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使用抗菌素诱发药物热如何治疗

使用抗菌素诱发药物热如何治疗

张先生平素体健,最近因业务繁忙,频繁出差,终于不胜旅途劳顿,在到达目的地后不久即出现头痛、鼻塞、全身不适,自服伤风感冒胶囊、阿莫西林后未好转,症状反而加重,伴咳嗽,随即至乡医院就诊。医生给他用氨苄青霉素静脉点滴后,症状未见好转,体温反而有所上升,遂改用头孢菌素静脉点滴,咳嗽好转,体温稍降,但很快上升,并感觉胸背部“痤疮”明显增多,不得不带病返回市区。到市级医院就诊时,医生发现王先生虽然发热多日,但精神状况良好,追问其病史,得知患者起病后曾用过上述几种抗菌药,且静脉用药后出现发热,夜间体温多正常。医生经检查,发现其胸背部上的“痤疮”实际上是药疹,最后确诊王先生反复发热的罪魁祸首是抗菌药本身。医生遂停用所有抗菌药,停药后第二天,王先生体温降至正常。

其实,张先生患病之初可能仅是由一般病毒引起的伤风感冒,或轻微气管、支气管炎,但他反复使用抗菌药,结果导致体温稍降继而上升不退,这种由药物引起的发热,医学上称之为药物热,属于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作为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抗菌药,为什么本身也会导致患者发热呢?

抗菌药对人体来说是“异物”,进入人体内后,可作为抗原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当患者再次用药时,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表现为药疹、药物热等。典型的药物热多出现于用药后的第7~10天,如果以前接触过相同药物,则可以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出现发热,个别患者可短至一小时或长达25天。药物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表现为任何热型。多数患者仅有发热而无其他症状,通常一 般情况良好,即使较长时间发热,也无慢性病面容,甚至不伴有体温升高所致的心率加快。少数患者症状较重,出现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寒战等。部分患者伴有哮喘发作、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等过敏症状,平时有食物或药物过敏的患者,即过敏体质者更容易发生。

因此,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发热患者,如果在药物对致病菌具有针对性、剂量充足的前提下,用药48~72小时后仍然发热,甚至体温更高,或者在用药后体温一度下降,感染症状缓解,但不久体温又明显升高时,患者不要随意加大抗菌药剂量或联用抗菌药,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由医生决定是否加用抗菌药。如果医生考虑发热加重是由抗菌药引起的,只要停用抗菌药,大多数患者的体温在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

针对抗菌药引起的药物热,除停用抗菌药外,医生还会通过补液加快药物排泄,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高热或超高热的患者同时应用物理降温,但对酒精过敏者禁用酒精擦浴,禁用酒精做溶剂的氢化可的松。

预防抗菌药引起的药物热,最好的办法是不滥用抗菌药,因为任何一种抗菌药都可能引起药物热,尤其是过敏体质者。

另外,曾经发生过药物热的患者,以后应避免使用同种、同类抗菌药,以防重蹈覆辙。

肠胃炎需要做手术的吗

通常这种疾病一般都采用药物治疗为主,建议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患病期间尽量卧床进行休息,可以口服一些葡萄糖,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体内的电解质得到补充,如果患者持续出现脱水的现象,一定要尽快在静脉补充葡萄糖盐水及其他相关电解质。

一般出现脱水症状的患者非常少,避免以防万一发生的状况,最好是在医院接受治疗才好,患者在治疗期间最好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腿水现象的发生。

对于感染性腹泻,可适当选用有针对性的抗菌素,如黄连素或庆大霉素,但应防止抗菌素滥用,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通过以上对急性肠胃炎的简单介绍,相信大家都清楚了,除了日常的治疗外,还可以吃一些抗菌药物,一般对治疗急性肠胃炎有一些人选择服用抗菌素。对于感染引起的腹泻,最好是针对性使用抗菌素为好,在使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遵照医生的嘱咐进行,谨防因私自服用药物对胃肠产生极大副作用。

肺炎应该怎样治疗

疑为肺炎即马上给予首剂抗菌药物。病情稳定后可将静脉途径改为口服治疗。肺炎抗菌药物疗程至少5天,多数患者要 7~10天或更长疗程,体温正常48~72小时,无肺炎任何一项临床不稳定征象可停用抗菌药物。肺炎临床稳定标准为:①体温≤37.8℃;②心率≤100 次/分;③呼吸频率≤24次/分;④血压:收缩压≥90mmHg;⑤呼吸室内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饱和度≥9O%或PaO2≥60mmHg;⑥能够经口进食;⑦精神状态正常。

