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不足拍打身体这2处养阳气更健康
阳气不足拍打身体这2处养阳气更健康
拍背部
背部主要分布有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皮肤肌表为阳,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是阳经之首;督脉总统一身阳气,是阳脉之海。因此拍打背部穴位和经络,可以疏通 全身经络,促进周身阳气的运行。阳气循环冲和,自然身强力壮。拍背部对于感冒、荨麻诊、肩背疼、神经衰弱、胃疼、腰痛、便秘等症状都有一定的缓解和治疗作用。
拍打手法
首先站立,全身自然放松;双手张开,一手拍打颈部及上背部,另一手拍打下背部,拍打50次,然后交换上下手,再拍打50次,每日1~2次就可以了。
拍腿部
腿部的经络包括足三阳经,即膀胱经、胆经和胃经,三者皆是阳气较为集中和通行的部位,分布在下肢的后侧和外侧。拍打这些部位具有通利小便、疏肝利胆、和胃化滞的功效,对于头痛、目眩、腹痛、胃痛、肠鸣腹胀、胁肋疼痛、失眠等症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拍打手法
坐在椅子上,左脚放在矮凳上,下肢放松;先拍打左腿,按照经络走行的方向,从上到下、由大腿到小腿,用双手拍打腿部的外侧和后侧,然后再换拍右腿。两腿各拍打200次,拍打的力度大小以自己觉得舒适为佳。
除了拍打背部和双腿,夏季养阳还需要从精神、饮食、起居和运动等各个方面入手:避免动怒烦躁,保持神清气爽,以护心阳;饮食不可过度贪食寒凉,以免损伤脾 胃,导致呕吐、腹泻等胃肠问题;每天清晨应早起,可适当晚睡,但要避免熬夜;夏季的运动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增强体质为目的,推荐太极拳、八段锦、游 泳、散步等,不宜剧烈运动。
女性阳气不足应该怎么补充?
女性冬季手脚冰凉,脸色差、肠胃弱,月经不调、宫寒痛经,不爱说话,总是觉得睡不醒……都是阳气不足的表现。
阳气不足不要随意乱进补,需知药补不如食补,不如从调节饮食入手,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再配合中医按摩、艾灸,长期坚持就能帮你补足阳气。
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寒凉食物,尽量不要吃冷饮、雪糕;虽然多吃蔬果有益,但是雪梨、西瓜、火龙果、香蕉等寒性的水果,以及苦瓜等苦味的瓜菜还是要少吃,可以适当吃温性的譬如荔枝、龙眼、红枣或者平性类如苹果、葡萄等水果;绿茶偏寒凉女性也要少喝,最好选择红茶、熟普和黑茶。
生活方面,要注意下半身保暖,衣着最好少穿短裙、短裤,必须要穿的时候最好搭配丝袜;夏天最好少穿凉鞋,“凉从脚起”要小心折寿;此外,每天晚上都最好用热水泡泡脚,可以改善局部血液的循环,祛除脚下寒气。工作或生活环境,如果是常年不见阳光、潮湿的环境,最好更换工作环境,以免寒邪损伤人体阳气,造成风湿疼痛;空调能不吹最好就不要吹。还要多晒晒太阳,晒太阳是最好的养阳方式,还有助女性补钙。
运动方面,最好不要晚上8、9点钟了,还去公园跳健身舞。晚上顺应自然就要归藏,而运动是耗散,把本该收藏的阳气往外散,违背自然规律,长时间后不但起不到健身作用,反而会让身体变得更差。运动最好“必待阳光”,选在有阳光、避风寒的时间地点进行。白领族如果做不到,可选择下班的时候就多动动,譬如步行回家,离家太远的可以提前1、2站下车,或者在公司附近散散步再回家等等。周末,年轻人可以打打球、跑跑步,中老年人则应该以散步、太极为主,运动量也不宜过大,以微微出汗为宜。需要根据自身年龄、体质、性别,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因人制宜。总的来说,适当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气血经络通畅,身体健康,过度运动,或者选择的运动方式不当,反而损伤健康。
此外,还可以试试中医按摩、艾灸等调理法,按摩或者用艾条灸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都有助于养阳,也可以适当按摩三阴交。需要注意的是三阴交穴,生理期不要随便按,会增大月经量。看电视时,还可以用养生槌,敲打身体两侧的经络(肝胆经),也有助于疏肝行气。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的原理
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一样,生于春天,盛于夏天,收于秋天,藏于冬天。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在寒冷的日子里就容易受到风寒袭击,导致一些慢性病症频繁发作或加重,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夏季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机体各种机能条达、经络通畅,非常利于扶正培本、滋养阳气。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的防病思想。此时如果积极调养,扶助阳气,则能使人体正气旺盛,“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人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会增强,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甚至不发病。
