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状关节面,关节囊紧张,并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包裹,活动范围极小,是人体躯干向下肢传递重量与支撑的关节,而双足或两侧坐骨结节所受的外力,也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传到躯干。

骶髂关节半脱位,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

急性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如弯腰搬取重物时姿势不当;跌倒时臀部着地;肩担重物时突然失足等,身体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转移,身体来不及适应而导致骶髂关节错位。根据受伤的姿势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关节向前或向后错位。

前错位:

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

后错位:

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位。

诊断: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

腰骶关节扭伤的病理学

骶髂关节由凸凹不平相互交错的耳形关节面组成,前后有长短不等的韧带予以稳定,躯干的重力经骶髂关节传达至两下腰。当孕妇受内分泌改变的影响,或因长期卧床,腰麻或全麻后均能引起骶髂关节松弛,影响骶髂关节的稳定,当受到外力时引起骶髂关节扭伤或错位。但由于骶髂关节坚强而稳定,不易引起扭伤或错位。当姿势不正、肌力失调、韧带松弛时, 扭转的外力可使凸凹不平的骶髂关节面排列紊乱,间隙加宽。在关节腔负压的情况下将滑膜吸入关节间隙嵌顿,引起剧烈疼痛。根据扭伤的方向不同可引起骶髂关节前脱位或后脱位。

(一)骶髂关节前脱位 是当髋关节伸直,膝关节屈曲,拉紧股四头肌和髂股韧带向前牵拉髂骨时,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后旋转的外力可使髂骨向前移位。

(二)骶髂关节后脱位 当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腘绳肌紧张向后牵拉髂骨时,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则骶骨与髂骨发生方向相反的扭转,可引起髂骨后旋移位。

强直性脊柱炎辅助检查方法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这些症状不足以诊断疾病,需要辅助检查进一步确诊,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化验检查

一般患者出现血小板升高、贫血、血沉增快和C反应蛋白升高,但也有部分患者腰背痛等症状较明显但上述指标正常。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因子为阴性,免疫球蛋白轻度升高,多数患者HLA-B27(人体白细胞抗原)呈阳性。

X线检查

检查显示:骶髂关节软骨下缘模糊,骨质糜烂,关节间隙模糊,骨密度增高及关节融合。骶髂关节炎的病变程度可分为5级:0级正常;Ⅰ级可疑;Ⅱ级表示轻度骶髂关节炎;Ⅲ级有中度骶髂关节炎;Ⅳ级为关节融合强直。严重者出现“竹节样脊柱”。

骶髂关节CT

CT显示:骶髂关节密度增高、关节间隙模糊、骨质轻度糜烂以及关节融合。

骶髂关节MRI

骶髂关节MRI示:软骨下脂肪堆积,骨髓水肿,软骨不规则增粗、扭曲,表面不规则。

超声影像学

主要用于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及药物注射等治疗性检查,适于肌腱受累、肌腱端炎、滑膜炎等疾病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拍X线片的最佳位置是哪里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拍摄骶髂关节X线片以什么位置为佳?由X线片证实的骶髂关节炎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必要条件。因此,选择适当位置拍摄骶髂关节,以便清楚地显示病变部位及程度,对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据国外报道,摄骶髂关节正位片即足以清楚地显示双侧骶髂关节病变,斜位片或其他片无益于提高阳性率,故可不必采用。国内经过对比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正位片与斜位片发现,正位片的结果比斜位片好,与国外观察结论一致。

骨盆旋移症与腰腿痛

骨盆旋移是引发神经根刺激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自身自锁系统受到破坏,使骶髂关节错位失稳、腰椎侧弯、椎间孔骨性通道狭窄,出现坐骨神经疼痛症状,此种情况多见于青壮年,并且反复发作,若不能正确判断,虽经各种治疗也难以缓解。有人对临床诊断的大量腰腿痛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80%的患者有或轻或重的骨盆旋移;还有人进一步研究发现以腰痛(包括骶髂痛、腰腿痛)为主诉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50%合并骨盆旋移症;