治疗有效的临床表现为体温下降、症状改善、临床状态稳定、白细胞逐渐降低或恢复正常,而X线胸片病灶吸收较迟。如 72小时后症状无改善,其原因可能有:①药物未能覆盖致病菌,或细菌耐药。②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真菌、病毒等。③出现并发症或存在影响疗效的宿主因素(如免疫抑制)。④非感染性疾病误诊为肺炎。⑤药物热。需仔细分析,作必要的检查,进行相应处理。

1.青壮年和无基础疾病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选用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因我国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故对该菌所致的肺炎不单独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对耐药肺炎链球菌可使用对呼吸道感染有特效的氟喹诺酮类(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和左氧氟沙星)。

2.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或需要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选用氟哇诺酮类、第二/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厄他培南,可联合大环内醋类。

3.医院获得性肺炎

选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或碳青霉烯类。

4.重症肺炎

首选广谱的强力抗菌药物,足量、联合用药。初始经验性治疗不足或不合理,而后根据病原学结果调整抗菌药物,其病死率均高于初始治疗正确者。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选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醋类或氟喹诺酮类;青霉素过敏者用氟喹诺酮类和氨曲南。医院获得性肺炎可用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联合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广谱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的任何一种,必要时可联合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或利奈唑胺。

宝宝每个月都感冒怎么护理

感冒了,不能再让宝宝冻着。宝宝感冒最主要的原因是冻着了,所以宝宝感冒后就开始"捂"。本来宝宝穿得就不少,这一病,穿得就更多了,室内温度也调得比较高。结果是父母穿得越来越少,宝宝穿得越来越多,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爸爸妈妈跟着挠汗,有什么办法,为了孩子,只好忍着。父母不知道,做出这样的牺牲是无谓的,不但大人难受,对宝宝也一点好处都没有,越"捂"宝宝体质越差,宝宝越来越容易有病。

早吃感冒药,宝宝的感冒就不会加重。及时发现宝宝感冒,及时用药,使宝宝的病情得到控制,这是对的,但不能矫枉过正,刚有风吹草动,就喂一大堆药。药物本身也有副作用。当宝宝只是流点清涕,打几个喷嚏,或咳嗽两声,妈妈就不由分说,给宝宝喂很多的药,这是没有必要的。

感冒要吃抗菌素,以免病情发展。大多数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菌素对病毒没有杀灭作用,所以大多数感冒不需要使用抗菌素。是否需要使用抗菌素,要由医生来判断,关键是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并根据不同的细菌感染,选用不同的抗菌素。抗菌素是处方药,其种类、药量、疗程都需要医生来确定,父母不能擅自做主,给宝宝使用抗菌素。

作为父母在宝宝每个月都感冒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日常的护理工作,让宝宝经常的锻炼一下身体,提升宝宝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大多数的感冒都是由于病毒引起的,不要盲目的给宝宝使用抗生素药物来治疗,那样是不利于宝宝的健康的。

治疗流感到底该不该使用抗菌素

因为,流感是由专门的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普通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没有任何作用。抗生素只是在流感患者出现流感并发感染之后才能起到作用,如患者因流感可能继发细菌性肺炎,这时医生会建议患者服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使肠道内某些合成维生素B和维生素E的正常菌株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双重感染。另外,有人认为抗生素可预防感染,这就更不对了。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于给细菌打预防针,诱导细菌的抗药性,无形中给以后的治疗增加了难度。

但流感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最传统的预防方法是,醋,下班回到家后,将门窗关闭,在热锅上倒少许醋,让家人闻闻醋味,对预防很有效;再就是,注意均衡饮食、保持适量运动和充足的休息以增强抵抗力,高发人群还可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接种流感疫苗。另外,家庭还可备具有解热镇痛、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如:强力感冒片、板蓝根颗粒等。

①流感病人的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继发细菌感染。

②控制流感病人体内的细菌,可以降低流感病毒的致病能力。因为人体正常菌群所合成的一种蛋白酶,可以增强流感病毒的致病力。

③流感的正常病程一般也只是1—2周。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病人使用抗菌素不会使其体内的菌群失调,也不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治疗流感,应该使用抗菌素。

如何判断是疾病发热还是药物热呢

药物热是临床上常见的发热原因之一,它不由疾病本身引起,而是由药物使用不当引起。在易引起药物热的药物中,以抗菌药最多见,其次是水杨酸类、碘剂、苯巴比妥等。那么,如何判断是疾病发热还是药物热呢?

