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孩子“长不大”的症结在哪里?莱山一中的徐轶敏老师说,现在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缺少独立性是独生子女的“先天不足”,把原因归结为“独生子女”。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作为“自然人”来到世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孩子长不大,与家长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过分保护型的教养方式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品质的最大障碍,过分保护型家庭的孩子大都独立性较差。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家长中有52.5%的人“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26.1%的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37.1%的家长“总是照料孩子的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34.6%的家长“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62.0%的家长“比其他家长管教孩子严厉”等等。在家长如此“周到”的服务,如此“严密”的保护中,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家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从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来看,现在的城市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是“独生”,孩子没有竞争和合作的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与成年人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一些家长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而是大人的附属物。所以孩子在与同龄伙伴交往中便反映出“以我为中心”的倾向,或者“人云亦云”的品格,不会与小伙伴和睦相处,不知道如何独立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孩子只要愿意做,我们就鼓励他,使他获得自信。

家长还应当注意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另外,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凡是可以让孩子参加谈论作决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参加,比如双休日到哪儿玩,让孩子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意见,如果可行就采纳。

最后,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品质。因为孩子在独立做事情的时候,很容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而放弃努力,这时家长就要坚持,不能觉得孩子可怜而妥协。鼓励他,帮助他,要知道,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如果我们爱孩子,就要从小培养他的独立性,让他自己去走路。

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重要性

减少意外事故

爸爸妈妈睡觉时,翻个身、蹬个腿都有可能会伤到宝宝,严重的话甚至会压到宝宝而导致他窒息。

另外,有些爸爸妈妈还有打呼噜的习惯,这对宝宝的睡眠质量会有很大影响。

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

一个能自己睡的宝宝,对于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样也不会弱。

而一个环境适应能力差的宝宝,对妈妈比较依赖,可能跟同龄人关系不太好,也不愿意跟陌生人交流。

帮大宝宝建立正确的两性认知

等宝宝长到6、7岁大时,对于两性他已经有朦胧的意识了,如果得不到正确疏导,就可能导致恋父、恋母情结的发生。

宝宝多大分床睡好呢

在孩子还未对妈妈的肌肤、气味形成依恋的时候分床最好。在1岁左右,2岁之前都可以,只要父母意识到要做这件事情,就可以开始。同时,妈妈要有心理准备,分床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要坚定让孩子独自睡觉的信念。很多时候孩子分床不顺利,不是孩子舍不得妈妈,而是妈妈舍不得孩子。在此,要提醒妈妈们注意,不要跟孩子说:“你长大了,就必须分床睡!”、“大孩子都得自己睡。”等令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的话。

宝宝分床睡,小床的摆放位置有讲究。开始时,可将一侧护栏放下,紧挨着大床。这样,孩子就不会明显感到跟妈妈分开了。妈妈一侧身就能照顾到孩子,很方便。随着时间推移,可以逐渐拉开小床与大床的距离。另外,家长分床时,室温最好控制在21摄氏度左右;家长要注意,护好孩子的肚子和肩膀,这些地方受凉容易生病。>>应该从婴儿开始分床睡

专家称,跟孩子分床睡的最晚时间不要超过3岁。一方面,3岁正是孩子独立意识萌芽和迅速发展时期,安排孩子独睡,对于培养孩子心理上的独立感很有好处。这种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日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孩子四五岁时,到了男孩恋母,女孩恋父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恋父恋母情结比之前单纯的喜欢和父母在一起有所不同,不但会表现得对父母更加依恋,而且具有排他性,会导致孩子日后缺乏自爱、自律,甚至形成性识别障碍。因此,3岁之前分床是顺水推舟,而到4—5岁时,再分就挺难了。

怎样教育孩子独立

怎样教育孩子独立

1、怎样教育孩子独立之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臆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干不了!”

