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态方能长寿气出来的糖尿病
好心态方能长寿气出来的糖尿病
高度焦虑诱发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其典型的表现为胸闷、气急、疲惫无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许多医学研究发现,高度焦虑的人出现心绞痛发病率为低焦虑者的2倍。而许多冠心病患者,就是由于不良情绪的刺激而出现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导致突然死亡。
“坏”脾气导致高血压
不良情绪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高血压又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更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当老年人受到严重精神创伤,出现愤怒、焦虑、仇恨等激动情绪时,很可能诱发血压突然升高,严重可引发脑卒中、心力衰竭、猝死等。
“气”出来的糖尿病
医学资料显示,因心理因素而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占总体人数的60%以上,如产生暴怒、焦虑、悲伤等情绪,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引起机体代谢功能紊乱。此外,高血糖促使其胰腺分泌胰岛素,使得疲乏的胰腺进一步受伤,使糖尿病者病情加重。
长寿的秘方你知道吗
第一个,控制好饭量能长寿:因为饭吃得过多无疑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引发肥胖,而肥胖又是“百病之源”,所以说,饭一定不能吃得过饱,一般吃到平时饭量的70%就可以了。
第二个,少吃盐能长寿:调查发现,我国每人的平均摄盐量超过10克,而国家标准为6g/天,显然大部分人的食盐量都属于超标状态。长时间下去,不仅会诱发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还会破坏胃黏膜,甚至导致胃癌。
第三个,多喝水能长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我们每天的饮水量为1500-1700ml,即使没有口渴的感觉也要喝些水,为身体补充充足的水分。第四个,多运动能长寿:生命在于运动,如果长期不运动,就像机器经常不使用会生锈一样,所以每天的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五个,好心态能长寿:长寿的人往往都有非常豁达的心胸,他们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动怒,总是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
喝苦瓜茶有什么作用 降低血糖
苦瓜片泡水和最适合那些已经出现高血糖和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饮用,因为苦瓜片中还有一些类似于胰岛素的天然成分,人们用它泡水喝,能尽快把这种物质吸收,能让身体内胰岛素的数量增加,这时人类过高的血糖就会慢慢降下来,糖尿病的病情也会明显减轻。
糖尿病患者喝中药有禁忌
糖尿病人服中药时饮食有哪些禁忌呢?下面笔者就为大家总结出来。糖尿病患者服中药时的饮食禁忌大致包括以下16点:
1. 服滋补药品如人参、鹿茸、党参、黄芪、地黄、首乌等,要忌吃萝卜,忌饮茶;
2 .服用黄连、甘草时要忌食猪肉;
3. 服用威灵仙、土茯苓时要忌茶;
4. 服用丹参、茯苓忌食醋;
5. 服用薄荷时要忌食鳖肉;
6. 常服山药忌生葱;
7. 服用鳖甲忌食苋菜;
8. 服用荆芥忌食鱼蟹;
9. 服用天门冬忌食鲤鱼;
10. 服用含铁药剂忌茶叶;
11. 服用白术忌食桃和李;
12. 服用地龙忌豆腐;
13. 糖尿病合并风寒感冒、湿温的病症,忌油腻酸涩之物;
14. 糖尿病合并痰湿阻滞、泄泻腹痛病症,忌生冷、瓜果;
15. 糖尿病合并疮疖痈肿等热毒症,忌鱼虾贝类等腥膻之品;
16. 糖尿病病人在服中药期间,凡是属于生冷(如冰镇水果)、粘腻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都应避免食用。
糖尿病人能吃糖吗?
首先,糖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吃糖并不会导致血糖的急剧增加,还会增加人体饱腹感。
其次,糖尿病的日常饮食中已经有糖的存在,所以说他们不能吃糖,也是不准确的。
糖尿病人任何食物都可以食用,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好食物热量、合理的饮食结构。
2.补充膳食纤维,延缓血糖的上升。
3.保持好心态,适量的运动。
4.按时服药,检测血糖。
最后,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注意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小米南瓜粥降血糖吗
并无直接降血糖的作用。
小米南瓜粥中含有较丰富的果胶成分,食用后可以延迟胃部的排空,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迟血糖高峰的到来,糖尿病患者适量食用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它并无直接降血糖的作用,要想通过喝小米南瓜粥来治疗糖尿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糖尿病人还要注意不宜过多食用,否则容易引起身体不适。
糖尿病患者能多吃长寿果吗
糖尿病患者能多吃花生吗?花生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品。从中医学角度讲,花生是一味天然良药,有健脾和胃、润肺化痰、滋阴调气等作用,对营养不良及咳嗽等症状有一定的辅助疗效。花生中所含的亚油酸可使人体内胆固醇分解为胆汁排出体外,避免胆固醇在体内沉积,有益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疾病。因此,很多心脑血管病人喜欢食用花生。