1.用药史 是否是药物热,必须从其用药史考虑,检查患者是不是使用过可引起药物热的药物,抗菌药类药物包括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胺、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水杨酸类药物包括对氨基水杨酸钠,还有碘剂、苯巴比妥等。在有这些药物的用药史的前提下再考虑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判断。

2.症状 一般由药物引起的发热不是单一的症状,常常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类似过敏反应表现。大多数病人在发热的同时,都或多或少伴有这些症状,但也有个别情况是仅有发热存在。

3.体温 药物热的体温变化是有特点的。有的情况是用药后,体温先下降,后上升;

有的则是原来低烧,后来变成了高烧。所以考虑药物热注意体温变化情况很重要。

对于由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一般停止药物治疗后,体温会上升;而对于药物热,通常停止用药或换用其他药物后,体温会慢慢下降,这也是判断药物热的一种方法。

4.病程 药物热导致的发热,其诊断和临床发热出现的时间密切相关。

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如果以前使用过可以引起药物热的药物,那么再次使用后,几个小时就可以出现发热症状了;

而以前没有使用过相同药物的情况时,发热一般都在用药后第7~10天才出现。

孕妇感冒用药事项

1、对感冒合并细菌感染,应加用抗生素治疗。

2、中医药能很好的控制感冒病毒,同时又无毒性,所以中医的辨证论治、中药处方是治疗孕妇感冒最好的方法。主要药物利弊 抗感冒药大多是复合制剂,含有多种成分,常见的有速效伤风胶囊、感冒通、康泰克、白加黑、康必得、感康、快克等等,孕期不宜服用,特别是孕4周前,感冒药主要是对症药物,治标不治本,对孕妇又不是安全用药,所以建议孕妇最好不用抗感冒药。 抗病毒药,均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孕妇不易使用,若必须使用,则应在医生指导下。退热药。感冒伴有高热,多预示病情较重应及时看医生。消炎痛是孕妇禁忌退热药,阿斯匹林也不宜使用。

3、抗菌素。孕妇感冒如没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如扁桃体炎、血压高、咳黄痰、流浓涕等,可不用抗菌素。因为抗菌素可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体内,有20%-40%的可能性对胎儿构成危害,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的抗菌素。

4、祛痰、止咳药。一般比较安全,但含碘制剂的止咳药,孕妇不宜使用。

孕妇咳嗽不能服用哪些药物

慎用抗病毒药

除非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否则孕妇不应使用抗病毒药物,因为其对母婴均会造成伤害。

慎用抗菌素

抗菌素只针对病菌引起的咳嗽有效,并且不适宜孕妇使用。所以孕妇必须在查清病因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

可用化痰止咳的药物

一般的化痰止咳药物,孕妇是可以服用的,但是药剂中不能含有碘成分。

抗生素的危害

“是药三分毒”,应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切不可盼复心切,擅自加大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 成的抗菌药,如氟哌酸)的药量,否则很可能损伤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尤其是对肝肾功能出现异常的患者,更要慎重。需要强调的是,一般来说,轻度上呼 吸道感染选用口服抗生素即可,但很多人却选择了静脉输液,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出现副作用的风险。

多发生在具有特异性体质的人身上,其表现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青霉素、链霉素都可能引发,其中青霉素最常见也更为严重。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致命。

当用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敏感的细菌后,有些不敏感的细菌或霉菌却继续生长繁殖,造成新的感染,这就是“二重感染”。这在长期滥用抗菌药物的病人中很多见。因此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原先并不占优 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却存留了下来,并大量繁衍。而且由于药物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这种耐药性既会被其他细菌所获得,也会 遗传给下一代。“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很可能使人类面临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境地。

抗菌素不能随便用。一些人有点感冒、咳嗽就服抗菌素。其实感冒大多是由病毒感染的,用抗菌素来对付感冒,基本上是没用的。只有当感冒者出现有黄鼻涕、黄痰、咽喉疼痛剧烈、扁桃体肿大出现脓点等症状,并发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扁桃体炎、风湿病、肾炎,并确诊由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时,才需要用相应的抗菌素治疗。

