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毁前程心理
大学生毁前程心理
羞怯心理。
在求职现场丢了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
仕途心理。
“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其结果大多是碰得头破血流。
攀比心理。
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期间成绩好,荣誉多,“官职”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好。孰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惟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
依靠心理。
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外出找工作总喜欢父母、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望日后相互照应,这种无主见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依附心理。
自己不急着找工作,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得到的工作恐怕难做长久。
乡土心理。
有些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就业;另一些大学生则早早登上爱情方舟,毕业后为与另一半留守同一战壕而死守一方,这样很难有作为。
保守心理。
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长处及特色,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低就心理。
与保守心理相反,这些人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签订,给日后工作带来了隐患。
厌世心理。
有些人思想激进,处处摆“酷”,不愿出去找工作,嫌这儿工资低那儿待遇不好,一说找工作就想自己当老板,工作没找着反倒欠了一屁股的债。
造假心理。
假学历、假证书、假荣誉等并非敲开就业大门的救命稻草,假的终究长不了,反而只会毁了自己前程。
大学生抑郁现象不容忽视
面对这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事件的增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据调查显示抑郁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29%的大学生存在抑郁情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
近来上海高校陆续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而多数大学生的自杀源于抑郁症。上海体育学院师生对上海市10所高校千余名大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分别为985工程院校三所;211工程院校三所;地方性(公立)院校两所;民办院校两所。检测出存在抑郁情况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29%。
负责此次调研的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健康专家表示,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处在踏入社会前的过渡阶段,生活上,从依赖到相对独立;学业上,从填鸭式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经历着巨大的身心调整和变化。同时在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群体因此成为抑郁症的易发人群,抑郁症也成了当下大学生心理的隐形杀手。
女大学生更易抑郁。调查结果显示,71%的高校大学生情绪处于正常状态,2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况,其中20%为轻度抑郁,7%为中度抑郁,2%的大学生存在重度抑郁。
有31%的女大学生存在抑郁倾向,比男大学生高出5个百分点。其中,16%的男大学生和23%的女大学生表现出轻度抑郁,8%的男大学生和6%的女大学生表现出中度抑郁,重度抑郁的男女大学生均占2%。女大学生更易产生抑郁情绪,但从抑郁程度的构成比分析,男生出现抑郁情绪后相对于女生更易恶化。原因可能是女生较为敏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但同时女生又比较擅于沟通,抑郁情绪比较容易得到缓解。男大学生则不愿意表达和寻求支持,容易出现抑郁情绪恶化的现象。
调查显示,58%的地方性院校学生、72%的985院校学生、77%的211院校学生以及74%的民办高校学生的情绪处于正常状态。这一结果表明,地方性院校大学生较其他类别院校的学生更易产生抑郁的情绪,而以往调查显示重点大学抑郁发病率高于一般大学。专家指出,由于近些年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学生的毕业院校,所以地方性院校的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更为担心,更易产生抑郁情绪。
抑郁源:考试就业压力大调查显示,有83%的大学生有学业方面的压力,其次是就业压力,达到了48。1%,学业和就业仍是大学生压力的两大来源。此外,情感方面、自信心以及人际关系也占有30%左右的比重,社会适应、健康问题等约占20%。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抑郁源,非独生子女在经济和情感方面的影响因素要较独生子女大些。
抑郁者不愿向家长倾诉在选择倾诉对象时,有75。6%的大学生在心情抑郁时会选择朋友;家人交流也是大学生们较常见的排解方式;此外,依次为较陌生的网友、其他、老师、宗教以及心理咨询。抑郁者与正常大学生倾诉对象的最大差异在于家人。只有28%的抑郁大学生在有不良情绪困扰时寻求家人的倾诉和理解,而41%的正常大学生会选择对家人倾诉。差异显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了听音乐K歌、睡觉、自我心理调节和旅游散心作为日常的抑郁排解方式。在这之中,听音乐K歌的比例达到了69。2%,可见音乐在排解抑郁情绪上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非抑郁大学生对于运动的选择率明显高于抑郁大学生,其中以球类和跑步最为突出。在其它日常各类活动的分析比较中,是否选择旅游或外出散心是抑郁和非抑郁大学生最大的活动差异,近50%的非抑郁大学生会选择该种方式排解情绪放松自我。调查同时发现,选择抽烟喝酒、停滞放弃、暴饮暴食作为排解方式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但是其中有抑郁状态的大学生明显占了多数。而不恰当的压力排解方式,会使抑郁大学生的状况更加严重。
大学生抑郁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已经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因此大学生有抑郁情绪的需要及时咨询心理医生,以防造成更大的悲剧。如果您有关于大学生抑郁的的问题,可以随时免费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大学生心理负担在哪
