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的辨证论治
病毒性胃肠炎的辨证论治
1、寒湿型:
主证: 泄泻清稀,甚或水样,腹痛肠鸣,脘闷恶心,或兼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肢体酸痛,舌苔薄白或微腻,脉濡缓。
治法: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处方: 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10g 厚朴6g 陈皮10g 茯苓10g 苍术10g 法夏10g 苡仁15g 白芷10g 车前子10g 甘草3g
2、湿热型:
主证: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肛门灼热,烦热口渴,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升清降浊。
处方: 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log 黄连3g 黄芩log 银花10g 茯苓10g 神曲log 车前子log 甘草3g
加减:以上证型中,可酌加藿香、佩兰、腹皮、郁金、白芍、马齿苋;夏季可加扁豆花、鲜荷叶等。
喝冷水肚子疼的原因是什么
1.病毒性肠炎
病毒性肠炎见于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犬猫冠状病毒等引起的肠炎。
在病毒性肠炎中,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而诺瓦克病毒是成人和大龄儿童流行性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因。
2.细菌性肠炎
细菌性肠炎见大肠杆菌、沙门菌、耶尔森菌(引起小肠结肠炎)、毛样产芽胞杆菌、空肠弯曲杆菌、梭菌(犬出血性胃肠炎)等引起的肠炎。
细菌性肠炎的致病菌以痢疾杆菌最常见,其次为空肠弯曲菌和沙门菌。
病毒性脑炎怎样治疗
1.病毒性脑膜炎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每次5~10mg/kg,每8小时1次。或其衍生物更昔洛韦(丙氧鸟苷),每次5mg/kg,每12小时1次。两种药物均需连用10~14天,静脉滴注给药。主要对单纯疱疹病毒作用最强,对其他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病毒性脑膜炎由柯萨奇或埃可病毒所致者,一般采用激素地塞米松(氟美松)静脉滴注以控制炎性反应,成人剂量为15mg/d,儿童酌减。早期适量应用甘露醇及呋塞米(速尿)脱水剂可减轻脑水肿症状。当考虑尚难排除单纯疱疹病毒或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者,应及时应用抗病毒制剂。对发生呼吸困难,吞咽障碍及抽搐的患者应对症采用呼吸机,鼻饲饮食及药物处理。
预后:因肠道病毒感染所致者,一般病程比较良性,预后较好;单纯疱疹病毒所致者,若未及时采用药物治疗则预后较差。
病毒性脑炎辨证论治
2.病毒性脑膜炎中医治疗
偏方:
辨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虚火上浮。
治则: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佐以泻火。
处方:生黄芪、板蓝根各30g,红参、当归、白术各10g,升麻、柴胡、半夏、黄连、炙甘草各6g,1剂,水煎服。
急性胃肠炎与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也是急性胃肠炎的一种类型。
病毒性胃肠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小肠炎症性病变,多见于婴幼儿,约50%婴幼儿的急性腹泻由病毒所致,成年人的病毒性胃肠炎也不少见。引起病毒性胃肠炎的病毒种类很多,如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以及肠腺病毒、嵌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等均可导致病毒性胃肠炎。
不同病毒感染的潜伏期稍有不同,轮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2~3天,诺沃克病毒为1~2天,肠腺病毒可长达7天。病毒性胃肠炎起病急,前驱症状不明显,突然出现呕吐、继之出现腹泻,每日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呈水样便或稀黄便,无脓血和粘液,有酸臭味。
吐泻可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可有轻微腹痛、头痛、骨痛或全身不适。而急性胃肠炎主要由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起病急,先有上腹不适,继而出现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持续或阵发性,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大多为摄人的食物,可有胆汁、粘液等。腹泻每日数次至十几次,为稀便、水样便或含粘液,腹泻后腹痛暂时缓解。
气管炎辨证论治
1.支气管炎中药方1-肺燥感寒
【症状】咳嗽阵作,痰少,形寒,饮食减少,口燥不欲饮,舌苔薄白,脉象小滑。
【治法】散寒清肺,顺气化痰
【方药】炙麻黄2.4克,杏仁9克,生甘草4.5克,苏子9克,炙紫苑12克,蒸百部9克,炙白前6克,炙款冬6克,海哈壳12克,炙枇杷叶9克
【用法】水煎服。
【按语】形寒未除仍属风寒未彻,故用三坳汤合止咳散加减,止咳散化痰止咳作用好,外邪未清者可与宣肺散寒或清肺润燥同用。此方对慢性支气管炎尤为有效。其中紫苑、百部、白前三味为治咳良药。紫苑性温而润,用量可适当重些,与百部配合,有肺热者亦无妨。百部性寒味苦而润,白前温润降逆,再与甘润之药配合,相得益彰,取效更为满意 。
2.支气管炎中药方2-风热袭肺
【症状】咳嗽夜间喘甚,吐黄痰,身体疼痛,纳呆,大便两日未下,舌苔黄腻,脉象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泄热定喘
