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头针胃区治疗呃逆有良效

头针胃区治疗呃逆有良效

呃逆多由寒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舒,正气亏虚等引起寒气蕴藏于胃,并循手太阴之脉上袭肺,导致胃气上逆动膈而成。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常与肺、肾、肝有关。肺气失于肃降,在发病中也起一定作用,《灵枢·口问》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其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灵枢·杂病》记载了古人治疗呃逆的简便方法:“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景岳全书·呃逆》:“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治法上分清虚实寒热,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标本兼治为原则。

健康人出现短暂呃逆会自行消失或可用简单方法如刺激咽部、屏气等加以消除,但对于顽固性呃逆多无效。采用西药治疗呃逆,其目的是通过中枢与外周的神经反射弧的作用,调节和抑制膈神经的兴奋和膈肌的痉挛。目前现代医学对有明确病因之呃逆尚可祛除病因以治疗,对于无明确病因或不能祛除病因的顽固性呃逆常束手无策。

针刺头针胃区治疗呃逆有良好疗效。头针胃区即额旁2线,在额部,位于额旁1线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起,向下刺延长1寸。属足少阳胆经。头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要部位,针刺头穴线,不仅可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治疗经脉病证,也可以治疗脏腑病证。治疗呃逆选用双侧胃区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刺激头部的经络腧穴,来调整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状态。针刺胃区,直接调节胃气,和胃降逆。

头针胃区与食道下段、膈、胃等内脏器官相对应。针刺治疗区可以改善本区域内大脑皮层血液循环,有利于相应侧支循环的建立,使该局部缺血区的脑血流障碍得以改善,也可以促使因出血灶压迫而处于休克状态下的脑细胞觉醒并恢复其兴奋性,进而使患者的功能恢复。并且可使各种传入的神经冲动不断传达至大脑皮层,皮层在针刺激下对各种传入神经冲动提高了敏感性,从而发出相应神经冲动,有利于神经功能的不断恢复和巩固。头针中胃区分布规律与伏脏(人体脏象上焦、中焦、下焦缩影横伏于前额发际的左右两侧)一致,符合生物全息律的原理。呃逆的神经反射弧为: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膈神经和胸6~12节段交感神经中的向心纤维,中枢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第3~5颈髓节段,延髓网状结构,传出神经为膈神经和支配前斜角肌、肋间肌的运动神经纤维。当针刺大脑功能区在头皮部位胃区时,引起头皮神经和骨膜效应,循经络神经反射引起中枢神经的兴奋或抑制,调整膈神经的生理状态,可能是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传入纤维相对阻断,从而达到止呃逆的目的。头针治疗呃逆方法简单,效果明显,尤对顽固性呃逆效果显著,无副作用。

老年人不停打嗝怎么办呢

正常人发生呃逆多数不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停止,对持续时间长不缓解的病人可试行以下方法。

1.非药物疗法

(1)一般疗法:对呃逆持续时间长不缓解的病人可试行屏气、饮冷开水或采用重复呼吸等方法多可停止呃逆。

(2)针刺疗法:此方法目前国内报道较多,如分别针刺少商穴、迎香穴、双侧膈俞穴,1次有效率可达90%以上,也可同时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配内关、太冲穴,缓解率可明显提高。

(3)穴位注药疗法

①用5ml注射器,7号针头,抽取维生素B1 100mg及维生素B6 50mg,垂直刺入内关穴,有针感后,回抽无血即快速注药,每穴注射2ml,无效者于2h后重复1次,有效率达95.83%。

②5ml注射器抽取阿托品0.5mg后,用7号针头垂直刺入足三里穴1.5cm~2cm,经强激刺病人感到酸胀后,缓注0.25mg,同法再于另一侧足三里穴,有效率可达90%。

③同上述方法还可用维生素K3、普鲁卡因、异丙嗪等药物注射,亦多能收到良好效果。

(4)艾灸法:可用按中脘、关元,然后灸膻中穴的顺序,每穴温和施灸15min,1次/d,此法1次治愈率为69%,重复艾灸一周内治愈率达100%。

(5)按摩及指压法:治疗者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眼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以患者耐受为限双手拇指交替旋转2~4min,并嘱患者间断屏气,常收到较好效果;也可按摩膈中穴10min;有人报道用拇指、示指捏压患者中指两侧,多于2~3min即可见效。

(6)掌击法: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立其背后,将手指伸直,五指并拢,腕部伸直,用手掌根部趁其不备时,击打背部膈愈和胃俞穴,左、右各击1~2掌。

