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心理特征 婴儿期意识的初步形成
儿童的心理特征 婴儿期意识的初步形成
小儿随着活动的增加可以推动小儿心理发展,2个月的宝宝就开始可以对熟悉的面孔能够用手足乱动或者微笑进行反应,3个月以后开始用手进行无意识的父母,渐渐地手指开始成为宝宝认识事物的器官,接近一岁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模仿承认的动作了。
小儿多动症的主要危害后果
1、儿童抽动症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儿童抽动症症状的表现常常被同学嘲笑.奚落.使患儿产生自卑,性格孤辟.久而久之孩子变的孤独.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对嘲笑者产生报复、敌视心理,这样很容易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2、儿童抽动症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不及格,甚至留级。给孩子及家长都带来很大的痛苦。也影响孩子的将来升学。
3、个性发展问题。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和评价,如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等。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界,如老师、同伴和家长。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而儿童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会影响人的一生。儿童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
4、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誉感、责任感等。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孩子情商教育很重要
爱因斯坦曾说道:“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往往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成长,智力因素,即所谓智商仅占20%,而80%取决于“情绪情感”,它包括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面对挫折的承受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等,即所谓“情商”或“情绪商”。情绪商主要不是由先天遗传所决定,而是经后天逐渐培养形成的,它始于胎儿期,但关键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熟于儿童期。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精神生活导论》中指出:“人的性格在0-12岁时就定型了,父母的行为导向尤其举足轻重。”因此,必须重视对儿童情绪商的早期培养。
胎教时期
胎教是指孕妇通过本身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给胎儿的智力发育以良好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6个月以后胎儿已能听到母亲的心音、说话声以及外界的音乐和躁声,并能对不同程度的节奏作出反应。保持良好和积极的情绪,就可以增加血液中有益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酶以及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对胎儿的心理、生理发展非常有利。因此,孕妇要通过各种方法使自己保持健康的良好情绪,多一些欢笑,少一些忧愁,使胎儿得以健全发育。
婴儿期(0-12月)
婴儿时期,情绪和情感已开始发展,如2-3个月的婴儿就能对人微笑,稍后便能出声地笑。一岁左右看到别人笑,就能跟着笑,其他儿童笑,也跟着笑,表现了最初级的“情感共鸣”。在此期间,婴儿能否获得母爱的滋润,对其心理和智力的正常发展影响极大。儿童心理学家十分强调儿童早期和母亲关系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专门研究发现:一些过早离开父母的婴儿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有关调查研究提示,某些精神疾患和变态人格的发病原因,也是由于婴儿期得不到足够的母爱造成的。因此,在婴儿期间,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温柔、体贴和爱抚,每天都要和孩子进行眼对眼的接触,进行亲吻、逗乐、游戏等活动,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幼儿期(1-3岁)
美国心理学家怀特博士曾经对3岁以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进行了17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是在出生后8-36个月。这一时期的儿童情绪进一步分化,社会性情感增多,而且这种情绪发展很不稳定,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变化。因此,对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教育目的是以提高婴幼儿心理水平为出发点和着重点,而不应强调知识技能的系统传授,在丰富的生活、游戏、学习中、培养认识、习惯、情感、意志和性格,使之全面发展,寓教育于生活之中、交往之中、游戏之中。二是要重视幼儿时期的生活环境,而影响最早、最深、最强、最经常的环境刺激就是父母的爱,是家庭与孩子建立的亲子关系,它能调动幼儿的全部心理倾向和状态。如父母温存,孩子就恬静;父母暴躁,孩子就胆怯;父母严肃,孩子就认真,父母溺爱,孩子就娇气,总之父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家庭快乐安详,对孩子和蔼可亲等好的环境,对促成孩子优良性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龄前期(3-7岁)
此时期幼儿的情感体验已相当丰富,且在兴趣爱好、才能、气质和性格上开始出现个体差异。这个时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往往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份或中坚结构,民间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应特别注意这段时间的早期教育。教育方式应提倡“游戏学习,快乐学习”。高尔基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但有些父母把游戏和学习对立起来,认为游戏是不务正业,坐下来读书写字才是学习。如达尔文在童年时期喜欢做一些实验性的游戏,为此却遭到父亲的斥责,说他“把时间都花在无用的玩艺上。”后来达尔文回忆说:“那是无用的玩艺吗?不,那是我学到的最有用的知识,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父母的职责不是干涉孩子游戏,而是帮助孩子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游戏,如根据孩子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兴趣爱好确定游戏主题,制定游戏规则,开展有创造精神的游戏,如“民警指挥交通”;或用游戏的形式来开发智力,如数数字游戏、棋类游戏、猜谜游戏等;也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增强孩子的体质;其他如音乐、舞蹈、画画等也可通过游戏来组织进行,在游戏中施教,使儿童在游戏中增加知识,发展智力。
学龄初期(7-12岁)
此时大多数孩子已进入学校学习,学习行为代替了游戏活动,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情绪情感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在此时期内,儿童喜欢模仿,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可塑性极大。良好的教育,会增长儿童的集体荣誉感,形成正确地评价道德行为的是非观念。反之,不注意儿童的特点,不注意正确的教育方法,则会产生不少行为问题。
婴儿早教儿歌意义
意义1、婴儿心智的启迪
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都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作题材,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例如儿歌中有介绍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的形象、习性和功能的,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有介绍简单的数目和时间观念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儿歌是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第一个领路人、启蒙者。
