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推拿手法 随证推拿
小儿疳积推拿手法 随证推拿
症状诊断:形体消瘦,体重不增,腹胀,纳食不香,精神不振,大便常有恶臭,苔厚腻,指纹色紫。
随证加减法:运内八卦。
症状诊断:面色萎黄或发白,毛发稀疏,精神萎靡,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苔薄,指纹淡而不显。
随证加减法:补肾经,掐四横纹。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之推法
推法是小儿推拿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操作过程中可以用拇指的桡侧端(拇指外侧)或者是中指的指腹,在小儿特定的穴位上做直线推。注意在推的过程中保存直线,不可歪斜,用力咬保存均匀柔和,频率适中。
小儿疳积怎么推拿
补脾经
定位:位于拇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用拇指指腹,从患儿拇指指尖桡侧面向指根方向直推60-100次。
推板门
定位:位于手掌大鱼际处。
操作:用拇指指腹微用力自患儿拇指根大鱼际处往腕横纹直推100次。
清大肠经
定位:位于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从患儿虎口桡侧缘直推至食指尖60-100次。
点按足三里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 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操作:用拇指指腹点按足三里3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发热为度。
小儿推拿鼻塞手法图解 小儿鼻塞随证推拿
症状诊断:鼻塞较重,嗅觉迟钝,平时头痛,头晕,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随证加疗:补脾经,清肺经。
症状诊断:鼻塞不通,喷嚏连作,伴随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头晕耳鸣。
随证加疗:补肾经,掐二马。
症状诊断:鼻塞,喷嚏多,并伴随发热,恶风寒,头痛等。
随证加疗:按风池,清肺经,掐外劳宫。
打嗝推拿什么部位
揉攒竹3-5分钟
定位:眉内侧凹陷处。
推拿手法:推拿者用两手的拇指由轻到重持续按揉小儿眉内侧凹陷处的攒竹穴,揉3-5分钟。
揉天突15次
定位:胸骨上窝正中。
推拿手法:推拿者用中指指腹在小儿胸骨上窝正中的天突穴处按揉15次。
揉膻中1分钟
定位: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推拿手法:推拿者用中指或拇指指腹按揉小儿两乳头连线中点处的膻中穴1分钟。
摩腹部5分钟
定位:腹部中间,肚脐周围。
推拿手法:推拿者用手掌或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在小儿的腹部轻轻摩动,顺时针,逆时针各5分钟。
婴儿惊风推拿手法 婴儿惊风随证推拿
急惊风型:症状表现为突然高热惊厥,烦躁不安,面红唇赤,气促,牙关紧闭,继而四肢抽搐,昏迷,头项强硬,随证加掐合谷,清天河水,按天柱,揉印堂,掐精宁,按小天心,推心经。
慢惊风: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嗜睡无神,抽搐无力,时作时止,两手颤抖。随证加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
小儿疳积推拿手法 清大肠经
定位:位于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从患儿虎口桡侧缘直推至食指尖60-100次。
小儿疳积怎么治疗才是最有效果
一、中医药治疗
治疗应用消乳消食,导滞和中之法。
方药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麦芽10g,陈皮6g,莱菔子6g,白术6g,茯苓6g等药物治疗。
中成药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
二、治疗小儿疳积的常用推拿按摩穴位及手法
推八卦2分钟,清胃2分钟,清补脾2分钟,清补大肠2分钟,揉中脘1分钟,捏脊一次,分腹阴阳半分钟,揉巨阙2分钟,揉足三里1分钟。
三、小儿疳积推拿按摩随证配穴
1、伤食
表现:精神烦躁,夜间不能安睡,纳呆,腹胀,腹痛拒按,或呕吐食物残渣,或大便腥臭,小便混浊或伴发热,苔厚腻,脉滑数。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健脾。
推拿配穴;揉板门2分钟,清大肠2分钟,推下七节骨1分钟,推下承山1分钟,呕吐者配天柱骨和逆揉巨阙2分钟。
2、积滞伤脾
表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面色萎黄,乳食不进或食后即饿,毛发干枯结穗,形体消瘦,头大颈细,腹部膨胀(蛤蟆腹),脂肪消失,青筋暴露,苔腻舌质淡,脉濡细。
治法:益气健脾,兼以消积。
推拿配穴:退六腑2分钟,摩腹1分钟,逆揉天枢1分钟,刮四缝1分钟,分腹阴阳1分钟。
3、气血两虚