呃逆针灸治疗方法是什么

基本治疗:理气和胃,降气平呃。(1)针灸1)取穴主穴:中魁。2)治法取中魁一穴,可用针刺,亦可用灸法。刺法:患者平卧,解开衣裤,局部消毒后,用28号0.5-1寸之毫针,分别于左右中魁穴同时垂直进针,针深约0.2毫米,用捻转手法,施强刺激。在进针时,嘱患者深吸气一口,再作最大限度的憋气动作。行针期间令其连续憋气3-5次即可。一旦呃逆停止,即令患者作腹式深呼吸,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灸法:适宜重症呃逆。可在中魁穴上涂少许凡士林,然后置麦粒大小艾炷点燃,连续5-7壮,每日1-2次,若灸瘢有渗液,可涂龙胆紫药水,并用消毒纱......

气舍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气舍准确位置

科学定位:在胸锁乳突肌,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处。

快速取穴法:

1.正坐仰靠,在颈部,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间的凹陷处,按之有痛感。

2.正坐仰靠,于人迎直下锁骨内侧端上缘,距离天突1.5寸处,按之有痛感。

气舍的作用主治

气舍穴是胃经要穴,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宣肺调气,利咽清热,和胃降逆的作用,是治疗咳嗽,喘息,喉痹,咽肿,呃逆,落枕,甲状腺肿大的重要穴位。配伍水突穴还可治疗瘿瘤。配伍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气户以和胃降逆,治疗胃气上逆之呃逆。

按摩气舍的正确手法

1.气舍穴位位于锁骨根部稍中之处,可一边吐气一边在此强压6秒钟,若将肌肉放松,仰卧进行,效果更好,如此重复五次可以止嗝。

2.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1-3分钟,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日2-3次。

注意:孕妇禁用该穴位保健调理。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胃火上逆型呃逆艾灸

症状:呃声洪亮有力,面赤,口臭,烦渴,大便秘结,苔黄,脉滑数。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较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2,艾柱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柱施灸,可吹火使艾柱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柱。

施灸穴位:艾灸天突,足三里,内关加合谷,曲池,内庭。

药物治疗顽固性打嗝

(一)西药治疗

1、乙酰唑胺

乙酰唑胺又叫醋氮酰胺。该药具有抑制人的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由肝硬化、腹部肿瘤、肺心病和脑梗塞等疾病引起的顽固性呃逆。其用法是:每日服5次,每次服0. 25~0. 5克。需要注意的是,个别人在服用该药后可出现轻度的头晕、困倦等症状,但停药后这些症状即可消失。

2、氯丙嗪

该药具有抑制膈神经兴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由脑炎、脑梗塞等疾病引起的顽固性呃逆。其用法是:每日服1~2次,每次服25毫克。

3、多虑平

该药具有降低迷走神经张力,抑制膈肌痉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由胃肠胀气、消化道肿瘤、脑炎、脑梗塞等疾病引起的顽固性呃逆。其用法是:每日服1~2次,每次服25毫克。

另外,有规律发作的顽固性呃逆患者可在呃逆发作前半小时服用该药。

4、利多卡因

该药具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降低膈神经兴奋性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由胃肠胀气、消化道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顽固性呃逆。其用法是:将50~100毫克的利多卡因加入到40~1 00毫升5% 的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注射。

5、磷酸可待因

该药具有解除膈肌痉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由尿毒症、肝硬化、胃癌、急性胃炎、脑梗塞等疾病引起的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呃逆患者在首次服用该药时可先服用0. 03克,然后观察半小时,半小时后若呃逆的症状没有减轻,可加服该药 0. 03克,然后再观察6个小时,6 个小时后若呃逆的症状已消失,可不必再服药;6个小时后若呃逆的症状仅为减轻或仍无好转的迹象,那么该患者就应连续服用此药2~3天,可每日服3次,每次服0. 0 3克。

6、盐酸麻黄素

该药具有抑制膈神经兴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由腹部手术引起的顽固性呃逆。其用法是:每日服3次,每次服1 0~30毫克,两次服药的间隔时问应在6个小时以上。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及8岁以下的儿童应慎用该药。

7、氟哌啶醇

该药具有镇静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顽固性呃逆。其用法是:每日服2次,每次服5毫克,可连服2~3天。