【方药】前胡3克,薄荷3克,桔梗3克,杏仁泥3克,紫苑4.7克,15.6克,生川军3克
【用法】生川军后下。
【按语】此为风热袭肺,热邪移于胃肠,致使肺气失于宣降,胃肠热雍气滞,热灼津液为痰,而出现咳喘,发热,大便秘结等症,故治以宣肺泄热化痰之法。其方用薄荷、前胡、桔梗以宣肺,黄苓、花粉、白茅根清热,更以生川军攻泻胃肠之热,即釜底抽薪之义,又佐以杏仁、贝母、紫苑、苏子化痰降气,肺之宣降得复,肠胃气机通达,则症自愈。
3.支气管炎中药方3-痰热雍肺
【症状】咳嗽不能平卧,烦躁咽痛口渴,咯白痰,舌红,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方药】炙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黄苓12克,双花25克,桑白皮15克,百部12克,桔梗6克,川贝粉3克,地丁30克,败酱草30克,鱼腥草30克,莱菔子12克
【用法】川贝粉冲服,余药水煎。
【按语】此为痰热哮喘,治以麻杏石汤宣肺定喘,郭老认为加桑白皮开肺气,桔梗宣肺,贝母化痰止咳,百部清热养阴,地丁、败酱草鱼腥草清热消炎,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白细胞偏高者效果较好。
4.支气管炎中药方4-痰湿化燥
【症状】咳嗽痰多,黄白相间,咽红微感不适,大便偏干,小便多,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燥化痰,宣通肺气
【方药】冬瓜仁6克,杏仁6克,苡仁12克,苇根15克,茯苓皮6克,法夏6克,橘红3克,浙贝母4.5克,桑白皮4.5克,炒苏子3克,炒莱菔子3,炒白芥子3克,炙枇杷叶6克
【用法】水煎服。
【按语】本症为气管炎属痰湿化燥,方以清燥化痰之品,燥气得平。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俗称"老慢支")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患,常常反复发作,秋冬寒冷季节尤甚,而夏季却是老慢支病人的相对缓解期,若趁此时调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也是中医"治本病求本"和"冬病夏治"的体现。中医认为老慢支长期不愈与肺脾两虚、肺肾不足有关。因此老慢支病人在夏季病情缓解期,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还应选服一些健脾养肺、补益肺肾的药膳。
孕妇一直感冒怎么办呢
方法一:轻度感冒孕妇,可多喝开水,注意休息、保暖,口服感冒冲剂。
方法二:中医中药能有效地控制感冒病毒,同时又无毒性,所以中医的辨证论治、中药处方是治疗孕妇感冒最好的方法,感冒的孕妇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
病毒性胃肠炎的表现
1.普通轮状病毒胃肠炎
潜伏期1~3天。病情差别较大,6~24月龄小儿症状重,而较大儿童或成年人多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起病急,多先吐后泻,伴轻、中度发热。腹泻每日十到数十次不等,大便多为水样,或呈黄绿色稀便,常伴轻或中度脱水及代谢性中毒。部分病例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1周左右。但少数患儿短期内仍有双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泻可持续数周,个别可长达数月。
2.成人腹泻轮状病毒胃肠炎
潜伏期2~3天,起病急,多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以腹泻、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腹泻每日3~10次不等,为黄水样或米汤样便,无脓血。部分病例伴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3~6天,偶可长达10天以上。
肠炎拉肚子什么症状
肠炎拉肚子什么症状:
肠炎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胃肠炎、小肠炎和结肠炎。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稀水便或粘液脓血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里急后重感觉,故亦称感染性腹泻。肠炎按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肠炎拉肚子诊断时,可有起病急,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解决肠炎疾病,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效灵清肠方”,服药期间忌食辛辣肥腻之物,忌酒;同时在饮食上加以注意, 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作息规律,避免精神焦虑等等。
通过以上介绍,对肠炎拉肚子什么症状都是有着一些了解,在出现肠炎拉肚子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治疗,而且在治疗会,饮食上都是要注意,要选择一些清淡的食物最佳,这样对身体免疫力提高,才会有很好的帮助。
病毒感染有哪些种类
1.呼吸道病毒性疾病
①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等的感染。②流行性感冒。③流行性腮腺炎等。
2.胃肠道病毒性疾病
①脊髓灰质炎。②库克萨基病毒感染。③ECHO病毒感染。④病毒性胃肠炎。包括轮状病毒性胃肠炎、诺瓦克病毒性胃肠炎、腺病毒性胃肠炎、星状病毒性胃肠炎、冠状病毒性胃肠炎和杯状病毒性胃肠炎等。
3.肝脏病毒性疾病
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EB病毒性肝炎和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等。
急性肠胃炎辨证论治
