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癌的鉴别和诊断措施
脑癌的鉴别和诊断措施
1、视神经乳头炎:常可误认为视神经乳头水肿,而作为构成颅内肿瘤的依据,但乳头充血较明显,乳头隆起一般不超过2个屈光度,早期有显著的视力减退,且无局灶性脑损害的体征,足可与视乳头水肿鉴别。
2、球后视神经炎:鞍区肿瘤与垂体瘤主要表现为视力障碍,颅内肿瘤晚期引起的视神经萎缩也有视力障碍,故须与球后视神经炎鉴别。球后视神经炎缺少脑部症状(头痛、呕吐、眼球运动障碍等),视野改变不典型,病程较固定或间有好转,X片上无颅骨及蝶鞍的改变。
3、脑蛛网膜炎:因常有视力减退,颅内压增高与局灶性脑症状而易与脑瘤相混淆。一般脑蛛网膜粘连的病程较长,进展亦慢,可多年保持不变。如有感染及中毒病变则诊断不难,少数困难病例应做造影检查或CT扫描来鉴别。
4、癫痫:脑瘤引起的继发性癫痫需与特发性癫痫相鉴别。原发性癫痫起病早,无颅高压症状,无局灶性脑损害征,病程长而保持稳定,脑电图有癫痫波发放,这与脑瘤局灶体征和局灶性慢波有不同。
5、脑脓肿:虽有占位效应,但病人常有感染灶,起病时发热,并有脑膜刺激征,周围血象有白细胞增多,脑脊液内有炎性细胞;CT扫描常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退低阴影,增强扫描呈薄壁而光滑的环状强化,均有助于鉴别。
6、脑积水:应与小儿脑瘤所致的继发性脑积水相鉴别。主要依据是小儿先天性脑积水起病早,绝大多数在2岁内,自小头颅大,前囱很宽,但其他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病程长,有明显的智力发育障碍,而一般营养状况则大多较好。
7、内耳眩晕症:桥小脑角肿瘤常有眩晕、耳鸣、耳聋,需与本病作鉴别。内耳性眩晕症状无面及三叉神经受损征象,X片示内听道无扩大,脑脊液内蛋白不高。
8、良性颅内压增高(又称假性脑瘤):患者仅有颅内压增高征象而无其他局灶性症状、CSF检查都属正常,病程进展缓慢,腰穿放液后常有明显好转。一般在半年至一年后常自行缓解,但可复发。本病可见于静脉窦血栓形成、炎症或外伤后蛛网膜粘连、药物反应及某些内源或外源性毒素影响。但与隐性脑肿瘤;静区"脑肿瘤须通过CT、MRI检查区别。
9、脑卒中:卒中型脑瘤常有偏瘫、失语易与脑出血混淆。脑卒中患者年龄偏大,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急,常无前驱症状,稳定后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而老年患脑瘤,因颅内空间较大,症状时好时坏,类似一过性脑缺血。如发作次数明显增加,应做CT扫描以免漏诊。
10、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多见,有或无颅脑外伤史,CT扫描血肿常呈等密度或仅见中线结构移位,有时需做MRI或脑血管造影以作出鉴别。
11、脑寄生虫病:包括脑血吸虫病、脑囊虫病、脑包虫病及脑肺吸虫病。患者均有颅压增高症状,并有抽搐发作。凡来自疫区有与感染源有接触史者均应考虑之。大便检查、虫卵孵化、痰液检查,如能发现有寄生虫卵,当有助于区别。有上下结节者应作活检以澄清诊断。血清及脑脊液的特殊补体结合试验,皮肤反应试验在囊虫及肺吸虫病中常可呈阳性及应。CT检查有助于诊断。
在检测病人是否为脑癌患者时,要为病人安排眼底检查,检查是否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的症状,还要为病人安排头颅X摄线检测、脑电图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显像检查及生化测定检查。脑癌的检测方法比较复杂,这样才能尽可能降低误诊率。
前列腺癌鉴别诊断方法
需要与前列腺癌鉴别的疾病有:
1.前列腺增生:二者一般容易鉴别。但在增生的前列腺腺体中,有的区域上皮细胞形态不典型,可被误诊为癌。区别要点是:增生腺体中腺泡较大,周围的胶原纤维层完整,上皮为双层高柱状,细胞核较前列腺癌患者的小,并居于细胞基底部,腺体排列规则,形成明显的结节。
2.前列腺萎缩:前列腺癌常起始于腺体的萎缩部,应注意鉴别。萎缩腺泡有时紧密聚集,萎缩变小,上皮细胞为立方形、核大,很像癌变。但这类萎缩改变多累及整个小叶,胶原结缔组织层仍完整,基质不受侵犯,其本身却呈硬化性萎缩。
3.前列腺结核:前列腺结核有前列腺硬结,与前列腺癌相似。但患者年龄较轻,有生殖系统其他器官,如精囊、输精管、附睾结核性病变或有泌尿系统结核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内分泌物、血精等。前列腺结核性结节为局部浸润,质地较硬。尿液、前列腺液、精液内有红、白细胞。X线片有时可见前列腺钙化阴影,前列腺活检·组织病理学可见典型的结核病变。
4.肉芽肿性前列腺炎: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细胞大,可聚集成片状。具有透明或淡红染色胞浆,小的泡状细胞核,很像前列腺癌,但实际为巨噬细胞。另一类细胞则呈多形性,细胞核固缩,呈空泡状,体积小,成排或成簇排列,有时可见一些腺泡。鉴别时应注意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的腺泡形成很少,病变与正常腺管的关系无改变,常可见退行性变的淀粉样体和多核巨细胞。而前列腺癌的细胞呈低柱状或立方形,有明确的细胞壁,致密嗜酸性的胞浆,细胞核较正常大,染色及形态可有变异,分裂不活跃。其腺泡较小,缺乏曲管状,正常排列形态完全丧失,不规则地向基质浸润,胶原结缔组织层已不存在。腺泡内含有少量分泌物,但很少有淀粉样体。前列腺癌如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则组织结构完全消失,毫无腺泡形成的倾向。