8、利他林

该药具有抑制膈神经兴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由胃肠胀气、脑炎、脑梗塞等疾病引起的顽固性呃逆。其用法是:每次肌肉注射利他林注射液20毫克,可反复注射,两次注射的间隔时问应在两个小时以上。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青光眼和癫痫病患者应禁用此药。

9、华蟾素

该药可调节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并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用于治疗由胃癌、肝癌、冠心病、脑梗塞、肺心病等疾病引起的顽周性呃逆。其用法是:每次肌肉注射华蟾素注射液2~4毫升,每日注射2~3次。普通患者可在呃逆症状停止后的3天内停药,癌症患者则应连续注射该药2~4个月。

10、心痛定

该药具有抑制膈神经兴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由胃肠胀气、胸膜炎、肺炎和酒精中毒等疾病引起的顽固性呃逆。其用法是:将药物咬碎后舌下含服,每次含服1 0毫克,每日含服两次。

(二)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应辨证的分清寒热虚实及兼症,治以和胃、降逆、平呃为主,兼以补虚攻实、温寒清热、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等。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方剂:1、 旋覆代赭汤加减;2、丁香柿蒂汤加减;3、血府逐瘀汤加减;等。顽固性呃逆仅用西药治疗有时疗效不佳,或无效,或当时有效后易复发,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远期治疗效果满意。

三、经穴疗法

1、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2、穴位注射疗法

据报道,取双侧膈俞、内关、足三里穴,经提、插、捻转等手法,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氯丙嗪,总有效率为96%;有作者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50例,经双后溪穴注射氟哌啶醇2. 5 mg,并静脉注射麻黄素15mg,加用东莨菪碱疗法(入睡前静脉注射东莨菪碱1. 2 mg),结果治疗1次呃逆消失20例,总有效率96%。还有一种方法是,取双侧内关、足三里穴,用柿蒂汤配合异丙嗪注射,结果总有效率96.42%。

打嗝治疗护理

一、非药物治疗

1、简易法 如分散注意力的交谈,疼痛或其它不适刺激,喝冰水、用纸袋或塑料袋罩于口鼻外做重复呼吸,喝大口水分次咽下,做Valsalva动作(即深吸气后屏气,用力做呼气动作),以阻断呃逆反射弧。

2、机械刺激法 可用牵舌法(使患者伸舌用纱布包住向外牵引3~5min,同时作深吸气、摒气动作)或通过鼻腔插入软导管,一般插入8~12cm,来回移动导管以刺激咽部,由于阻断呃逆反射环,常可使呃逆停止。

3、指压法 治疗者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眼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以患者耐受为限,双拇指交替旋转2~4min,并嘱患者节奏屏气,张文义以此法治疗数百例,疗效显著。

4、揉压双眼球法 患者闭目,医生将双手大拇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眶上,按顺时针方向适度揉压眼球上部直到呃逆停止。若心率突然下降到60次/分以下应停止操作,青光眼及高度近视者忌用,心脏病者慎用。

5、吞食烟雾法 取一较长的圆形硬纸空盒,一端开口,把用火点燃之纸屑放入盒中,使其熄灭产生烟雾,立即将纸盒开口一端紧压口周,留出鼻孔,嘱患者张口做进食动作,把烟雾吞咽下去,忌用抽吸,吞咽1~2min,呃逆可止。章文亮以此法治疗顽固性呃逆20余例,均获良效。

6、音频电疗法 使用音频电疗机,患者取仰卧位,两极板包数层湿纱布置于两肋弓下的上腹部。操作电流调节旋扭,调至患者有难以忍受的腹部抽动感为止,再稍回调至能忍受的毫安数为最大耐受电流(多在40~80mA)。每次治疗25min,每日2次,4天为一疗程。赵惠珍治疗严重呃逆37例,有效率为94.6%。

7、颈交感神经节封闭法 在胸锁乳突肌内缘与胸锁关节上3~3.5cm交界处进针,垂直并稍向内刺入3~4cm,针尖可触及第六颈椎体前外侧,然后退针2~3cm,注入0.25%普鲁卡因20~25ml,注意勿损伤周围组织,如成功可能出现同侧Horner综合征,这可能与阻断神经传导有关,此法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呃逆。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脾胃虚弱型呃逆艾灸

症状:呃声低沉,气短,食少倦怠,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

施灸方法:1.艾条温和灸:火头距离穴位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皮肤可有温热舒适无灼痛感,每次选4-5穴,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每日灸1次,5-7次为一个疗程。2.艾柱无瘢痕直接灸:将施灸穴位涂敷少许凡士林油粘附艾炷,用中小艾柱,放小艾柱点燃,皮肤感到灼痛时扫除艾柱,更换新艾柱许久,连灸3-7壮,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施灸穴位:艾灸天突,足三里,内关加中脘,气海,脾俞,胃俞。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呃逆辩证灸疗

