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的病因
脚气的病因
脚气的患者人群高度统一
特定的人群,几乎都是成年男性,占总患者群的95%以上。尤以精磨大米为主食,生活在气候潮湿的南方地区的成年男性是脚气的高发人群,香港脚这一名词来自香港人对脚气的的称呼,说明香港成年男人患脚气的比例高。吃面食的地区次之。
大量喝奶、吃肉为主食的蒙古人、新疆人、西藏人、欧美国家的人患脚气的比例极低。小孩子、女性无论是生活在哪个地区,以什么为主食,患脚气的比例都极底。这是为什么?“难道这些地区的成年男人得罪了真菌,真菌要惩罚他们,或者真菌是女性,对这些男人情有独钟,而且吃大米的男人最有魅力?”当然这都是开玩笑的话,但很能说明问题。
特定的部位
脚气的患处基本是脚趾丫处,须知这是一处特殊的皮肤区,那就是毛孔皮肤和纤维性皮肤的结合部或者是过渡区。脚气为什么就选在这一部位,尽管脚趾丫处是一处比较潮湿的部位,符合了真菌寄生和繁殖的条件。
那么在穿鞋的时候,整个脚部都处在相对潮湿闷热极符合真菌生长的环境中,尤其脚面是毛孔性皮肤,按理更适合癣菌的寄生,为什么脚面偏不患脚气,如果脚气是脚癣,须知癣菌的接触传染性极强,生命力也强。皮肤一旦和癣的患处接触,不管是那个部份的皮肤都有可能传染,但唯独是纤维性皮肤的部位(手掌、脚掌)唇皮(口唇)部不会被传染。
脚气为什么不会传染上偏偏易受癣菌传染的毛孔性皮肤的任何部位呢?为什么不高比例地向小孩、女性、大量喝奶,吃肉的地区的人们身上传呢。这显然不符合癣菌的病理定性,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说明脚气不是脚癣,但可以肯定脚气的患处存在着大量的真菌,但其传染性明显要受到质疑,真菌是脚气的最终致病原因也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根本原因。
脚气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脚气病因一、潮湿的环境:脚掌是个多汗的环境。脚掌每平方厘米有600多个汗腺,比身体其他部位多出2~4倍。总共约有二十五万多个汗腺一天可以分泌将近500毫升的汗水。汗液里除含水分、盐分外,还含有乳酸 及尿素。当水分含量高的时候非常有利于细菌及霉菌的大量滋生繁殖。
脚气病因二、闷热密闭的空间:当鞋穿的很紧密,通风透气性不佳时,除了会造成水份的增高外,皮肤表面的ph值会产生变化,由原本的ph4.4升高到 ph7左右,而且会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环境最适合脚底某些细菌的生长。3.细菌的繁殖:因为一、二项因素的加成作用,造成足部皮肤细菌的成长,这些细菌可以分解皮肤的角质蛋白,及脚汗中的尿素、乳酸成分,形成含有臭味的各种代谢物,例如
1、brevi bacterium,可将角质蛋白中的成分methionine,分解形成甲基硫醇,这种代谢物的气味和乳酪发酵的味道很像。
2、汗水中的尿素被细菌分解成氨。
3、皮脂中的脂肪成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分解,会形成短链脂肪酸。
脚气病因三、细菌的繁殖:因为一、二项因素的加成作用,造成足部皮肤细菌的成长,这些细菌可以分解皮肤的角质蛋白,及脚汗中的尿素、乳酸成分,形成含有臭味的各种代谢物。
脚气病因四、过厚的老旧角质:过厚的老旧角质,在汗水的浸润下,会变成细菌及霉菌所需的营养来源,促进细菌、霉菌的增生繁殖,恶化脚臭的形成。
脚气病因五、霉菌的繁殖:闷热潮湿的环境会使霉菌生长,形成足癣,俗称香港脚。香港脚的症状非常多样化,并非所有的香港脚都有臭味,最容易产生脚臭的香港脚型式,就是在趾腱间,产生皮肤湿湿烂烂型的香港脚,脚臭最为严重。
大家了解了脚气的病因,要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每天晚上用温热水洗脚,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不穿潮湿的鞋子,不乱穿别人的鞋子避免交叉感染。每天换洗袜子最好用开水烫五分钟杀菌消毒,不要把袜子和内衣放在一起洗,避免传染其他部位。
脚趾蜕皮溃烂怎么回事
脚趾有蜕皮溃烂发生,这是被真菌感染造成的,也是人们所称的脚气。脚气与脚气病还是不一样的,脚气多与患者不注意调养和预防造成感染有关。而脚气病是指患者身体维生素缺乏,导致出现免疫力不好患上真菌感染。因此对于上述两种不同的病因在治疗上也是有所侧重的。
说起脚气的预防,就不得不提及袜子的选择。不管是女性青睐的连裤袜、丝袜、渔网袜,还是男性钟爱的商务袜、休闲袜,选择不当都有可能导致脚气真菌的滋生。而袜子的选择却恰恰是很多朋友忽略的“盲点”。那么,想要预防脚气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袜子呢?专家给我们支了几招儿:
首先,应该尽量选择纯棉材质的袜子,这是因为纯棉面料的吸水和透气性都比较好,穿着舒适之余,可以及时吸走脚部的汗水,保持脚部的干爽。
脚气病的病因
(一)神经系统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称为“干性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典型表现为上升性对称性的感觉,运动及反射功能受损。起病多从肢体远端开始,下肢多见于上肢,可有灼痛或异样感觉,呈袜套型分布,逐渐向肢体近端发展,原来感觉过敏处渐趋迟钝,甚则痛觉,温觉及振动感觉依次消失。伴肌力下降,肌肉酸痛,以腓肠肌为著,上下楼梯困难。继而足、趾下垂,肌肉挛缩,卧床不起。
腱、膝等反射功能少数初期亢进,但一般以后均减退或消失,部分患者治愈后反射仍不能完全恢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累及迷走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听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等。表现为”Wenicke-Korsakof“综合征。症状包括呕吐,眼球震颤(水平多于垂直震颤),眼肌麻痹,发热,共济失调,神志变化,进而昏迷,亦可伴有记忆缺失,学习能力下降及虚构症等。
(二)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损害称为”湿性脚气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周围血管扩张,静息时心动过速,气促,胸痛,水肿。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急性心力衰竭,往往突然发生,病情危急,呼吸极度困难,心率加速,心浊音界向二侧明显扩大,心音呈钟摆音,心前区有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
动脉压稍低,脉压差大,静脉压显著升高,颈及股动脉搏动增强。肝脏肿大,全身浮肿,少尿。心电图示心动过速,P-R间期缩短,T波双相或倒置,低电压,Q-T间期延长。婴幼患儿以心脏累及为主,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烦躁不安,失眠,发展迅速可致角弓反张,抽搐,心力衰竭,可致死亡。患儿母亲常系隐性或有临床表现的脚气病患者。
全面解析脚气病因
绝大多数男性都是有脚气的,甚至有部分女性也有脚气,有脚气的人是相当痛苦的,特别是晚上脚痒个不停,不停地用手去抓绕,有时候还抓破了,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极大。那么引起脚气的原因有哪些呢?这是很多人都非常想知道的,下面我们来听听医生是如何解析的?
1、致病菌感染占30%
最为常见的致病菌有毛癣菌属、表皮癣菌种,一个人一旦被这些致病菌感染以后就会患上足癣,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脚气。脚气是侵犯表皮、毛发和趾甲的浅部霉菌病,是一种传染性的皮肤病。另外很多人夏天因为工作需要穿鞋袜,这样脚部就会处于一个闷热潮湿的环境中,脚汗难以干透最后就给病菌可乘之机了。
2、个人生活习惯不好占了10%
如果大家接触了脚气患者的鞋袜、手套或者去公共浴池使用了共用的拖鞋等,都是容易被感染的,皮肤癣菌常通过污染的澡堂、游泳池边的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脚盆而传染。
脚气是由于接触传染的,由于掌、跖表皮细胞更替的时间比较长,角质层变厚了,汗腺也比较多,又没有皮脂腺,而且双足经常穿着鞋袜,密不透风,汗液蒸发困难,使之局部温度高,湿度大,角质层常被浸渍变软,表皮酸碱度改变,这为真菌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现在大家应该对脚气的病因有所了解了,主要是致病菌和个人生活习惯不好,那么如果您不想自己得脚气的话,就请您一定要注意这些因素,讲卫生,少去公共场所洗澡之类的。这样就不会被别人的脚气感染上了,等于自己少受罪。
维生素b1的作用及功能 防治脚气病
维生素B1又称为抗脚气病维生素,人患脚气病的主要原因就是维生素B1的缺乏,表现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干性脚气病和心力衰竭的湿性脚气病,平时注意食用一些维生素B1含量高的食物能很好的防治脚气病。
如何理解脚气与脚气病
据有关皮肤病专家指出,脚气和脚气病根本就不是同一种病,二者是有很大却别的。在治疗脚气和脚气病时的方法也是完全不一样。因此人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脚气和脚气病才行。