然而,并非所有心脑血管病人都适合食用花生。因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即“三高”往往“结合”在一起,有些高血压、冠心病病人同时患有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多吃花生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花生含油脂较多,20粒花生相当于10克油,能够产生90千卡的热量,而消耗90千卡热量大概需要散步1小时。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每日摄入的总能量,每天使用炒菜油不能超过30克,而一般吃花生不止20粒。过多食用花生,加上菜肴中的其他用油,人体食用油的摄入量往往会超过30克。另外,花生的脂肪含量也很高,100克花生约含25克脂肪,吃100克炒花生米等于吃进了581千卡的能量,相当于吃了275克的馒头,这显然不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体重,可能会加重其病情。
当然,少量吃花生还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花生除了有益心脏,对于健康人还能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眼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1、视网膜静脉阻塞
患者经常会伴随着高血压的情况,而且动脉硬化也伴随着,会表现出来视力下降,甚至视网膜开始模糊的一个情况,尤其是静脉阻塞的祛瘀有大片的出血状出现,同时视网膜还会伴随着水肿和渗出的情况。
2、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
患者有糖尿病的病史,有些糖尿病的患者并不知晓,血糖检查能够有效的诊断出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是逐渐发展的,早期会表现少量的出血,伴随着血管瘤的一个情况,随着病情的发展加重,那么还会出现片状的神学出现,一般患者是没有什么症状的,一旦病变进展到增生期或者是黄斑水肿,那么会表现出来视力下降的一个问题。
3、老年性黄斑病变
老年性黄斑病变的眼底出血一般是局限在黄斑区域的,而且患者的年纪会在五十岁以上,而且临床表现出来视力下降,以研中心的视力损害为主。
4、其他原因
视网膜裂孔,眼外伤等因素也是会引起眼底出血的一个情况出现的。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更可怕
血管并发症指脑血管、心血管和其他大血管,特别是下肢血管。
脑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病人致残或早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堵塞性脑血管疾病最为多见。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临床表现为头疼、头晕、四肢麻木、严重者可发生偏瘫甚至威胁生命。临床证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以及微血管病变,会导致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和冠心病,尤其冠心病最为多见。45岁以下糖尿病病人死于心脏病变的比率是非糖尿病者的10到20倍;糖尿病的下肢血管病变主要造成糖尿病足,表现为下肢疼痛及皮肤溃疡,不易愈合,从轻到重依次是间歇跛行、下肢休息痛和足部坏疽。坏疽严重者不得不截肢。
曾有一个年轻多病的年轻人向一位百岁老者打听长寿之道:“您老何以长寿?秘诀何在?”老者随口说到:“我自信‘三不知’,二不知生死,三不知有身。”年轻人细究老者话中之理,不由得笑而叹服。细想起来,老者信奉的“三不知”,有着深刻而丰富的科学道理,它既是老年人的修身养性、养生保健之道,也是老年人健康长寿的人生哲理。
时下面对纷繁的世事,复杂的家庭纠纷,晚辈纠葛,邻里矛盾,如何面对?只有“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人老了年纪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该糊涂就糊涂一点,何必为那么多的烦恼去伤神费心呢?该放弃的放弃,该松手的松手,该让位的让位,儿孙自有儿孙福,儿孙的事由儿孙们自己做主、自己操办为上策,乐得个省心省事,其不是快哉悠哉?
理念与自信心是保持养生保健、健康长寿的要素。不知生死、不知有身,是一种忘我的境界。老年人平日尽量少想自己的年龄,有这种心态会使你感到总是年轻。医学研究证实,“年轻化”的心态会促使机体免疫功能“年轻化”,使它增强活力,从而使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得到全方位的巩固和提高。
在这种养生保健“三不知”的前提下,保持生活有节有序、合理膳食、情感遂心如意,加之家庭亲热和睦,一定会喜福寿三临门。如能再有几项业余爱好,兴趣广泛,如琴棋书画、种花、养鸟、收藏、写作等,更能起到养性怡情的作用。
糖尿病能活多久
糖尿病能活多久?
糖尿病病人必然明白,对寿命的最大威胁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的伴随症状。能够肯定地说,只要糖尿病病人的患病情况获得满意控制,阻断、避免糖尿病伴随症状,或至少延缓伴随症状的发生,使其不继续发展,糖尿病病人对获得长寿和高质量的生活应有足够的信心。人们经常看到一些病人,因能一直正确医治,往往活到非常高的年龄。例子1:如在20世纪初,就有一个叫赖迪的糖尿病病人,他14岁确诊得了糖尿病,并开始接受正规医治。尽管那时的医学水平还非常低,对糖尿病的认识较当下也还有非常大的距离,但这位糖尿病病人一直平安地活到了76岁。如今,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更深入,医治更规范,手段更高,技术更先进,糖尿病病人长寿和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必然比过去更容易做到了。经英国、美国对十万糖尿病病人的临床统计,证明如经符合身体需求的医学管理(即病人能遵守医嘱并和医生非常好的配合)有40%上述糖尿病人的寿命可达到80岁上述。所以对糖尿病人来讲,医生和病人共同的心愿应是6 个字,即“寿命和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加强。
糖尿病病人的预后及寿命长短决定于糖尿病控制的好坏及合并症的严重程度。若糖尿病不认真医治,长期控制不好,合并症更多,则会丧失工作及劳动能力,寿命就会缩短,反之若能长期认真医治糖尿病,使血糖长期稳定,合并症就有可能推迟发现,糖尿病病人能够与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及其他社会活动,就能够与正常人一样享受同样的寿命。
以上是关于得了糖尿病能活多久的全部内容。馨提醒:上述就是医生对糖尿病保健知识的简单了解,相信医生的讲解能对您有所裨益,望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正规医院接受医治,从而减少疾病的困扰,祝您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