菌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要几种联合用。一般来说,一种抗菌素抗菌种类少的称窄谱,抗菌种类多的称广谱;临床上将早期使用的抗菌素,价格较低的称为低级,而近年来开发使用的、价格高的称高级抗菌素。其实,窄谱与广谱、低级与高级,都是相对的。每种抗菌素都有自身的特征,关键是因病、因人选择。比如红霉素是老牌抗菌素,价格很便宜,但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昂贵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却对这些病反而没有什么疗效。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现在人们不经常使用反而可能更敏感。如具有10多年历史的头孢拉定,对常见细菌感染如葡萄球菌仍比较敏感,耐药率仅为4%。

细菌性感染所致的发热,经抗菌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消失后,要及时停用抗菌素。明确诊断的急性细菌感染,在使用某种抗菌素72小时后,效果不明显或出现病情加重者,应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后改用其它敏感的药物,不能自己随便换药,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防和减少抗菌素的毒副作用,要注意剂量和疗程。有些人不舒服了就用抗菌素,感觉好点了就停用。这样造成的后果是,用药时消灭了80%—90%的病菌,停药后残留的病菌就有可能产生对抗菌素的抗体,甚至繁殖出耐药菌群,以后再服这种药时药效就大大下降。一般情况下,不要为了预防而使用抗菌素,特别是广谱抗菌素。还要避免外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要把这些抗菌素配成液体冲洗伤口,避免诱发耐药细菌的产生。

腮腺炎冷敷还是热敷 腮腺炎要如何治疗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早期以药物治疗为主,抗菌素,中药荆防败毒散、五味消毒饮;同时采用刺激分泌的方法以保持唾液分泌畅通。如果病程超过一周,进入化脓期,则应进行切开排脓手术。

病毒性腮腺炎没有特效疗法,可以使用前述中药治疗,如果有并发细菌感染的可以使用抗菌素。

病毒细菌感染怎么办

感冒主要有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两种。一般来讲,如果舌头颜色是深粉红色、白细胞下降的话多是病毒性感冒,舌头颜色是淡粉红色、白细胞上升的话多是细菌性感冒。因为病毒性感冒可以导致心肌炎、引发肺炎和风湿类疾病,所以感冒后到私人门诊打点滴了事,可能会误将病毒性感冒当成细菌性感冒,从而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患者需要先判别好感冒类型后再用药,滥用抗生素不但治不好感冒,还会导致体内菌群失调,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加剧病情。 以下是具体病毒性感冒症状和治疗方法: 病毒性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又简称上感,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诱因有受寒、淋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患者的鼻涕、唾液、痰液含有病毒,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将病毒散播入空气中,感染他人。健康人也可由于接触患者的毛巾、脸盆或餐具等感染病毒而得病。感冒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干、咽痛、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全身表现有头痛、浑身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或不发热,或低热,或高热、畏寒等症状。病程一般为3天~7天。感冒发热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减少活动。住处要经常通风,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多饮开水,吃清淡和稀软的食物。发热较高时可用冷水擦身或温水擦身,水温以32℃~34℃为宜,或30%~50%酒精擦拭颈部、胸部、腋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或头枕冰袋。治疗方法如下: 感冒的家庭治疗: 多休息、多饮水、注意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常用的抗病毒药有病毒唑,病毒灵,中药有金银花、板篮根等,对症药有感冒中成药,一些感冒冲剂,退热药。还有抗病毒滴鼻液,滴眼液等。感冒的药物治疗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护理好,监测体温,防止热惊,让小儿保证充足的睡眠,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注意病情的转归,合并症的发生。因为,感冒是自限性疾病,病毒在体内有一定的生存期。到病程自然好转。另外,一些抗病毒药的疗效也不是很可靠,有的杀伤白细胞,造成白细胞减少,因此,临床上多使用中药清热解毒,如金银花、板篮根等。症状重的服用一些对症药,如感冒冲剂,退热药。 发热高并不可怕: 不要随便服用抗菌素: 人们俗称的感冒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引起上感的病原菌主要是病毒,占90%以上,细菌的原发性感染只占少数。引起上感的常见病毒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常见的细菌有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等。病毒性上感后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可继发细菌感染。从感冒的病原体可见,病毒性感冒是占绝大多数。因此,感冒就服用抗菌素,甚至使用高级抗菌素的做法是不对的,小儿尤其上小婴儿,上感的几率很大,每次都服用抗菌素,有的连续感冒,连续使用抗菌素,抗菌素越用越高级,结果造成小儿耐药菌生长,一旦有细菌感染,使用药物效果不佳,而且,抗菌素有许多副作用,如杀伤白细胞,使白细胞下降,进一步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抗菌素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出现药物性胃炎,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菌素,或高级抗菌素,广谱或联合使用抗菌素。使肠道内一些非致病菌被杀灭,出现菌群失调,破坏肠道内微生物平衡,而出现肠道疾病。甚至出现伪膜性肠炎,机会菌--霉菌二重感染,一些非致病菌由于失去了相互制约,而成为致病菌。 在我国,特别是给儿童滥用抗菌素现象非常严重。据有关报道,我国是消耗抗菌素的大国。约占世界消耗量的一半。相当于发达国家使用抗菌素量的十几倍。感冒的90%以上是病毒感染。抗菌素对病毒是无效的,每次感冒都服用抗菌素是不好的。要有细菌感染的证据再投用抗菌素。不要因为怕细菌感染而预防性给药,这是错误观点。抗菌素是杀灭细菌的。没有细菌使用抗菌素只能杀灭白细胞。抗菌素的半衰期是有限的,最长不过几小时。没有长期作用.