意义2、婴儿语言训练的需要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人的思维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而提高完善。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语言正误、词汇积累,还是用语句表情达意,都反映和制约着思维的发展变化。儿歌在这些方面就能发挥重要作用。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幼儿吟诵。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幼儿感知事物从表象入手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听取具体形象的话语,而儿歌恰是以它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切入幼儿的心灵,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
意义3、婴儿情感教育的需要
儿歌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其中,婴儿听儿歌,会从和谐优美的声音中领受亲人的爱抚,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理得到满足。而幼儿唱儿歌,则是情感的外泄过程,并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
婴儿心理特点
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对世界的认识,也开始了和别人的交往,突出表现在感觉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上。半岁以后,身体活动的范围扩大,爽收可以模仿多种动作,出现语言的萌芽,可以发出许多重复的连续音节。到9-10个月后,因而已能听懂一些词,并且按承认的话去做一些动作。只是直到1岁,孩子能说的词还是极少的。
1-3岁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时期。婴儿在这是学会走路,开始说话,表现出表象思维和想象等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出现独立性,各种心理活动逐渐齐全。如1岁以前是语言发生后的准备阶段。1-1.5岁的孩子初一理解语言阶段。他能听懂许多话,但是说出的不多,有的孩子甚至完全不说话。1.5岁以后,孩子有一个似乎是突然开口的阶段,一下子就说得很好。2岁左右的孩子,虽然说话不成句,但总是喜欢叽里咕噜地说话,更喜欢模仿大人说话。到了3岁,能够初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与此同时,婴儿的表象也发展起来。特别是1.5-2岁,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婴儿能够在大脑中出现关于该事物的表象。表象的发生是婴儿的认识后动出现重大的变化。记忆已不仅停留在再认那些重新出现的事物,还可以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表象的发生使婴儿有可能产生想象。2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够拿着物体进行想象性活动。这是出现了游戏萌芽。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形式——思维,也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这是孩子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比如,能够把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人加以分类,主动叫“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在生活中,2岁以后孩子开始会讲道理,对一些事情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这时候的思维还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只是在活动中进行。至此,婴儿的认识过程——从感觉到思维都已形成。
此外,在孩子2-3岁,会出现独立性的表现。独立性出现时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这是孩子知道“我”和他人有区别,在语言上逐渐分清“你”、“我”,在行动上要“自己来”。独立性的出现是婴儿心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最初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表明,婴儿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点,才能够有暨大的主观能动性。婴儿出生时固然已不同于动物,但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才真正开始形成人类的全部心理机能。
抽动症要是不治疗会有怎样的后果
1.继发学习困难。患儿的抽动和不自主发声导致注意力分散,严重抽动使患儿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有些患儿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发声抽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同学、老师的歧视或嘲笑,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逃学。相关推荐:家长疏忽很忧心 抽动危害需警惕!
2.个性发展问题。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和评价,如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等。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界,如老师、同伴和家长。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 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而儿童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会影响人的一生。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
3.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誉感、责任感等。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 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 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我国已故的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说:“人类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
婴儿期儿童的心理卫生
婴儿出生后,即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不断地形成条件反射,标志着心理活动的萌芽与发展,父母要根据 婴儿期 儿童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进行心理培养与心理训练。
1.给予婴儿动作、行为发育的帮助和训练:父母要有意识地锻练婴儿抬头、翻身、挺胸、站立、行走,促使婴儿这些动作、行为的迅速发育。
2.有意识地对婴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按婴儿的月龄,购买适当的色彩鲜艳的 玩具 ,经常给婴儿看色彩鲜艳的画面,使婴儿较多地感知外界事物,获得较多的颜色、声音等刺激。
3. 通过影视、讲 故事 等言语刺激,促使婴儿的言语发育。
4.培养婴儿的良好睡眠习惯:在保证婴儿的生理睡眠外,还要锻练婴儿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入独自入睡的习惯。逐渐锻炼孩子在夜间不吃东西、不尿床的好习惯。
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
一、认知能力发展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首先表现在认识能力上,由于青少年时期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活动向学习者所提的要求有了质的变化,加上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言语都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高度发展的概括化观察力。
概括化是观察力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青少年可以利用日益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组织、调节和指导观察活动,以提高观察的概括性。
2、获得成熟的记忆力
青少年的记忆力达到一个空前成熟阶段。意义识记代替机械识记而成为识记的主要手段;识记的目的性增强,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而居于支配地位;进入了记忆最佳时期。
3、形成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能力
从思维类型上看,少年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经验型的,在一定程度上仍需具体形象的支持,理论思维发展得不是很好。
二、个性的成熟
进入青年期,青年的个性虽然还有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变化的可能,但已相对稳定。主要标志是:
1、自我意识趋于成熟
随着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以及独立安排生活道路这一客观要求的逼近,青年的自我意识日渐成熟。他们倾心于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独立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并逐渐克服评价的片面性,力求全面分析;初步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能较好地进行自我教育。
2、世界观初步形成
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人个性意识倾向性成熟的主要标志。世界观萌芽于少年期,初步成型于青年初期,到青年中后期进一步成熟。青年对世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政治活动以及青年中后期生活道路给青年的锤炼是青年期世界观形成的基础。青年世界观的成型表现在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和恋爱都有了比较稳定而系统的看法。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特点
孩子4岁能说很多话,5岁说的话已接近成人,但思维尚未发育完善,不能把复杂的事物表达出来。在满6岁后,能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书面语言,具有认识字母,会拼音,会辨四声,会写字的能力。
这时孩子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这时孩子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
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好奇,爱问,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下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这时孩子的情感富有易变性和冲动性、稳定性和有意性逐步增长,能有意地控制情感,但也有一些不良情感如嫉妒、虚荣心等。孩子的个性初步形成,儿童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初步形成较稳定、较经常的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有六个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儿童从出生到成人,其心理发展经历六个较大阶段,这就是:
乳儿期(从出生到1岁)
婴儿期(从1岁到3岁)
幼儿期或学龄前期(从3岁到6岁)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从6岁到7岁到11-12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11-12岁到14-15岁)
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14-15岁到17-18岁)
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量的差异和质的区别,各个阶段具有其本质特点。儿童心理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顺序特性,各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或超越。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掌握它发展的来去龙脉,就可以通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发展儿童的智能和个性品质,在可能的范围内加速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幼儿心理特征与年龄关系
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而时间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
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即有不同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1、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2、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认识过程中的无意性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表现在幼儿的注意、记忆和想像等心理活动之中。幼儿的记忆也是以无意性为主。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或专门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住。
3、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幼儿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比较好。
学龄前儿童智力发育特点
① 随意运动的发展:其运用大肌肉的控制能力不断改善,学会运用正确的姿势跑,并能听信号改变速度和方向跑,能保持躯体平衡,学会在平行线中间或平衡木上行走。
② 言语发展:主要发展词汇量,学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其语音逐渐正确,词汇逐渐丰富,4岁儿童掌握600~2000个词,5岁时为2200~3000个词,而6岁时为3000~4000个词,从3岁到6岁,词汇量增加了近3倍,词类渐次增多,语法复杂化,已出现大量的复合句。口语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他们的讲话逐渐变得连贯起来,流畅起来,内部语言开始萌芽,内部语言是思考时用的言语,它不是用来同别人交际的,而是对自己发出的言语,学前期出现了出声的自言自语,他们往往一面做游戏,一面自言自语。
③感知觉进一步发展:如5~6岁能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对颜色的色度开始区别。
④ 形象思维和形象记忆的发展:形象思维是借助于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实现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其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形象。3岁以后儿童开始利用头脑中的形象进行思维,形象思维是此期儿童思维的特点,如学计算时,用物体的具体形象(实物或图形),能较好地掌握数的实际意义。此期儿童的记忆是形象记忆,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比较注意,也容易记忆,其记忆在游戏中或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能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单跟他们讲抽象的道理是不容易记牢的。
⑤ 游戏、学习和劳动:此期主要的活动是游戏,各种游戏活动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孩子的许多学习活动是寓于游戏之中的。学习对于此期儿童不是主要任务,多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在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可进行有意识地教育。学前期儿童劳动的形式主要为自我服务性劳动,如穿脱衣服、自己吃饭等。
⑥想象和好奇喜问:此期儿童逐渐能按要求进行想象,其想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目的性和有意性,但有意想象还只初步发展。其想象有以下特点:
a、想象容易与现实混淆;b、想象主题易于变化,如正在用积木搭大桥,忽而又想搭房子等;c、创造想象开始发展,但仅是萌芽阶段。好奇多问是学前期儿童的突出特点之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对于儿童的问题应耐心地,并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回答。
⑦ 注意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此期儿童的无意注意已有高度发展,而且相当稳定,有意注意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其注意的稳定性差,容易分散,范围较小,一般只注意事物外部较鲜明的特征和动作。其观察力缺乏随意性、独立性、细致性,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而转移观察的目标,其观察的概括性也较差。
总之,学前期儿童智力有了很大发展,在动作方面,可以连续行走20~30分钟而不感到疲倦,会跑、跳、攀登;手的动作更加灵巧,能用铅笔书写、画画,能使用剪刀一类的工具。在言语方面,词汇更加丰富,可以自由进行言语交际,初步掌握语法结构,开始产生内部言语,初步开始学习书面言语,言语对行为的调节机能也比以前增强了,因而使行为带上了一定的自觉性和计划性。在心理发展方面,虽具体性和不随意性仍占主导地位,但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在逐步发展。儿童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