呃逆艾灸治疗以理气宽膈,和胃降逆为主,多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中医降呃逆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包括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滞痰阻;虚证包括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肾阳虚。艾灸主要适宜于治疗胃中寒冷证,气滞痰阻证,脾胃虚弱证及脾肾阳虚证。

晚上打嗝怎么回事呢

1.中枢性

呃逆反射弧抑制功能丧失,器质性病变部位以延脑最重要,包括脑肿瘤、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膜炎,代谢性病变有尿毒症、酒精中毒,其他如多发性硬化症等。

2.外周性

呃逆反射弧向心路径受刺激。膈神经的刺激包括纵隔肿瘤、食管炎、食管癌、胸主动脉瘤等。膈肌周围病变如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心肌梗死、膈下脓肿、食管裂孔疝等,迷走神经刺激有胃扩张、胃炎、胃癌、胰腺炎等。

3.饮食不当

进食太快太饱,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致寒气蕴蓄于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并可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使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生呃逆。

如《丹溪心法·咳逆》曰:“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若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致燥热内生,腑气不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发为呃逆。

如《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4.情志不遂

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胃气上逆挟痰动膈,皆可发为呃逆。

每天打嗝是怎么回事的问题,上面回答的已经很清楚了。打嗝的情况发生之后,是会对正常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可以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来进行缓解和治疗。如果持续的打嗝不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那么就需要及时的到医院做正规的检查和治疗才行。

胃打嗝反气怎么治疗

呃逆即打嗝,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的。健康人也可发生一过性呃逆,多与饮食有关,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很热或冷的食物饮料、饮酒等,外界温度变化和过度吸烟亦可引起。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称为难治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

呃逆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打嗝是因为膈肌不由自主地收缩(痉挛),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两条声带之中的裂隙骤然收窄,因而引起奇怪的声响。按病变部位其病因分为:呃逆反射弧抑制功能丧失,器质性病变部位以延脑最重要,包括脑肿瘤、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膜炎,代谢性病变有尿毒症、酒精中毒,其他如多发性硬化症等。呃逆反射弧向心路径受刺激。膈神经的刺激包括纵隔肿瘤、食管炎、食管癌、胸主动脉瘤等。膈肌周围病变如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心肌梗死、膈下脓肿、食管裂孔疝等,迷走神经刺激有胃扩张、胃炎、胃癌、胰腺炎等。药物、全身麻痹、手术后、精神因素等,内耳及前列腺病变亦可引起呃逆。

可以嚼服生姜片,喝点醋,用手按摩一下眉头,使劲按。如果还是不行,建议您到针灸科治疗,针灸对此病有较好的效果,建议您到针灸科就诊,可以扎攒竹、中脘、足三里,配合耳针--耳中穴。如果还是不行,需要做胃镜检查。

相关推荐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脾阳虚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长或短促不能连续,脘腹不舒,喜暖怕冷,泛吐清水,手脚发凉,食少倦怠,面色无华,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则:温补脾肾,和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脾俞,肾俞,命门,关元,配伍足三里温养脾肾。 施灸方法: 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隔日1次。

竹茹橘皮汤的制作方法

橘皮竹茹汤,中医方剂名。为理气剂,具降逆止呃,益气清热之功效。主治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妊娠呕吐、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痉挛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热者。 组成 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 用量 橘皮、竹茹各15g,大枣5枚,生姜9g,甘草6g,人参3g。 竹茹橘皮汤的功效和制作方法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 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方义 呃逆

请问丁香叶可以治病吗

一定的功效,不过还是要去看医生,个人体质不同,要对症下药。主要的功能是起到温中壮阳,下气降逆的作用。一般3到5克泡茶,为治疗呃逆的重要药物。凡属呃声低微,并形寒气弱、胸闷脉迟者。治疗消化不良、急性肠炎而腹痛、冷厥、反、吐泻等。