脚气是一种经常易见的真菌感染性的皮肤病。主要是发生在人体足部的霉菌性感染,可以出现水泡、糜烂、干裂、脱皮、瘙痒等症状。很多人因为患脚气了而变得懊恼不已,甚至害怕传染给家人。
脚气病是一种由于人体缺乏了维生素B1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有些人长期吃食大米,而缺少了其他副食补充的营养成分而导致脚气病。在患脚气病的人早期会出现胃部不舒服,还会出现便秘、容易激动、易疲劳、记忆力减退、失眠、甚至体重下降等症状。
如果脚气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进一步发展可以发生以肢端麻木、站立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以及脚气性心脏病和脚气性精神病。
通过以上脚气和脚气病的介绍,我们就不难看出脚气和脚气病完全是不同的两种病症。并且可以看出脚气病的症状更为严重,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因此,正确认识脚气和脚气病是非常有必要的。
水泡型脚气病因
1、脚气的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 其次为须癣毛癣菌、断发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
2、脚气的发病与环境和季节等因素有关, 湿热地区和高温季节尤为多见;
3、脚气与一些特定的人群或职业有关, 易感人群有运动员、煤矿工人、士兵、糖尿病及艾滋病患者等, 与足部多汗、穿紧的鞋子或免疫功能受损等因素有关;
4、脚气具有家族聚集性和传染性, 在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或在家庭中接触患者用过的物品可造成传播;
5、患者自身也可在不同解剖学部位之间传播, 如脚气可引起甲癣、手癣、体股癣等。脚气复发率高, 约84%的患者平均每年发作2 次以上。
艾叶泡脚能治脚气吗
在了解艾叶泡脚是否能够治疗脚气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脚气是怎么形成的。
通常人们会把脚气和脚臭混为一谈,但其实,脚气和脚臭还是有区别的,脚气的常见症状为脚部出汗、脚臭,严重时会出现脱皮、水泡、溃烂等症状。它主要是由于致病性真菌感染所引起的,因为我们的脚部没有皮脂腺,无法抑制真菌的生长,加上这个部位出汗比较多,空气流通性也比较差,久而久之就会有脚气病的出现。
而艾叶具有抑菌杀菌的作用,对多种致病的皮肤真菌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治疗多种皮肤病。因此用艾叶泡脚对治疗脚气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也只能治疗轻微的脚气病,如脚气病已经十分严重时,还是需要就医的。
还需要知道的是,想要治疗轻微脚气时,不仅要坚持用艾叶泡脚,还要保持脚部干燥,避免真菌再次感染。因为脚气这种不是病的病是很容易复发的,一旦中断治疗,就很容易复发。
日本人为什么要吃胚芽米
说到胚芽米一定会提到日本人,因为日本人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吃胚芽米,在政府的倡导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胚芽米在日本一度非常普及。后来胚芽米的营养价值逐渐被其他亚洲国家所认识,中国、韩国、新加坡、泰国也开始推广胚芽米。
是不是日本人的健康意识特别强,以致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粮食还不足的时候就开始推广食用胚芽米呢?
日本的国民病
日本人重视胚芽米源于一场危及日本全国的疾病,当时称之为“国民病”,也叫“脚气病”。这个脚气病实际上是一种神经性炎症,其症状是全身无精打采,胃肠的状况不佳,心情焦虑而无法专心读书。在医师诊断时,若敲打膝关节部位,小腿无法立刻反弹。医师若再按压胫骨附近,会发现经按压而凹陷的部位,无法完全恢复。病情严重者危及心肺功能而死亡,日本人称之为“冲心脚气病”。这种病曾经在日本十分普遍,有资料显示,1916年~1926年间,日本每10万人中就有40~50人因此病而死亡。1926年,日本租屋赁居的大学生中,每50~60人的一个班中就有5~10人患脚气病。