二者因果关系难以确定,互为因果,可因同一次外伤所致,也可引发致密性骶髂关节炎,后者又兼有前二者。笔者也发现,临床上很多诊断为腰椎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的腰腿痛患者,经详细体格检查、腰椎正侧位片和骨盆平片检查,骨盆旋移症发病率相当高,经以正骨为主的综合治疗,恢复其自然正确的生物力学结构,腰腿痛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痊愈。

妇女产后谨慎防耻骨分离症

妇女产后谨慎防耻骨分离症!专家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这是广大患者迫切要了解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跟专家一道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刘姐自生过孩子后,不知何故,会阴部一直疼痛难忍,左腿不能负重,患肢外展及跨步都困难。有段时间非常严重,牵涉到腰臀部酸胀,连在床上仰睡都困难。因为一过性生活就感到下腹部疼痛胀坠。性生活的不协调,也引起了刘姐丈夫的不满。可是,刘姐不是不想过性生活,而是有说不出的苦楚。

当妇女在怀孕期,尤其是在将分娩前,由于内分泌因素的影响,使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软骨及韧带变松软。在分娩时耻骨联合及两侧骶髂关节均出现轻度分离,使骨盆发生短暂性扩大,有利于胎儿的娩出。

产妇大都在分娩后黄体素分泌恢复正常,松弛的韧带及软骨也随之恢复正常。可在0。05%-0。1%的产妇中,因内分泌(黄体素)分泌过多,致使韧带过度松弛,产时两侧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易发生分离。产程过长,胎儿过大,产时用力不当或姿势不正,以及腰骶部受寒等多种因素,造成产时或产后骨盆收缩力平衡失调,有可能使骶髂关节软骨面发生错位。

因骶髂关节的关节面粗糙,在形态上变化较多,易发生关节细微错位。由于上述因素,造成产后骶髂关节错位,致使耻骨联合面不能恢复到正常位置,经过一段时间未能自行回复,症状加剧者,就形成了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孕妇常见耻骨联合分离症

一位未怀孕的女性,其两片耻骨间的正常距离为4—5mm,在怀孕的时候,弛缓素和黄体素这两种激素可以帮助韧带松弛,两者间的距离至少会增加2— 3mm,使得骨盆的伸缩性变大,以给予胎儿更多的成长空间,并有利于分娩时胎儿通过骨盆,因此耻骨联合分离几乎会发生在所有妊娠的女性身上。但有些孕妇可能由于对上述激素的敏感度太高,使得耻骨联合区域非常松弛,两者之间的距离超过10mm。

当妇女在怀孕期,尤其是在将分娩前,由于内分泌因素的影响,使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软骨及韧带变松软。在分娩时耻骨联合及两侧骶髂关节均出现轻度分离,使骨盆发生短暂性扩大,有利于胎儿的娩出。产妇大都在分娩后黄体素分泌恢复正常,松弛的韧带及软骨也随之恢复正常。可在0.05%-0.1%的产妇中,因内分泌(黄体素)分泌过多,致使韧带过度松弛,产时两侧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易发生分离。

产程过长,胎儿过大,产时用力不当或姿势不正,以及腰骶部受寒等多种因素,造成产时或产后骨盆收缩力平衡失调,有可能使骶髂关节软骨面发生错位。因骶髂关节的关节面粗糙,在形态上变化较多,易发生关节细微错位。由于上述因素,造成产后骶髂关节错位,致使耻骨联合面不能恢复到正常位置,经过一段时间未能自行回复,症状加剧者,就形成了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见耻骨联合间距离明显增宽,超过5mm,有的可达10~15mm,并可有上下错位现象。慢性者可见联合之关节面毛躁不平、增生等。

骨盆骨折的治疗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4个治疗方法

对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关键在于整复能镐关节脱位和骨盆骨折的变位,最大限度地恢复骨盆环的原状。治疗方法应根据骨折脱位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手法,配合单相或双相牵引,或用外固定架、石膏短裤、砂袋垫挤等综合措施来保证复位后的稳定和愈合。

