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手术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手术
与许多外科手术一样,不同的外科医生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也采取不同的技巧和进路。但决定人工耳蜗术式仍有些基本原则。①尽可能将电极无创地插入到鼓阶中;②将装置安放在头外侧,并避免日后的创伤;③确保装置和电极阵列位置牢固,防止移位。目的是保全周围组织,在不损伤装置和电极阵列,不引起感染,外观可以接受的条件下完成植入手术。
一般说来,植入装置的物理和结构特征的改进决定了外科手术技巧的改进。儿童和成人的外科手术技术基本相同,幼儿(12个月以上)手术风险和禁忌并未增加,但也需要针对头颅大小做一些调整。对于特殊病例,如Mondini畸形(耳蜗畸形)或脑膜炎伴发耳蜗骨化引起的听力损失,可能需要改变或调整外科手术技术。外科手术医师可以选择特定的技术,最大可能地实现电极阵列的全部植入,或者使用专为严重骨化耳蜗而设计的特殊电极阵列,这取决于骨化的程度。
人工耳蜗手术在全麻下完成,一般历时2~4个小时,国外通常手术后仅在医院住一个晚上。但我国术后住院的时间会长一些。
尽管和人工耳蜗相关的并发症很少,但在术中和术后的恢复期仍有一定风险。对于任何手术,全麻总是有一定风险的,存在手术后即刻出血或感染的可能性,但这两类并发症都十分罕见。其他一些并发症都是与耳外科相关的,它们包括面神经损伤和术后眩晕。植入体到内耳的进路需要通过面隐窝,这使得外科手术医师的操作离面神经非常近,但许多其他类型的耳科手术都采用此进路,损伤神经的风险很小。
对于那些内耳存在解剖畸形的患者,如Mondini畸形,面神经损伤的风险会大一些。尽管内耳畸形的患者潜在存在严重并发症的可能,但发生脑膜炎的很少。
耳蜗电极植入影像资料
耳的前庭部分掌管平衡机制,当残余听力几乎全部丧失时,它仍有可能保持功能,这样,为植入电极而进行的内耳开窗就会引起暂时的不平衡。尽管一些成人和儿童报告术后站立不稳头晕恶心等,但通常都会很快消失,而且也很少出现。
除了与手术及愈后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之外,还有一些远期风险。虽然人工耳蜗的设计是可靠的,使用寿命是终身的,但仍有不到2%的患者的植入装置出现了后续损坏。坏损可表现为听力状况变差或完全没有听觉刺激。坏损一旦通过听力学及心理物理学测量的确认以及专家多方意见的综合考虑,就应该重新植入。有文献资料显示,重新植入后的结果往往与重新植入前的效果相当或更好,也有一些重新植入后效果变差的报道,但似乎都与结构异常或其他一些复杂因素有关。
还有一种并发症是植入装置随着时间逐渐地移位或被挤出,严重到一定程度也需要重新植入。尽管很少发生过度移位,只移出几个电极对听力效果的影响不大,但通过手术技术手段固定内部装置就可以防止移位的发生。
最后一种可能是并发症是面神经刺激。这是最常发生在耳硬化听障者或解剖关系容易使面神经受到电刺激的患者身上。但是引起问题的电极通常可以被关闭掉,所以只会带来很小或几乎没有的负面影响。
神经性耳聋治疗
目前无特效药物或手术使神经性耳聋患者完全恢复听力,治疗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药物治疗措施
发病初期可及时正确使用药物治疗可获得疗效。常用药物包括:扩血管、抗凝、神经营养药物、类固醇激素类药物等。
2.高压氧舱治疗。
3.助听器验配。
4..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5.听觉言语训练。
让聋儿说话6个月前最关键
发现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耳聋是最常见的一种出生缺陷,也是最主要的致残原因之一。儿童早期的听觉经验会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这种影响会延续至成年,甚至影响一生的生活质量。0~6岁儿童是在认知方面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最佳的语言获得期。许多耳聋的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听觉刺激,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言语学习、社会适应,以及情感心理发展的必要刺激,相应的心智发育必然受到限制。
耳聋儿童最终的语言发育水平不取决于病变严重程度,而取决于其被发现和干预的早晚。不管听力损害的程度怎样,只要在6个月内适当干预,患儿的语言发育可以基本不受影响。早期干预的措施有验配助听器;对配戴助听器无效或效果甚微的聋儿要选择人工耳蜗植入;早期进行听觉言语训练等。残疾发现越早,康复效果越好,越有可能使残疾儿童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出生1个月内进行听力筛查
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是及早发现耳聋患者的有效手段。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强烈推荐将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政策用于所有已建立起康复服务的国家和社区。我国卫生部于2004年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纳入到《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中。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所有新生儿都应接受听力筛查。无论是在医院顺产、非顺产或在家庭出生的新生儿,都要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由相关听力筛查中心进行筛查。所有未通过筛查者,要在3个月内开始相应的听力学和其他医学评估,以明确诊断。若发现永久性听力损伤者,要在6个月内进行干预。