2、怎样教育孩子独立之帮助孩子克服依赖的心理

家长的过分宠爱,反而使孩子原先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会不愿意去做,碰到一些困难就喊爸叫妈,完全依赖他人。因此,父母、长辈必须改变包办代替的做法,使孩子克服依赖他人的心理。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帮他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3、怎样教育孩子独立之给孩子一个困难自己去解决

困难家庭的生存环境,为孩子创造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在顺境下如何成功的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急需探讨的问题。有经验的家长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秀品质。

4、怎样教育孩子独立之给孩子一个权利自己去选择

把有些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还要教育他,如果是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如果家长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可先让她看看小组活动,本来家长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发现她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再也不走了。此时,家长可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她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一定要坚持一个阶段,把舞蹈学好。

培养孩子独立的好处

1、帮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像是让孩子自己穿衣服、洗脸、脱鞋子、吃饭、整理玩具等,会增加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并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在孩子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还能增进肌肉发展和动作协调,也能提高孩子题解决的能力。

2、培养孩子独立负责的态度

孩子如果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的话,那么他在生活中就会比较独立,当孩子发现,只要自己一个人也能完成一些事情后,也容易变得有自信,这对孩子培养负责独立的态度也很有帮助。

3、孩子会变得更坚强

一个在父母保护下成长的孩子,以后遇到困难会怎么面对呢?大概会跑回去请父母帮忙吧。而遇到父母也帮不了的问题,就只能被困难打倒。而从小就能够独立的孩子,就算面对困难也会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撑过去,就在这一次次的磨练中,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坚强、强大。

怎样教育孩子感恩

1、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做起

父母应该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如今不少孩子聚在一起往往吹嘘自己的父母地位怎样显赫,怎样日进斗金,却不愿讲父母真实的工作状况。事实上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更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何等的来之不易。

2、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

如果父母总能把每件事做得又快又好,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插手帮忙。久而久之,孩子便习惯了接受,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无条件地满足了,理所当然地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先满足他,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

3、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学会感恩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孩子经历着、感受着家庭的一日生活所带给他们的一切体验。如果父母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契机,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识恩、知恩,培养他们的识恩、知恩的能力和心向,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方法

1. 精心布置一下婴儿床

小床买来后,跟宝宝一起,把它布置得精美舒适一些,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2. 做好心理暗示

在宝宝3、4岁的时候,就开始给宝宝一些暗示,把分床描绘成一件很光荣、值得庆祝的事情。

平时给宝宝读绘本、讲故事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跟独立、分床相关的内容。

3. 过渡要自然

爸爸妈妈平时提到分床时,语气随意一点,不要让宝宝觉得紧张。另外,宝宝的睡前故事环节要渐渐转移到小床上,争取能在小床上把宝宝哄睡。

4. 克服恐惧

宝宝不愿意分床或者分房,多是因为害怕,毕竟动画片、电影里的怪物形象还是挺多的,会给宝宝一些心理压力。

所以,妈妈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个大点的毛绒玩具,告诉他:宝宝不用怕,在你睡着的时候,玩偶可是会一直保护你的哦……总之就是给宝宝安全感,慢慢消解恐惧情绪。

5. 鼓励和赞美

当宝宝成功在小床入睡后,其二天早晨别忘了给宝宝一些鼓励,让他知道,一个人在小床上睡是件很了不起的事。

6、安装床边小夜灯

刚刚开始分床睡的时候,孩子难免会怕黑,可以在床边安个小夜灯,等孩子睡着或者适应后再关上。

7、床的高度要适中

让孩子单独睡眠时,应注意床离地面不要太高,以确保孩子万一不慎掉到地上也没有危险。

8、不能心太软

孩子刚分床睡时,难免会中途又跑回父母身边。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不能心软,而是要耐心地把孩子劝回到自己的床上,并多说些鼓励的话,实在不行,可陪孩子重新入睡后再离开。

正确培养孩子独立意识

正确培养孩子独立意识

专家认为,怎样花压岁钱是一个教育培养小孩独立意识和理财观念的好机会

穿新衣,放鞭炮,收压岁钱……过年最开心的是孩子,年过完了,许多小朋友收了不少压岁钱,兜里都满满的。这几天,小朋友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这么多压岁钱该怎么花呢?”记者昨日走上西安街头采访了一些小朋友,看看他们如何打理压岁钱。

