以及对未来的教训。
3.记录愉快时光
记录下愉快的事能够提神。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显示,写下所有值得感激的事的人在未来一周会更乐观,对他们的生活也会更为满意。不过,这也不要做得过火。有研究显示,那些一周写1次感恩日记的女性,比那些每周3次的人更觉得幸福。因此,要找到适合你的次数,以免让它成为负担。
4.多做好事
美国心理学专家索尼娅博士的研究显示,一天做5件好事能使人变得幸福和安宁。当然,做善事不必事先计划,一些举手之劳和微不足道的小事就会让你感到意外的回报。如果你很难每天做足5件好事也不必烦恼,索尼娅博士指出,做到本性善良就有收获。
老年人保持快乐有四个绝招
1.常打电话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流行病学教授特里萨说,保持长期友谊对维持快乐心情和身体健康大有好处,而仅仅通过打电话与朋友聊天就让血压降低也不是什么奇怪事,此外每周至少参加次活动,思维会更敏锐并有预防心脏病作用。
2.记录愉快时光
记录下愉快事能够提神。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显示,写下所有值得感激的事未来就会更乐观,对人们生活也会更为满意,不过也不要做得过火;有研究显示那些一周写1次感恩日记的比那些每周3次的人更觉得幸福,因此要找到适合你的次数以免让它成为负担。
3.多做好事
美国心理学专家索尼娅博士研究显示,一天做5件好事能使人变得幸福和安宁,当然做善事不必事先计划,一些举之劳和微不足道小事就会让你感到意外回报。如果你很难每天做足5件好事也不必烦恼,索尼娅博士指出做到本善良就有收获。
4.回忆过去
每周抽出一些时间写下或录下甚至是只心里回忆过去重大事件。美国长寿中心主任巴特勒说,可以以不同时间段来撰写你生史:大学时代、新婚之始、职业生涯、初为母(父)写下每生阶段胜利、失误,以及对未来教训。回忆不好时光与回顾美好时光一样有用,因为很多事情只有若干年之后你才能发现那次“损失”为你开启另一扇门并最终解开心结 。
莫要小瞧:老爸也是很好的育儿专家
育儿是一件极其艰难的工作,对于父母,养育孩子就意味着家庭生活的开始。父母要时时刻刻担心孩子的健康、发育,然而爸爸在育儿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优势,妈妈能胜任的,爸爸一样能行,而且还会做的更好。说出来,大家一定不会相信,现代的“父母”观念不再只有妈妈最重要,爸爸也很重要,而且在某些育儿方面比妈妈更强。
让我们面对现实:妈妈被假定为默认的父母。但是,这是一个日益过时的概念,因为这样并不能反映现实。根据2011年皮尤研究报告,父亲越来越多地参与他们孩子的生活,现在的美国爸爸,每周花近7.5小时与他们的孩子亲近,是1965年每周2.5小时的三倍。而近一半的爸爸表示,希望自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们在一起。
这可能是一个好的现象。父亲往往与母亲的教育方式不同,虽然它不是一个比赛,然而有几件事情爸爸的确做得更好。这里有六件事情,爸爸还是比较擅长的。
1.更易打闹
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爸爸比妈妈更容易打闹。波士顿的心理学家和《俏皮育儿》的作家拉里·科恩表示,“很多爸爸在体能锻炼和粗糙混乱的玩法上有特殊的优势。”打闹对青少年是特别有帮助的,大多数年轻人得到的消息只有两种类型:攻击性和性。搔痒痒或枕头打架可以教孩子们,这不属于任何一类,因为它是友好的、有趣的。科恩说,当妈妈护理婴儿时, 搂抱的化学物质会被释放,父母与他们的孩子一起打闹时,催产素也被释放。
2.放松育儿
科恩说,虽然“直升机”爸爸和悠闲的妈妈会出现过分保护的现象,然而,不得不说男人的育儿风格往往较为宽松。科恩说,“我有一位男性朋友,他会对他们的孩子说,‘除非某人出血,否则不要叫我’”。科恩说,直升机父母可能会破坏孩子的能力和信心。男人通常对混乱和擦伤有更多的宽容,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解决,建立孩子们的信心和抵抗意识。
3.肩并肩活动
男性更倾向与他们的孩子从事更多肩并肩的活动,这可能意味着一起看电影,一起制作工艺品或徒步旅行。妈妈往往以面对面的方式,建立情感上的亲密。但爸爸是教育孩子的专家,爸爸让孩子有自己的角落。科恩说,“肩并肩有助于构建能力和信心,那是因为有人在那里和你一起并肩而作”。
4.更多积极的感受
根据2013年在心理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作为父母的角色,爸爸可能得到的感受更多。在几项研究中,父亲称,在他们的生活中,比单身母亲和单身爸爸经历了更多的意义、幸福和积极的情绪。而母亲则没有表现出同样的幸福度提升感。
5.爱