体温偏低是阳气不足
中医更多从阳气的角度来阐述体温
阳气是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阳气足则人体各项功能状态饱满,阳气虚则功能状态低下。阳气不足的人体温会偏低一点,一般在35.5~36℃之间。阳气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也就是常说的天人相应,比如冬天就要讲究潜藏阳气,否则来年容易生病。
36℃是健康警戒线
一天中,体温最低的凌晨时段,往往也是死亡高峰期,哮喘、失眠、抑郁症患者的早醒,也容易发生在这个时段。下午体温较高,也是身心状况最佳的时候,以下几种体温奥秘与健康尤其密切。
36℃~37℃:免疫力最强
正常的体温意味着基础代谢率正常,血液中充满新鲜氧气和养分,能提升白细胞的功能,有助于抵抗病毒、细菌的入侵,增强免疫力。有资料显示,体温下降1℃,基础代谢下降12%左右,免疫力会下降30%左右。
低于36℃:身体出现危险信号
体温低于36℃时,身体就会颤抖以产生热能,且伴随黑眼圈,鼻头、面色、手掌发红,嘴唇发紫等症状。现代女性中,由于压力增加、不爱锻炼、睡眠饮食不规律等因素,畏寒症患者增多。体温下降造成血液循环不良,白细胞不能正常工作,免疫力降低,哮喘、肺炎、风湿病等疾病自然会找上门来。
低于35℃:对老人最致命
体温降到35℃时,被称为低体温症,患者自觉畏寒怕冷、皮肤湿冷、四肢冰凉、不愿起床,走路困难,老年人和营养不良者最易出现,秋冬季发生低体温的老人约占10%。当老年人的体温低于35℃超过24小时,容易出现心跳骤停。体温降低至32℃时,寒战消失并出现昏睡;降至28℃时会出现室颤,最终可致心脏停搏;降至25℃时,患者呈昏迷,反射消失,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微弱;降至20℃时,心脏将停止跳动。
哪些人不适合拔罐
拔罐有益于身体健康,但不是人人都适合的,那么不宜拔罐的人群有哪些?本文就是关于不宜拔罐的四类人群介绍,希望能帮您更好的认识拔罐,请往下看:
1、皮肤病患者: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
2、身体虚弱者:身体虚弱者体内阳气不足,如果再拔火罐会导致阳气更加不足,更加破坏了自身的阴阳平衡。所以身体虚弱,阳气不足,尽量不要考虑拔火罐。
3、肺病患者:有肺部基础病的患者,如慢阻肺、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不适用拔火罐。肺部有炎症时,经常会伴随肺泡的损伤或肺部有体液潴留。如果用拔火罐进行治疗,会使胸腔内压力发生急剧变化,导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从而发生自发性气胸。
4、特殊女性:女性的月经期及其它出血症部位,不可拔罐。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以上就是关于不宜拔罐的四类人群的介绍,如果您属于其中之一,建议您不要拔罐。
阳气不足吃什么好
羊肉粥
选瘦羊肉250克,洗净,切成肉丁,与1个萝卜同炖,去膻味。然后取出萝卜,放粳米150克熬粥。
羊肉性温热,系高蛋白、低胆固醇食品,冬季常食羊肉粥可益气补虚、温中暖下,还能益肾壮阳。最适宜贫血、慢性胃炎及虚寒证患者食用。
核桃粥
取核桃仁50克、捣碎,与粳米100克煮粥食,可温补精髓。
核桃仁热量高,含丰富的亚油酸,有补脑养血、养胃健脾、补肾壮腰之功效,适合肾虚畏寒、腰膝酸软无力者食用。还可辅助治疗慢性胃炎及慢性结肠炎。
人参粥
取人参3克,置沙锅内,加水文火慢煮20分钟,再加粳米100克煮至粥稠,放入适量蜂蜜或冰糖调味服食。
适合于病后体虚,或畏寒食滞、便溏泄泻的人食用。经常食用人参粥,对心肌营养不良、冠状动脉硬化及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患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阳气不足的症状
针对阳气不足的症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措施来起到治疗阳气不足的好处,我们既可以采用运动的方法来治疗阳气不足,也可以采用食疗的方法来治疗阳气不足。
阳气不足最直接的表现为身体不能维持恒温,常态下表现为基础体温下降,致使气血运行速度变慢,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下降,一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及外来物质(如风、寒、湿气等)不能及时排出而瘀积成疾。如果阳气稍有不足,人体功能基本能维持,但人会有肥胖、手脚冰凉、腰酸背痛等各种不适症状。如果阳气不足程度加剧,人体基础体温就会进一步下降,在一些原有旧疾、旧伤或先天缺陷处瘀积堵塞现象更为严重,致使这些部位生理功能明显失常,因其堵塞部位与程度的不一样而外在突出表现为某一部位的病变。癌症只是堵塞程度更为严重。如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脉象上均显示肝部有堵塞,只是堵塞程度逐次加深。癌症则可称为“寒凝重症。”