据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社会交往上升到第一位,其次是情感、学习问题。
来自本市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去年下半年对2639名大一新生的思想、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分析,表明:在一年内有自杀倾向的达65人,占2.4%,测试异常人数高达196人,占7.4%,对“至今你觉得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吗”做出肯定选择的有800人,占到29%。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如今的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增多,且在重要性的次序上也发生了变化。情感、社会交往和学习是老一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上的重要程度分列前三位,现在的前三位仍是这些问题,但社会交往已上升到第一位,情感排第二,学习问题在第三位。外表、就业、性等因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新热点。这是记者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获知的信息,中心成立于2004年,设专职人员两位,3年来,中心整合学校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心理知识普及、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及各种生动有效的教育活动,协助同学们克服在学习、生活或成长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扰。
经过这几年的连续的跟踪调查,中心老师发现,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怎么处处不如人调查中21%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中心主任吉梅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大学不是人间天堂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本科高校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容易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感觉“低人一等”、“脸上无光”。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因此,学生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人际交往困难:想要交往又怕交往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毕业时的心理危机也要提前预防“如果从头来过,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吉梅老师称,其实,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比低年级学生大好多。自我储备(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储备等)的缺乏,对就业质量的期待,成了毕业生最大的心病,由此使他们情绪上产生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如果从头来过,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成了高年级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许多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很强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许多学生在毕业前拥有许多“证书”,但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以至在就业竞技场上迷失了方向。
对于这些因为就业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吉老师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新生开始。现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很多都是到临毕业的时候才开设的,内容也大多是如何制作简历,如何去应聘等求职的指导,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如果将大一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那么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一进校就可以根据个人特点和强项以及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全面了解自己,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塑造充实的自我,增强职业竞争力。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前松后紧”的局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据了解,目前多数高校已均初步建立了三级心理保健网络,在各系设立心理辅导员,班级设立了心理互助员,并划拨专项经费对各类专兼职人员进行专业训练。
精神分裂症早期应该如何治疗?
到底是什么,阻止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难道得了精神分裂症,只能杀人、自杀、自毁前程吗?
2011年3月31日,患精神分裂症的日本留学生,用两把尖刀将母亲刺成重伤,检察机关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对其提起公诉;
2011年5月11日,乌鲁木齐女硕士因精神分裂症刺死男友,被判有期徒刑8年;
2011年10月10日,一名患精神分裂症的大二女生,从宿舍5楼的走廊跳下,造成腿部、头部严重受伤;
2011年10月18日,一名患精神分裂症的中年男子手持砍柴刀,来到一所小学门口;
2011年11月9日,英国一精神分裂症男子在发病期间,活活踹死了一直照顾他的父母……
山东省精神分裂症患者有63万人,其中不少是恶性案件的制造者,济南市重性精神疾病的致残率已达79.38%,而得到及时救治的不到20%,80%以上的分裂症患者,他们很多完全可以治愈并恢复正常生活,仅因得不到及时救治,延误甚至失去治疗的机会。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中国约有1.73亿成年人患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疾病,约占总人口的13%,而其中从未接受专业帮助的就有1.58亿人。精神疾病治疗的严峻形势让人心忧,精神疾病领域呼吁更权威、更专业、更高效的治疗方法,而大家更倾向于选择传统治疗(中药、西药、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还是作为新起之秀的GR-HP脑源神经修复技术?