交学费买文具从小爱学习

7岁的王保罗是小学二年级学生。过了个年,他的小腰包也“丰收”了。

“我的压岁钱有500多块!”王保罗说,过年,爷爷奶奶每人给了他100元,外公外婆每人给了100元,小舅给了100元,小姨给了50元,还有舅爷等也给他压岁钱,加起来一共有500多元。钱还没在王保罗兜里捂热,就转交给妈妈保管了。妈妈说了,过几天开学了,这些钱要给他交学费和买文具。“我每年的压岁钱都用来买文具!”8岁的刘霁维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今年有些失落,压岁钱只收了300元。原来刘霁维的老家在湖南,亲戚也都在那边,由于湖南雪灾,他和父母没能回家过年。压岁钱也就只有妈妈和外公给他。“家里什么吃的都有,平时的零花钱也能买玩具,把压岁钱花在学习上最好!”

采访中,多数家长和小朋友都选择用压岁钱交学费和买文具,从小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育储蓄为孩子未来做打算

12岁的赵菲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今年,她的压岁钱多达4300元。采访中,不少小朋友的压岁钱都有上千元之多。这么多钱,是该消费还是存下来做长远打算?

赵菲的妈妈已经早早帮她做好了计划。“我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妈就在银行给我开了个账户,把每年的压岁钱都存进去。”赵菲说,妈妈给她存的是教育储蓄,用于将来上中学、上大学的花费。今年她就要上初中了,这些钱马上就可以用。

一些精明的家长还让孩子用压岁钱“生钱”,从小学会理财。比如购买黄金纪念品和艺术品等。一家保险公司推出的理财业务,每年将压岁钱存入,既为孩子准备了教育基金,同时孩子还可以享有18种重大疾病的保险保障,也受到一些家长的喜爱。

捐款做善事培养孩子的爱心

除了投资教育、理财,一些家长还用心良苦地从压岁钱中规划出一笔资金,让孩子参与慈善事业。

9岁的李明玮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今年,他收到的压岁钱有1000多元。这几年,李明玮每年都会拿出一些压岁钱,给儿童村的小朋友捐款,给贫困大学生捐款,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正想着,今年给灾区捐些钱!”李明玮的爸爸说,他希望孩子从小学会去爱别人,这样别人也会爱他,等他长大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孩子的压岁钱消费观念应引导

陕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年学者尹小俊表示,压岁钱除了有较强的物质吸引力外,还起着传达长辈与小孩之间代际感情交流的作用。对于压岁钱,父母不能只关心花出去,还应该更关心怎么花,因为怎样花压岁钱是一个教育培养小孩独立意识和理财观念的好机会,作为家长,应该协助小孩打理压岁钱,把压岁钱花得更有意义。

尹小俊认为,在协助孩子花压岁钱时,应该重点考虑培养孩子的人生阅历、开拓孩子的视野、增加孩子对社会的接触面等几个方面,如:用压岁钱带孩子到科技馆参观;孩子用压岁钱参加夏令营;让孩子用压岁钱捐助农村贫困学生等,增加孩子对社会的了解。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培养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就是勤动脑,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常常看到有些家长不厌其烦的回答孩子的问题、给孩子讲书,利用一切时间来丰富孩子的知识。全都是家长讲,单方面输入。实际上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给他脑子里装多少知识都重要。陈鹤琴先生有一条原则,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

二、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太有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能力。

三、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比如让孩子穿衣服,自己穿袜子,确实会遇到困难的,包括自己收拾玩具,对幼儿来讲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那么有些孩子一遇到这些困难,就不干了,家长有时候心软了,就包办代替。

所以当孩子独立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特别是对那些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

专家支招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成年人一样,他们需要有机会来自己作决定,来锻炼自己的决策能力,体会自主选择的快乐。所以无论父母怎样担心,也应该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从小就培养好孩子的决断能力。例如,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样的衣服,而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恶来强迫孩子;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的业余爱好,而不要根据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安排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孩子几岁才可以独自睡觉呢

问:孩子从小就跟我一起睡。现在他已经4岁了,孩子的爸爸总建议他应该独自睡觉。考虑到孩子晚上总是蹬被子,万一着凉感冒反而麻烦,所以我坚持孩子跟我睡在一起。孩子到底几岁可以独自睡觉?