根据2012年《个性与社会心理学评论》上的一项研究,虽然对妈妈和爸爸而言,提供温暖和爱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爸爸的接受可能是最重要的。共同作者罗纳德·罗纳告诉生活科学:“孩子们感受到父亲的爱比感受到母亲的爱更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更好的对青壮年福祉感、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的预测。
6.母子感应
尽管如此,想让妈妈比爸爸好的概念消失仍然很困难。这可能是因为,女性的感知是男人无法比拟的,但这种想法也被打破了。《自然通讯》杂志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爸爸能像妈妈一样很好地确定他们的婴儿的啼哭声——假如父亲花费相同数量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他们也会变得像母亲一样。根据《生物精神病学》杂志2010年的一项研究,新爸爸在孩子出生后几周,显示爱的荷尔蒙催产素水平有所提高。所有这些研究表明,现代“父母”的描绘可以更新了。
早教应凡事朝积极方向考虑
美国总统罗斯福小时候家里曾进了贼,结果丢失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家人都非常沮丧,可罗斯福却没有觉得这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反而觉得被盗至少有三点好处:
第一,家中只被偷了一点东西,盗贼没有将全部东西偷走,这是值得庆幸的事啊!
第二,只丢了东西,家人全都平安无事,更是万幸!
第三,盗贼是别人,不是我们家里的任何一个人,起码我们家的人都是善良、有公德心的好人,这也值得庆祝啊!
听完罗斯福“一本正经”的分析,家人无不为罗斯福的乐观精神所感动,很快就摒弃了不良情绪。
罗斯福晚年在忆起自己童年时,总是首先想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够这样乐观地看待身边的得与失,主要得益于母亲的帮助和教育。小时候当他遇到挫折时,母亲总是告诫他:以平常心看待事物,凡事朝着积极的方向思考,不仅可以让日子过得更快乐,而且还可以感染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也感受到快乐和鼓舞,这样遇事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
罗斯福告诫世人说,“我能当上美国总统,功劳都在母亲!”正因为母亲培养了罗斯福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才能够拥有一个辉煌的人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简单的两句诗,其意境却远非对几座山峰的描述:看待同一事物,从积极的角度看,我们会看到希望;从消极的方向看,我们却只能看到失败。
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衣食住行,孩子可以从中学习,从容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处世态度,这种影响源远流长,影响孩子成长的整个历程,甚至未来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
新生儿礼物选购注意事项
现在庆祝诞生,一般是新生儿家人摆酒宴,邀请亲朋好友。应邀的亲朋好友,视具体情况送轻重不同的礼物。礼物大多是小儿用品和产妇营养品。好,下面咱们言规正传,说说送婴儿的满月礼物的注意事项。
1、满月礼物要偏重有益或有助照顾宝宝的父母,更好的照顾宝宝
亲朋好友、领导同事生儿添孙,是人生中一大喜事,值得祝贺。宝宝还未生下来或刚生下来时,送给他们的礼物,很多都有益或有助于他们的父母。送礼物给宝宝时,要考虑到物品的实用性,这样才能使其父母更好、更方便地照顾宝宝。在选择物品的时候,要注意礼物的保存价值以及它的纪念性,以使宝宝长大后能感受到礼物的价值。也可根据当地的民风民俗,送一些寄意物品。
2、拜访前要考虑到婴儿与妈咪的身体状况
小生命诞生,是一件神圣庄严而又值得祝贺的事,得到喜讯的亲友,都应该携带礼品去看望产妇并向其表示祝贺。但此时新生儿和产妇的身体 都比较弱,最好先打电话向其家人表示祝贺,待一段时间后,再去拜访。
3、拜访时要赞美宝宝
孩子在父母眼里是天下最美的宝宝,尽管宝宝的相貌可能继承的不都是父母的优点,有时甚至可能是缺陷。即使这样,作为新生儿父母的亲朋好友也不要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做法只会招来新生儿父母和其他亲友的反感。
因此在庆贺新生儿的诞生时,吉祥话是一定要送上的祝福。如:“母子 (女)平安就是最幸福的事情。祝你的孩子一生一世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宝宝降生,我前来贺喜,愿新生的小宝贝给你们带来数不尽的快乐,祝小宝贝身体健康,苗壮成长。” “恭喜!你的宝贝儿子这么快就与你们见面了,一定感觉很幸福吧?你可要照顾好你家的小宝宝!” “恭喜! 恭喜!恭喜你喜得贵子,祝你们全家都幸福安康!”