此病从何而来?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出现了电动碾米机,对大米的加工更加精细,生产出去掉种皮和糠层的精米。当时精米是将军、武士、富商等上层人士的主食,一般平民百姓只能吃稗、小米等杂粮。但一段时间以后发生了怪事。吃精米的上层人士开始发生怪病,其症状是全身疲倦,腿脚浮肿,严重者会突发心脏病而死亡,吃杂粮的平民百姓却没有这个病,而且武士奉调去外地办公差一段时间后,这个病会自动痊愈,一回到江户又会发生。当时将这种病称为“江户病”。病因是什么?成为日本医学界的难题。
寻找病因的艰难过程
1882年,一个军国主义的军医为了找到海军士兵脚气病的原因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他让一艘远洋航海的练习舰上的士兵以精米为主食,这艘舰上有376名水兵,前后航行272天,在新西兰、智利、秘鲁、夏威夷等处航海。结果在376人当中,有169人罹患脚气病,其中25人因病情严重而死亡。
在下一次的军舰航行时,在另一艘练习舰上,该军医特别减少白米的分量,而准备了充分的鱼、肉类及蔬菜等,并且沿着前练习舰的同一条航线航行。经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均保持健康的状况回来,但当时由于许多士兵不习惯肉食,除始终无法习惯新菜单的14人之外,其余的士兵均未罹患脚气病而精神饱满地归来。
由此得知如果减少精米的摄入,增加肉、菜的供应就会避免患脚气病。至此,寻找脚气病病因似乎有了进展,但还没找到真正的原因。
1896年荷兰科学家伊克曼首先发现维生素B1,1910年东京大学铃木梅太郎从米糠中发现米糠素,同年波兰化学家丰克从米糠中提取出维生素B1,并提纯为晶体。它是白色粉末,易溶于水,遇碱易分解。它的生理功能是能增进食欲,维持神经正常活动等,缺少它会得脚气病、神经性皮炎等。成人每天需摄入2mg。它广泛存在于米糠、蛋黄、牛奶、番茄等食物中。脚气病的演化过程是:体虚——疲倦——烦躁、情绪低落——便秘——神经炎——心痛——心衰——水肿——死亡。1929年,日本从米糠素中提纯出维生素B1的结晶,至此祸害日本全国的脚气病的病因才算找到。
胚芽米在日本的推广
此后,日本开始减少大米加工的精度,重新生产带胚芽的胚芽米。1927年,胚芽米首先成为东京大学附属医院及第一高等学校餐厅、宿舍的主食。后来也陆续成为陆军、海军的军粮,以势如破竹之势迅速普及。根据记录显示,1929年首次食用胚芽米的海军,在次年(1930年)中,脚气病的患者逐减为五分之一。每一年因脚气病死亡的人数如下:1924年,每10万人口中即有46.5人;两年之后,即1926年,有20.1人;1935年有14.6人;1940年时,便减少到10人,可以想见当时胚芽米普及的情况。
但胚芽米在日本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的。它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是加工问题。胚芽和胚乳并不是紧紧连接的,在从谷子加工成糙米,再从糙米加工成胚芽米的过程中,胚芽很容易脱落而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胚芽米。为此日本人费尽苦心,改进加工机器,也只能生产出带着种皮的糙米,和去掉部分糠层和胚芽的七度米。因糙米口感差,七度米虽只有部分胚芽,但强过精米,所以日本得以推广的实际是七度米。第二是太平洋战争后,日本连连遭遇失败,国内粮米供应日渐短缺,被迫实行配给制度,顾不上生产胚芽米,配给的全是白米,胚芽米的供应中断。第三是战后日本被美国占领,西方吃面包的生活方式在日本流行,日本人开始减少大米的消费。胚芽米的推广受阻。
脚气病卷土重来
随着胚芽米在日本人餐桌上消失,日本的脚气病卷土重来。1976年,日本乌取大学的高桥和郎助教授,在日本营养食粮学会中发表报告,称在此3~4年之间,前往医院治疗的病人中,有人罹患原因不明的神经炎。其特征是四肢尤其是下肢末端麻痹,或力量减弱而无法行走,行走20~30米就需要花费2~3分钟。其中也有肌肉本身萎缩而变细者,也有人心脏肥大、心音中混有杂音,或者手肢、脸部浮肿,肌肉缺乏弹力,一旦按压,便不容易恢复原状。原先认为发生了新的疾病但经过各种检验后,却出乎意料地发现,此病便是已绝迹30年的脚气病。类似这样的报告不但在乌取大学、日本神经学会及日本循环器官学会等处成为热门话题,并且,在鹿儿岛大学、京都大学、熊本大学、九洲厚生年金医院、高知县立中央医院、三重大学、东邦大学及其他几所医院及大学也陆续提出,其中甚至有的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才诊断其为“脚气病”。
神奇的米糠里有神奇的维生素B1,缺了它,人们就开始生病,吃了它,人们就恢复健康。日本人就是在近百年与脚气病斗争的过程中,在付出成百上千生命的代价后,才认识到胚芽米的重要性。对于日本人来说,吃不吃胚芽米不是健不健康的问题,而是生与死的问题,不想死的就把主食改成胚芽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