表现:精神萎靡,睡眠露睛(睡眠时两眼不能闭合),食欲不振,或便秘或便不消化食物,面色鱿白没有光泽,形体干瘦如柴,四肢不温,哭声无力,舌质淡少苔,脉虚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推拿配穴:补肾2分钟,补脾3分钟,推上三关1分钟,揉三阴交2分钟。
附:捏脊法
医者用两手拇指从大椎穴旁开1.5寸,自上而下按压丙遍。然后以两手食指背面横压长强穴部位,拇指指端与食指合作捏起皮肤,交替向上,捏至大椎穴为一遍,连续捏六遍。到第三、四遍时,在腰椎部和胸椎部用隐力把肌肉拉起向左右上方提,每次捏两下,向上提一下,捏完第六遍后,
另以两拇指从命门分向肾俞穴压按一次。这样连续捏6天为一疗程,一日2次。
针刺四缝穴:用毫针快刺不留针,刺破后用手挤出黄水或淡血水,一日一次。
小儿疳积推拿图片 小儿疳积推拿的好处
推拿上述穴位,有健脾和胃的作用,能增进小儿食欲,增强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改善小儿形体消瘦,腹胀,纳食不香,精神不振等症状。
小儿疳积中医推拿疗法
中医推拿治疗
1.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消导积滞,补益气血。
2. 手法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
3. 方义: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运内八卦——健脾开胃,助运和中。其中运内八卦理气和中,与补脾经相配,一补一消,一守一行,既补益脾胃之气,又调理中焦气机,使全方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可保证中焦气机畅通。推四横纹,摩腹——理气消积,和中散聚。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补虚,其中捏脊取其调理脾胃,强壮身体,补益气血之功,本法为治疳积专用法之一。
4. 加减治疗
⑴饮食伤脾(积滞):加揉天枢,分腹阴阳,按弦走搓摩以加强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的作用。
⑵脾胃虚损(疳证):a.证属虚热时:加清天河水,补肾经,水底捞明月,揉二人上马以滋阴补虚,清热除烦。b.证属虚寒时:加推三关,揉外劳宫,补肾经,揉关元以温阳散寒,培元固本。
小儿疳积推拿图片 推板门
定位:位于手掌大鱼际处。
操作:用拇指指腹微用力自患儿拇指根大鱼际处往腕横纹直推100次。
小儿咽炎推拿手法图解 小儿咽炎随证推拿
症状诊断:咽干急痛,有异物感,发痒干咳,痰粘量少,午后烦热,脘灼口干。
随证加疗:揉按肺俞,膏肓。
症状诊断:咽干涩痛,痰质粘稠,咳痰不爽,喜咳恶心,甚则肿痛,声音嘶哑,潮热腰酸。
随证加疗:揉按丰隆,揉按外关。
症状诊断:咽干甚痒,灼热燥痛,饮后痛缓,有异物感,夜间多梦,耳鸣目眩。
随证加疗:按揉太溪,照海。
推拿分析:推拿上述穴位,有滋阴增液,止咳顺气的作用,能缓解患儿咽喉痛痒,咳嗽,喘息等不适。
疳积的推拿疗法
本证主要病因是由于乳食不节,喂养不当,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节,升降不调,乃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由于脾胃虚弱,乳食难于腐熟,而使乳食停积,无以生化气血精微,致使营养失调,患儿赢瘦;气液虚衰,所以积滞可损伤脾胃;而脾胃虚弱又产生积滞,两者互为因果。
临床上积滞者可见形体消瘦,脘腹胀满,纳食不香,夜卧不安,大便恶臭等症;发展为疳症则可见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毛发稀疏,精神萎靡,啼声低微,腹部凹陷,大便溏泄等症。
按摩治疗疳积的原则是消积导滞、健脾和胃,但须视病情阶段而治。如病初期,实证尚显着者,应着重消积,然后理脾;虚实并见者,可攻补兼施;倘虚象毕现者,应着重补脾益气。临床处理,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积滞伤脾(积滞)
(1)取坐位,用拇指桡侧端补脾经100次,清大肠100次,推四横纹100次;再用中指指腹端揉板门100次;最后用拇指指腹端运内八卦50次。
(2)取仰卧位,用掌摩法顺时针摩腹2分钟;再用中指指腹端揉天枢、中脘穴各1分钟;最后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足三里穴2分钟。
(3)取俯卧位,用双手拇指、示(食)指捏脊5遍。
气血两亏(疳证)
(1)取坐位,用手拇指桡侧端补脾经100次,推三关100次,用拇指指腹端运内八卦50次,用拇指甲掐揉四横纹各5次,用中指指腹端揉外劳宫50次。
(2)取仰卧位,用双手拇指指腹分推腹阴阳100次;再用中指指腹端揉中脘穴2分钟;最后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足三里、血海穴各2分钟。
(3)取俯卧位,用双手拇、示(食)指自下而上捏脊5遍;再用禅推法推脾俞、肾俞穴各1分钟。
小儿疳积推拿手法 补脾经
定位:位于拇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用拇指指腹,从患儿拇指指尖桡侧面向指根方向直推60-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