4、不能上门拜访时,需要注意的礼仪事项
写祝贺信,一般身在外地的亲友可用此种形式:内容同写生日贺信一致,不宜多谈其他琐事。但祝贺之外,关心产妇和婴儿健康之类的内容也是不宜忽略的。
容易惯坏孩子的6条家教误区
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父母并未及时调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种育儿书刊充斥市场,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来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个个新误区便出现了。
误区1:孩子应该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 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力力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很显然,像力力这样自我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误区2: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 让孩子学会体验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
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他表达情绪,帮助他调整情绪。
误区3:吃饭穿衣不要紧,大了自然会!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带养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饭追着喂直到跑不动,结果是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中学生父母铺床垫褥、大学生父母全职陪读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学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误区4:家务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安排着承担一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父母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里做事。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误区5;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了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问题是很多父母缺乏临场说不的处理技巧。典型的过程是这样的:上街前说好今天不买东西,但到了街上,面对诱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撒泼,大人觉得很丢面子就屈服了,当然嘴上还是要恶狠狠地说,下不为例否则就收拾你之类,显然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都不会兑现。另有一对夫妻是这样处理的:孩子撒泼,夫妻俩一商量,决定由妈妈出面说,你愿意赖在这儿就呆这儿,我们先回去了,说完掉头就走,孩子见势不对,拔腿就追。回去后吃完晚饭,父母郑重地和孩子交谈,让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为,并主动作出行为承诺。
误区6: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国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让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夸孩子从接纳欣赏开始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不优秀,怎么夸呀?光夸孩子好,孩子骄傲了怎么办?其实,每个孩子一定都有优秀的地方。当父母细心观察,而且适当放低期望值,不要总是拿孩子的弱项和别的孩子的强项对比,就一定可以找到孩子身上很多的优点。
很多学者强调要夸孩子,但不能胡夸,让孩子觉得夸奖不那么“值钱”。夸奖不只是语言的夸奖,更多的是表现出美好的态度——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认同态度,比如信任,对他充满着兴趣,而且对孩子的存在感到幸福。
如果父母喜欢说“不管你怎么样,只要你健康快乐地活着,我们就觉得很满足”,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想让父母满足,会有事没事也喜滋滋的,凡事都愿意往好的方面想。父母喜欢说“孩子你必须好好学习”,虽然是表达关心和督促,态度上却让孩子读到“如果你不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那么,学习在本身的意义之外,有了更多的意义与压力,孩子对学习厌烦就会是早晚的事。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管他聪明也好,愚笨也罢,都无条件接纳,孩子就会按照天赋的能力顺利发展,甚至会比别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和自我感。
即使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能干的孩子,如果父母总是有条件,有选择地接纳,孩子就需要把自己割裂,分出什么是好的,父母喜欢的,什么是坏的,不被喜欢的。他要花出精力来处理,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成长与学习。那么,是不是可以老夸孩子?不!孩子不能无条件地夸,夸也会夸出毛病来。夸什么往往也意味着在否定孩子另外的什么。
所以,接纳、欣赏孩子比语言的夸要好,夸是寻求孩子与父母价值观念的一致,接纳、欣赏可以存在双方的价值差异。语言上的表达会给孩子误解与错觉,接纳他、信任他的态度是不容易被曲解的。
孩子睡觉怕黑怎么办 孩子睡觉怕黑的原因
孩子说怕黑或怕怪物,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1、不愿意和父母分离。因为幼儿闻着父母的味道、抱着父母的脖子或手臂入睡,对于幼儿来说一定是件幸福的事。
2、正常心理现象。一般来说,儿童都有“恐惧心理”。随着幼儿的认知能力及想象力在快速发展,对黑暗很容易联想出妖魔鬼怪。因此,他们会怕黑、怕巨大的声响、怕鬼,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