阳气不足导致的寒凝诸症的治疗之本则在于“补充阳气,驱除阴邪”,提升五脏六腑的运化功能,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待到阳气充足,六脉平和,自然诸病已愈,身体素质全面恢复。
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如何扶阳固本呢?在生活中,我们要改变我们一些伤阳气的生活习惯,在夏天经常喝冰镇饮料,吹空调,露宿雨淋,很容易患伤阳之病,比如感冒、拉肚子、风湿等。同样的道理,如果在冬天衣着太厚,久居温室,大汗淋漓或过用辛热,多患伤阴之病,如咽喉肿痛、食欲不振、腹胀等。应该要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比如,牛肉、羊肉、虾、泥鳅、黄鳝,对于阳气亏损比较严重的,除了在食补,也应该经常用扶阳罐温灸关元、归来、命门及肾俞,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中医治未病项目中,实验证明,扶阳罐对于阳气的亏损是有疗效的,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而“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
宣通是针对阳气被郁,运行不畅而言,温补是针对阳气虚损,失于温壮而言,二者是有区别的,但临床病变错综复杂,运行不畅,和失于温壮往往是阳气病变的两个方面。故治疗中,当重视两方面共同互济的联系,宣通阳气使阳气运行宣畅,可以促进和发挥阳气的功能,如辛温解表祛邪,宣畅阳气,使卫阳营阴得以和调;温壮阳气也可以促进阳气的活动力,如温阳化气,气化水行,使阳气畅旺。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阳气不足,我们知道阳气不足给我们身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懂得判断自己是不是阳气不足,上文介绍了阳气不足的症状, 我们一旦出现了阳气不足的症状,就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治疗。
阳气不足怎么补
精神调养
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去忧悲、防惊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加强体育锻炼
因为“动则生阳”,所以建议每天进行1~2次身体锻炼,时间为1小时以上,具体项目因体力而定。
饮食调养
多食如羊肉、狗肉、鸡肉、鸡蛋、黄豆、黑豆、鱼肉、紫菜、红枣黑芝麻等。
阳气不足怎么办
阳气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大家要明白,阳气好比是我们生活里面的阳光,如果缺少了阳光的话,生活是不正常的。利用饮食是可以帮助调理身体的阳气不足的。
中医病证名。俗谓“生命在于运动”,强调了运动对人生健康长寿的重要性。实际上,不管是锻炼还是机体内各种形式的新陈代谢,只要是维持生命不息的,都属于“运动”的形式,亦即中医所说的阳气的作用。当阳气不足时,人的健康也将缺乏维持之正常运转的动力,各种疾病就随之而来。所以,在强调养生的今天,对阳气的重视无疑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疾病原因
阳气不足的原因即在于人体消耗的阳气超过了补充的阳气量,致使人体阳气总量低于维持正常运转所需。
治疗原则
阳气不足导致的寒凝诸症的治疗之本则在于“补充阳气,驱除阴邪”,提升五脏六腑的运化功能,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待到阳气充足,六脉平和,自然诸病已愈,身体素质全面恢复。
加强体育锻炼
因为“动则生阳”,所以建议每天进行1~2次身体锻炼,时间为1小时以上,具体项目因体力而定。
饮食调养
多食:如羊肉、狗肉、鸡肉、鸡蛋、黄豆、黑豆、鱼肉、紫菜、红枣黑芝麻等。
阳气不足吃什么
环境调摄
由于阳虚体质者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故应注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要经常进行日光浴,每次15~20分钟,紫外线有助于提高人体抵抗力。
药物治疗
偏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汤;偏脾阳虚者,选理中汤;偏肾阳虚者,宜服金匾肾气丸。
精神调养
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去忧悲、防惊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进补要分清补什么
进补要分清补什么-冬季进补的重点
进补要分清补什么
阴阳是中医学最基础的概念。万事万物都有阴和阳两面。人体也是一样,人体中同时存在阴阳二气,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人缺乏阳气或者缺乏阴气,都可能引起疾玻如何分辨自己是缺阳气还是缺阴气呢?