答:关于孩子何时应该独自睡觉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陪孩子睡到多大,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西方社会中,孩子一生下来就和母亲分开,睡在摇篮里。他们认为,要让孩子从开始产生意识起,就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中国文化中“家”的概念很重,不鼓励孩子与原生家庭完全分开,所以大多数母亲与孩子同睡的时间比较长,因而孩子的独立能力可能会差一些,心理也幼稚一些。但我个人认为,这也没有关系,保持孩子的天真幼稚对孩子来讲也很重要,单纯的、有孩子气的孩子一般比较善良,也比较可爱。

知道了孩子几岁才可以独自睡觉,所以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应该尽早让孩子独自睡觉,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所以,从理论上说,孩子在2岁以后就可以独自睡觉了。

小孩子跟老人睡好吗 小孩单独睡觉的好处

分床睡眠可使孩子逐渐明白自己已“长大了”,并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做入睡前的准备,自己盖被子,早上自己起床等等。并且,习惯了自己照顾自己以后,孩子对其他的行为规范也更易接受。

这些对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很有帮助。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对儿童适应社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有着重要的意义。

分床睡眠有助于孩子去面对三岁左右常见的恐惧心理(如怕黑、怕怪物、不敢独睡等等),让孩子逐渐养成勇敢、不怕困难、不依赖他人等良好品质,并学会从父母之外的其他途径获得安全感。

分床睡眠,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的“私人空间”都变得更大,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也更有保障。

如何预防儿童自闭症 培养孩子自立能力

家长要注意儿童自立能力的培养,不要一手包办孩子所有事情,切忌让孩子依赖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坚持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能力。

日本的自立教育法

而按照我们国内大多数家长的做法,我们会把孩子这些根本就不会占据多少空间的生活用品,通通装入自己的手提包里,等孩子需要用的时候,就拿给孩子去用;我们会在酷热的天气里,在学校、补习班的门口,站上几个小时,等待着孩子下课放学回家;我们会把孩子那沉重的大书包,抗在自己的肩上、拎在自己的手里,然后挽着孩子的胳膊、牵着孩子的小手,去坐地铁、坐公交车、或开私家车回家。

难道说,是日本小孩子的父母,不知道天气热,不知道书包沉,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吗?难道说,我们国内的父母这样爱自己的孩子有错吗?当然不是的!只是在日本家长的眼里,这些属于孩子自己的东西,就应该让孩子自己来背。他们是希望孩子能够懂得: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来独立完成的,这是属于个人的责任。日本小孩的父母,就是这样在生活中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而我们的父母,更多的情况下,还是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委屈一点累,更十分地享受把对孩子的这份“关爱”,百分百的表现在行动上。只可惜这样的关爱和场景,却滑稽地像是下面的漫画,孩子在妈妈营造好的“奶瓶中”读书学习,汲取现成的“营养”,却缺少了在现实生活中,锻炼自己能力、实现成长的绝佳机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给自己、给父母、给社会带来诸多麻烦,到时满腹牢骚的你也只能怪自己,当初孩子想要自己动手的时候,你却直接帮助完成了,压制了孩子的自立心,造成孩子长大后独立性差,依赖心强,抗压能力弱。

我们是中国人,当然不主张崇洋媚外。但是我认为,在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根据国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汲取日本自立教育的精髓,把其最精华的部分,运用到培养我们孩子自立能力的过程中去。

比如说,我们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不再把孩子当作是温室的花朵、当作最需要我们去照顾的对象,而是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杜绝从前“事事包办”的现实状况,不再过度地去“操心孩子”,彻底地告别“免费保姆”的身份,纠正孩子对我们的依赖心理;我们应该把属于孩子的东西,交给孩子自己去管理,告诉孩子那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如果孩子出现管理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间接的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助他们成长······

孩子不会永远是那襁褓中的婴儿,他们总是要脱离我们的怀抱,走进社会去经历风雨去成长的。若是从小没能养成孩子的自立能力,而现实生活又不允许其没有这种能力时,我们再去临时抱佛脚般的培养孩子,还真不如趁着现在,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的时候,逐渐地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争取让孩子做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付得起责任的人儿!

