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悸的文献摘要
关于心悸的文献摘要
文献摘要
1.《素问·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2.《素部·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3.《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1]
4.《丹溪心法·惊悸怔仲》:“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痰迷心膈者,痰药皆可,定志丸加琥珀、郁金。怔仲者血虚,怔仲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自觉心跳者是血少,四物、朱砂安神之类。”[2]
5.《景岳全书·怔仲惊恐》:“怔仲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也。……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切忌酒色。”。[3]
6.《证治汇外·惊悸怔忡》:“惊悸者,忽然若有所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
腰痛的文献摘要
1.《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2.《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3.《诸病源候论·腰背痛诸候》:“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
4.《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腰痛病论》:“夫腰痛属肾虚,亦涉三因所致;在外则脏腑经络受邪,在内则忧思恐怒,以至房劳堕坠,皆能使痛。”
5.《丹溪心法·腰痛》:“凡诸痛皆属火,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诸痛不可用参,补气则疼愈甚。”
6.《证治准绳·腰痛》:“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7.《景岳全书·腰痛》:“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遇阴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湿也;遇诸寒而痛,或喜暖而恶寒者,寒也;遇诸热而痛,及喜寒而恶热者,热也;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劳动即痛者,肝肾之衰也。当辨其所因而治之。”
列缺的文献摘录
①《席弘赋》------配太渊治偏头痛
②明·高武《针灸大全》
定位:去腕侧上一寸五分。滑氏曰:“以手交叉头是指末筋隙中。”
《素问》云:“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去欠)【此为一个字,左“去”右“欠”】,小便遗,补之。”按《素问》曰:“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手太阴之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列缺为太阴别走阳明之络,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阳溪脉见者,俗谓之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阳脉逆,反大于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况高阳生哉。
《针灸大成》∶偏风口面歪斜,手肘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痈肿,肩痹,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尸厥寒热,交两手而瞀(音mao,四声,目眩)。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中风痰咳,肘挛,寒热惊痫:列缺。手腕无力:列缺。
《铜人》针二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三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明堂》针三分,日灸七壮至七七壮。
甲亢可以献血吗
甲亢是内分泌疾病,是不会传染的, 甲亢病位在颈部,临床上呈现的颈肿、怕热汗出、心悸心烦、消谷善饥、性急易怒、指舌颤动、形体消瘦等症状,是一个多脏腑受病、多病机并存的复杂的病理过程,
甲亢病人不能献血.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内分泌疾病或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如脑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尿崩症及糖尿病等。规定是终身不能献血.
玉屏风散 重要文献摘要
① 《医方考》:“卫气一亏,则不足以固津液,而自渗泄矣,此自汗之由也。白术、黄芪所以益气,然甘者性缓,不能速达于表,故佐之以防风。东垣有言,黄芪得防风而功愈大,乃相畏相使者也。是自汗也,与伤风自汗不同,伤风自汗责之邪气实;杂证自汗责之正气虚,虚实不同,攻补亦异。”[1]