小儿感冒可否用抗菌素

1.什么是抗菌素?

抗菌素是一种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它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为了生存竞争需要而产生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保证其自身生存,同时还可杀灭或抑制其它细菌。人类充分利用了后一点,将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到20世纪末感染性疾病病死率降至4/10万,人类平均寿命延长15年以上。应该讲抗菌素的发现和使用是20世纪医学史上一件大事。

但抗菌素并不是“万能药”,它对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几乎无效,20世纪60~90年代许多临床对照研究也一致表明抗菌素既不能改变普通感冒的病程和转归,也不能因此而有效地预防其细菌并发症。所以无并发症的普通感冒患儿很少需要使用抗菌素,只有当鼻分泌物呈粘稠不透明、持续7~10天无改善或体温持续不退或退后复升、外周血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等,考虑并发细菌感染时才需要使用抗生素。

2.什么是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症状有发热、流涕、咳嗽和咽痛等,本病在民间俗称“伤风”,医学上又称为“急性鼻咽炎”。普通感冒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一般儿童一年中可能得普通感冒3~6次不等,10%儿童可以超过8次。

普通感冒的预后良好,对症治疗十分重要,包括加强护理、休息、供给充足水分、退热和减轻流涕、咳嗽等症状,但不宜常规给予抗菌素。

3。对抗菌素的误解

误解之一:抗菌素越高级越好

不少家长常常对医生讲:“只要病情好转得快,用贵一点的抗菌素也没关系。”“我孩子平时用药用多了,一般抗菌素对我孩子没有用。”儿科医生往往受到患儿家长太多的压力,要求使用抗菌素,否则就不是认真治疗,似乎会开抗菌素、会开贵重抗菌素的才是好医生。这种压力使家长、公众、医生等都一步步走入误区,为滥用抗菌素提供无穷的原动力。

目前我国抗菌素用量占药品总量3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

在门诊,第2代、第3代头孢菌素经常使用,有些医院甚至将耳毒性较大、卫生部医政司明确告知6岁以下禁用的氨基糖苷类抗菌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等)作为门诊一线用药,这就十分不安全了。

抗菌素可以导致细菌耐药,例如小儿肺炎最常见的病原菌——肺炎链球菌,根据我们监测研究显示其对青霉素耐药已达42.3~56%,而过多过频使用抗菌素是一个重要诱因。又有资料表明近期频繁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可使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增加6倍,而使用红霉素可增加12倍。此外,普通感冒患儿如此广泛地使用抗菌素必将造成药品资源浪费、医疗费用增加和不良反应产生。一个正在使用抗菌素的患儿,如果又出现发热、皮疹、不明原因哭吵、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肾功能损害和听力下降、耳鸣等,这其中任何一个症状均有可能是抗菌素的不良反应所致。

过分依赖抗菌素、过分迷信抗菌素、过度使用抗菌素,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位医生、每一位家长去深思!请您相信:患普通感冒的婴幼儿不必常规使用抗菌素,否则与己、与人、与环境、与社会都将是有害的。