· 吃西药 吃坏身体是其次,有药瘾便被判“无期”,终身服药成归宿。
· 吃中药 汤药好比黄连苦,疗程长漫漫,不知“慢郎中”何时才能把病除。
· 心理调节 都说“心病还须心药医”,有心无药,身体靠什么被修复。
· 仪器治疗 高科技缺少人性化,不辨证不分型,哪能为身心做贴心维护。
国际最新科研指出,心理疾病不应单纯依靠药物治疗、仪器治疗或心理调节,而应根据患者严重程度,辨证分型,确定最佳治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全面治疗,步步到位
毕业前夕不让情绪决堤
寝室里摔碎的暖瓶,粉墙上零乱的涂鸦,窗户上砸破的玻璃,厕所里呕吐的污迹,还有午夜里不时传来的鬼哭狼嚎般的叫声。这便是大学里很多大四学生们在这最后一段日子里最后的疯狂。不断地有同学在发泄着,一不小心你就会看到从某个窗户里飞出暖瓶,雪白的粉墙上用墨汁、红涂料写着诸如“郁闷啊”、“滚蛋了”等等语句。而每天都有人从门口的酒家被人抬回来,最能喝酒的和最不能喝酒的都喝得东倒西歪。
有的人简单地认为,这一现象是由于学生们对所在学校的不满造成的,但这个现象在大学校园里非常普遍,即使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也并不例外。有的人认为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一部分就业不理想的同学心情不好造成的,但据了解,在这些同学中有尚未找到工作的人,也有前程似锦,一片光明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在驱使着这些不同学校中不一样的人们重复着一年一年同样的事情呢?
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心理现象。任何人在其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必定会有许多的不顺心的事情,而这些比较消极的情绪在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的制约之下被同学们压抑了并积累起来,而到了要毕业的时候,学生们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束缚完全消失了,于是这时候他们便需要为自己被压抑的情绪找到一个发泄的目标,所以管制了学生们四年的学校就自然成为了这个目标,破坏学校的东西就成为了一种寻找发泄的方式。
现象的出现有一个导火索――心理学上所说的外部归因效应中的自利偏差,即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内部因素,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
大学生警惕心理虚
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大,人们无论是从工作还是学业方面都会感受到各种压力,大学生也是,课业和未来都会让他们产生心理压力,大学生应该怎样排解心理压力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星期天上午10时,我去某大学找学生小陈。一进宿舍门,嗬,8个学生还有6个在睡大觉!我在小陈屁股上拍了一下,他才爬了起来。他说昨晚他们玩到深夜,难怪要睡到日上三竿了。我问:"不是要考试了吗?"他说:"到时拿60分没问题!"原来是个60分主义者。我们在一间小店里边吃点心边聊。我说:"你们对学习就是这个劲头?"他反问我:"60分和100分有什么区别?"我的心不禁往下沉:一个大学生不看重这种区别,你叫他怎能认真读书呢!曾听小陈说过,他班里有个同学跑去开商店了,我问他情况怎样啦。小陈说,可惨了,店关门了,欠了一屁股债。我问他对这件事怎么看,他倒轻松,说:"做一场发财梦也好嘛!"我说学习上的损失就不算了?他说:"多读一年就是了。"我明白他说那同学留级了。留级也不要紧,这又使我心理吃了一惊。
告别了小陈,我去找一位对心理学有研究的朋友,向他谈了小陈这些大学生的情况,这位朋友很感慨。他告诉我,现在的大学生有不少心理障碍,其中一种叫"心理虚脱",小陈他们的心理就属于这一类。他说:现在全国各地改革开放热浪滚滚,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有些地区更以20%的速度发展经济,很鼓舞人心。可是反映到一部分大学生中,却激不起热情。应该振奋的,他们却消沉;应该拼搏的,他们却懒散,很像一个营养不良的人出现虚脱。中华大地沸沸腾腾,他们不是没有振奋的时候,但往往不是以好情绪的形式出现,而是表现为一种躁动不安。这正是大学生心理"虚脱"的一大特征。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一个原因是心理准备不足。