1.单纯耻骨联合分离,分离轻者用侧方对挤法使之复位,两侧髂骨翼外侧放置沙袋保持固定。分离宽者,用上法复位后再用布兜悬吊以维持对位,或用多头带固定即可。

2.骶髂关节服位合并能骨骨折或镕骨翼骨折,半侧骨盆向上移位而无储翼内、外翻者,可在牵拉下手法复位,并配合同侧深上牵引或皮牵引,重量10—15kg。维持牵引重量不宜过早减轻,以免错位。8周拆除牵引,下床锻炼。

3.骶髂关节脱位并骸翼骨折外翻变位者,手法复位后给单向下肢牵引即可。

4.髂翼骨折外翻变位并耻骨联合分离,骶髂关节无后上脱位者,可用骨盆夹固定;耻骨上、下支或坐骨上、下支骨折伴同侧能镕关节错位,或耻骨联合分离并一侧能僻关节错位者,复位后多不稳定,除用多头带固定外,患肢需用皮牵引或骨牵引,床尾拾高。如错位严重行骨牵引者,健侧需用一长石膏裤做反牵引,一般牵引时间为6—8周。髋臼骨折并股骨头中心型脱位,采用牵伸板拉复位法和牵引复位法。牵引固定6—8周方可解除

上述是给大家介绍的对于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4个治疗方法,如果真的发生骨折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去医院进行检查,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祝患者早日康复。

孕妇耻骨分离症的预防工作

孕妇耻骨分离症的关键在于预防,应做到:

①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张力。

②孕妇在妊娠期间可适当做些屈伸大腿的练习,但要避免作腰、臀部大幅度运动和其他剧烈运动。

③若骨盆某关节患有结核、风湿等病症时,应在治愈后再妊娠。

耻骨分离症的预防

④孕期营养要适中,防止胎儿因胎头过大而在分娩时加重耻骨分离。

人体的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髋骨(包括髂骨、耻骨和坐骨)构成。两耻骨间借助纤维软骨板相连,构成耻骨联合,四周还有坚韧的韧带保护,使两块耻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腔隙很小,不易移动。据测算,通常即使承受328公斤的牵引力,耻骨联合也不易发生分离错位。

然而女性怀孕的时候,情况就发生变化了。当妊娠7~10周时,孕妇的卵巢即分泌一种叫“松弛素”的物质,并且随着孕期的增加而逐步增多。松弛素能使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的纤维软骨及韧带变得松弛,耻骨间隙增宽,以适应子宫中日益增大的胎儿。到了妊娠晚期,耻骨联合中间的缝隙甚至可增宽至0.3~0.4厘米,以便为分娩时胎头能顺利娩出做好准备。

怀孕期,尤其是在将分娩前,由于内分泌因素的影响,使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软骨及韧带变松软。在分娩时耻骨联合及两侧骶髂关节均出现轻度分离,使骨盆发生短暂性扩大,有利于胎儿的娩出。产妇大都在分娩后黄体素分泌恢复正常,松弛的韧带及软骨也随之恢复正常。可在0.05%-0.1%的产妇中,因内分泌(黄体素)分泌过多,致使韧带过度松弛,产时两侧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易发生分离。产程过长,胎儿过大,产时用力不当或姿势不正,以及腰骶部受寒等多种因素,造成产时或产后骨盆收缩力平衡失调,有可能使骶髂关节软骨面发生错位。因骶髂关节的关节面粗糙,在形态上变化较多,易发生关节细微错位。由于上述因素,造成产后骶髂关节错位,致使耻骨联合面不能恢复到正常位置,经过一段时间未能自行回复,症状加剧者,就形成了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耻骨联合的上述变化,大多数孕妇都会安然无恙,只有当耻骨分离过大时,才会出现牵拉痛,尤其在行走、上下楼时,由于身体重心偏向一侧,造成耻骨错缝,牵拉耻骨间的纤维及韧带,故而更易引起疼痛。一旦出现耻骨分离症,轻者可不作处理;疼痛明显时,应卧床休息,以左侧卧位为好;少数疼痛剧烈者,除休息外,还需用布制作骨盆兜带将骨盆扎紧,以减轻疼痛。若胎儿过大,为确保母婴安全,应以剖腹产为宜。胎儿娩出之后,耻骨联合处疼痛会随之消失。

骨盆旋移症怎么办

骨盆旋移症怎么办?