② 《古今名医方论》:“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治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即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当倚如屏,珍如玉也。”
③ 《古方选注》:“黄芪畏防风,畏者,受彼之制也。然其气皆柔,皆主乎表,故虽畏而仍可相使。不过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能随防风以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故曰玉屏风。”
④ 《成方便读》:“大凡表虚不能卫外者,皆当先建立中气,故以白术之补脾建中者为君,以脾旺则四脏之气皆得受荫,表自固而邪不干;而复以黄芪固表益卫,得防风之善行善走者,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则黄芪自不虑其固邪,防风亦不虑其散表,此散中寓补,补内兼疏,顾名思义之妙,实后学所不及耳。”[2]
莼菜的文献选录
《齐民要术》:“魏,性纯而易生。种以浅深为候,水深则茎肥而叶少,水浅则茎瘦而叶多。其性逐水而滑,故谓之药菜,并得葵名。”
《日华子本草》:“治热疽,厚肠胃,安下焦,解百药毒。”
《医林纂要》:“除烦,解热,消疾。”
《本草汇言》:“药菜凉胃疗疽,散热痹之药也。此草性冷而滑,和姜醋作羹食,大清胃火,消酒积,止暑热成痢。”
常见的野生灵芝有哪些品种
野生灵芝因其品种不同,药理作用有其相同之处、也有个性。以下就常见野生灵芝不同品种的个性介绍如下:
平盖灵芝
文献名:树舌、树舌扁灵芝、扁芝、扁木灵芝、皂菌耳等。
形态特征:子实体多年生,无柄,木质,菌盖半圆形,近肾形或不规则形。
功用:微苦、平。抗癌、主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食管癌、肺癌、肝癌、鼻咽癌、胰腺癌、胃癌、乳房癌。
无柄赤芝
文献名:圆孔灵芝、扁灵芝、树芝、三秀、灵芝、无柄灵芝等。
功用:甘淡、微苦、平、无毒。能补肺益肾和胃健脾,安神定志,扶正培本,除对癌症、脑溢血、心脏病有疗效之外。还对胃肠、肝脏、肾脏、白血病、神经衰弱、慢性支气管炎等有显著的疗效。此外还有强精、消炎、镇痛、抗菌、解毒、利尿净血等多种作用和功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天然免疫调节剂。
紫芝
文献名:紫灵芝、黑芝、芝、中国灵芝、木芝、灵芝草。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至木质。
功用:淡、温。能补中强智,宁心益胃,用于神经衰弱,失眠、胃痛、消化不良、解菌毒,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人工栽培较多。
松针层孔菌
文献名:松木层孔菌、红缘树舌、松生层孔、红缘层孔菌。
形态特征:子实体多年生,木栓质、无柄,菌盖扁米球形至马蹄形,子实体含齿孔酸等活性物质,是所有真菌中治癌效果最好的品种,子实体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180及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近达100%。《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73页记载。
热带灵芝
文献名:灵芝草、灵芝菰、红芝、相思灵芝。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菌盖肾形,半圆形有后沿,有时圆形。
功用:味微苦、性平、滋补、强壮、抗肿瘤,主治肿瘤、冠心病。
薄盖灵芝
文献名:薄树芝。
功用:功能同赤芝,对免疫系统更有效,对红斑狼疮、肌营养不良、硬皮症、肌萎缩、肌炎等有特效,更珍贵。
鹿角芝
文献名:安倍那灵芝、拟鹿角芝、灵芝。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
功用:能滋补、强身、健脑、消炎、利尿、益胃。用于神经衰弱、心悸头晕、夜寐不宁、慢性肝炎、支气管炎、哮喘、积年胃病、误食毒菌中毒、冠心病等症。
斑褐孔菌
文献名:层卧孔菌。
形态特征:子实体多年生,无菌盖,平伏贴生于基物表面。
性味功用:卒,温。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用于心痛(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血瘀闭经、痛经、月经不调和瘕积聚等症。治冠心病效果甚佳,斑褐孔菌具有抗心肌缺血、调节心律、抗异位心律、改善心功能、降压、改变血液流、调节末梢血液白细胞计数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心律失常,非常珍贵。
赤芝
文献名:丹芝、红芝、血灵芝、潮红灵芝、灵芝萆、三秀、万年蕈、吉祥蕈等。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菌盖肾形,半圆形,罕近圆形,该种生长期短,国内广泛进行人工栽培。
功用:甘淡、微苦、平、无毒,人心肝、睥、肺、肾经。能补肺益肾和胃健睥、安神定志,扶正固本。
中药的制作
①.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写的《中药志》,原书分四册,修订后全书分六册,其中一、二册为根与根茎类,收载药物206种;三册为种子果实类,收载药物138种;四册为全草类,收载药物135种;五册为叶、花、皮、藤木、树脂、藻菌、其他类,收载药物148种;六册为动物、矿物类,待出。每册药物均附有墨线图、照片及彩色图照。每一药物介绍了历史、原植(动)物、采制、药材及产销、化学成分、药材鉴别、性味及功效、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附注等内容。