大规模的筛查要求筛查技术简单、快速、便宜。现在用于新生儿听功能筛查的方法主要有自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ABR)法和耳声发射(OAE)法。通过筛查若发现感音神经性耳聋,要给患儿验配合适的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助听器与人工耳蜗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患儿,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通过特殊的电子线路来处理外界声音,使人体接受声信号刺激,都是一种辅助听力设备。不同之处在于,助听器类似扩音器,将声音进行放大,使患者得到部分听力补偿。但是对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没有明显效果,这是因为助听器无法使已经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重新工作。助听器适合于轻度和部分重度耳聋的患者。而人工耳蜗适合于部分重度和极重度的耳聋者,这部分人使用助听器起不到任何作用。人工耳蜗可代替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将声音编码成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所以人工耳蜗是这类患者重获听觉的最佳选择。
无论是配戴助听器还是植入人工耳蜗,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期以及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耳聋病人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1、传导性耳聋的治疗:对传导性耳聋因病因较明确,诊断不难,可根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鼓膜修补术与各型鼓室成型术仍是目前治疗传导性聋的主要方法。
2、感音神经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也更为有效。(加强老龄人口听力保健研究,降低环境噪声、规范防护措施*,避免耳毒性药物的使用等)。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或手术疗法能使感音性聋病人完全恢复听力。 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恢复或部分恢复已丧失的听力,尽量保存并利用残余的听力,适时进行听觉言语训练,适当应用人工听觉。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药物疗法:发病初期及时正确用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首先应根据耳聋病因与类型选择适当药物。例如:对已在分子水平查明遗传缺陷的遗传性聋可探索相应的基因疗法;对病毒或细菌感染致聋的早期可试用抗病毒、抗细菌药物;对自身免疫性聋可试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因某些必需元素代谢障碍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聋可试用补充缺乏元素或纠正代谢障碍的药物。此外,临床较常用的辅助治聋药物有血管扩张剂、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栓溶解药物、神经营养药物以及能量制剂等,可酌情选用。
(3)高压氧疗法:单纯高压氧治疗感音神经性聋无肯定疗效,但对早期药物性聋、噪声性聋、突发性聋、创伤性聋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与药物疗法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4)手术疗法:着眼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内耳可逆损害部分恢复功能。对双耳重度或极度聋病人可选择较重侧试行内听道肌肉血管连接术或内淋巴囊血管重建术等。
(5)人工耳蜗植入:成功的人工耳蜗植入全过程包括术前评估、植入手术以及术后训练与语言康复在内,历经数年,需要被治病人、手术医师、听力言语学家和病人家属的长期通力协作与配合。
(6)助听器选配:是提高声音强度的装置,可帮助某些耳聋病人充分利用残余听觉,提高言语交流能力。
儿童听力障碍的治疗误区
儿童听力障碍的治疗误区
误区一:只做筛查不管监测。
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已在我国许多地方开展,但这种物理检查手段只能测出孩子当时是否有听力异常的可能,不能给出孩子是否属于耳聋高危人群的提示。比如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的孩子,只要使用了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就很容易导致耳聋。除遗传因素外,药物中毒、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都可能在后天给孩子带来听力障碍。