(1)肠胃湿热: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淆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泻。
方药: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木香10克、茯苓12克、车前子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荷叶10克、生甘草6克。
(2)寒湿阻滞:呕吐清水。恶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并伴有畏寒发热,颈项或全身关节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灞。
治法:散寒除湿,和中止泻。
方药:藿香10克、大腹皮10克、白芷10克、紫苏10克、茯苓12克、清半夏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生姜5克、甘草6克。
中成药:霍香正气水,腹痛水。
(3)食滞胃肠: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气迫不爽,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实。
药物治疗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制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莱菔于10克、大腹皮10克。
中成药:保和丸,香连化滞丸。
(4)脾胃虚弱:禀赋不足,素体脾虚,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泻,大便溏薄,呕吐清水,且时作时休,面色不华,乏力倦怠,舌淡,脉弱。
治法:健脾理气,和胃止泻。
方药:人参3克、白术12克、山药10克、茯苓12克、白扁豆12克、陈皮10克、砂仁3克、薏苡仁12克、甘草6克。
中成药:人参健脾丸。
黄疸型肝病有哪些治疗方法
一、中医治疗黄疸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矛盾是湿热郁蒸,肝胆受损,所以对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应以清热利湿(清利肝胆)为主,须区别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而分别施治。至于无黄疸型肝炎的治疗原则,肝热气滞者应清热解毒、疏肝化瘀;肝脾不和者应健脾和胃舒肝;阴虚者养阴健脾,根据病情虚实之不同而辨证论治。
(1)阳黄: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消黄。在治法上须区别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而给予不同的辨证论治。
(2)阴黄: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3)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利湿开窍。
二、西医治疗黄疸型肝炎
西医治疗方式多可按急性肝炎治疗。药物治疗居多。
专家表示,最终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有些患者在治疗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是贵的疗法,贵的药物就是最好的,其实不然,治疗黄疸型肝炎最好的方式应该也必须是适合患者的,所谓的对症治疗就是这个道理。
病毒性胃肠炎怎么治疗
1、患了秋季腹泻,家长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小儿液体的摄入,如果小儿不吐,要用最大的耐心频频的给孩子喂口服补液,就象静脉点滴那样,一点一点地喂,只要把住脱水这一关,小儿的病情就不会恶化,口服补液不但能够补充小儿由于腹泻而丢失的液体,还能有效的减少腹泻,增加肠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起到止泻的作用,由于口服补液盐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合理的使用口服补液不但减少医疗开始,也可减轻孩子由于住院输液所受的痛苦。
2、秋季腹泻是病毒感染,使用抗菌素是无效的,相反还可能造成小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加重腹泻症状。家长不要盲目使用抗菌素。
3、不要禁食,要继续给孩子喂奶,可把粥,面条等改成米汤,并且在米汤中加少许食盐,米汤要熬的粘一些,稠一些。起到收敛的作用,暂时停部分辅食,如肉蛋菜水果等,待腹泻减轻再开始食用,但停食辅食时间不要过长,一般3天以内。要保证小儿每日所需热量和营养。
4、体温超过38C,使用退热药。
5、呕吐严重,不能口服补液,必须静脉输液,不要犹豫,不要等待,一旦出现脱水,就会危机患儿生命。
6、一定不要给小儿喝任何饮料代替补水。
肺热的辨证论治
初期
证候:恶寒发热,咳嗽胸痛,痰少而粘,呼吸不利、口干咽燥,舌苔薄黄,脉浮滑而数。
治法:疏散风热、清肺化痰。
主方:银翘散。
成痈期
证候:寒战壮热汗出,胸闷作痛、转侧不安,咳嗽气急,甚则喘满,咳吐脓痰,气味腥臭,口燥咽干,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主方:千金苇茎汤。
溃脓期
证候:咳吐脓血,或咯痰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平卧,面赤身热,烦渴喜饮,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排脓化瘀、清热解毒。
主方:桔梗汤、千金苇茎汤。
恢复期
证候: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少渐转清稀,或见胸胁隐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或潮热,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淡红,苔薄,脉细数无力。
治法:润肺化痰、益气养阴。
主方:清燥救肺汤。