误解之二:普通感冒必须使用抗菌素

了解普通感冒和抗菌素的概念,对纠正这一误解大有好处。

在门急诊常遇到一些年轻父母,对自己孩子得普通感冒尤其发高烧十分紧张,生怕“烧坏了”、“烧笨了”,带了孩子东奔西走,白天看门诊、晚上看急诊,从区级医院到市级医院,要求医生给予吊盐水、使用抗菌素,要求医生“今天看病,明天退烧”。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普通感冒自然病程是5~7天,期间即使使用了抗菌素也不能缩短病程,更不可能治愈。

对患普通感冒的儿童,抗菌素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最好的选择应该是父母的关爱和护理。

我们还常常见到:患普通感冒的小孩高热退了,但咳嗽症状反而加重,故持续使用抗菌素,其实这样做并不合适,因为相当部分是患儿不需要用抗菌素。资料表明,1/3左右无并发症的普通感冒患儿,其流涕、咳嗽等症状可以持续达2周,这同样说明抗菌素不是唯一的选择。

小儿发烧要不要用抗菌素

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种情形,自己的孩子出现发烧,要不要给孩子赶紧用上抗菌素?这个问题会让家长们非常纠结。按照一般家长的心理,无论用什么药,只要能够迅速退烧就行,他们大都根据有限的经验判断,小孩发烧都是感染细菌,因此果断使用抗菌素是必然选择,而且有很多大夫也经常这么用。这种做法究竟对孩子的治疗有无帮助呢?

近日,有儿科医生专门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表示,发热原因不明不宜用抗菌药。由于儿童细菌性感染难以有一个明确的指标,所以临床初次抗菌药治疗要真正做到正确、准确、合理极为困难,绝大部分依靠经验性治疗。因此,大家看到的应用抗菌药治疗儿童发烧的普遍现象是缺乏科学根据的,而盲目使用这类药物给患儿带来的诸多伤害却屡屡发生,这位医生进而指出,“儿科是临床抗菌药滥用的重灾区。据美国儿科学会报道,每年有5000万张儿科抗菌药处方,其中约1000万张对呼吸疾病症状并无明显改善。中国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输液)滥用导致的药源性伤害事件屡屡发生,不断损害儿童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我看到某人因在孩童时期服用抗菌素导致耳聋等残疾时,我就感到无比痛心,这些悲剧本可因为正确用药而避免,临床上有那么多的患儿因为医生滥用抗菌素引发残疾或者血液病等,通常小儿发烧不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而医生盲目运用抗菌素反而会造成对患儿的严重伤害。因此,作为患儿的家长与医生都应深刻反思,坚决避免对发烧的患儿滥用抗菌素。

相关推荐

老人服用抗菌药物的指南

警惕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菌接触药物后,通过自身的变异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从而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的性质。细菌对任何抗菌药都可能产生耐药,常见于滥用或长期应用剂量不足时产生。老年人发生感染性疾病的次数和使用抗菌药的概率多于成年人,因而产生耐药性的概率明显增加。避免或延缓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是要合理地使用抗菌药。 老年人抗感染适合选用窄谱抗菌药,尽量不用广谱抗菌药,有条件者应当参考血、尿、便检验和细菌培养的结果选择药物。只有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致病菌相适应,才有利于彻底杀灭细菌。 通常

怎么预防霉菌性阴道炎

虽然10%~20%的健康妇女阴道中就携带有念珠菌,30%的孕妇阴道中有此念珠菌寄生,并且生活中有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患糖尿病可以诱发阴道念珠菌感染,但很多时候霉菌性阴道炎也能够从外界感染而来。 从解剖上来讲,女性的外阴处于一个自然闭合的状态,保证阴道不和外界相通。阴道壁在平时前后壁也是闭合的状态,宫颈也是一个闭合状态。除此以外另外,间接接触传染也是霉菌性阴道炎的一条传播途径。接触哪些物品可能被传染阴道炎接触被霉菌患者感染的共厕所的坐便器、浴盆、浴池坐椅、毛巾,使用不洁卫生纸,都可以造成传播,当被

大人感冒吃什么药

1、抗菌药物治疗: 单纯病毒感染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有白细胞计数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酌情使用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极少需要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2、抗病毒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而且滥用抗病毒药物可造成流感病毒耐药现象。因此如无发热,免疫功能正常,发病超过两天的患者一般无需应用。免疫缺陷患者可早期常规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缩短病程。