建议:除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外,新生儿的耳聋基因检测也是对听力保健的重要一环,只需医院采集孩子的足跟血送至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基因检测即可。若结果异常,就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并定期监测。
此外,家长还应做到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做健康保健,并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观察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变化。一般,3个月婴儿就会对强声音有反应,半岁前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9个月时能主动向声源处转脸,不晚于1周岁会有言语意识,家长对此应有所重视,测试孩子听力的时候,一定要避开孩子除听觉之外的其他感觉,如视觉、触觉等动作。一旦怀疑异常,应尽早到医院做听觉功能检查,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误区二:耳病只让耳科看。
“你说我家孩子耳朵有毛病,干嘛还让我们看神经科大夫”,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过程中,一些耳聋患儿家长对看病的流程提出了质疑。张杰主任解释说,耳病不只需要耳科专家治疗,比如一些听力障碍儿童表现出来的智力异常可能还跟脑部发育有关,需要相关科室配合检查,以明确治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多学科协作治疗,受益的是患者”,张杰主任举例说,以北京儿童医院人工耳蜗植入流程为例,手术前后,还需要除系统化听力学、耳科学专家之外的小儿神经科、麻醉科、影像及护理人员的联合参与,这样的团队协作,既保障了手术的成功开展,又能对手术疗效做出更准确的预估和评估。
“在国外,一个优秀的人工耳蜗治疗团队,还包括一名言语康复师和一位社会工作者”,张杰主任说,手术之后的言语康复训练和听力障碍儿童融入社会的能力都对治疗效果影响很大,可以说“一个都不能少”。
误区三:人工耳蜗,植入就是痊愈。
人工耳蜗是目前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儿童进行听力重建的有效方法,然而,其动辄几十万的设备费让不少家长望而却步,那些抄了家底给孩子做完手术的家长则对疗效满怀期望,以为只要植入了便是痊愈了,孩子就能像正常人一样听到声音、开口说话了。对此,张杰主任提醒,家长应对该手术疗效有科学的认知。
人工耳蜗引入我国已有近20年,大量耳聋患者通过这一手术开启了声音的世界。一些家长,正是看到了太多康复效果明显的案例,便对人工耳蜗植入术有了过高的期望。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都可以获得相同的术后效果,手术的疗效与患者自身条件、人工耳蜗的性能、手术状况、以及术后康复训练等密切相关。为了达到良好的听觉及言语康复效果,术后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同时还应该定期对康复训练效果进行评估,适当调整,以达到最大化的康复效果。
最可怕误区:佩戴助听设备很丢人。
“你会觉得近视是残疾吗?会向一个戴眼镜的人投去异样的眼光吗?肯定不会,那你为什么会觉得佩戴助听设备很丢人呢?”在门诊上,张杰主任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切症状表明孩子非常适宜佩戴助听设备,家里经济也没有问题,可家长就是不能接受在孩子耳朵上加点东西,宁可孩子以后真的又聋又哑,至少别人看不出异常来,也不愿意因为佩戴助听设备而在第一眼就被人歧视。
从言语发育的角度讲,人工耳蜗植入越早越好,而且安装助听设备就好比给耳朵配了副眼镜,一点都不丢人,反而会大大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借此呼吁社会,向对待近视眼一样对待耳聋患者,他们没有残疾,不过是听力差了一点,就像你的视力不太好一样。
遗传性耳聋能治吗
先天性耳聋患者也有了非常有效的干预方法,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是最有效的手段,俗语说:“十聋九哑。”但目前通过早期诊断和干预,已经可以做到“聋而不哑”,大部分先天性耳聋患儿通过有效干预和康复,可以正常的通过言语交流,并在普通学校就读。
总体来说,遗传病的诊治重在预防,在国内一些医学中心已经开设遗传门诊,利用基因诊断技术(患者及家属抽取静脉血,产前诊断需羊水穿刺)发现并诊断遗传性疾病,通过遗传咨询和婚育指导,选择最合适的决策,降低患儿的出生风险。
所以遗传性耳聋重在预防,目前能采用人工器材辅助治疗。
人工耳蜗能用多少年呢
目前只有理论上的数据,体内植入部分可以使用50--70年左右,有的直接和你说终身,体外部分8年左右。但并没有明确的具体的实际使用年限。这个和植入手术成功与否,使用环境,维护保养等都有一定关系。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一个月进行开机(switch-on)。因不同人工耳蜗装置的设计原理不同,其使用的调机硬件、软件不同,调机方法、调机过程和调机参数也不同。人工耳蜗装置包括体内的植入体和体外的言语处理器。调机(mapping)是通过电脑及专门的设备,由专业人员调节每一个人工耳蜗装置中的参数使之为病人提供最舒适、最有效的刺激并让病人舒适地听到各种声音的过程。除非专业人员通过调机在一系列参数中设定适合的值,否则言语处理器是不工作的。人工耳蜗植入后调机需要调整的参数包括:言语编码方案例如SPEAK、CIS、ACE方案;电刺激模式,可选用单极刺激,双极刺激,共地模式;所使用的通道可选用1~22个通道,通道过滤输出的频率分配,将200Hz~8kHz的频率范围分配到各通道;每个通道的阈值,T值能产生听觉刺激的最小刺激水平;每个通道的最大舒适刺激C值能让病人感受到的最大舒适刺激。