5.前列腺结石:前列腺结石做直肠指诊时,前列腺质韧,扪及结石质硬有捻发感。盆腔X线摄片可见前列腺区结石阴影;B超显示前列腺区有强光团伴声影。
6.前列腺鳞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化生:常发生于腺体内梗塞区的愈合部,鳞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分化良好,无退行性变或分裂相。化生的最突出特征是缺血性坏死或缺乏平滑肌的纤维结缔组织基质。
7.前列腺肉瘤:前列腺肉瘤发病率以青年人较高,其中小儿占1/3;病情发展快,病程较短。直肠指诊前列腺肿大,但质地柔韧、软如囊性,多伴有肺、肝、骨骼等远处转移的临床症状。
怎么能诊断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鉴别诊断的方法有哪些?女性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有很多,所以女性朋友应该多了解一下子宫肌瘤鉴别诊断,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及时进行治疗。那么,子宫肌瘤鉴别诊断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让专家给大家讲解一下子宫肌瘤鉴别诊断的方法。
子宫肌瘤鉴别诊断的方法
1、粘膜下肌瘤与子宫内膜病变:突出于宫腔的粘膜下肌瘤呈不均质回声,需与子宫内膜病变如内膜息肉、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癌鉴别。
2、带蒂浆膜下肌瘤与卵巢实性肿瘤:浆膜下肌瘤瘤蒂较细时与卵巢实性肿瘤鉴别较困难,尤其是浆膜下肌瘤伴变性时声像变化复杂,更应注意排除卵巢肿瘤。
3、壁间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单一较大的或较小但数量较多的壁间子宫肌瘤有时易与子宫腺肌病混淆,后者由于没有包膜,病灶与周围肌层没有界限,子宫肌壁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但无环状血流,呈散在分布,藉此可与肌瘤鉴别。
以上就是专家针对“子宫肌瘤鉴别诊断方法”的详细介绍,子宫肌瘤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如果治疗的时间越久对患者的危害越大,所以在发现有此病时应及时到专业的医院进行治疗。
肛管癌鉴别诊断
肛管癌的临床表现易与肛瘘,息肉,肛裂,肛周脓肿,性病肉芽肿,肛管皮肤结核,肛周皮肤癌相混淆,应予鉴别。
1.直肠癌中下段直肠癌同样以血便,大便习惯改变较频,里急后重等为主诉,有的肿瘤可侵犯齿状线,造成临床上难以区分直肠癌或肛管癌,但只要注意到直肠癌肛门疼痛较少见或较韧,指检或直肠时可以判定肿瘤中央位置在齿线上或下,另外,活检直肠癌多数为腺癌,直肠腺癌较少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除非晚期,上行淋巴道堵塞才逆行至腹股沟淋巴结,一般直肠腺癌的预后较肛管癌为佳。
2.肛瘘 临床上多见,一般以肛旁脓肿开始,局部疼痛明显,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疼痛亦随之减轻,肛瘘多数在肛管后正中处,并与齿状线相连,肛管黏膜完整,有时形成硬结或条索状,指检时挤压可见瘘口流出脓性分泌物,往往在坐浴和抗感染后症状好转,肛瘘用探针检查即可证实,如疑有癌变,则应活检明确诊断。
3.肛周皮肤癌 肛周皮肤癌常伴肛门不适,明显瘙痒,肛门缘有小肿物并逐渐增大,生长缓慢,疼痛较轻,形成溃疡后有腥臭分泌物,边缘隆起外翻,活检为分化较好的鳞状细胞癌,角化多,恶性度低,不易发生转移,放射治疗效果良好,检查时只要细心观察,可见肿瘤中心点是在肛门缘以下,尽管已发生溃疡,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也不多。
4.恶性黑色素瘤该肿瘤在肛管处少见,典型的黑色素外观似血栓性内痔,但触诊为硬性结节,偶有压痛,表面有色素及溃疡,诊断不难,值得注意的是,半数黑色素瘤可无色素而致误诊,活检可确诊。
皮肤癌鉴别诊断
皮肤癌中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要相鉴别,还要与脂溢性角化病、皮肤原位癌、盘状红斑狼疮等相鉴别。
1.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发生的主要部位是面部,尤其是鼻、前额、眼、颧部及上唇,损害发展缓慢,局部往往不充血,表面结痂而无角化现象,边缘卷起,呈蜡状半透明,炎性反应没有或轻微,转移者罕见。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尤其是皮肤粘膜连结处及四肢、下唇、鼻、耳、手背和阴部,往往在有慢性皮肤病损处发生,损害发展较快,局部充血明显,或周围及表面有扩张的毛细血管,角化现象明显,边缘高起坚硬,炎性反应显著,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2.脂溢性角化病:
又称老年疣,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发于面部、颈部、胸部、背部及手背,损害为略高出于皮肤的圆形或卵圆形扁平疣状皮疹,呈朽黄、黄褐色至煤黑色,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稍粗糙,覆有油脂状鳞屑痂。皮疹数目不定,往往很多。脂溢性角化病可永久存在而不恶变,极少数病人的个别损害可发展成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助诊断。
3.皮肤原位癌(Bowen’s disease):
损害好发于躯干和臀部,可单发或多发,典型者呈界限清楚的鳞状斑丘疹,可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损害的大小可由数毫米到若干厘米不等,表面覆以鳞屑或脱屑后结棕色至灰色硬痂,不易剥离。发展缓慢或长期无明显变化,有时中央部分可部分消退或有瘢痕形成,而附近出现新的损害。一般不变成溃疡。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4.盘状红斑狼疮:
多见于中年男女,损害初发时为小丘疹,渐扩大呈斑块,性质干燥,表面角质增殖,毛囊口扩张,内含有角质栓刺,有萎缩斑,不形成溃疡,边缘多充血。发生于颜面部者呈蝴蝶状分布。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组织病理可助鉴别。
5.角化棘皮瘤:
以中年男性较多,多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颊部及鼻部,而四肢和躯干极为少见。损害为呈坚实的半球形肿瘤耸立皮肤上,似淡红色粉刺或与皮肤色泽相似的小结,边缘隆起,中央陷凹成火山口形,内含一个角质痂。本病发展迅速,但长到直径达2厘米左右后不再继续发展,2~6个月内能自行萎缩,自然痊愈,遗留萎缩性瘢痕。
6.帕哲氏病(Paget’s disease):
常侵犯40岁以上妇女单侧乳头和乳晕。早期仅为乳头部小片鳞屑性红斑,境界清楚,逐渐波及其邻近皮肤,表面易于糜烂,搔抓后呈湿疹样变化。损害经过缓慢,无自愈倾向。偶见于乳房以外其他大汗腺分布区,如腋窝、外生殖器、肛周、口唇、鼻翼等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分散或成团的Paget细胞,见此细胞即可确诊。
7.转移性皮肤癌:
由其他器官原发性癌转移到皮肤而发,一般为多发性,同时有其他器官原发性癌的症状及体征。
高血压的鉴别诊断措施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 90mmHg12kPa。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 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压的平均值在 90mmHg12.0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
根据血压升高的不同,高血压分为3级:
1级高血压轻度 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
2级高血压中度 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
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
高血压病分期:
第一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损害征象。
第二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
①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扩大;
②眼底检查,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狭窄;
③蛋白尿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增高。
第三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
①脑出血或高血压脑病;
②心力衰竭;
③肾功能衰竭;
④眼底出血或渗出,伴或不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⑤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
高血压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鉴别诊断需考虑:
1、急,慢性肾炎;
2、慢性肾盂肾炎;
3、嗜铬细胞瘤;
4、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5、肾血管性高血压。
哪些措施可以确诊丙型肝炎
针对丙型肝炎的诊断工作,专家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说到:
首先,血常规: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重型如丙型肝炎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其次,尿常规: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方法,同时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时以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
再次,肝功能检查:1、血清酶测定;2、血清蛋白;3、胆红素;4、凝血酶原活动度;5、血氨。
最后,其他生化指标检测 :1、电解质;2、血糖;3、血浆胆固醇;4、补体;5、甲胎蛋白;6、胆汁酸。
以上这些措施都是丙型肝炎的诊断措施,同时也可以对其它类型的肝炎进行诊察。希望大家着重关注这些内容,以便于做到提早发现及时治疗。
霍奇金淋巴瘤诊断鉴别
诊断
霍奇金淋巴瘤的确诊主要依赖病变组织的病理检查,因此病变淋巴结手术活检或深部组织的粗针穿刺活检尤为重要。在病理诊断后要根据全身症状、体检、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确定病变范围,明确临床分期。准确的分期是制定正确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鉴别诊断
本病鉴别诊断常需与淋巴结核、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节病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并应注意与转移癌鉴别。颈部淋巴结肿大应排除鼻咽癌、甲状腺癌等,纵隔肿物需除外肺癌、胸腺瘤,腋下淋巴结肿大应与乳腺癌鉴别。以上疾病的鉴别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临床医生则应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做出全面诊断,包括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分组。
高血压的鉴别诊断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得到很大改善,与此同时高血压患者也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对高血压的鉴别不是特别了解,那么就让专家来教您辨别一下高血压吧。希望您能够通过专家介绍辨别出您是否患有高血压。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 90mmHg(12kPa)。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 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压的平均值在 90mmHg(12.0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
根据血压升高的不同,高血压分为3级:
1级高血压(轻度) 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
2级高血压(中度) 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
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0mmHg。
高血压病分期:
第一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损害征象。
第二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
①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扩大;
②眼底检查,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狭窄;
③蛋白尿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增高。
第三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
①脑出血或高血压脑病;
②心力衰竭;
③肾功能衰竭;
④眼底出血或渗出,伴或不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⑤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
高血压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鉴别诊断需考虑:
1、急,慢性肾炎;
2、慢性肾盂肾炎;
3、嗜铬细胞瘤;
4、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5、肾血管性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