②.70年代由《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编写的《全国中草药汇编》共收载中草药2288种,附墨线图2100余幅。各药介绍了来源、形态特征、生境分布、栽培或饲养要点、采集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功能、主治用法、处方等,内容全面、简要。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全国中草药资源与应用。
③.经过长期努力由江苏新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大辞典》,共收载中药5767种。每一药物分药名、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等到19项加以记述。它包含了所载中药古今有关内容。
④.由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编纂委员会编著的《原色中国本草图鉴》,全书共25册,收载彩绘中药的5000种,并附文字解说,包括基原、植物(动物)形态、采集加工、化学成分、药理、性味效能、主治用法、用量、附注等内容。
⑤.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云南省药品检验所等编纂的《中国民族药志》首次介绍了中国多民族药物1200多种。每一药物分民族药名、来源、民族药用经验、药材检验、科研资料等项,具体介绍了药物的基原、学名、药用部分、形态及附图、历史现状、功用,以及成分、药理、临床应用等。此外,徐国钧《生药学》、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刘寿山《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等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力量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资料的搜集。这些成果大部分都反映在全国和各地中药志或药用植物志、动物志等著作中。现已知中药资源总数有12807种,其中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在中药资源调查基础上,一些进口药材国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萝芙木、安息香、沉香等已在国内生产。中药资源保护、植物药异地引种、药用动物和药用动物的驯化及中药的综合利用也颇见成效。西洋参、天麻、鹿茸、熊胆和人参、钩藤等就分别是这些方面的典型事例。
什么中药抗癌
为蓼科植物荭蓼或柳叶蓼的果实。主产于江苏,辽宁。四川,山东,吉林等地亦产。
【处方用名】水红花子。
【性味,功效】咸,微寒。散血,消积,止痛。
【适应证与配伍】本品近用于气滞血瘀的胃癌,肝癌,肠癌等,症见胁肋脘腹痞块胀满,疼痛拒按,食欲不振等,常与玫瑰花,郁金,石见穿,八月札等配合应用。
用于气滞,气郁,痰火胶结,瘀血凝聚和甲状腺肿瘤,症见肿块坚硬,胸闷痰多,苔腻,脉弦等,常与夏枯草,昆布,海藻,黄药子等配合应用。
此外,常用于食积不消,胃脘胀痛,以及肝硬化腹水,肝脾肿大等症。
【常用剂量】5~10克,水煎服。
【主要成分】荭草种子含淀粉41.51%。
【药理作用】小鼠每天灌服水红花子煎剂,酊剂或石油醚提取物,连续十天,对艾氏腹水癌(腹水型及实体型)和s180有一定抑制作用。动物体内筛选发现,本品对肿瘤有抑制作用。水红花子的水煎剂对志贺和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此外还具有疏通门脉作用。
【文献摘要】《滇南本草》:“破血,治……痞块积聚,消年深坚积,疗妇人石瘕。”
《本草衍义》:“治瘰疬。”
《保寿堂经验方》:“治腹中痞块。”
《种福堂公选验方》:“治症瘕痞块。”
按语:水红花子为活血消积之品,临床上常用于腹胀痞块,肝脾肿大。胃脘疼痛等症。近亦有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但一般以消化道肿瘤为多。
血海的主治
主治病症: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产后恶露不尽,贫血;睾丸炎,小便淋涩;气逆,腹胀;风疹,瘾疹,湿疹、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丹毒;股内侧痛,膝关节疼痛。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贫血、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膝关节疼痛等。配带脉主治月经不调;配曲池、合谷主治荨麻疹;配犊鼻、阳陵泉主治膝痛。
1)治月经不调:血海,带脉(《针灸资生经》)。
2)治荨麻疹:血海,三阴交,曲池,合谷。
3)治膝关节疼痛:血海,犊鼻,阴陵泉,阳陵泉。
文献摘录
1)《针灸甲乙经》:若血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
2)《针灸大成》:暴崩不止,血海主之。
3)《类经图翼》:主带下,逆气,腹胀。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气(血的气态物),所处为地之上部。
运行规律:循脾经上行箕门穴。
功能作用: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