只十几年,中华大地便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大学生,就是社会各阶层的人也有这种心理准备不足,只不过大学生有自己的特点罢了。这一代大学生都有过长期的艰苦经历:塞窗苦读,试场淘金,最后还要在科学殿堂里纯化,才可能成为"天之骄子"。现在可好,在他们的大道旁却有了另一条成功之路:市场穿梭,算盘劈啪响,钞票滚滚来,然后手拿大哥大,脚踏摩托车,成了大款。哪条路更具吸引力?这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压根儿就没想到,昨天还是"骄子",今天却不怎么吃香了。这怎么不叫他们眼花花,心乱乱?这种心理准备不足引起的惶惑是严重的。
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
恋家心理。
大部分毕业生毕业伊始雄心勃勃,四处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正所谓“好男儿志在四方”。但也有的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人为地缩小了就业范围,造成了就业困难。
羞怯心理。
在求职现场,常见到有的毕业生面对招聘者的提问,紧张得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准备好了的说辞也忘得一干二净,不能很好地推销自己。这样的求职者缺乏自信心,自然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
依靠心理。
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外出求职总要由父母、朋友陪伴,便于关键时刻能拿个主意,这些形似大孩子的毕业生,使用人单位对他的能力产生怀疑,用人单位是不会青睐这样无主见无魄力的毕业生的。
造假心理。
有的毕业生深感就业压力的加大,在求职中用伪造学历、编造假荣誉这一“旁门左道”来蒙骗用人单位,以此来敲开就业的大门。殊不知,教育部网上学历认证系统的建立和院校毕业生上网工程的实施,造假已成过街老鼠,这样做只会毁了自己的名声、误了自己的前程。
抑郁症对大学生的三种危害
对于大学生来讲,抑郁症不难理解,忧抑、郁闷、情绪低落、悲观情绪;对社会事物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偏离;严重时为了结束痛苦,受罪和困惑而产生死亡的念头和行为;由于患者自身思维逻辑基本处于正常状态,也极易对他人产生伤害。近年来各大高校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病率在不断的上升,而且抑郁症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疾病,专家指出:大学生群体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充满朝气的一群年轻人;但同时也是患上抑郁症的高危人群。
抑郁症对大学生有哪些危害
一、人际间的扩散传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不同程度患有抑郁症状的人数占大学生总体不良心理反应的一半以上。众所周知,人的情绪是会传染的,抑郁情绪也一样会在大学生人群中蔓延开。因此大学生心理抑郁症在学生群体间具有普遍出现的态势。
二、弱化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心理抑郁症给学生带来的精神痛苦和折磨,有时超过身体上的心理疾病,甚至影响着一生的生活。由于无知和人的习惯把心理疾病都冠以“精神病”的偏见,因此很多出现抑郁症状的大学生都不愿将自己的病情告之于人。而耽误了最好的诊断时间。
三、引发心理行为异常:大学生心理抑郁症患者只靠自己心理上的默默忍受,以致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并陷入焦虑、、孤独、恐惧等症状中不能自拔,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
通过对抑郁症对大学生有哪些危害的综合介绍,相信你对抑郁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患者还可以出现多种不适的感觉,如会有莫明其妙的空虚感、恐惧感、孤寂感和强迫感等。这都需要家属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理而无效者,此时,专业医生的介入也许会对您摆脱此类症状有良好的帮助。相信每个人都愿望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