妙用维生素C治女性尿路感染

反复出现的尿路感染 ,让很多女性都很头痛,即便是对症用药,没过一段时间,尿道疼痛、尿频等症状又出现了。其实,在您常规使用抗菌素 药物时,如果能配合用点是维生素C,可阻止病情复发。因为,维生素C就像踢足球的前卫一样,是帮助抗菌素“射门”的良将。、 引起尿路感染的细菌,很怕酸性环境,而维生素C可以酸化尿液,干扰细菌生长,所以在服用吡哌酸、氟哌酸 等药物时,不妨加服维生素C,用量可以参考维生素C的正常用量,每次100毫克,每天3次。 既然维生素C有这种作用,如果不想吃药,每天吃点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是不是可以呢?

念珠菌性阴道炎为什么容易反复发作

1.什么是念珠菌性阴道炎? 念珠菌性阴道炎又叫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常被叫做霉菌性阴道炎,主要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大约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VVC,40%~50%女性一生将要经历多次该疾患的侵袭,其中少数妇女(大约少于10%)发展成为复发性VVC(RVVC)。主要症状为外因瘙痒,白带增多。 2.VVC的病因和诱发因素有哪些? 发病原因:80%-90%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10%-20%为光滑念珠菌、近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有芽孢相及菌丝相,菌丝为致病状态,侵袭组织能力强 念珠菌特点

感冒咳嗽打喷嚏怎么办 病因治疗

1、抗菌药物治疗。单纯病毒感染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有白细胞计数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酌情使用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极少需要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2、抗病毒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而且滥用抗病毒药物可造成流感病毒耐药现象。因此如无发热,免疫功能正常,打喷嚏咳嗽发病超过两天的患者一般无需应用。免疫缺陷患者可早期常规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缩短病程。

胶质瘤和胆脂瘤的区别

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是:有条件的进行脓液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用抗菌素,或口服或注射.耳朵局部:如果脓液量大且稠厚的话,用双氧水进行清洗,然后用敏感的抗菌素滴耳液滴耳.如果是非化脓性中耳炎,那主要是要减轻耳咽管的水肿,滴鼻液,消肿药等应用,并适当地使用抗菌素.

使用抗菌素要遵循的五大原则

1.一定要有严格的用药指标,血常规检查提示有细菌感染后再用。发热、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原因很多,有时候是感染导致的,有时候是非感染导致的。而在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对上述症状产生的原因作具体分析,是合理使用抗菌素的前提。医生一般会根据孩子的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状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最终作出诊断。 2.用药要足量,还要坚持按疗程用药。对细菌就要一棍子打死,否则它还会死灰复燃,甚至更厉害。超级耐药菌就是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很多家长怕药物有副作用,认为不发烧了或者不咳嗽了

孕妇感冒用药指南

不同种类药物禁忌 抗感冒药最好不用:大多是复合制剂,含有多种成分,常见的有速效伤风胶囊、感冒通、康泰克、白加黑、康必得、克感康、快克等,这些药大都含组胺药,孕期不宜服用,特别是孕4周前。感冒药主要是对症药物,治标不治本,且对孕妇来说不是安全药品,所以专家建议孕妇最好不用抗感冒药。 抗病毒药应有医生指导:均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孕妇不宜使用,若必须使用,则应有医生指导。 退热药有禁忌:感冒伴有高热,多预示病情较重,应及时看医生。消炎痛是孕妇禁忌退热药,阿司匹林在孕32周后也不宜使用抗菌素要有选择:孕妇感冒如

怀孕初期感冒咳嗽的治疗

抗感冒药大多是复合制剂,含有多种成分,常见的有速效伤风胶囊,感冒通,康泰克,白加黑,康必得,克感康,快克等等,这些药大都含组胺药,孕期不宜服用,特别是孕4周前, 感冒药主要是对症药物,治标不治本,对孕妇又不是安全用药,所以笔者建议孕妇最好不用抗感冒药.抗病毒药,均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孕妇不易使用, 若必须使用,则应在医生指导下.退热药.感冒伴有高热,多预示病情较重应及时看医生.消炎痛是孕妇禁忌退热药,阿斯匹林孕32周后也不宜使用.抗菌素.孕妇感冒如没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如扁桃体炎,血压高,咳黄痰,流浓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