骨盆旋移症是指骨盆由骶骨和双侧髂骨、坐骨、耻骨连结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它是躯干的座基,躯干的重量由第五腰椎经骶髂关节面、髋关节传至下肢。骶髂关节面一般在垂直面上十分贴合,周围有足够的韧带来维系,构成了一个“自锁系统”。急、慢性损伤可通过各种轴向冲击破坏这个“自锁系统”而使之发生各种移位,出现相应力学变化,称为“骨盆紊乱”,亦即骨盆旋移症。

临床主要表现为身体重力线移位,骨盆侧倾,脊柱腰段弧度改变和侧弯,胸段后突增加,颈胸交界出现水平倾斜并与骨盆水平相反,以求达到躯干稳定。如果脊柱周围肌肉韧带力量薄弱,容易使颈、胸椎体发生移动,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病症。

骨盆旋移症不可忽视——骨盆,尤其是都市白领,长期劳累工作,好好爱护你的腰椎!

骨盆旋移症治疗可以参照如下几种方法:纠正错位关节,恢复脊柱与骨盆正常力学结构。

主治法:

1)纠正骶髂关节错位的正骨手法

(1)侧卧牵抖冲压法

(2)屈髋屈膝旋髋按压法

2)纠正腰骶关节错位的正骨手法

(1)摇腿揉腰法

(2)俯卧牵抖冲压法

骶髂关节炎做哪些检查

骶髂关节检查法就是针对性的一种,它可以诊断挤压或旋转骶髂关节引起的疼痛,这是很可靠的体征,一般可以用骨盆分离试验、骨盆挤压试验、床边试验,以及“4”字实验等结果如果是阴性,没有疼痛出现就是良。

但如果出现了阳性就又有分类,骨盆分离试验阳性,说明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做4字试验下压,骶髂关节出现疼痛,而且曲侧膝关节不能触及床面就是阳性,一般是因为骶髂关节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与膝关节疾病引起。

做床边试验阳性,骶髂关节有病变。

不同的检查结果,我们所要做的诊断是不会相同的,而针对性的治疗也要以这些来做根据才可以。

相关推荐

容易伤到骨头的几个行为

伤骨行为一:随意坐卧 如躺在沙发上或床上看电视、玩手机、看书会导致胸椎、颈椎错位,长此以往除了会引起胸椎、颈椎相关疾病外,还会引起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胸闷气短等问题。喜欢跷二郎腿,会导致骶髂关节错位,产生腹胀、腹痛,进而引发女性的妇科疾病或男性的阳痿、早泄等疾病。 养骨妙招:戒掉躺着看电视看书的毛病,坐姿尽量向后微倾,把背挺直。仰的坐姿对骨头更有益处。如果觉得正襟危坐实在别扭,就放心地听从身体的意愿,靠在椅背上舒舒服服地坐着。 伤骨行为二:随意坐卧缺乏运动 现代人多为久坐办公、学习,过度依赖办公、生活

做什么检查可以准确的确定强直性脊柱炎

(1)骶髂关节炎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根据之一,正常的骶髂关节几乎可以排除本病.骶髂关节的X线改变比脊柱的X线改变更早,这有利于早期诊断.骶髂关节炎的X线表现分三期.早期可见关节边缘模糊,并稍致密,关节间隙加宽.中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增生与腐蚀交错,呈锯齿状,髂骨侧骨致密带增宽,最宽可达3cm.晚期可见关节间隙消失,骨致密带消失,骨小梁通过,已呈骨性强直. (2)胸椎疼痛及强直. (3)下腰痛,强直已超过3个月,虽休息也不能缓解. (4)腰椎活动受限. (5)胸部扩展受限. (6)虹膜炎或其他继发症.