孩子太依赖父母怎么办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在孩子身上,在父母身上,孩子依赖父母,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当培养孩子这种独立,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和人格,如果家长一味全部代替了,一种溺爱,那么孩子就放弃了自己做事的权利。比如说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之下能自己做点什么,在孩子能做的时候,家长给予鼓励,然后引导孩子去做些事情。那么这个就是说平常生活当中,

第一:孩子要跟父母,我觉得分开来住,让自己能有一独立的空间;

第二:那么能让家长培养孩子做自己热爱做的事;

第三:孩子遇到了问题,父母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来决定,给他以支持,让孩子觉得父母永远在你身边,是你的支柱但是不要让孩子认为离开父母什么都干不了。

怎样教育孩子独立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要从小做起,比如让孩子从小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从简单的做洗手帕,打扫卫生,培养劳动精神。要给孩子灌输责任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要以为的宠溺,把孩子培养成小皇帝。

培养孩子独立,培养孩了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了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让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了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了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了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懂得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

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原西德,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相关推荐

宝宝分床睡应该怎么做

孩子三到六岁时,家长应尽量和孩子分房睡觉,最晚不要超过六岁,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异性家长,陪孩子同床睡,不要超过四岁,长时间坚持陪孩子一起睡,会导致孩子在性取向方面出现异常状况。 蔡劲林建议,在和孩子分床睡的过程中,刚开始会很困难,孩子会不停哭闹,出现不适应的过程。家长一定要明白,这个过程很正常,是必经阶段,家长会产生焦虑和内疚感,此时家长应及时鼓励孩子,最好“温柔地坚持”。>>专家支招:教你怎么与孩子逐步分床睡 蔡劲林说,家长在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过程中,也可以做适当调整,比如第一天,陪他睡

挫折教育孩子的四个疗程

症状一 家长不帮孩子总结败因 粘先生:在社区举行的宝宝才艺比赛中,最终只有三个小朋友获奖,他们在台上喜笑颜开。台下没有得奖的孩子默默无语、表情严肃,我们当家长的也是如此。后来有个女孩扁着嘴小声抽泣,接着所有没得奖的孩子也都哭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安慰孩子:“没关系,输就输吧,得奖的小朋友还没有咱们演得好呢。” 诊断: 孩子为比赛输了而哭并非坏事,既是情绪的自然发泄,也是一种争强好胜、要求上进的表现。此时家长不能告诉孩子“输就输吧,没关系”,否则会助长他无所谓的心态,而是应该帮助他分析失败原因,认识到自

怎样正确的教育孩子

1.常说类似"爸爸、妈妈很爱你,你是个好孩子"的话 孩子不能缺少爱,特别是来自家长的爱。常说这句话,可以让孩子时刻感觉到来自家长的爱,家长就象一座大山一样给他们力量,使孩子有一种安全感和幸福感。 2.常说类似"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的话 可以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打上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的烙印,让孩子建立起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的认知,促使孩子自觉的去寻找到学习的快乐,学中乐,乐中学。 3.常说类似"我相信你一定能独立完成"的话 鼓励、坚定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独立学习、做事的能力和责任心。 4.