有的人很怕冷,还没到冬天他就穿上了厚衣服,晚上睡觉的时候,他要盖厚被子,手脚还总是冰冷;夏天天很热,别人吹电扇、吹空调,他不吹,一吹就头疼,浑身打哆嗦。这种体质,是阳气不足的表现。
有的人很怕热,冬天也不穿太多的衣服;夏天贪凉,喜欢把空调的温度调得很低,喜欢吃冷食,喜欢洗冷水澡;平时容易口干舌燥、心情烦躁。这种体质,是阴气不足的表现。
调和阴阳,和季节也有关。大自然和人一样,也有阴阳二气。随着一年时节的变化,大自然的阴阳二气在不断地此长彼消:春夏阳气生发,阴气收敛;秋冬阳气收敛,阴气生发。人体的阴阳二气,和大自然变化的规律是一样的。春夏二季,人体内的阳气会不断生长茁壮,阴气慢慢收敛;到了秋冬二季,则是阴气生长,阳气收敛。
《伤寒论》说: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本草纲目》中也讲: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二气常存。其中二气,说的就是阴阳二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阴阳二气就可以在人体内和谐长存,人就可以常保健康。
这两种体质,都是身体中阳气和阴气没有调节好的结果,拥有这类体质的人,比别人更容易生玻
想要健康、不生病,首先应该把身体中的阳气和阴气都调节好。中医养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调和阴阳,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阳气不足怎么办
疾病原因
阳气不足的原因即在于人体消耗的阳气超过了补充的阳气量,致使人体阳气总量低于维持正常运转所需。
治疗原则
阳气不足导致的寒凝诸症的治疗之本则在于“补充阳气,驱除阴邪”,提升五脏六腑的运化功能,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待到阳气充足,六脉平和,自然诸病已愈,身体素质全面恢复。
加强体育锻炼
因为“动则生阳”,所以建议每天进行1~2次身体锻炼,时间为1小时以上,具体项目因体力而定。
饮食调养
多食:如羊肉、狗肉、鸡肉、鸡蛋、黄豆、黑豆、鱼肉、紫菜、红枣黑芝麻等。
男女补阳有方法
夏天是一个补身体的最佳时机,尤其是中医中提到的补阳,不过要怎么补,哪些人适合补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学问,因此需要注意。
老百姓普遍觉得,夏天酷暑,人体的阳气很盛,应该要压压“阳火”。然而事实上,中医主张,春夏养阳、秋冬补阴。夏天到来之际,无论男女,都应该适当补阳气,以起到非常好的保健功效。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春夏是阳长阴消的阶段,顺应这一趋势而养阳,效果会比其他季节要好得多。
中医认为,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永恒运动的,都属于阳。阳气不足,对男女性健康来说,都有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女性阴气太盛、阳气虚,容易出现性冷淡、性唤起缓慢等;男性阳气弱,可以表现为性功能不理想、性欲下降等。
夏天补阳的方法有很多,《黄帝内经》给出了一些基本原则:不要熬夜,保证良好的睡眠(夜卧早起);不要怕热、怕阳光,适当晒晒太阳,少吹凉风(无厌于日);保持心情愉悦,不要经常发怒(使志无怒);适当多行房事,调和阴阳(使华英成秀),美满、规律的性生活还可以增加性激素的分泌,对提高阳气、改善性欲也有很好的作用。
百姓以食为天,补阳也可以通过食补的方法。阳气不足的人,夏天容易出现食欲不佳,或是有的人吃了生冷食物后,出现呕吐且不思饮食。这时,适合用一些健脾开胃的调补方法,可补足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