呃逆症状

呃逆时伴声带的闭合,所以常常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一听到这种声音就可判断是呃逆所致。 由于引起呃逆的病因甚多,所以对其病因诊断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并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来完成。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呃逆发生的诱因,频率,持续时间,是否影响进食或睡眠,既往呃逆发作状况等甚为重要,如患者多年来经常呃逆发作,无须治疗或经一般对症治疗呃逆即可停止,多提示呃逆系饮食不当,肠道胀气或神经性因素所致;如果呃逆正在胸,腹部大手术后发生,多提示呃逆系因肠麻痹,胀气或膈肌受到刺激所致;如果白天呃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呃逆简易艾灸方法

呃逆多属实证,实证呃声洪亮力,多为火逆,寒逆,邪阻内隔;久病呃逆多属于实证;虚证呃声地弱,气不续借,多为脾肾虚,寒者舌苔白,脉迟缓,热者舌苔黄,脉滑数,治疗宜理气宽膈,和降逆,多取足阳明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 施灸方法: 艾条温灸:用艾条火在穴位上方直接熏烤,皮肤产生灼痛感时即换其他穴位施灸,可每日灸治1-2次,10天左右为一疗程。 艾柱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

食窦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食窦穴常用配伍

1.配太冲,膻中,侠溪,期门,郄门,阳陵泉,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理气止痛,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黄疸。 2.配上脘,阳陵泉,太冲,神门,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治疗肝郁嗳气吞酸。 3.配中脘,章门,公孙,足三里,璇玑,刺平补平泻法,调理肠,理气降逆,治疗食滞肠之恶心,食已即吐,腹痛肠鸣,泻下酸腐等。 4.配膈俞,气海,璇玑,刺平补平泻法,和降逆,治疗气上逆之呃逆。 5.配脾俞,足三里,阴陵泉,水分,刺平补平泻法,健脾除湿,利水消肿,治疗脾虚水肿。

呃逆的主要症状都哪些

呃逆时伴声带的闭合,所以常常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一听到这种声音就可判断是呃逆所致。由于引起呃逆的病因甚多,所以对其病因诊断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并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来完成。了解呃逆的主要症状,以便患者之后对呃逆的预防及治疗。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呃逆发生的诱因,频率,持续时间,是否影响进食或睡眠,既往呃逆发作状况等甚为重要,如患者多年来经常呃逆发作,无须治疗或经一般对症治疗呃逆即可停止,多提示呃逆系饮食不当,肠道胀气或神经性因素所致;如果呃逆正在胸,腹部大手术后发生,多提示呃

呃逆症怎么治疗

1、棉签摩腭法:将消毒棉签软端放入口腔内,轻轻按摩软、硬腭交界处约1分钟左右,呃逆即能止住。此法的机理是通过对腭的按摩,产生一种对抗刺激,沿着呃逆反射的输入途径,进而终止其传导,达到止呃的目的。 2、棉签摩鼻法;取一根消毒棉签,软端放入鼻腔内轻轻按摩,使喷嚏自出,则呃逆自止。 3、敷脐疗法:用芒硝10克,胡椒40克,朱砂5克,共研细末,拌匀,敷肚脐。配合摩脐法疗效更佳 以搓热的手掌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各按摩81下,至小腹处发热,较好的止呃效果。 4、敷涌泉法:吴茱萸20克,苍耳子20克,肉桂5克,研为细末

膈俞的位置在哪里

膈俞的位置 科学定位:在背部脊柱,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快速取穴法: 坐位,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按压酸胀感为本穴。 膈俞的作用与功效 膈俞是八会穴之一,是血之会穴,宽胸降逆,和血止血之功,该穴位虽然不是脏腑背俞,但与横膈的关系密切,在膈俞拔罐治疗膈肌痉挛所致的呃逆很好的疗效;还可用于治疗与血关的疾病,如配足三里,脾俞,大椎,三阴交,血海治疗贫血;配胆俞左右四穴合用,可治疗五劳七伤,气血

不好总是打嗝应该怎么解决

不舒服一直打嗝怎么回事: 打嗝医学上叫“呃逆”是隔肌和肋间肌突然收缩引起的一种普遍现象,俗称“打呃”。 呃逆分良性自限性和顽固性难治性两大类。前者是因为使用过冷过热食物或过度紧张兴奋所至,无迁延性,自愈性,不需特殊治疗,后者多饮食不节、损伤气、情志抑郁、气上逆,或病后体虚、劳累太过或溃疡、癫痫、脑瘤,药物过敏引起。呃逆轻重与后差别极大,轻者偶尔发作,止后无恙;重者喉间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重病后期,打呃不止,饮食难进者,极易生变。治宜辨明虚实,理气和。降逆以止呃。 1:治神经性打嗝 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