孩子不去幼儿园是怎么回事 如何防止孩子不愿去幼儿园

幼儿园是每个孩子的必经之路,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性、纪律性、生活自理能力等,为了防止孩子不愿去幼儿园,在入园前,家长要帮孩子先适应,解除孩子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提前跟孩子讲幼儿园的情况,如有很多小朋友、玩具、和爸爸妈妈一样好的老师等,让孩子产生兴趣。 最好带孩子到幼儿园看一看,玩一玩,认识下老师,熟悉下环境。入园前,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第一周去幼儿园,家长可以先不要离开,陪孩子玩一会,并想办法把孩子注意力引导到其他孩子的活动中去,让其尽快适应。每次早点下班接孩子,防止其产生孤寂感。给孩子多些鼓励和赞美,每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他不再被动地听任成人摆布,他对成人的指示和安排有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尤其是两岁之后的孩子,就开始闹自立,经常说“让我自己来——”不让喂,吃饭要自己吃,但又不会正确用勺,撒得满脸满身;当成人帮他把被子叠起来时,他偏要“自己来叠”,只好重新打开,让他自己来,当成人把他从椅子上抱下来的时候,他会说“我自己下”!然后重新上到椅子上,自己再下来。有时候,故意做一些成人禁止过的事情,如中午大家都休息了,妈妈告诉他:“要轻轻的,

三岁宝宝的独立性表现

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如果这时幼儿的独立活动要求得到满足和成人的支持,将开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相反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大多数活动,包括学习,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新鲜而有趣的,那么厌学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很可能是成人喜欢以“简单的命令”使然,孩子容易因此对劳动和学习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

宝宝吃饭坐餐椅好处多

1、安全性 时下的餐椅的设计,有餐桌、扶手、椅背从四个方向围绕着宝宝,而且还会增加安全带,固定着宝宝,防止宝宝从椅子上摔落。这些设计是普通的椅子无法做到的。而且餐椅的高度比一般的椅子要高,符合宝宝的身高特点和视野需求,让宝宝的舒服的进食。同时,也可以解放父母的双手,在吃饭的时候获得更多的活动空间。 2、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的能力 宝宝从简单的抓握食物过渡到用勺子吃饭,这个过程如果在餐椅上进行,会比任由随地进食的宝宝要更快 的掌握独立吃饭的能力。有不少妈妈会抱怨宝宝喂饭难,要追着喂,其实如果能培养在餐桌上进餐的

孩子在小学时代要养成的习惯

习惯一:独立规划时间 时间属于每个人,但不是每个人懂得利用自己的时间,因为这也是一种能力。既然规划时间是能力,那就得趁早培养,别等到中学时再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那时孩子已经接近叛逆期,更有自主意识,父母更难驾驭了,而且中学时代一般是寄宿生活,父母难以监督得全面。 建议从一年级就要培养孩子独立规划时间的习惯,比如让孩子把一天14个小时划分成几个单位小时,然后安排自己想要做的一些事情,并估算大概需要多少时间等,并且鼓励和协助孩子完成时间规划内的那些事情。这样一个简单的时间规划习惯对孩子将来的生活很有帮助。

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特征

1、家长有较强的自信心,在任何情况下,对孩子始终抱有热切的期望,认为孩子将来一定有作为。 2、家长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入学后,同学之间智力素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龄前生活内容的丰富与否。明智的家长总是让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开阔眼界、多见世面。 3、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三、四岁的孩子事事都想自己动手,家长能够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4、有一套合理的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合理的科学的家规,对约束孩子的行为,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5、家长是孩子的好朋友、好老师也是孩子

小学生睡眠不足的改善方法

1、学龄期儿童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5周岁后孩子就没有白天睡觉的需求。 2、要让孩子养成合理的睡眠作息时间,并遵守这一作息时间表。 3、午休不宜超过45分钟,否则可能会影响孩子晚上的睡眠。 4、儿童晚上睡觉时,卧房内应保持安静、无灯光及舒适。 5、儿童卧房里不要摆放电脑、电视及电话一类可能会影响睡眠的东西。 6、儿童要不要与父母同睡,在科学上没有定论,主要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各有利弊。西方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性,独睡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国家长不必全套照搬,如果白天仍是传统教育方式,晚上却要求孩子独立,显然孩子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