强直性脊柱炎辅助检查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升高,淋巴细胞比例稍加,少数病人有轻度贫血(正 细胞低色素性),血沉可增快,但与疾病活动性相关性不大,而 C反应蛋白则较有意义。血清白蛋白减少,α1和γ球蛋白增加,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可增加,血清补体C3和C4常增加。约50%病人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也常升高。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虽然90%~95%以上AS病人LHA-B27阳性,但一般不依靠LHA-B27来诊断 AS,LHA-B27不作常规检查。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放射线证据。 X线检查对AS的诊断有极为重要的

脊椎炎的检查

1、化验检查:血沉多增块,类风湿多阴性,HLA-B27多强阳性。 2、X线检查:早期脊椎周围关节突出,骶髂关节间隙模糊;中期脊椎活动受限强直,骶髂关节蚕蚀样改变,部分韧带骨质破坏,方椎小关节间隙模糊;晚期骶髂关节融合,脊柱呈竹节样变,脊椎强直驼背,呈竹节样变。 3、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于临床怀疑而X线不能确诊者,可以行CT检查.它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间隙,便于测定关节间隙有无增宽,狭窄,强直或部分强直有独到之处。 4、磁共振(MR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美国科学家研究了36例

腰痛久治不愈警惕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炎是骨关节炎的一种分型,临床表现为,在身体弯曲时会发生严重腰痛,晚上疼痛加剧,睡觉不舒适感强,出现晨僵,活动后疼痛有所缓解。疲劳过度或是遇冷发生疼痛都成为诱发骶髂关节炎加重的原因。疼痛具备症状反复性、周期长特点。 很多女性常年腰痛,以为是妇科疾病,妇科病治好了,腰痛自然而然就好了,其实很多常年腰痛的人群,应该警惕骶髂关节炎。腰痛是导致骶髂关节炎的一个重要表现,却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同时,应注意与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及风湿关节炎的区分。 骶髂关节炎与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症状很相似,腰痛患

强直性脊柱炎的检查

1、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于临床怀疑而X线不能确诊者,可以行CT检查,它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间隙,对于测定关节间隙有无增宽、狭窄、强直或部分强直有独到之处。 2、磁共振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者认为,MRI和SPECT闪烁造影骶髂关节拍片,有助于极早期诊断和治疗,从这个角度看明显优于普通X线,但费用昂贵,不提倡作为常规检查。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升高,淋巴细胞比例稍增加,少数病人有轻度贫血,血沉可增快,但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不大,而C反应蛋白则较有意义。血清白蛋白减少,α1和γ球蛋白增加,

脊柱肿瘤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于临床怀疑而X线不能确诊者,可以行CT检查.它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间隙,便于测定关节间隙有无 增宽,狭窄,强直或部分强直有独到之处. 磁共振(MR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美国科学家研究了36例患者,24例为炎性下背痛,12例为机械压力所致下背痛 的病人.通过标准的X线检查骶髂关节正常.但应用MRI检查:发现54%的炎性下背痛和17%的机械原因性下背痛的患者有骶髂关节炎 . 用SPECT 检查:发现38%的炎性下背痛存在骶髂关节炎,而机械原因组无此发现.MR

脊柱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1、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对于临床怀疑而X线不能确诊者,可以行CT检查.它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间隙,便于测定关节间隙有无增宽,狭窄,强直或部分强直有独到之处. 2、磁共振(MR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美国科学家研究了36例患者,24例为炎性下背痛,12例为机械压力所致下背痛 的病人.通过标准的X线检查骶髂关节正常.但应用MRI检查:发现54%的炎性下背痛和17%的机械原因性下背痛的患者有骶髂关节炎 . 3、用SPECT 检查: 发现38%的炎性下背痛存在骶髂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怎么诊断 1.骶髂关节定位试验:病人仰卧,医者右手放在患者双膝下部,使髋关节屈曲成直角位,右手压住患者膝部,使其骨盆紧贴检察台。令患者肌肉放松,以大腿位杠杆,将骨盆向右和左挤压。如有骶髂关节炎,患侧受挤压时较轻,而拉开时明显。 2.4字试验:病人仰卧,一腿伸直,另一腿屈膝将足置于对侧大腿上。医者一手压住直腿侧髂嵴,另一手握屈膝上搬、下压。若下压时臀部发生,提醒屈侧存在髂嵴关节病变。 3.骶髂关节压迫试验:骶髂关节位于两侧髂后上棘连线相当于第2骶骨水平的中点,直截按压此处,如出现,提醒该关节受累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有下列表现应考虑炎症性脊柱病:①腰背部不适隐匿性出现;②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