开机安排在术后3~5周,这时人工耳蜗的体内部分特别是电极部分较为稳定。开机后,大多数病人对外界的声音都会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发展,才能稳定下来。开机后的最初1~4周电极参数变化最大、最快,每周调试1次,第二个月每2周调试1次,第三个月每月调试1次,以后可每三个月,六个月,1年调试1次。
人工耳蜗能用多少年呢?本文对人工耳蜗的使用年限做了说明,每样物品都有相应的使用期限,但是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刺激,会降低使用年限,因此具体能使用多少年是没有准确说明的,只能建议患者每年检查,有异常时进行调试,受到破坏时不可强行使用。
儿童听力障碍治疗的四个误区
误区一:只做筛查不管监测。
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已在我国许多地方开展,但这种物理检查手段只能测出孩子当时是否有听力异常的可能,不能给出孩子是否属于耳聋高危人群的提示。比如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的孩子,只要使用了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就很容易导致耳聋。除遗传因素外,药物中毒、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都可能在后天给孩子带来听力障碍。
建议:除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外,新生儿的耳聋基因检测也是对听力保健的重要一环,只需医院采集孩子的足跟血送至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基因检测即可。若结果异常,就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并定期监测。
此外,家长还应做到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做健康保健,并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观察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变化。一般,3个月婴儿就会对强声音有反应,半岁前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9个月时能主动向声源处转脸,不晚于1周岁会有言语意识,家长对此应有所重视,测试孩子听力的时候,一定要避开孩子除听觉之外的其他感觉,如视觉、触觉等动作。一旦怀疑异常,应尽早到医院做听觉功能检查,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误区二:耳病只让耳科看。
“你说我家孩子耳朵有毛病,干嘛还让我们看神经科大夫”,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过程中,一些耳聋患儿家长对看病的流程提出了质疑。张杰主任解释说,耳病不只需要耳科专家治疗,比如一些听力障碍儿童表现出来的智力异常可能还跟脑部发育有关,需要相关科室配合检查,以明确治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多学科协作治疗,受益的是患者”,张杰主任举例说,以北京儿童医院人工耳蜗植入流程为例,手术前后,还需要除系统化听力学、耳科学专家之外的小儿神经科、麻醉科、影像及护理人员的联合参与,这样的团队协作,既保障了手术的成功开展,又能对手术疗效做出更准确的预估和评估。
“在国外,一个优秀的人工耳蜗治疗团队,还包括一名言语康复师和一位社会工作者”,张杰主任说,手术之后的言语康复训练和听力障碍儿童融入社会的能力都对治疗效果影响很大,可以说“一个都不能少”。
误区三:人工耳蜗,植入就是痊愈。
人工耳蜗是目前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儿童进行听力重建的有效方法,然而,其动辄几十万的设备费让不少家长望而却步,那些抄了家底给孩子做完手术的家长则对疗效满怀期望,以为只要植入了便是痊愈了,孩子就能像正常人一样听到声音、开口说话了。对此,张杰主任提醒,家长应对该手术疗效有科学的认知。
人工耳蜗引入我国已有近20年,大量耳聋患者通过这一手术开启了声音的世界。一些家长,正是看到了太多康复效果明显的案例,便对人工耳蜗植入术有了过高的期望。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都可以获得相同的术后效果,手术的疗效与患者自身条件、人工耳蜗的性能、手术状况、以及术后康复训练等密切相关。为了达到良好的听觉及言语康复效果,术后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同时还应该定期对康复训练效果进行评估,适当调整,以达到最大化的康复效果。
最可怕误区:佩戴助听设备很丢人。
“你会觉得近视是残疾吗?会向一个戴眼镜的人投去异样的眼光吗?肯定不会,那你为什么会觉得佩戴助听设备很丢人呢?”在门诊上,张杰主任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切症状表明孩子非常适宜佩戴助听设备,家里经济也没有问题,可家长就是不能接受在孩子耳朵上加点东西,宁可孩子以后真的又聋又哑,至少别人看不出异常来,也不愿意因为佩戴助听设备而在第一眼就被人歧视。
人工耳蜗的饮食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一个月进行开机(switch-on)。因不同人工耳蜗装置的设计原理不同,其使用的调机硬件、软件不同,调机方法、调机过程和调机参数也不同。人工耳蜗装置包括体内的植入体和体外的言语处理器。调机(mapping)是通过电脑及专门的设备,由专业人员调节每一个人工耳蜗装置中的参数使之为病人提供最舒适、最有效的刺激并让病人舒适地听到各种声音的过程。除非专业人员通过调机在一系列参数中设定适合的值,否则言语处理器是不工作的。人工耳蜗植入后调机需要调整的参数包括:言语编码方案例如SPEAK、CIS、ACE方案;电刺激模式,可选用单极刺激,双极刺激,共地模式;所使用的通道可选用1~22个通道,通道过滤输出的频率分配,将200Hz~8kHz的频率范围分配到各通道;每个通道的阈值(T值能产生听觉刺激的最小刺激水平);每个通道的最大舒适刺激(C值能让病人感受到的最大舒适刺激)。
开机安排在术后3~5周,这时人工耳蜗的体内部分特别是电极部分较为稳定。开机后,大多数病人对外界的声音都会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发展,才能稳定下来。开机后的最初1~4周电极参数变化最大、最快,每周调试1次,第二个月每2周调试1次,第三个月每月调试1次,以后可每三个月,六个月,1年调试1次。
带助听器对耳聋有益吗
专家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原理不同,禁忌症也各有不同。助听器相当于把扩音器戴在耳朵上,作用是把声音扩大,就像近视眼镜戴眼睛上矫正视力。适用于本人有听力,但听力不达标的患者。而人工耳蜗运用于听不到声音的患者。有的患者内耳感觉细胞受损,严重妨碍了听觉信息的传递。通俗地讲,人工耳蜗作用在于,把声波转化为电信号,使听神经纤维兴奋,将声音信息传入大脑,产生听觉。临床上,还有部分患者耳朵听不见,但听觉器官先天畸形、有脑性麻痹,这类患者连人工耳蜗都无能无力。
除了各有不同禁忌症外,安装人工耳蜗是一项手术,费用达10万~20多万元,手术有风险性,费用也是一大问题。所以,只要还有听力,能用助听器的患者没必要安装人工耳蜗,尤其老年人更要考虑手术风险的问题。
由此说来,带助听器引起听力下降的说法还没完全证实,还没找到充分的科学依据,随着耳朵自身的变化和耳聋患者年龄的增大,也会出现耳聋加重的现象,因此耳聋患者可以不用太担心。
听损伤确诊后的干预
1.医学干预
医学干预是指医师提出医学诊断,即听力损失的原因、程度及部位,并采用治疗手段来恢复听力的方法。
外耳道耵聍: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时期,耵聍过多且难以自然排出,可阻塞外耳道。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耳声发射检查往往可造成耳声发射能量消失,而且也可影响声导抗检查,必须要清除外耳道耵聍。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婴幼儿期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往往是由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免疫变态反应引起。其可以造成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根据临床症状及耳科显微镜检查以及听力学检查,包括耳声发射、声导抗检查等可以明确。可采用病因治疗,应用类固醇激素类及抗过敏药物,在鼻腔内可滴麻黄素,药物治疗无效可采用经鼓膜穿刺抽液,切开引流以及经鼓膜安装通气管。以改善及恢复患儿的听力。
先天性外耳及中耳发育畸形:根据畸形分类不同,采用不同的外科手术治疗,一方面外耳整形和耳廓再造,另一方面改善听力。双侧耳廓及外耳道畸形,应尽早选配助听器,促进言语—语言发育。
2.听力补偿或重建
听力补偿或重建主要包括助听器选配和人工耳蜗植入。
助听器选配: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选配助听器,听力障碍的程度一般在中度至重度,甚至有专家主张轻度听力障碍也需选配助听器,进行听力矫正,单侧听力损失者也可以选配助听器。双侧听力损失应选配双侧助听器。双耳选配优点是,有利于分辨声源,提高声源定向能力,整合效应好,听声音的响度增加等。
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植入装置是一种模拟人耳蜗功能的转换器。它将声音信号通过言语处理器转变成电信号,传入内耳的电极,直接兴奋听神经,从而产生听觉。人工耳蜗装置主要分2大部分:植入部分(包括接收装置和多道电极)和外接部分(包括耳机、发射器、言语处理器等)。对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患儿,使用助听器3—6个月无明显效果,在lO个月左右进行人工耳蜗术前评估,建议尽早实施人工耳蜗植人手术。
3.听功能训练和言语—语言康复训练
患儿经助听器选配和人工电子耳蜗植入听力矫正之后,需进行听功能训练和言语—语言康复训练。需要有医生、听力学家、言语—语言治疗师、特殊教育者和心理学家参加。与患儿建立长期关系来支持儿童的听力和语言的发育相当重要,使聋儿患者能听到声音,并能理解讲话。
听功能训练内容包括如下:听觉察觉;听觉注意;听觉定位;听觉识别;听觉记忆;听觉选择;听觉反馈。
言语—语言康复训练:言语训练程序为音素、音节、单词、以及短句训练。对于语言康复应遵循以下几点:
1.有条件最好在康复中心进行系统训练;
2.激发聋儿的语言兴趣;
3.循序渐进,从音素到短句,重复攻关;
4.抓住言语行为环节,安排对话内容。言语—语言康复训练评估为言语识别率和语言表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